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未来的城市仅仅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仍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基本需求,以及各种感官体验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必须为各种途径的感知提供舞台。韩西丽、彼得·斯约斯特洛姆所著的《城市感知(城市场所中隐藏的维度)》研究的重点,是城市中多个维度的感知体验。书中所有的图片资料,都源自两位作者的实地亲身体验,涉及全世界上百个城市,收集时间达10年之久,本书的目的是与读者共享这些体验,力图促进更具社会意义的城市设计。而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与规划师们一旦发现了这些体验的潜在价值,他们将描绘出在感知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城市场所。
人们借助多种感官而不是纯粹的视觉来体验城市,舒适、美好的城市空间总能调动人体多个感知方面积极的响应,从而在人们生活中产生更持久的记忆。而城市设计师的出发点正是要辨识和利用这些感官体验。
韩西丽、彼得·斯约斯特洛姆所著的《城市感知(城市场所中隐藏的维度)》运用了大量优秀场所的照片,从视觉、听觉、嗅觉一味觉、触觉以及方位感等五个维度来阐释人体感知与具体的城市空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手绘平面及剖面分析图,对那些优秀场所的设计从感知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试图揭示它们背后的空间逻辑。本书可启发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从感知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思考。回归到人体尺度,以感知来塑造城市空间,将为城市设计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书中的图片资料,绝大多数源自两位作者的实地亲身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感动。资料涉及全世界上百个城市,收集时间达十多年之久。本书的目的在于和尽量多的读者共享这些体验,力图促进更具社会意义的城市设计。
序
前言
本书的缘起
第一部分 城市感知的尺度与特性
一、感知与城市
感觉与感知
感知系统构成
城市感知的多尺度
二、城市场所体验中感知的角色
视觉感知的角色
听觉感知的角色
嗅觉一味觉感知的角色
触觉感知的角色
方位感知的角色
第二部分 提供丰富感知机会的日常生活场所品质——六个设计原理
原理一:地面体验
铺地材料中蕴藏的感知机会
场地高差在感知中的角色
下沉空间塑造安静场所
原理二:“借景”——塑造公共与私人空间之间的明智关系
无公共绿化的绿色街道
街道园艺展
原理三:“城市通道”——体验城市生活
安静通勤——可穿越的公园和居住区
建筑尺度的“城市通道”
步行及自行车主导的城市街道
独立的城市绿道
原理四:接近感
城市中心区与公园绿地之间的接近感
“边界”的场所制造
小尺度城市空间维持接近感
接近私人生活——住宅的接近感
建筑尺度的接近感
室内外的辩证关系
原理五:安静制造场所
街区的大开放与小围合
胡同一四合院模式
原理六:时间层——场所层
新城建设及老城更新中的感知机会营造
临时性使用加厚时间层
持久性与公共空间的时间层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