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30年的文学生涯中,罗瑜权有过跨文体写作的经历,但新世纪以来,他发现散文更适合自己对思想的表达,因此,他离其他文体越来越远,散文渐渐成为他专攻的对象。他的散文呈现出惊人的冷静、平淡,反衬出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现场和散文领域的疲惫和忧郁。
罗瑜权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以及对文学的拷问含蕴其间,渗透着作者的社会观察与人性思考。他的文字真诚、性情,内容丰富,彰显出作者优异而执著的诗学禀赋和文人立场。
| 书名 | 不一样的天空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罗瑜权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近30年的文学生涯中,罗瑜权有过跨文体写作的经历,但新世纪以来,他发现散文更适合自己对思想的表达,因此,他离其他文体越来越远,散文渐渐成为他专攻的对象。他的散文呈现出惊人的冷静、平淡,反衬出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现场和散文领域的疲惫和忧郁。 罗瑜权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将自己的人生体悟以及对文学的拷问含蕴其间,渗透着作者的社会观察与人性思考。他的文字真诚、性情,内容丰富,彰显出作者优异而执著的诗学禀赋和文人立场。 内容推荐 罗瑜权所著的《不一样的天空》共4辑文字,篇篇皆有很强的可读性。第一辑“故园笔记”展示了商品意识和经济价值背景下人的不断异化以及生活中的紧张感、陌生感、隔膜感。 第二辑“警营纪事“可以看作成长文字和友朋叙怀,记叙了作者从军、从警的人生经历和朋友、同事间令人唏嘘的动情故事。 第三辑“四海游踪”、第四辑“心语星愿”是两组主体身份明显的优美作品。如果说前者是纪实散笔,那么后者就是心灵游记。这些文字以意象纷繁的深度联想打破了游记散文的惯有格局,虽然作者并未避开那些身边的小情、小景、小事物,但他绝不把眼光囿于狭小的个人天地,文字本身体现为一种精神延伸。作者随时感受着现实与自然的剑拔弩张,深情款款地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作者用心接近事物背后那些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借助那些清丽的记录,完全可以感悟文字背后的精神重量。所有的一切共同指向一种我们久违的安如磐石的生活:平易、平等、本分、自重。 目录 为不一样的天空喝彩 冯小涓 第一辑 故园笔记 家乡的老河街 船工·古渡·新桥 家乡的干豇豆 童年琐记 家风 过年(外一章) 割不断的乡愁 寒冬,静心品一壶好茶 八月桂花香 家藏一套小人书 那些美好的读书记忆 故乡的那条溪 表哥 我爱巴山红军树 远志草 “诗圣”与“送客亭” 登临西武当山 血铸的丰碑(外二章) 野山栗子 南河印象 剑门秀色 马家羊肉泡馍 暖暖的冈炭火 人生路上书相伴 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城市 漫步三江湖畔 第二辑 警营纪事 石缝中的野菊花 那个雨夜 刑警生涯 山鹰 二十六岁当新兵 不一样的天空 军歌嘹亮 男人的眼泪 当警察的滋味 与文字结缘 沉甸甸的春天 擦亮责任 大爱无言 北川,那个凄风冷雨的夜晚 难忘那场婚礼 与雅安同在 二道坪 冬夜那缕温暖的灯光 大院内的银杏树 第三辑 四海游踪 在川西高原行走 武当神韵 小平故里行 自贡街头吃田螺 贵州山水的灵气 西安散记 西平探幽 感觉古镇 乡村拾趣 三月菜花香 “津味”里的文化味儿 大连印象 广州,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 浪漫珠海环岛游 登莲花山 烟雨凤凰 漫步书林街 海南的海,海南的天 梦开始的地方 第四辑 心语星愿 文人的树 “大山之子”梁上泉 看球品人生 简单生活 欣赏自己 珍惜拥有 说说幸福 五年后的一个电话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爱心传递 卖黄桷兰的太婆 小街修鞋匠 分享生活 男人学炒菜 别打扰他人幸福 朋友圈的人和事 我们都是手机控 相逢是首歌 做好人生选择题 巷陌纪事 夫妻小店 幸福从来不卑微 好散文要有好的写作态度 开放生命深处的花朵 后记 试读章节 家乡的老河街 久居都市楼宇,又想起了家乡的那条老河街。 我的家乡在川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城不大,20世纪70年代初,连附近郊区的农民加起来,也不过一万余人。说是县城,其实也仅有一条街道比较繁华,那就是沿嘉陵江的那条老河街。 河街不长,仅千多米,分上河街和下河街,听老辈子人谈起这河街,唠唠叨叨,似乎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摆不尽它的故事。 