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元璋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一生专治明史,对明史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且影响深广。《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在明史研究和传记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依据 1949 年的版本。一般历史学家认为1949年版本水平**。1949年版本相比 1944年版本史料更翔实,相较 1955年、1964年版本,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本书特别收录《吴晗对朱元璋的评价》《原书后记(1949年版)》《吴晗自传》等内容,有助读者更全面的认识吴晗和朱元璋。

内容推荐

吴晗著的《朱元璋传》全面记述了明太祖朱元璋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朱元璋自幼贫寒,一场瘟疫来临,家人先后亡故,朱元璋沦落为一个在街头乞讨为生的小僧侣。元末恰逢乱世,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朱元璋也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一员。他在战场上决战杀伐,展露出不凡的才华,一步步成长为号令千军万马的大元帅,凭借赫赫战功连续升迁,最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开创了大明王朝……

本书依据1949年的版本出版,当时作者思想自由,这一版本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吴晗治学严谨,书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基本都有出处。本书为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目录

第一章 小流氓

 一 小沙弥

 二 游方僧

 三 逼上梁山

第二章 红军大帅

 一 小亲兵

 二 小军官

 三 大元帅、大丞相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

 一 鄱阳湖决战

 二 取东吴

 三 南征北战

第四章 大皇帝的统治术

 一 大明帝国和明教

 二 农民被出卖了!第一章 小流氓

 一小沙弥

 二 游方僧

 三 逼上梁山

第二章 红军大帅

 一 小亲兵

 二 小军官

 三 大元帅、大丞相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

 一 鄱阳湖决战

 二 取东吴

 三 南征北战

第四章 大皇帝的统治术

 一 大明帝国和明教

 二 农民被出卖了!

 三 新官僚养成所

 四 皇权的轮子——军队

 五 皇权的轮子——新官僚机构

 六 建都和国防

 七 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第五章 恐怖政治

 一 大屠杀

 二 文字狱

 三 特务网

 四 皇权的极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 马皇后

 二 皇子皇孙

 三 教养和性格

 四 晚年的悲哀

朱元璋年表

附录

原书后记

吴晗对朱元璋的评价

吴晗自传

试读章节

一小沙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的第十二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难,旱灾、蝗灾,加上瘟疫。

好几个月没有见过雨了,栽下的苗晒得干瘪枯黄,大地裂开了一条条的龟缝。到处在求雨祈神,老年人恭恭敬敬向龙王爷磕头,孩子们戴着柳枝圈圈蹿出蹿进。正在焦急没收成时,又来了弥天漫地的蝗虫,把穗上稀稀的几颗粟粒吃得一干二净。地方上有年纪的人都在唉声叹气,哭丧着脸,说几十年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年成,这日子着实过不得了。

不料祸不单行,疫疠大起,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已经吃了多少时候的草根树皮了…,病一起就挺不住,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气,接着是上吐下泻,不到一昼夜便断了气。起初大家还不理会,到了一个村子里一天死去了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时候,明白这是上天在降罚,散布瘟疫来收人,才着了慌。不管“在数的难逃”的老话,还是逃命要紧。各村庄的人携儿带女,只要有亲戚朋友家可投奔的,连家里的病人都顾不得了。不过几天工夫,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便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暗淡的景象。

孤庄村朱家,朱五四官名叫世珍的,一大家人,不过半个月,死了三口。五四六十四岁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大儿子重四学名叫兴隆的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儿子重六(兴盛)和小儿子元璋(原名兴宗,小名重八),眼看着大人一个个倒下,请不得郎中,抓不得药,只急得相对痛哭。尤其为难的是:家里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田主呢?几年的主客,想来总该施舍佃户一块埋骨之地,谁知不但不理会,反而“呼叱昂昂”邻舍们都觉得难受、伤心。正没计较处,同村人刘继祖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块地。两兄弟磕头谢了,真是一头有了着落。但是,衣裳呢?棺椁呢?还是没办法。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坟地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还未动手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天霁雨晴,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水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作“天葬”。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觳浆!”

父母的大事虽了,过日子呢?没留下一寸土、一颗米,元璋饿了些日子,到处找零活做。谁知大户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贫民小户自己都在挨饿,怎么雇得起人?到处碰壁,懒洋洋地不愿回家,一径到村外给他父母上坟,蹲在新长着青草的坟边,沉思如何来打发日子,对付肚子。  他长得躯干魁伟,黑黑的脸,下巴比上腭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却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个脸盘看,恰像一个横摆着的立体形的山字,脑盖上一块奇骨隆起,像一个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样子虽看着叫人不喜欢,却怪匀称,怪威严而沉着。

小时候替人看牛放羊,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的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习惯听他指挥。最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做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他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做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条黄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来了。捡一些破木板,让孩子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拿着,当作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又最会做坏事。有一天,他忽然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看牛的周德兴、汤和、徐达许多孩子也都嘴馋起来了。大家越说饿,真的肚子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米饭吃才好呢,那个又提真想吃一顿肉,一个又说肉是财主们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个个的嘴都说得流涎。猛然间元璋一喊“有了”,大家齐声说:什么?元璋笑着说:现放着肉不吃,真是呆鸟!大家还不明白。元璋也不再说话,牵过一条花白小牛娃,放牛绳捆住前后腿。周德兴看了,赶紧抄着斫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来帮忙剥皮割肉。别的孩子们捡烂柴树叶子,就地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不一会儿,一条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山脚下村子里,炊烟袅袅在半天空,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蓦地一个孩子省悟了,小牛吃了如何回主人的话?大家都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担不起罪过。正在着急互相埋怨、乱成一团的时候,小一点的孩子竟哇地哭了出来。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责任也该担起来,一拍胸脯算我的事。也真亏他想,把皮骨都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空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不出来。孩子们齐声说好。当天晚上,元璋挨了一顿毒打,被赶回家。虽然吃了苦,丢了饭碗,但深深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大家都甘心当他做头脑。

