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曹士飞,1932年9月出生。算起来今年(2015)八十三岁了。老家住北桥西街,家有兄妹五人,父母开了一家烟杂小店。靠着父母的辛勤,小店还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好景不长,日本鬼子东洋人打到了上海,打到了北桥,我九岁那年,日本鬼子不分青红皂白抓走了我父亲,在鬼子牢里,吃尽了苦头,受尽了体罚,母亲东奔西走、求奶奶告爷爷才把父亲保释了出来,父亲虽然出了狱,但身体情况一直不好,不久就含限离世。父亲离开我们以后,家里这么多的嘴要吃饭,母亲为了生活,为我们招了一个继父。继父待我们很好,十四岁那年,我读小学四年级,全家七口人要吃饭,难啊!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继父征求我的意见,家里生活这样难,是不是不读书去学门手艺当学徒?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考虑以后,毅然决定去当学徒,自己养活自己。
颛桥南街有家刘友仁铁店,老板厚实豪爽、仗义和气,他本人就是铁匠师傅。托中间人介绍,我十四岁那年就到了刘家铁店当起了学徒工。旧社会三百六十行最苦有三行,就是“撑船、打铁、磨豆腐”。看着这家面东的铁店,炉子、铁镫、风箱、铁榔头,我心里已经作好了吃苦五年学徒的思想准备。师傅待我还可以,看我实在太小了,每天让我做一些学打铁的杂务工外,只要求我把地扫干净,水缸里不断水。从此,我每天扫地、挑水、打铁、拉风箱,机械地劳作着。十六岁那年,颛桥解放变天了,我心里也开朗了许多,好像身体里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我参加了街道、镇里组织的各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活动,白天打铁,晚上上夜校学习,使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在获悉镇政府动员青年参军保家卫国的消息以后,我热血沸腾毅然报了名,师傅恩如父母,也舍不得我离开,但为了国家,我一定要上朝鲜。旧社会还有一句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我打铁出身,应该讲:好男为国要当兵,好铁就是要打钉。1952年,我胸戴大红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颛桥镇领导把我送到松江,和其他新兵一起直接上了火车,经过二十天的颠簸到了邻近朝鲜的丹东。参加了新兵短期集训就补充到六十四军1904部队568团。部队战士大都是翻身农民,不识字较多,我有四年级程度,也可算一个小知识分子了。集训结束,我分配到了团政治处、后勤处,后来到营部跟教导员当公务员。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敌人的飞机掌握了制空权,在上甘岭外围疯狂滥炸,破坏铁路。我们两个团的任务是日夜监控天空,高射炮保护施工部,还击敌人飞机,修复铁路、桥梁,保障二十四小时弹药、给养供给运输线畅通。敌人白天炸,部队基本上就尽量晚上干。在严寒的冰天雪地里,在敌人飞机的轰炸攻击下,我们许多战友为架桥、修铁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中朝军队并肩浴血奋战,在1953年7月,终于迫使美国、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签订了停战协定。停战了,我也在当年随部队回到了祖国本溪市,先接到命令进了教导队集训,后奉令参加接收苏联红军防务、物资、基地移交。移交工作一结束,便加入了由开国少将吴忠师长组建的新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连队获上士军衔,并光荣入党。1962年晋升少尉,1964年晋升副连中尉。
P140-141
北桥以北
北桥以北,是颛桥。
北桥与颛桥相邻,且都枕着沪闵路。
北桥是有故事的北桥,颛桥也是有故事韵颛桥。
北桥曾经拥有千年古刹明心教寺,“北桥钟,响在屋界东”,“穷虽穷,还有3600斤铜”;那座曾存世五百多年,乡人引以自豪的地标性建筑——放鹤桥,据说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放鹤之地,虽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但也留下了不少美丽的传说;同时,民国上海县政府旧址位于北桥。而颛桥,也是不简单的颛桥,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颛桥在明朝时就已设颛桥市,清乾隆年间称镇,嘉庆时复为市,咸丰年间于此设中渡桥团练局。1948年前分治于松江、上海两县,一度街市繁华,商贸发达。
在2000年10月18日以前,北桥是北桥,颛桥是颛桥,虽然在明代时,颛桥曾归北桥镇管辖。而今世事轮回,两镇又合而为一,撤销原北桥镇,原颛桥镇,建立新的颛桥镇。
凡是闵行人,无论是对北桥,还是颛桥,大概都不会陌生吧?两镇都有老街,不过北桥的老街自放鹤路通后,便日渐冷落了。老街虽有些年头,但建筑基本是缺乏特色的民居,只能在街东的老茶馆里听老人们叙述旧时光。反倒是颛桥老街依旧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斑驳的墙砖上烙刻着沧桑岁月的遗痕。
记得在2014年初,作为《最后的老街》专题文章的策划人,我曾专门探访过北桥和颛桥的老街,无论是站在北桥“杀人塘”的纪念碑前,还是颛桥周家大宅院和颛桥电影院门口,仿佛聆听着历史的回响。令我感慨的还是颛桥老街,它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风貌,在城市化越演越烈的今天,能得以原貌保存至现在,用沧海遗珠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用专家们的话来说,“在上海市区,难得还有这样保留着江南小镇生态的待开发区域”。
也正因为有老街,才会留下不少历史掌故和地方传说,从而有了这本文史汇编集《鹤鸣颛溪》。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在《鹤鸣颛溪》里我们尽可能地收集、整理此地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车夫走卒,无论是过世的,还是健在的,他们是千千万万颛桥人的缩影。这样的文史书籍不是“志”,也不是地方的编年史。尤其人物部分,除了过去历朝历代的名人,我们相信,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或者还生活在这里的仍有很多优秀人士,但我们只能选取一些代表性的,且以文化教育界为主。像抗战英雄曹仁寿烈士这样的颛桥子弟,我们则将归类到文史丛书的其他相关书中介绍。
因编选时间较紧,所掌握史料有限,本书定有不少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将留待以后补充、修正。 编者
2017年10月
吴玉林主编的这本《鹤鸣颛溪(老巷陈香辑)》以颛桥老街为主体,讲述颛桥镇(包括原北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分人、事、物三部分叙述。包括鸣鹤古桥、明心教寺、民国县府旧址、十字街、颛桥周宅、六磊塘、北桥老镇、颛桥电影院、邮局、重阳庙会、歌舞剪纸、传统游戏等民俗风情,以及何杰才、凌其瑞、张翼、曹仁寿等历史人物。乡愁的记忆,是地方历史情感的传承。老街也是有生命的,通过本书的描写与回顾,仿若曾经的孩童对老街生命的叙述。时代风云变幻,过去的时光都保留在对老街的记忆里;时代向前,颛桥老街也会脱下旧妆换上新容,再次迸发青春与活力。
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在吴玉林主编的《鹤鸣颛溪》里,编者们尽可能地收集、整理北桥和颛桥的老街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车夫走卒,无论是过世的,还是健在的,他们是千千万万颛桥人的缩影。这样的文史书籍不是“志”,也不是地方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