说河街繁华,只是相对而已,只不过那时的店铺和居住的市民比现在多罢了。供销社的门市、百货公司的商铺、日杂公司的摊点、理发馆、服装店,以及包子店、汤圆店、饭馆、面馆等饮食餐馆都集中在这条街上。那时的饮食店,价格很低廉,数量有很多,因而生意也一直较好。 河街建在老护城墙上,老城墙是明清时期建起的。河街两旁建筑,多平房和民居,也有城隍老庙和一些街道集体企业。 在河街上最热闹的又数农贸市场。上河街有西门菜市场,下河街有东门市场。每天一到上午,县城的居民和附近郊乡的农民都云集在这里。市场上,有卖鸭的,也有卖鸡的;有卖菜的,也有卖肉的;有干货,也有水产品;有柴米油盐酱醋,也有毛巾、鞋垫、洗衣粉、肥皂等生活必需品。街头还不时出现一些卖跌打药的吼喊声和耍把戏玩“西洋镜”的叫卖声。 我的家住在上河街靠汽车码头处,临近街面,离西门市场不远。房屋最早是土屋,1981年嘉陵江发洪水后改建成砖木结构的平房。一家有六口人,除父母外,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母是一个家庭主妇,无工作,全家人仅靠父亲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养家糊口。 那时的生活不像现在这样富足,样样尽有,但是一日三餐的饭菜还是有的,只不过是比较清淡。红苕出来了,上顿下顿光吃红苕,什么煮红苕、蒸红苕等等,年年还把红苕煮熟,切成片,晒干,等到二月、八月问缺粮时吃。那时,街上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酸菜缸和泡菜坛,因为用它既经济又方便。要谈吃肉,几乎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吃上一顿。当时,就这条件,也感到十分满足了。那时,遇天干之年,逃荒的人比较多,天天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许多来自南部、西充等地讨口要饭的人。 小时候,我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把房子选择修建在河街上。最早,我家的房址不在河街,离河街比较远。后来,父母将原房地基与城郊区供销社仓库的地基对换。问父亲,父亲说是为了买菜、买米和用水的方便,才换地基建房的。 其实,父母也有他们的道理。那时,县城还无自来水,生活用水都要到嘉陵江边的“沙窝子”里去挑水吃。挑水的事,便不可推移地由我们兄弟姊妹四个人承包,家中我最小,是老幺,挑水的次数不多,捡的便宜也不少,这下家里可苦了老大。为了吃上干净水,每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得起床,到河边去挑水。几桶水挑下来,全身已开始冒汗。这时候,街上也传来了一阵阵“卖酸菜!”“卖馍馍!”的吆喝声。 由于用水困难,洗衣服也只好在河边洗。每日,清凉的嘉陵江,在晨曦中,在朝霞里,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浣洗男女,他们呼吸着清新空气,背上背篼,端上脸盆,里面装上换洗下来的衣服,聚在河边,把衣袖高高挽起,蹬在石板边,在清水里洗去汗迹,褪去疲劳,阵阵欢快的搓揉声、槌衣声和人们的嬉笑声,似一首动听的交响曲回荡在嘉陵江上空。 河街上的女人们一旦汇聚在一起,话也特别的多,你说东家长,我说西家短,自己的哪样东西又买贵了,哪家两口子昨晚不知为啥又在吵架等。并不时传出一阵阵的笑声,和着那洗衣声,随水漂逝。在河边洗衣服还得早去,若晚了,就没有洗衣服的好地方了。若想洗衣,只好出三分钱买一张渡船票,乘船过河在河对岸找块地方浣洗。 对于我来说,小时候最好耍的地方再也不过于河边了。河坝很宽敞,多平地,有草丛和芭茅丛,还有一些长得不太大的杨槐树。几个小朋友,在树下挖几个土坑坑,找几个破烂的碗块,放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算是在办“锅锅宴”。一到春天,河坝便成了小孩们放风筝的天地,看谁家放的长,谁家放的高,谁家做的风筝最大最好看。到了夏季,河坝又成了天然的游泳场地,在河边长大的孩子没有几个不会游泳的。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游过嘉陵江,记得1976年我还参加过县上举办的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的活动。进入秋冬时节,河坝又变成另一种景观,孩子们嬉逐捉迷藏的,荡秋千的,比比皆是。 河街的夏夜,也十分热闹。那时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收录机,一到傍晚,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吃过饭后,都搬出木板凳和竹椅子,坐在街边纳凉。在这种环境里,我听到了不少的有关河街的故事。 近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河街逐渐走向了没落,往日的繁华场面被新修宽敞的红军路、解放路等柏油大道旁的商贸活动所代替。