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倔强的爱恋/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佩伦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倔强的爱恋》为“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精选李佩伦的散文代表作,作品包括:《绿色的沉思》、《天堂在母亲脚下》、《兰州行》、《校庆八十年感怀》等。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

内容推荐

《倔强的爱恋》为作者李佩伦精选的散文集。作者一如既往地体现着其赤诚本色,每一篇都不乏独到的文化立场,作者在立足宏观视野、试图全局扫描的基础上,较为集中地表达了自己作为回族人对文化的理解。提出文化散文,不应只是展示我心中的文化和文化在我心中的感怀,应当力求切入到历史。

目录

◎绿魂

◎绿色的沉思

◎倔强的爱恋

◎天堂在母亲脚下

◎忆城南

 ——居京琐记之一

◎无言的伴侣

◎白云一缕,几点白鸽

◎泡沫的辉煌

◎每逢佳节倍思己

◎情迷西子湖

◎行旅篇

◎我的漓江

◎柳州小记

◎兰州行

◎临夏行

◎走进西道堂

◎贯市李及贯市清真寺考略

◎灵魂的拷问

◎北戴河畅想

◎恒山漫话

◎校庆八十年感怀

◎黄鹤一去兮何处觅斯文

◎艺苑昆仑,民族之光

 ——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百年诞辰祭

◎丁峤,我敬重的一位好人

◎中国交响乐之父

 ——悼国际指挥大师李德伦

◎他未归去!历史发出这样的评说

◎荣辱笑从两世看

◎戏曲人生

 ——祭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

◎孤独的归去

 ——悼凤仪

◎抹不掉的记忆

 ——我与侯宝林侯耀文两位大师的一段交往

◎草根挚友白文屏

◎一生爱好是天然

 ——遥寄东乡族诗人汪玉良兄

◎纯净的心灵世界,卓越的艺术人生

◎平凡,是对崇高的别样坚守

 ——走近武生泰斗王金璐

◎快乐的李嘉存:

 在极静极动两个艺境中徜徉

◎精纯书艺渊博文心

 ——德艺双馨的文化才人李纯博

◎世事难料

◎坚守中的突破

 ——小剧场京剧《惜·姣》观后随笔

◎《孙毓敏评传》序言

试读章节

绿魂

万绿丛中一点红。人们倾心于这红红的一点,却疏忽了铺展开来的浓淡相问的绿。消失了绿,红,又仅是一点而已。在孤寂中,那红也消失了灼灼的意态。冷冷清清,只留下自怜。

又是萧瑟秋风至,北京人总要去香山观赏红叶。远远望去,香山被一片红云笼罩,仿佛傍晚的红霞,殷红欲滴,浸透了香山群峰。

燃烧的香山,使得游人赏心欲燃。人潮涌来涌去。香山道上,田园秀色,却又浮动着城市的嘈杂。山野风光,被车塞人挤,化为了鏖战中的九里山前,十面埋伏。香山再没有了往日的巍然、从容。

绿色的香山,变成火红,更惹来将近月余的红红火火。秋的感怀被红艳艳淹没。悖于节序的春的热烈,油然生于人们心底,沸沸然冲腾于香山的飞扬跌宕中。

涌回京城的人流,疲惫的脸上充满着喜悦。五光十色的装束,总有着或多或少的红叶点缀。

这是香山留给我们的秋的回忆,春的向往。这是一年最后的秀色饱餐之后的留念。将红叶放在桌上,贴在墙上,夹进书册中。当房外霜风凄紧,黄叶飞飞,望着渐渐干枯,最终与红无缘的叶片,心底会浮起难以名状的惆怅,我想——

去年夏天我曾跨越贺兰山,沿着腾格里沙漠边缘西去。一望无际的遍野黄沙,像是历经沧桑沉默不语的老人。沙浪起伏,是老人仰面苍穹留下的无限的思虑。

天色蔚蓝,白云几缕变幻多姿。它牵动晨曦万缕,拥着夕阳归去。茫茫天宇,倾其所有的绿洒向大地,即或是深不可测的海底,也托起了一片绿,并让大海呈现出碧波万里。我曾在北戴河踢海听天籁,击荡金轮。随手摸几只寄居蚌中的小蟹,抓到几条忸怩作态的海马。为了它们活得自在,又随手放它们而去。我忽发痴想,海中倘没有了“绿”,海里将是死的世界,只留下了吞吐天地的浪涌千叠,只留下隐伏在水下的狰狞邪恶的礁石,哪里还会有“秦皇岛外打鱼船”的朦胧的诗境,人们也没有了海边上那惬意的海鲜的吞嚼。

海的生机,大地的生机,人类的生机,就在于这一株株,一丛丛,一片片万千形态的绿,可是,沙漠中,拒绝了绿,或许被绿抛弃,却只留下久死的沉寂,垂死的疯狂。

行走间,忽见沙漠近处几株灌木。叶子稀疏,却闪烁着沉重的绿。在我指点下,人们纷纷望去。沉闷的心头,被瀚海中的几点绿带来生意。目光把绿拉近身旁,点染心头,脸上泛起舒畅的喜悦。那黄沙无尽的延伸,像是滔天洪水,几株灌木,几点绿,不就是灵魂依托,生命获救的努哈(诺亚)方舟吗?

