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鹤鸣颛溪(老巷陈香辑)/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吴玉林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叫曹士飞,1932年9月出生。算起来今年(2015)八十三岁了。老家住北桥西街,家有兄妹五人,父母开了一家烟杂小店。靠着父母的辛勤,小店还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好景不长,日本鬼子东洋人打到了上海,打到了北桥,我九岁那年,日本鬼子不分青红皂白抓走了我父亲,在鬼子牢里,吃尽了苦头,受尽了体罚,母亲东奔西走、求奶奶告爷爷才把父亲保释了出来,父亲虽然出了狱,但身体情况一直不好,不久就含限离世。父亲离开我们以后,家里这么多的嘴要吃饭,母亲为了生活,为我们招了一个继父。继父待我们很好,十四岁那年,我读小学四年级,全家七口人要吃饭,难啊!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继父征求我的意见,家里生活这样难,是不是不读书去学门手艺当学徒?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考虑以后,毅然决定去当学徒,自己养活自己。

颛桥南街有家刘友仁铁店,老板厚实豪爽、仗义和气,他本人就是铁匠师傅。托中间人介绍,我十四岁那年就到了刘家铁店当起了学徒工。旧社会三百六十行最苦有三行,就是“撑船、打铁、磨豆腐”。看着这家面东的铁店,炉子、铁镫、风箱、铁榔头,我心里已经作好了吃苦五年学徒的思想准备。师傅待我还可以,看我实在太小了,每天让我做一些学打铁的杂务工外,只要求我把地扫干净,水缸里不断水。从此,我每天扫地、挑水、打铁、拉风箱,机械地劳作着。十六岁那年,颛桥解放变天了,我心里也开朗了许多,好像身体里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我参加了街道、镇里组织的各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活动,白天打铁,晚上上夜校学习,使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在获悉镇政府动员青年参军保家卫国的消息以后,我热血沸腾毅然报了名,师傅恩如父母,也舍不得我离开,但为了国家,我一定要上朝鲜。旧社会还有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我打铁出身,应该讲:好男为国要当兵,好铁就是要打钉。1952年,我胸戴大红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颛桥镇领导把我送到松江,和其他新兵一起直接上了火车,经过二十天的颠簸到了邻近朝鲜的丹东。参加了新兵短期集训就补充到六十四军1904部队568团。部队战士大都是翻身农民,不识字较多,我有四年级程度,也可算一个小知识分子了。集训结束,我分配到了团政治处、后勤处,后来到营部跟教导员当公务员。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敌人的飞机掌握了制空权,在上甘岭外围疯狂滥炸,破坏铁路。我们两个团的任务是日夜监控天空,高射炮保护施工部,还击敌人飞机,修复铁路、桥梁,保障二十四小时弹药、给养供给运输线畅通。敌人白天炸,部队基本上就尽量晚上干。在严寒的冰天雪地里,在敌人飞机的轰炸攻击下,我们许多战友为架桥、修铁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朝军队并肩浴血奋战,在1953年7月,终于迫使美国、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签订了停战协定。停战了,我也在当年随部队回到了祖国本溪市,先接到命令进了教导队集训,后奉令参加接收苏联红军防务、物资、基地移交。移交工作一结束,便加入了由开国少将吴忠师长组建的新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连队获上士军衔,并光荣入党。1962年晋升少尉,1964年晋升副连中尉。

P140-141

目录

总序

北桥以北(代序)

第一部分 乡间风物总关情

 “两桥”原来是这么来的

 千年古刹何处寻

 北桥钟,响在屋界东

 瓶山遗迹无存留

 民国时期,这些地标性建筑

 这些民居曾经也风光

 六磊塘上两座桥

 正在消逝的“马头墙”