河街上的商店门市也越来越少了,年轻的居民纷纷离开河街住进了新修街道两旁的高楼房舍,留下住的居民都是一些老太太和老太爷。 去年下半年,家兄捎信说:县城附近要修建嘉陵江大桥,桥址在离上河街汽车码头不远处,我家和附近一些居民的房屋都要搬迁。获悉这一消息后,心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是个啥滋味,情绪也莫名其妙地低落下来,像是失去了什么似的。 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新生事物必将代替旧的事物,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一样,况且嘉陵江大桥的修建,对于促进家乡的经济建设,沟通国道108线和国道212线,打开山区的大门,加快山区经济的对外开放步伐都能起到很大作用。可以说,它是一座福泽后西、利于人民的幸福桥。 对于家乡老河街的记忆,我只好把它封存心底,或许更长一些。 (1995年第1、2期《广元文学》杂志) P3-5 序言 为不一样的天空喝彩 冯小涓 我和罗瑜权先生认识很多年了,生活的空间也同属绵阳南河那一带,经常在街上碰见,仿佛一片河道里的游鱼,猛然游近,吐吐气泡,继续神游在自己的生活轨迹。直到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要出散文集的事,我认真追想,从20世纪90年代相识至今已20余年了。我从小文弱,看见威猛高大的军人、警察,艳羡之余,顾影自怜,更衬托自己的渺小,也就畏惧三分避让三分。印象中的瑜权先生经常穿便服,没有一般警察的气宇轩昂、高视阔步;相反,他倒像一个朴素的山里人在都市行走,意态谦和又像邻家兄长。同他的接触,改变了我对警察的幼稚想法。 认真拜读他的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诸多篇什之后,我觉得自己走进了他不一样的天空。散文是明心见性的文体,不像现在的诗人可以在诗中戴着意象的面具,小说家可以隐藏在情节和人物的背后。散文是内心的呈现,是与情性、性灵相关的文字。 “盛夏,独处,常喜欢坐在家中阳台上,沏一杯香茶,读一本好书,等待一场细雨,洗涤内心的荒芜。此刻,时光是如此的让人心动。如果看书累了,就凭栏放眼看看三江的风景,看看远处的山峦,有时就什么都不想,静静地坐在那里发一会儿呆……” 读着《后记》中的文字,就像老友的谈天,随和亲切。在这段文字中,茶、细雨,都是与洗濯有关、与纯洁相连的暗喻,而炎燥是烦恼的通感。雨后明丽的天空,最美;纯净无尘的心空,最动人。伴着茶香,端坐于红尘之上,手拿一本来打开的书,微笑。这是我心中的文殊菩萨模样。智慧,在想与不想中发呆…… 读书,是通过智慧者的言辞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训练。我赞同瑜权先生的观点:“读书能够养正气、骨气、才气、大气、锐气、豪气。读书需静心,方能去躁气。读书要读好书,好书是那种有真知灼见、启人心智、清新脱俗、陶冶情操、催人奋起的书。它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和经典,也可以是时文和美文,能够常读常新,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瑜权先生的这段话也将“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年轻时读书如寻朋友,开敞的心总是能找到同类的。但中老年之后,常会觉得朋友很多,知己难求,对人对书的选择多了一些节制和清醒。知道人有局限,书非万能。独立书丛,万般阅尽识空无,便显出孤独与苍凉的人生底色。偶得一本甚为契心的书或看到一段可人的佳句,那份惊喜,就如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回眸,心有灵犀的艳遇是对书痴的馈赠。 有时想,人生世间,情寄万物,为何非要寄于书?古往今来,哪一个著述者不是爱书之人?除佛祖阅尽三千大千世界,独以拈花微笑召唤心印,迦叶尊者以微笑独对之外,真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又有几人?于是还是回到书堆,寻找贴心贴肺的慰藉,梳理各自的心事,为下一次出发准备智慧的资粮。为心灵走得更远,为风烟雾霭中的未知与未来,为特立独行的人生寻找一个坚实的据点,并以此在红尘中端坐、在浮世中立命。 《那些美好的读书记忆》中,看到与我同时代的瑜权先生对于书店的记忆。“新华书店”几个字的魅力胜过了当今的多少银行啊!从小依偎着书的人是有福的。他知道知识的力量,他知道书通向无数的可能性。在人类力量的较量中,还没有哪一种力量能与文明对抗,文明总是最后的胜利者。曾经有一个很爱打老婆的帅哥,在接连打走了两个老婆之后,却对第三个老婆毕恭毕敬,从此收敛了拳脚。一问才知,这个老婆学历高,有立身之本。我为女同胞扬眉吐气——噫,谁说知识不是力量?就连在微妙的两性关系中,也有力量的此消彼长。那么,武装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腹有诗书走天下,诗成笑傲凌沧州! 不管是纸媒还是网媒,那只是传播的媒介不同。