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歌/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
分类
作者 杜学文总主编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重阳·寒露(组诗)》、《杜撰的情歌(外一首)》、《麻小燕诗选》、《温暖的石头诗选》、《薛振海诗选》、《正月里的十四行(组诗)》、《乌兰察布草原》、《大地之上(组诗)》、《高慕容诗选》、《山西70后诗人(组诗节选)》、《拓跋(节选)》、《申有科诗选》……《诗歌》作者王国伟的作品以火热的爱心歌颂了真善美,表达了作者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内容推荐

《诗歌》精选了在《黄河》杂志发表过的72首组诗及长诗等,所选诗歌既具体可感又富有张力,将细节融于诗歌的整体之中,呈现出眷恋与超越、忧郁与宁静等多种美学特征。王国伟的作品以火热的爱心歌颂了真善美,表达了作者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目录

太阳和他的反光(组诗)/江河

黄皮肤的旗帜(组诗)/孙桂贞

金色的蜜月(组诗)/梁志宏

回顾与思考(组诗)/北岛

遥远的风景(组诗)/于建军

播种者(外一首)/章德益

春天/金汝平

高原与河(组诗)/周所同

我居住的城市(组诗)/西川

星球坠落(诗剧)/宋琳

博尔赫斯之谜(组诗)/欧阳江河

跛腿少校的女儿(长诗)/潞潞

无梦的夜流淌(组诗)/陆健

逃出的意识(组诗)/李发模

生命的祈祷(组诗)/雪野

沉沦(组诗)/周同馨

磨盘上的歌(组诗)/贾真

北方之山/赵少琳

幸福时代的诱导(组诗)/邢昊

诉与艾老(外一首)/叶文福

黑金所翠

和美好的事物谈话(组诗)/姚江平

在厂房顶(组诗节选)/张乐朋

诗三首/吴海斌

挽歌/宋耀珍

陶瓷斑驳的光芒(组诗)/郭新民

挽歌(组诗)/周广学

王太文诗选/王太文

孤独者的舞蹈(组诗)/柴然

爱如罂粟(外一首)/白云

城市里的鱼(组诗)/李艳玲

北方有个前北屯(组诗)/侯勇

我从岭上归来(组诗)/雷霆

渡口/吴笑冬

洗手(外三首)/刘宝华

黑月亮/韩玉光

种子的过程(组诗)/一梅

冬走青草洼/黑骏马

秋天的情歌(组诗)/孔令剑

当代生活/徐建宏

散十四行(组诗)/裴彩芳

温建生诗选/温建生

无题1 00首(组诗节选)/赵树义

故道书(组诗)/王文海

裤话唐晋

神话/王国伟

神话/郭新瑞

动物列传(组诗)/李坚毅

白云鄂博的鲜花(组诗)/若寒

单词(组诗)/续小强

午夜的街心(组诗)/小鱼摆摆

侯家巷八号(组诗节选)/赵襄敏

永恒之光亮(组诗节选)/弱水

今生只是今生/闫庆梅

重阳·寒露(组诗)/任晋渝

杜撰的情歌(外一首)/赵泽汀

麻小燕诗选/麻小燕

温暖的石头诗选/温暖的石头

薛振海诗选/薛振海

正月里的十四行(组诗)/郭虎

乌兰察布草原/赵孟天

大地之上(组诗)/宋旭

高慕容诗选/高慕容

山西70后诗人(组诗节选)/闰海育

拓跋(节选)/石囡

申有科诗选/申有科

生而为人(组诗)/吴小虫

北方人,倾诉的十四行(组诗)/王占斌

赵建雄诗选/赵建雄

朱鸿宾诗选/朱鸿宾

成向阳诗选/成向阳

荆卓然诗选/荆卓然

赵应诗选/赵应

赵伟诗选/赵伟

寇宗源诗选/寇宗源

高晓东诗选/高晓东

李义利诗选/李义利

试读章节

把我的诗撒进黄河,令我安慰。黄河孕育过中国的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自己心理建构的原型,作为生命隐秘的启示,以点石生辉。神话并不提供蓝图。他把精灵传递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手指上,实现远古的梦想。

诗为国魂。早有夙愿,将中国神话蕴含之气贯通至今,使青铜的威武静慑、砖瓦的古朴、墓雕的浑重、瓷的清雅等等荡穿其中,催动诗歌开放。

面对于艺术,我总有敬畏之感。诗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生机静然萌动。我若能在这样的心境里站上一会儿,该有多好。