 小辰光最喜欢白相的地方

 光华路概念

第二部分 如烟往事细思寻

 老街生活素描

 本地庙会是怎样形成的

 颛桥老街的民国风情

 新式学堂创办纪事

 百年颛小立潮头

 忆颛桥青年文艺社

 南街往事

 关注社会民生的《明心报》

 我家做过邮政代办所

 50年代小镇文体团队散记

 纺纱织布忆当年

 剪纸走进千家万户

 以“糕”的名义

第三部分 星光点点耀颛溪

 这些清代的颛桥名人

 他们,从老街走出

 “江苏怪人”张翼

 我在颛小做地下工作

 永远是个兵

 吴颐人:依然学童

 瑞祥明快 高洁豪迈

 做能做的,做想做的

序言

北桥以北

北桥以北,是颛桥。

北桥与颛桥相邻,且都枕着沪闵路。

北桥是有故事的北桥,颛桥也是有故事韵颛桥。

北桥曾经拥有千年古刹明心教寺,“北桥钟,响在屋界东”,“穷虽穷,还有3600斤铜”;那座曾存世五百多年,乡人引以自豪的地标性建筑——放鹤桥,据说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放鹤之地,虽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但也留下了不少美丽的传说;同时,民国上海县政府旧址位于北桥。而颛桥,也是不简单的颛桥,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颛桥在明朝时就已设颛桥市,清乾隆年间称镇,嘉庆时复为市,咸丰年间于此设中渡桥团练局。1948年前分治于松江、上海两县,一度街市繁华,商贸发达。

在2000年10月18日以前,北桥是北桥,颛桥是颛桥,虽然在明代时,颛桥曾归北桥镇管辖。而今世事轮回,两镇又合而为一,撤销原北桥镇,原颛桥镇,建立新的颛桥镇。

凡是闵行人,无论是对北桥,还是颛桥,大概都不会陌生吧?两镇都有老街,不过北桥的老街自放鹤路通后,便日渐冷落了。老街虽有些年头,但建筑基本是缺乏特色的民居,只能在街东的老茶馆里听老人们叙述旧时光。反倒是颛桥老街依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斑驳的墙砖上烙刻着沧桑岁月的遗痕。

记得在2014年初,作为《最后的老街》专题文章的策划人,我曾专门探访过北桥和颛桥的老街,无论是站在北桥“杀人塘”的纪念碑前,还是颛桥周家大宅院和颛桥电影院门口,仿佛聆听着历史的回响。令我感慨的还是颛桥老街,它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风貌,在城市化越演越烈的今天,能得以原貌保存至现在,用沧海遗珠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用专家们的话来说,“在上海市区,难得还有这样保留着江南小镇生态的待开发区域”。

也正因为有老街,才会留下不少历史掌故和地方传说,从而有了这本文史汇编集《鹤鸣颛溪》。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在《鹤鸣颛溪》里我们尽可能地收集、整理此地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车夫走卒,无论是过世的,还是健在的,他们是千千万万颛桥人的缩影。这样的文史书籍不是“志”,也不是地方的编年史。尤其人物部分,除了过去历朝历代的名人,我们相信,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或者还生活在这里的仍有很多优秀人士,但我们只能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且以文化教育界为主。像抗战英雄曹仁寿烈士这样的颛桥子弟,我们则将归类到文史丛书的其他相关书中介绍。

因编选时间较紧,所掌握史料有限,本书定有不少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将留待以后补充、修正。  编者

2017年10月

内容推荐

吴玉林主编的这本《鹤鸣颛溪(老巷陈香辑)》以颛桥老街为主体,讲述颛桥镇(包括原北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分人、事、物三部分叙述。包括鸣鹤古桥、明心教寺、民国县府旧址、十字街、颛桥周宅、六磊塘、北桥老镇、颛桥电影院、邮局、重阳庙会、歌舞剪纸、传统游戏等民俗风情,以及何杰才、凌其瑞、张翼、曹仁寿等历史人物。乡愁的记忆,是地方历史情感的传承。老街也是有生命的,通过本书的描写与回顾,仿若曾经的孩童对老街生命的叙述。时代风云变幻,过去的时光都保留在对老街的记忆里;时代向前,颛桥老街也会脱下旧妆换上新容,再次迸发青春与活力。

编辑推荐

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在吴玉林主编的《鹤鸣颛溪》里,编者们尽可能地收集、整理北桥和颛桥的老街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车夫走卒,无论是过世的,还是健在的,他们是千千万万颛桥人的缩影。这样的文史书籍不是“志”,也不是地方的编年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