书,始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智慧传播方式。中国的甲骨、金鼓、钟鼎、石刻、竹简,西方的纸莎草、羊皮纸都曾经是知识的传播方式,印刷术把书籍带给人类已经五百余年,还会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帮助知识的传播和运用。 淘洗淤泥,寻找好书就成为当代人亲近书籍的一个攻略和防线。不要被商业的花哨所引诱,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人生的设计中,应包括对阅读的设计和探求。这样的阅读才不是盲目的,这样的有为中才包含了自觉不为的理性舍弃;而舍弃,是走向成功之路上经常要做出的选择。舍弃得越多,收获得越丰盈。 正因为从小到大数十年的阅读和历练,才有了《不一样的天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间和轨迹,但大多数人生活了并未记录。阅读的魅力在于写作的起跳,一旦拿起笔来,文字必将生成另一片天空。《家乡的老河街》《船工·古渡·新桥》《故乡的那条溪》《剑门秀色》《石缝中的野菊花》《那个雨夜》《大院内的银杏树》《烟雨凤凰》……从这些文章标题,就能看出国画般的淡烟水墨,能品出意象间的浓郁诗情。这样,真实的生活就从记忆的心空转化为文字的星空,就像一颗燃烧的心升腾为一颗闪亮的星,照亮了千千万万有着同样记忆的人,唤起他们对于故乡风物的美好回忆,唤起后来者对于这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和滋味的追思。物比人寿,字比物寿。字将长久,一个时期的生活也将随之不朽。 所以,记录总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龟甲上的记录、史书上的记录,都是与帝王将相有关的事;而我手写我心,便把千千万万的民间写作与平民百姓的生活相连,使民间风物在文字中变得神圣而长久。 说来我和瑜权先生有着基本相似的童年,山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熟悉,过年的情形也大致相同,那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的四川农村。那个时代已同粮票、布票一起走进历史。再往前追想,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四川农村都是这样的场景,唯一的变化是山里的大树日渐稀缺,以致烧柴都成了问题。贫穷,平均分摊到每一个家庭,但快乐却同样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降临。追忆那份单纯的快乐,更有利于今天的我们思考什么叫幸福。现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延续几千年关于山水田园的民族集体记忆,将会被连根拔起,这种精神的割裂必将带来进无所依、退无所据的心理阵痛。追忆那份对故园母亲般的依恋,将有利于我们找到家的方向,不至于在茫茫都市中流浪。 瑜权先生的为人与为文贵在一个“实”字,也拙在一个“实”字上。“实”是基础,人浮了,文必浮,做人与作文都归于失败,那样的天空必是胡涂乱抹的怪影。就像书法中的线条,飘了,就无力透纸背之感。但心为万物之灵,贵在其灵;就像真实的天空期盼云彩一样,那一抹虚灵,就像真与幻的切换,总会出其不意显现别样的风景。从这个角度讲,我期望瑜权先生的文字更虚一些。由实而虚易,由浮而虚难。这样的转换是艰难的。早期的写作大多是贴着写实的地面滑翔,通过振翅奋飞的若干努力之后。才会达到冷然御风、自由翱翔之境,神游万物,思接八荒,如有神助。最后如东坡老人自夸:平生快意事,唯有著文章。 每一个过程都不是容易的,都需要极大的心智投入。瑜权先生在从事写作三十年之后,练就了不一样的思想天空,必然反映到文章中来。《在川西高原行走》《简单生活》《欣赏自己》《分享生活》《别打扰他人幸福》这些篇什,显示出他的天空云霞蒸腾、气象峥嵘。只有在持久的书香熏出一抹奇异的心香之后,天空才会出现这样熙和的祥云。在《别打扰他人幸福》一文中,可见瑜权先生的灵眼慈心,对环卫女工和中年男子的恩爱细节描写,最后得出“平平淡淡的生活,真真切切的情意,才是幸福。”这样的句子,都写出了他对幸福观、爱情观乃至人生观的审思,摒弃世俗的成功论,而有自己的思想,有洗净铅华的朴素,更见其爽落的精神质地。 散文的核心是由思想的风骨与文字的华彩构成的。没有思想的风骨支撑,文字只是一堆打扫得干净整齐的空房间而已。整理干净文字的房间是写作的基础训练,而思想才是筑房的柱石。柱石的质地决定房屋的寿命,诗意的华彩如同散文的外墙。“思”与“诗”,是散文的两颗珠宝,放射着澄明的光华。每一个写作者的着力点应放在这两个有着千钧之重的字眼上,历练出一颗锦绣文心,心光荧荧,才能让文字显现烛照的光亮。 好的散文还要创新。新的写作必须要有新的思想为指导。只有出现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才会有劈空而来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我期待瑜权先生内心那不一样的天空变幻更多的图景时,更见风致的华彩必将照亮他的散文天空,更美的霓虹将引来更多的欣赏与喝彩! 