开天

蜷曲着

一张古老的弓

被悠悠的漫长的时间拉紧

混沌的日子,幽闭

而无沩

巨大的黑色的蚌喘息着张开

黏稠喑哑的弦缓缓拉直开始颤动

他的胸脯渐渐展宽郁闷地变蓝

他的心将离他而去

辽远的目光在早上醒来

晴朗的快感碧波万里

喷吐着泡沫,筑起岛屿的蜂巢

柔情蜜意地歌唱太阳

而大地如此粗糙

他伏在海洋空间的案头

面对无字的帆,狂风不定的语言

珊瑚、礁石、互相吞噬的鱼

寂静凶狠地在他腹中鼓噪

海草卷上岸边,纷乱的心绪

缠进泥里,揉搓于沙子里

像卵石零星孵化的瑟缩的鸟雏

他渴望海鸥漫天袭来

把他啄食干净

带着他成千上万地遨游太空

这时浪头撕碎了他所有的梦境

太阳枕着的手臂抖起他的思想

火云蜂拥飞向大地

灰烬如墨,泼向江河、瀑布和松涛

他拂袖以雪原覆盖,点上孤独的足迹

安然睡去,等候月色映出神圣的春天

补天

她从遥远的地方走来

阳光间的谷穗一闪一闪

天空蓝色的拱顶归向太阳

水银的花蕊一群金蜂

宁静的空气欢悦得令人晕眩

她走过大地的殿堂  叶子围着她的腰

围着棕红的陶罐环舞

藤蔓悠悠一对光洁的果子

她的步态有如秋天

那酣畅的雾气始于神往

乌鸦蚀日,闪电咬噬着树木

夏天的洪水,赤裸的风暴

丛林燃烧,天空垂落

她如虹的手指轻扬滑过山腰

抚摸金黄的兽皮使白云点点

她炼石柔韧生辉,波纹返照

太阳像温驯的牝鹿卧在莽原

之后她舒展如歌,鸟雀

群栖境岩安详地梳理羽毛

五彩缤纷地绣满了黄昏

她在近处隐没

谦逊地洗去遍身花朵

任叶子松软地平息身边

她仿佛住进永恒的房子

罐中的水声昼夜汩汩轻鸣

那里面像是浸着她的双脚

闲暇地搅动,水波圈圈散开

听鱼群神游正在贴向湖面

结缘

一只幽蓝的葫芦,四个季节的水

漂泊使他俩再次相遇

蒙蒙雨雾遮蔽了凶险

他们凭彼此的触摸

震荡中无知地登上山顶

这是一片圆形的平台

岩面渗出霜雪洁白如盐

边缘错落的禽蛋已成石头

松杉层层而下,白云上升

远处的群山似闪闪的昆虫悄声细语

大地的居所仿佛无人住过

太阳孤临中天,一只饥饿的红蜘蛛

撒开丝丝光网,寻找仅存的生灵

他们脉脉伫立

微寒而茫然

四野星罗棋布的小湖铜鼓齐备

静伏的昆虫触须袅袅,云烟相探

林木细小的篝火已经点燃P1-4

序言

就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一方面,文学风生水起,活色生香,表现出空前的活跃。这种空前的活跃至少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重要作家。不仅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在文坛产生影响的“老作家”重新焕发出创作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日后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更为年轻的作家。这些人基本成为今天中国文学的主要力量。二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十分踊跃。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创作现象,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众语喧哗式的关于创作理论、审美范式、文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讨论、议论及争论。这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反思、坚守,也有对外来理论的译介、传播,更有在新的发展时期关于文学与时代、社会、人生、文化、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的研究等等。三是文学阵地快速扩张。恢复了一批文学刊物,创办了一批文学刊物,这些刊物的分众化现象初现等等。这种空前的活跃切合了当时社会的大变革、大转型,也反映出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以及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后所表现出来的活力。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后社会,包括文学转化的兆始。在这种众语喧哗的繁荣之中,也隐含着文学的分化时代即将到来。这种分化在当时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是已经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势头。主要是,创作方法更加多样,作品样式更加丰富,审美追求的不同体现,以及在这些现象背后所暗含的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多样性与丰富性无疑带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式的繁荣。但是,其中也表露出人们的某种迷茫、偏执,以及非文学化、非道德化等不仅仅是涉及文学样式、风格,同时也涉及价值体系的选择等更为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十分重要,不仅是关乎文学的,也是关乎社会、文化、历史的。比如,文学与市场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文化的传承新建的关系,以及文学自身的意义等问题。事实上,在空前的大繁荣之中,包含着空前的大分化。这种分化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也隐含着在繁荣之后将要出现的挑战、危机。事实证明,在此之后不久,文学进入一个“无主题”的时代。文学的地位、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显现出弱化的趋势。在许多方面,文学甚至被技术、资金等绑架。文学关于提升净化人类心灵与精神世界,激发人们向善向美的功能也受到了考验。文学与时代,与我们生活的物质文化背景的关系也出现了疏离的问题。

但是,不论时势如何变化,文学仍然存在,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可或缺的魅力。文学的旗帜在人们的物质精神天地中仍然猎猎飘扬。《黄河》就是在那一个令人怀恋与思考的时期出现的,并在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坚守着自己文学的品格,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执着地、顽强地、甚至有些无畏地存在着。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刊物出现了。这是文学的幸运。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有许多文学刊物消失了、转向了、改变了。但是, 《黄河》没有。那一时期,有许许多多的话语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不再讨论。但是, 《黄河》没有。那一时期,各类刊物推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出手不凡,手段了得,影响广泛。但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人们不再以培育文学的新生力量为己任,而是以追求生存为当务之急。但是, 《黄河》没有。 《黄河》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见证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步,更替了几批编辑人员。但是,她坚持文学的原则一以贯之;为中国文学助力呐喊的原则一以贯之;在文学面临挑战、困难的时刻,她不改初衷、一往无前的品格一以贯之;表现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的思考、奋斗一以贯之。