平时在村野,在城边,这几株灌木,谁去理会。匆匆而过,来必留给它一瞥。整日价踏着黄沙走,那些许的绿,却让我走进历史的纵深,走进天人结构出的万象人间的理念深处。

红花也需绿叶扶,这是在感性的美的寻觅中,对红花的情有独钟。那创造红花的绿叶,让整株花木鲜活的绿,却变成了拱月的群星,成了红花的陪衬,只在无意中显示着烘托美。也许艺术的法则不能与生活法则完全等同。假如,我顺着艺术的辩证法进一步去演化,红花若失去了绿叶,必将失去了红花的美的品格,而没有红花的绿叶,那绿肥红瘦却依旧美不胜收。

春日景和,夏日炎炎,秋从散淡。从绿意初醒,直到绿透人间。天玄地黄:最宜人处,当在绿的怀抱中。天地无私,那蓊郁葱茏的绿,是洒向人间的无尽无休的爱。

绿是天人和谐的表征,是天人和谐的杰作。征服自然的勃勃雄心,“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的自得,曾化为了盲目的行动。这种浅薄的冲动,破坏了天地主动赋予人的和谐。在人们制造的不和谐中,我们只好接受大自然的惩罚。大地百孔千疮,生灵困惑困厄。绿从峰峦上消失,在大地上萎缩。我们久久地践踏着绿,轻蔑着绿,却只能承担起无绿、寡绿的种种苦难。

P1-3

序言

承智慧世,回族文学之时代乐章

杨宏峰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因。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各民族之融合,回族文学正处于动态变化与不断被创造之过程中。当下民族经济生活从自然形态逐步向市场化形态转变,从而导致了民族心理结构之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全新的经济格局以及新的社会心理与理念,既令人惶惑又令人兴奋地进入现代场景的五彩生活之中。在这种精神交汇、思潮辐辏之当代场景里,一向以稳重、庄严著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与其他文化一样,表现出顺应与参与之积极态度。在当今社会转型期,这种特质遭遇着前所未有之文学嬗变,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之实践也愈来愈表明了这种嬗变之不可抗拒性。故现在对回族作家作品或某种文学现象进行界定时,我们已失去了往日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轻松与从容,已经很难用回族固有之思维习惯、审美判断、情感表达方式来明确界定,这是回族文学自身在发展中带来的质的增生,也是对新的叙事模式的一种激情召唤。在这种文化愉悦交汇与思潮尽情辐辏的当代场景中,自然亦形成了现代理念与传统理念双重意识观照下的当代回族文学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判断。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族文学的发展出现了崭新之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作品。这个时期的回族作家较之五六十年代的回族作家,显然有了更自觉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对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入之认识与感受。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从表象上表达民族特色,而是努力深入到民族生活、民族思维、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的更深层次中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人物内心世界中之积淀及其变化,力求在创作中将民族化与现代化、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较好结合起来,从而将民族的生存状态与文化性格揭示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的回族文学,在民族性上,显然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与普遍认同。这个时期的回族文学创作,其现代生态主义写作已进入了他们的写作视野,突出表现了在中国最浩渺、广阔的人文地理空间、人与环境及其他生态之特殊遗存关系。宏大叙事不再“一枝独秀”;许多作品视角下移,通过描绘普通人、底层与草根故事,把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成长还原为具体人的精神成长,放大了人性描写,从而受到文坛关注。在创作方法上也主张多元共存,叙事类型、叙事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手法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之趋势。很多回族作家在通过作品体现民族性上,有了一种自觉意识,有了文化归属感;在创作中描绘民族生活、表现民族的生存状况,皆更加凸显了民族性。这个时期的作品,与作为主流文学的汉族文学作品相比,没有停留在表现民族性的表象上,而是从精神之层面,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情感之层面去揭示民族性,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异质文化表象图景。在很大程度上,读者与社会也正是从这种异质文化图景来接受作品的。这种异质文化图景与民族性是一致的,并且凝结为一种精神动力,一种文化品格。

很显然,文学的民族性之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之意义。人类学家科班说:“任何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存在,并希望维持他们的共同体的整体性,就是一个民族。”(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9页)对作为民族实体的共同体之认同,将自己看成是共同体中之一员,在共同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