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梁启超讲国学/大师讲国学文库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它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季风编著的《梁启超讲国学》摘选了梁启超生前的演讲文稿和语录,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通过多个视角对悠久的中国文化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导读式讲解,可谓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书中对国学派别及诸子百家等内容进行了简单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并对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了普及性的简述。全书通俗易懂、详略得当,是国学爱好者的最佳入门读物。

内容推荐

梁启超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也许是受他力图变法的思想影响,他的一生也与“变”紧密相连,这既包括他个人的命运,也包括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

季风编著的《梁启超讲国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著,从而更上一层楼。

目录

第一章 梁启超谈史学: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梁启超为什么要发动史学革命

 为什么说墨子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实干家

 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来的吗

 清朝为什么会走向衰弱

 清朝时的读书人都忙些什么

 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天下第一雄主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吗

 大同就是大一统吗

 什么是正统与非正统的史观

第二章 梁启超谈文学:急难风义今人少,伤世文章古恨多

 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是什么样的局面

 为什么说杜甫是情圣

 小说具有移风易俗的功效吗

 戏剧具有哪些现实功效

 为什么要推崇少年

 为什么说少年强则国强

 诗歌是怎样来托物言志的

第三章 梁启超谈儒学: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后世是否可以培养出“孔子魅力”

 为什么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梁启超眼中的君子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何为“威武不能屈”

 什么是浩然之气

 为什么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第四章 梁启超谈修养:淡看风云,毁誉不动

 缺憾也是一种美

 宽容是一种智慧的善行

 淡定,停下来看看路边风景

 怒对不公,于事无补

 懂得知足,生活就不苦

 寻求淡然,在得与舍之间

 如何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第五章 梁启超谈佛学:静而能虑,定能生慧

 什么是悲智双修

 什么是佛教的因果报应

 什么是佛教的人世和出世

 中国的佛学有什么特色

第六章 梁启超谈法学: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不变法有哪些危害

 《拿破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典籍

 管子的法治思想是怎样的

 管子是怎样讲述法治与君主、人民的关系的

 法家为什么最厌恶术治主义

 为什么说国家的意志是立法

 如何处理权与法的关系

第七章 梁启超谈伦理:独立精神之道德法律与风俗习惯

 什么是公德和私德

 为什么要培育国家思想

 为什么要倡导进取冒险的精神

 为什么说享有权利是人的天性

 为什么说自尊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权利和义务是怎样的关系

第八章 梁启超谈教育: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耕耘与收获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

 立志,更需养志

 为什么说“百善勤为先”

 学会自立自强自勉

 尽力而为,因材施教

试读章节

叁 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来的吗

每个民族都是从漫长的历史中走过来的。梁启超是运用近代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民族历史的第一人,并且是赋予“民族”一词科学意义的第一人。他明确指出:民族既与种族不同,也与国民不同。民族成立的唯一要素在于“民族意识的发现与确立”。通过研究,他得出:中华民族自始就是多元部落的结合,又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融汇,才形成了“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裂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1922年,他在作品中十分欣喜地写道:“有一件大事,是我们五千年来祖宗一直努力,从没有间断过的,近五十年依然猛烈进行,而且很有成绩。是件什么事呢?我给他起一个名字,叫做‘中华民族之扩大’。”他的这些观点:被后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探讨所证实。

下面,就以梁启超的研究成果来作分段说明。

在先秦时期,除华夏族外,在中国大地上还生活着八个少数民族。它们分别是苗蛮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吴越族、闽族、百粤族和百濮族。其中,除苗蛮族和百濮族外,其余六个民族全都融合进了华夏民族。

蜀族的居住地,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四面高山,又有大的江河阻隔,这就如同天然的屏障,致使后人有“蜀道难”的感叹,外方的人很难进去。而盆地内,又非常适合植被的生存繁衍,所以,蜀族被中原华夏族发现较晚,当与苗蛮族被发现的时间相同。到黄帝的长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为妻并生下高阳时,两族才开始交通往来。秦惠王时,秦惠王派司马错灭了蜀国,蜀族的居住地才并人中原;又经过汉代和三国时期的融合,蜀族被中原来的华夏族完全同化。

