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崛起的舵手(西奥多·罗斯福)(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埃德蒙·莫里斯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埃德蒙·莫里斯编著的《美国崛起的舵手(西奥多·罗斯福)(精)》讲述了年仅42岁的西奥多·罗斯福从入主白宫的第一天,就让政要及报界领教了他的威严和机智,在出任总统的8年时间里终结了泡沫横飞的镀金时代,终结了骗子横行的资本丛林,终结了权钱议题的垄断巨兽,终结了闭关锁国的孤立主义,打开了迈向超级强国的大门,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内容推荐

《美国崛起的舵手(西奥多·罗斯福)(精)》是埃德蒙·莫里斯的经典畅销书《领袖的崛起:西奥多·罗斯福》的续篇。莫里斯“罗斯福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将叙述重点放在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就任总统这几年。罗斯福碰上了伴随着新世纪到来的所有重大问题——帝国主义、工业主义、资源保护问题、移民问题、劳工问题、种族问题——再加上麦金莱遗留下来的众多艰巨的任务。他推进资源保护政策的形成,保护了美国西部数百万英亩土地;推动进步主义运动,大力打击托拉斯和垄断组织,促成了资本家和劳工的进一步和解;推动了巴拿马的革命运动,在此建成一条由美国掌控的运河;因调停日俄战争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他的推动下通过了《食品和药物纯净法案》。这一系列举措,使美国从此走上世界强国之路。

莫里斯成功并出色地展现了西奥多·罗斯福各个方面的才能,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总统和一段大国崛起的历程。

目录

序幕 1901年9月14—16日

第一任期 1901—1904年

 第1章 皇冠下的阴影

 第2章 最讨厌的暴行

 第3章 一部巨大而流畅的运转机器

 第4章 总统发来的国情咨文

 第5章 高潮的折转

 第6章 危机四伏

 第7章 多事之秋

 第8章 夏日好时光

 第9章 无权无责

 第10章 大难迫近

 第11章 一项伟大而又全新的工作

 第12章 不是地平线的一朵乌云

 第13章 大棒

 第14章 是条件而非理论

 第15章 黑水晶

 第16章 姓黑的白人与姓白的黑人

 第17章 看不到光明

 第18章 最公正的革命

 第19章 邪恶者的想象力

 第20章 阴谋、斗争和变化

 第21章 接通全球的电线

 第22章 当代最荒唐的选举

 穿插事件

第二任期 1905—1909年

 第23章 众多新生事物

 第24章 拿破仑以来最好的“帝王看管人”

 第25章 事件仅有的力量

 第26章 参议院的叛逆

 第27章 血腥味的大理石雕像

 第28章 阴云密布

 第29章 伟大的舰队,壮观的一天

 第30章 道德过敏

 第31章 剩下的继承人

 第32章 一条可爱的噼啪作响的长路

尾声 1909年3月4日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试读章节

当记者们将精力放在家庭琐事的时候,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黑人正拜访罗斯福的办公室,这是9月29日,星期天的晚上。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布克.华盛顿。华盛顿一向不像这次这样鬼鬼祟祟,他已是世界知名人物,即使南部的白人也敬他三分,他也曾在大白天拜访过麦金莱总统,但盛名之下使他不得不谨慎从事。私底下,他对罗斯福从布法罗发出的电报极为疑惑。总统肯定不希望成为他自动的盟友,来打破由麦金莱和汉纳制定的政党“分肥”制度。

华盛顿的疑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罗斯福的坦诚使他深受感染,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总统称,他不打算任命“大批黑人”进入迪克西的联邦政府,那样只会使当地的种族紧张状况更加恶化,因为当地每年大约有100人被私刑处死。最好任命一些模范黑人(征得华盛顿的同意)“集中代替最高级的地道的南部白人,而不考虑政治影响”。罗斯福是第一个将联邦和邦联血液混在一起的总统。如此这般,他希望看到南部黑人与北方人产生全面的利害关系。

华盛顿被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他想:这是一位极想获得1904年竞选提名的人,却愿意在政党“分肥制”这样敏感的问题上做赌注。确实,如果相信罗斯福的话,必要时可以任命反对党的成员。40年来,共和党当局,在克利夫兰的资助下,将北方的改革强加于南方,结果致使民主党白人几乎完全被排除在联邦文官系统以外。他们可能分为“金本位”派和布赖恩派,但他们因为惧怕生殖力旺盛的黑人而团结在一起。他们相信,只有最严格的隔离才能使所有人免于成为黑白混血儿。

南部各州的立法者都在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到下届总统大选时,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人有选举资格。华盛顿理解,在那些反对黑人参加选举的地区,罗斯福不太可能提升黑人的地位。每一个新的黑人邮递员,每一个黑人收税官都可能激起南部种族仇恨的火焰。在田纳西的温彻斯特就发生过一群疯狂的白人将一个黑人烤熟,将他烤焦的肺片出售的事件。