作为一种大型文学刊物, 《黄河》诞生在黄河岸边、黄土高原。但是, 《黄河》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刊物。从她诞生的时刻起, 《黄河》就至少把目光投射在中国的文坛。她重视以山西为主的地域文学的发展,但是,绝不保守,绝不封闭,绝不画地为牢。 《黄河》刊发了大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诗人、学者的作品。我曾经说过,非常佩服当时为这个刊物起名的人们。他们那时就没有准备把《黄河》办成一种地域性的刊物,而是要以此来表达对黄河以及因黄河而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关注。这种努力使《黄河》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舞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刊发了大量的晋地之外作者的作品,其中一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长篇小说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马波(老鬼)的《血色黄昏》、杨志军的《海昨天退去》等;中篇小说如蒋子龙的《阴差阳错》、阎连科的《鸟孩诞生》等;诗歌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北岛的《回顾与思考》、欧阳江河的《博尔赫斯之谜》等,以及大量的其他体裁的作品。特别是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以及被列入《作家书斋》栏目中的文章,多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学者所撰。所以,今天我们回顾《黄河》三十年的历程,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回顾。从中可以领略新时期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某种缩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义无反顾地到来时,中国作家,以及中国人民在想什么,希望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改变自己,并推动社会进步的。

《黄河》也是一个汇聚了各色作家的刊物,为山西乃至中国文学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个刊物固然有自己的编辑方针、风格特色,应该说, 《黄河》也是如此。其最突出的特点即是对中国社会,包括人们的情感、思想、精神世界及社会实践的关注。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笼统,但《黄河》追求的确是一种厚重的品格。这并不是说她只坚持传统,而是说,她在坚守文学对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的关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自身严肃的创新。在这里刊发的作品当中,既有老一代作家、评论家的,也有风生水起、倍受关注的中坚力量的,更有刚刚步入文坛代表着文学未来希望的新人之作;既有晋地作者的作品,也有晋地之外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作品,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外创作现象的关注。在刊发作品的同时,《黄河》也非常重视对重要作品、重要创作现象的介绍,以及对重点作家的扶持,通过举办笔会、研讨会及刊发对话等形式推动创作。特别是对晋地新生力量的支持,更是创办专栏、不惜版面、组织力量,表现出这一刊物对文学的责任感、事业心。 《黄河》不势利,不追风,不苟且,不浮躁,更不会讨巧。在面临诸多困难、挑战的同时, 《黄河》坚守了一份文学刊物对文学价值的追求。

如果一份刊物只发表文学作品的话,我认为还是有许多局限性的。这样虽然可能会为社会提供比较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但还是限制了作家,包括文学理论工作者与社会的直接对话。其思想的品格、文化的追求,以及刊物介入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度等方面都会有很多的缺憾。所幸的是,《黄河》在刊发创作作品之外,十分重视对文学流变、文化发展等问题的直接关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的严肃的探讨,如关于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发展变革的讨论,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出现的不同现象的研究,关于文学与文化、文明的讨论,文学作品文体、结构的新变,国外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学与大众的关系等等,都有非常严肃的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河》刊发了大量的读书随笔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回顾历史,或思考文学的发展规律,或表达文化心结,或介绍创作心得等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努力不仅提升了一份文学刊物的品质,也表达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而思想之树,虽然没有现实的功利价值,但却是任何一个时代与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枯萎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将发生改变历史进程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在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努力之后,今天,我们的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步入复兴的历史之门。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文学将承担自己独特的使命。中国文学,将如何表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如何给努力前行的人们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精神力量、情感追求、价值选择?这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是文学不能回避的使命。具体而言,我以为这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文学如何引领时代?中国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中国即将完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特别是现代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知、理性的思考、科学的方法、奋进的勇气。文学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学无法回避这个既关乎民族复兴,更关乎人类命运的历史时刻,必须表现并推动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文学如何完善灵魂?文学存在的价值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而精神世界的完善除了内心情感的净化升华之外,更离不开正确价值体系的重建。怎样才能使中华文明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涵,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价值观、方法论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形成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又能够校正现代化进程中的缺陷,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价值体系、精神资源的新的文明形态,这是文学必须承担的使命。

三是文学如何发展进步?文学虽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孤立存在,但文学当然具有自身的品格。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表现手法空前丰富,风格流派空前多样,样式类型不断出新。但在经过一个急遽变化之后,是不是应该对文学自身的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调整?在吸纳了众多的空前的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表现手法、形式体裁、传播技术等之后,我以为文学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反思,使文学从外部的变化更多地回归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从疏离人所存在的社会生活回归到“这一个”人与社会时代的融合之中。也许,这种努力将使文学自身的变化出现飞跃,使文学的魅力更具光彩。

我希望,并且更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文学将重新焕发出自己光芒四射的魅力。文学属于时代,更属于人类。而《黄河》,无疑将成为这一新变的重镇。

2015年7月5日于并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