巴氐族的居住地,在四川盆地外围的东南面,即从巴江、嘉陵江两岸到重庆夔州、湖北荆州之间的大片区域。自古以来,巴氐族与蜀族并不是同一个民族,并且互为仇敌。在一些古籍中,将巴和氐区分为两个民族,那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他们同族同源。

巴氐族开始外迁,大致起于汉朝。汉武帝元封年间,迁徙一部分氐人居住于甘肃酒泉。东汉光武帝建武中期和东汉和帝永元中期,两次迁徙巴人到湖北江夏。汉末天下大乱,一部分巴人从四川绥定府迁到陕西汉中府,号为车巴。曹操攻克汉中后,再将一些巴人迁到秦川。这时的巴人已经充斥关中。后来没多久,又有一部分巴人迁到甘肃巩昌府。到南朝时期,襄阳和武昌一带,都是巴氐族聚居的地区。后来,在北朝时的西魏和后周期间,王雄和陆腾两次斩杀巴氐人,其族才衰弱下去,并逐渐被华夏族同化。

徐淮族又称东夷族,但与秦汉时所称的东胡不同。因为东胡居住在域外,而徐淮族聚居在域内,大致在淮河一带,包括庐州府、淮安府和河南省商丘、山东曹州之地,另外还散居在环山东半岛以及向南黄海沿海一带。徐淮族以强武著称。在战国以前,他们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未被华夏族统治。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徐淮族才逐渐被华夏族同化。但是,他们的强武精神,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影响很大。

吴越族与徐淮族之间以长江为隔,居住地大致在今天的苏南和浙江省境内。自夏、周时期就与华夏族相互往来。该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断发的习俗。这一习俗是其他的民族所没有的。另外,他们还纹身,目的是通过断发纹身来躲避蛟龙的伤害。史书上称吴越的君王好勇,百姓们喜好用剑,断发轻死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梁启超把先秦时的吴、越人归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但实际上,他所谓的吴越族,原本属于华夏族的一支。

闽族为一个大的民族,由来已久。他们居住于以福建省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平定闽越地区后,将闽人迁徙到了江淮之间定居,并毁掉他们的原居住地。随后,闽族逐渐被华夏族同化。

百粤族是一种通称。因为五岭以外,古称百粤,各个民族名目繁多,不能一一指定。在远古时期,大致从贵州的南部、广西的西南部、广东的全部以及越南、泰国和缅甸,南印度的一小部分,都为同一族所占地。与华夏族以及其腹地的其他民族之完全不同。后来,随着中原势力的扩张,形成华夏族与百粤各族杂处,再到后来,大部分被华夏族同化。

到了汉代时,雄居塞外者有三大族群:正北面的是匈奴,东北面的是东胡,西北面的是月氏。其中的匈奴族,在秦始皇时期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到东汉时期分化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内附,北匈奴向西而去。内附的匈奴在西晋后期的五胡十六国时期,除被追杀的以外,剩下的融人了华夏族。月氏族以游牧为主,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后遭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到中亚的一支称为大月氏,东迁到甘肃、青海一带的为小月氏。

东胡族群的历史比较复杂。汉朝以前的东胡,居住在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一带,当时称为北戎。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大败北戎,至此一百多年间北戎未见经传。到燕昭王时,通过武力驱逐东胡于千里之外。从这时起,东胡就成为了居住关外的一个族群。汉朝初期,匈奴冒顿单于大败东胡。一部分东胡人退居到科尔沁的乌桓山自保,因而称他们为乌桓。汉武帝击破匈奴左地,迁徙乌桓人在上谷、渔阳、辽西和辽东等地。东汉末年,曹操亲征乌桓,战胜后将他们迁到齐地,成为齐民。到这时,东胡中的乌桓一支完全被华夏族同化。