华盛顿跟罗斯福一样,都不是感情用事的人,他同意帮助创造一个新的温和派白人占多数加上少数黑人的南方政府。为表谢意,罗斯福答应在北方实行对等的官职授予政策。

这些表白也许在许多人听来不足为奇,但听在华盛顿的耳朵里则意味深长。以前从来没有哪个总统任命过一个黑人官员到梅森一迪克逊一线以北的各州,也从未有人考虑过在诸如纽约、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等州被剥夺选举权的黑人的感受。很显然,这正好证明了罗斯福的开明。

离开白宫后,华盛顿从弗吉尼亚转道南行。45年前,“小黑奴”华盛顿就降生于弗吉尼亚。他记忆中的第一件事,是看到叔叔跪在一棵树下祈祷:“主啊,保佑。主啊,保佑。”那时断时续的哭泣声至今仍萦绕耳边,让他相信一个道理:必须把白人当作上等人,而黑人同样必须继续忍受目前受歧视的现实,否则只会导致种族灭绝。

华盛顿的眼中分明透出一种对白人贪欲、罪恶和仇恨的深刻理解。正如他的母亲忍受着白种男人的蹂躏一样,他也必须忍受白人的折磨。眼前的忍耐才会换来将来的权力。

16年来他一直不断地敦促他的黑人同胞接受权利被剥夺的现实,转而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不论黑人还是白人,除了那些极端分子以外,都认为这是解决“肤色问题”的唯一现实途径。

P8-9

序言

1901年9月14-16日

星期六

西奥多-罗斯福是在毫无知晓的情况下成为美国总统的。时间是1901年9月14日凌晨2点15分。他坐在颠簸的马车里,从阿迪龙达克山脉的玛尔希山冈沿着刚被雨水冲刷过的弯曲陡坡一路下行。总统遇刺,但只要心脏仍能跳动,权力就不能移交。这不是法律规定,而是约定俗成。事实上,400多英里(1英里约为1.609千米,后文同)的泥泞小道和铁路,使西奥多·罗斯福对麦金莱总统在布法罗的去世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一个紧急的就职仪式正在准备之中。

罗斯福只知道,他目前仍是一个副总统,尽管已意识到有可能会很快地履行一些最高职权。昨日从各个方面接踵而来的电报、函件堆积如山:

总统病危!

病情严重!

正在吸氧!

已经无望!

当最后一封电报递到手里时,正在北塔赫乌斯度假的罗斯福已来不及等待雨过天晴。电报上赫然写着:

总统生命垂危,布法罗的内阁成员一致认为您务必迅速赶到。

接近午夜时分,罗斯福吻别了妻儿,乘坐马车,开始了去往北希腊站的夜行,此段行程即便是在白天也至少需要7个小时。

就任在即,罗斯福此时已抵达旅程的第二站——艾登莱尔北部5英里处,在那里他换上新车、新马继续行程。他独自一人坐在后座,用刚刚借来的、尺寸明显偏大的雨衣紧紧地裹住自己,以防溅上泥水。他最喜爱的宽边帽檐耷拉着几乎垂近耳边,恰好为他的眼镜遮住了雨点。如果没有眼镜,他唯一能看到的只有马车上摇晃的灯光圈晕。自离开度假地,他一直沉默寡言,几乎没与那位清瘦的年轻车夫说一句话,却不时地小声喃喃自语。

罗斯福对麦金莱遇刺的悲伤,即便是轻微的,却也是真实的。一想到刺客利昂.佐尔戈斯,罗斯福心中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慨。在他看来,这一串子弹伤害的不仅仅是麦金莱本人,而且还伤害到美国广大民众的心灵深处,这是在向美国政府的代表与社会文明的秩序发动进攻。一想到这儿,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在雨中开始咒骂佐尔戈斯:“如果遇刺的是我,他可没那么容易溜掉……我得先把他吃了。”

此时此刻,国务卿约翰·海独坐一隅呜咽着。连续几个小时里,他透过图书馆的窗户听见外面的报童在不停地尖声喊道:“号外,号外,总统危在旦夕!”上了年纪、越来越自疑患病的约翰‘海曾经为亚伯拉罕.林肯和詹姆斯·加菲尔德效力,却又目睹他们相继遇害,而这已是第三次了,再加上不久前儿子的去世,接踵而来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但是,他必须得履行义务。当最后一声丧钟回响在第十六大街的上空时,约翰.海起草了一份正式电报,告知西奥多·罗斯福:麦金莱总统已溘然长逝。

凌晨大约3点30分,透过薄雾,艾登莱尔旅店的灯光依稀可见。店主克罗宁·麦克正在屋外等候,他身旁又是一套全新的马车。罗斯福起身下马问道:“有何消息?”

“什么也没有。”克罗宁尴尬地回答道,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位客人。店主又接着说道:“赶紧上马,我们立即起程。”罗斯福拎起提灯随店主跳上了马车。

又换了两匹马,而且是高大的莫根黑马。克罗宁是个熟练的车夫,他希望能在两个小时之内赶到北希腊站,以打破其平日白天的赶车纪录。马儿非常熟悉地形,甚至熟知这16英里路的每一个弯道。但是下坡路越来越滑,马蹄开始打滑绊跌。克罗宁心疼自己的财产,勒住了缰绳。

“没关系,”罗斯福喊道,“接着走!”