2015年2月9日 后记 一 仲夏,应报社一位编辑约稿,我为一个读书专栏写了一篇短文,叫《人生路上书相伴》,文章中有这样几段: 盛夏,独处,常喜欢坐在家中阳台上,沏一杯香茶,读一本好书,等待一场细雨,洗涤内心的荒芜。此刻,时光是如此的让人心动。如果看书累了,就凭栏放眼看看三江的风景,看看远处的山峦,有时就什么都不想,静静地坐在那里发会儿呆…… 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每天读书看报已是我多年的习惯,即使再忙也是如此。喧嚣的尘世、竞争的压力、生存的艰难以及浮躁的心态,需要我们让心静下来,而最适宜的方式就是读书。 喜欢读书,更多的是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家不是大户人家,父母是县城小职员,他们对子女从小家教甚严,虽然没有文化,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却坚持让孩子们都读书。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坚持读书学习。特别是有了小孩以后,仍坚持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有人说,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读书气自华。读书能够养正气、骨气、才气、大气、锐气、豪气。读书须静心,方能去躁气。读书要读好书,好书是那种有真知灼见、启人心智、清新脱俗、陶冶情操、催人奋起的书。它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和经典,也可以是时文和美文,能够常读常新,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品味书香,更能珍惜美好、珍惜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焦虑、浮躁的时代,灵魂和内心更需要独处时的宁静。能时常留出时间独处,在独处中,听听音乐、看看书,最美的事不过如此,在安静中平和心态,在独处中反省思想,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好好拥有安静独处的时间,实在是十分愉悦的享受。 品味书香,亦是品味人生。书伴随人生一路走来,路虽然走得很艰辛但却丰富多彩。与书相伴,时间久了,就与书结下了挥之不去的深深情结。我想,如果人生能与书相伴,埋头在挚爱的书香中,相濡以沫,其味融融,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呢? 二 《不一样的天空》是我的第一部散文集,以前公开出版的都是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不一样的天空》所选的文字大都散见国内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或报纸副刊,少量为未刊文稿,文章主要以2010年以后创作的作品为主,把它们汇集成册出版,算是对自己工作三十年来的一个小结,也算是送给自己工作三十年的一份礼物。这部书里有欣喜,有忧伤,有工作的经历,有生活的感受,有旅途的见闻,有人生的感悟,所有文字都是心灵的真实映照。 本书从选稿至今断断续续已近半年,半年来我的内心颇不平静。一篇又一篇,都是自己成长和工作的亲历,读着读着我就回到了过去,回到了艰难的人生岁月。 在朋友眼中,我属于不开窍的人,长期痴迷书海中。自己也深知家庭贫寒应笨鸟先飞的道理,也懂得下雨没伞的孩子要奔跑,虽在警界工作多年,但读书写作之事,时刻不敢松懈。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坚持自己的爱好,坚持自己处世的原则,诚实做人,勤奋写书,无他。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发表过我的散文的报刊和编辑,谢谢你们多年来的关注和扶持;感谢《四川文学》杂志主编、著名作家牛放老师题写书名;感谢绵阳市文联副主席、《剑南文学》杂志主编冯小涓老师在百忙中为书作序,令拙作蓬荜生辉;感谢文学评论家张德明教授和作家怀理先生给我写的书评;我还要感谢多年来支持和帮助我的许多朋友、同事和家人,没有你们,我撑不到今天。谢谢你们,非常真诚地谢谢你们。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本书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地方将就原来发表的文章未做进一步修改完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罗瑜权 2015年2月6日于三江湖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