到了南北朝时期,东胡族群中的鲜卑分支入主中原,到了隋唐时期,完全融入华夏族。鲜卑入主中原后,塞外的东胡族又经历了一些更替。到唐朝时,其中的契丹分支内附。到五代时,中原无主,契丹族崛起。更国号为辽。到辽被金灭时,一部分人于蒙古族,一部分入于华夏族。到明清,特别是清朝统一女真各部落,东胡作为一个族群完全消失,形成了华夏族的一个分支——满族。

梁启超通过历史研究来告诉人们一个真相: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生的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各个民族都是在相互磨合、交融、相互学习中向前发展的。这种认识,如今已经成为了各民族的共识。而在当时来说,其观点对于缓和民族矛盾,减少民族摩擦,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P10-13

序言

岁月书写历史,众生融成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都成为稍纵即逝的微小浪花,然而对有些人而言,他们虽然走不出人生的宿命,注定要成为历史的过客。但是,当时代的大潮奔涌而来时,他们能顺势而为,勇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举不胜举。在这里,我们把时空缩短,把眼光放近,从清末到民国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选取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也许是受他力图变法的思想影响,他的一生也与“变”紧密相连,这既包括他个人的命运,也包括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

梁启超于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的一个殷实之家。受家庭的熏陶,他自幼起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并在6岁未满时,读完了儒家经典中的“五经”。缘于天资聪颖,他为自己赢得了“神童”的赞誉。11岁时,他考中了秀才。16岁时,在广东省的乡试中,他考中举人,名列第八名。18岁那年,他赴北京成婚。由这些简历中可以看出,凭借着自己的聪颖,梁启超的成长之路非常顺利。所以,这期间他的“变”,是一种顺应成长的积极变化。

而之后,使他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他受到了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康有为。梁启超成为康有为的学生后,他的眼光开始由国内转向国外,尤其是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也可以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他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在25岁那年,他和康有为一道,发动了戊戌变法;29岁那年,他主编了成为一代青年精神食粮的《新民丛报》;在五四运动期间,面对各种风云变幻,他都要评点一番……

不过,梁启超的“变”既有让人眼花缭乱之处,也有让人匪夷所思之处,更有让人大跌眼镜之处。比如在政治主张上,他一时大力抨击专制制度,呼吁民主,一时又哀叹民智未开,为开明专制叫好。所以,在旁人看来,他一会儿是民主的代言人,一会儿又成了专制的捍卫者。在清朝灭亡后,他一改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大力拥护共和政体。武昌起义后,他去投靠袁世凯;和袁世凯闹翻后,他又去投靠段祺瑞;在段其瑞那里待不下去了,他又转向从佛学中寻求解脱……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梁启超的多“变”,更多是时势使然。但是,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还有一个贯穿一生的。”不变”,他的那些多“变”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这个“不变”而转的——这个“不变”就是浓浓的爱国情怀。他一介书生,为了国家,积极奔走,几至被杀头;他长期流亡海外,辗转游离,但不改初衷。在他的学术作品中,所围绕的核心思想都是爱国。也正是缘于他的这种爱国情怀,我们除了对其怀有一份崇敬之情,也愿意将他的研究成果做些普及性的推广工作,从而让我们鉴古知今,于社会和个人多增些裨益。

毫无疑问,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著述数量蔚为大观,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平均每年创作达39万字之多。并且,他的这些著述,在他的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巨大反响。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少年中国说》,其感情之深,着意之远,爱国之切,希望之挚,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肴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读了这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词句,怎能不催人奋发,频频涌动爱国之心呢!又怎能不鼓舞人心,屡思报国之志呢!

本书有侧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梁启超著述中的相关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故事性的叙述方式,来做解读。这些内容包括史学、文学、儒学、佛学、法学和教育、修养、伦理等诸方面。我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初接触的读者一看就入门,让有基础的读者一看就能见微知著,从而更上一层楼。

书评(媒体评论)

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毛泽东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黄遵宪

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郭沫若

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萧公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