马车继续行驶,几乎看不清道路,偶尔会从车轱辘突然发出的噪声中发现马车已上了木桥,有时也会突然发现近在咫尺的前方正竖起一块石制路标。罗斯福则一路小心地呵护着提灯:“快点,再快点!”马儿沿着下滑的陡坡越跑越快,克罗宁忍不住大声地埋怨:“马车转弯一旦打滑,就会坠落几百英尺,陷入沼泽。”罗斯福镇定自若地说:“你不怕,我就不怕。”

……

晚上7点20分,火车到达了巴尔的摩。鲜花、手帕、手套、《圣经》书页被轰鸣的车轮一碾而过。灵柩车厢与火车轻轻地脱了钩,驶向最后的里程。罗斯福的列车换了个车头后徐徐启动,两千多名黑人合唱团又在唱着同一首挽歌,但歌声优美、轻柔,宛如小夜曲,旋律中透出的情感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旅客。车上一名旅客动情地说:“这是我有史以来所听见的最动人的曲子。”

一个小时后,华盛顿的灯火映人眼帘。卢艾贝帮着罗斯福披上一件黑色的“艾尔贝特王子”款式风衣,戴上借来的黑色儿童手套和丝绸礼帽,衣袖上缠着黑纱。

8点38分,当火车在第六大街车站缓缓而来时,没有教堂的钟声,没有熟悉的哀乐,寂静笼罩着整个广场,站在黑暗中的人群沉默不语,火车最后的刹车声震荡着广场和人群。站台上伫立着一排排年轻的士兵,两位上了年纪、头顶黑色高筒礼帽的绅士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约翰·海和盖奇。两位绅士的黑色礼服与周围闪闪发光的军服装饰物和亮晶晶的银色刺刀形成鲜明对比。绅士周围站着一位斜跨来复枪的指挥官,他就是威廉·考威尔——罗斯福的姐夫,在麦金莱夫人尚未搬出白宫的一段时间里,罗斯福就住在他家。  如同上演一出戏剧一样,往往在高潮时重要人物的露面总是稍有拖后。15分钟过去了,罗斯福还没有露面。内阁全体成员早已围成半圆站在一辆车旁等候,站台和街道两旁人们的期盼心情逐渐强烈起来。终于,将近9点时,罗斯福表情严峻地走下火车。军人们向他行礼致意。这时的罗斯福用自然而熟练的骑兵团指挥官口令喊道:“分散队形!”而后便与约翰·海和盖奇一一握手并匆匆在他们耳边嘀咕着“留任”话题,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约翰·海马上接过话题:“当然不会拒绝,甚至都没有考虑。”罗斯福继续向前走,两位部长一边一个地紧跟其后。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五名保镖紧紧陪伴在罗斯福左右。罗斯福顾不上与周围的人们寒暄,就挥舞着手臂与在外久候的内阁成员打招呼,大臣们立即排成两行,罗斯福与约翰·海加入右边的一行,接着是片刻的沉默。挤在门口处的围观群众此时已辨认出他和汉纳的身影。罗斯福面带倦容但沉着坚定。而汉纳却情绪颓废,一脸绝望。

士兵和水兵们肩扛麦金莱的棺木缓缓走来,观众迅速地围了过来,大家默默不语,唯有士兵沉重的皮靴声响着节奏。当棺木运上灵车时,街对面的窗口突然“咔嗒”响了一下,罗斯福忙问:“什么声音?”

“照相声儿。”威廉·考威尔回答道。

“一定要教训教训那个家伙。”罗斯福狠狠地嘟囔着。此时的紧张情绪使他忘记了自己是个总统。他打着手势让约翰·海和盖奇乘坐他的车并就坐前排,两人推让了片刻,然后他自己钻进车里,坐到了后排的右侧。秘书们和威廉·考威尔跟在后面。一位矮小的上校站在前方的木箱上,手里挥舞着黄色的而装饰着羽毛的指挥棒,伴随着吹奏乐,灵车驶向最后一站——白宫。罗斯福尾随其后,保持着几秒钟的距离。车队在人山人海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在远处的灯火中。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鸿篇巨著……是对西奥多·罗斯福品行的全面叙述,对其品性的精确考察……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既有历史的严谨性又能给人以纯粹的阅读快感。下一部问世时,一定会大排长龙。

——W. A. 斯万伯格,《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考据细致,文辞雅致的传记中,作者有意将西奥多·罗斯福描绘成美国有史以来最有趣的总统。

——罗伯特·基尔希,《洛杉矶时报书评》

我们仿佛能看到罗斯福眼镜镜片的闪光,他正侃侃而谈,情绪激昂,声调高昂,在这部传记中他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大西洋月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