他算是十七岁,是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生的,属龙,扣准了还不满十六足岁。父亲是老实本分人,辛苦了一辈子,头发胡子全白了,搬了一辈子家,从泗州盱眙县迁到灵璧县,又迁到虹县,到五十岁时又迁到钟离东乡,住了十年,活不下去,再迁到西乡,四年前才搬到这孤庄村来。十个田主大户竟有十个是黑心的,说尽好话算是佃了几亩地,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还在地里做活,出气力、流汗水,忙碌一年到头,算算收成,十成里竟有六成孝顺了田主。左施肥、右戽水,把田地服侍得肥了些,正好多收一点时,田主立刻就加租,划算一下,还是佃户吃亏。划不来,只好搬家另觅大户;忍下去吧,三两年后还是得被撵走……

P2-4

序言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一生专治明史,对明史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且影响深广。本书是吴晗的代表作,在明史研究和传记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1909年8月11日诞生于浙江省义乌市吴店苦竹塘村,家境动荡。吴晗早慧,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他一面工作,一面四处求学,19岁在上海求学时,吴晗考入中国公学,结识了胡适——当时胡适正是该校的校长。因《西汉经济状况》一文,吴晗颇得胡适赏识。1931年,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举荐吴晗到国立清华大学读书,专攻明史,吴晗25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学生时代的吴晗勤奋好学,大学期间,他曾写下四十多篇文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章,均以详密的求证和新颖的角度为人称道,在当时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沦陷,吴晗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7月,吴晗加入民盟,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1949年解放后,吴晗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1959年,吴晗响应毛泽东建议,开始研究海瑞,9月份发表了《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后又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5年,吴晗被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别有所指,是在“为彭德怀翻案”,诬陷吴晗“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被扣上“叛徒”“特务”等罪名,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家人也受到严重牵连。1969年,吴晗被迫害致死。

《朱元璋传》作为吴晗留下来的宝贵历史著作,耗费了他大量心血。该作品在二十年里曾四易其稿。

1943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的吴晗,应友人的邀约,用两个月的时间,编写出一本《由僧钵到皇权》(又名《明太祖》)的历史通俗小册子,两家出版社1944年同时出版,重庆在创出版社以《由僧钵到皇权》书名出版,重庆胜利出版社以《明太祖》书名出版。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参考资料匮乏,吴晗出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吴晗治学严谨,十分重视史料运用的准确性,加上一书两名,不久后就对此书感到不满。1946年,吴晗从昆明回到北平后,决定重写一次。在资料丰富的情况下,这本书的篇幅增加了将近一倍。为与前书有所区别,这个修改本使用了《朱元璋传》这个书名,1949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吴晗1948年到石家庄时,曾将此修改稿呈请毛泽东审阅。毛泽东阅后退还书稿时,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一封信,提了一些意见。信日:辰伯先生: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谨致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四日

吴晗根据毛泽东的建议,1954年对第二稿《朱元璋传》进行了修改,这个修改本当时没有立即出版,只是油印了一百多本供征求意见。1964年,吴晗根据毛泽东和学术界朋友的意见,利用病后修养的机会,对《朱元璋传》进行了第四次改写,1965年终于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整理出版,是依据1949年的版本。一般历史学家认为1949年版本水平最高。1949年版本相比1944年版本史料更翔实,相较1955年、1964年版本,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吴晗治学态度严谨。阅读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更难得的是可以从中学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论你是否对历史有足够的兴趣,读完此书肯定会有所收获。

本书的编校人员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帮助我们进步、完善。

后记

这本小书初稿写定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从这年七月七日动笔,到九月九日写完,一共才花了六十多天功夫,由胜利出版社印行。而乃不得同意,一书两名,胜利本名《明太祖》,另一本名《从僧钵到皇权》。所不同的是胜利本多一个附录年表,起元天历元年,迄明宣德八年,和本书内容不相适应。其所以然的道理,前年夏曾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明太祖)和(从僧钵到皇权)》一文,详细说明经过。

我自己对于这个初稿极不满意,加之,一书两名,更感不快,决定回北平后,多读史料,把它作废,重新写过。

谢谢书店的好意,谢谢胡绳先生的督促,使我有勇气重写这本书。

从三十六年(1947年)暑假,到三十七年(1948年)暑假,整整花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写作。篇幅从原来的八万字,扩充到十五六万字,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注明材料出处,又增加了五百多条小注。更重要的是有许多看法,竟和初稿完全不同。

增加小注的用意,是为了告诉读者以出处,因为从初稿刊行以后,曾有许多朋友来信询问史料来源,甚至有人怀疑叙述的真实性。为了免除个别答复的困难,索性注明史料所从出,做到无一事无出处的地步。当然,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要逐一注明来源,是极其费事的。一年多时间,竟有三分之一用在小注上,往往为一条小注,翻阅几十百本书,浪费一两天时间。

写作的方法,是对每一问题先搜集材料,编为长编,第二步写成专门论文,第三步综合几十篇专门论文,再融会贯通写成本书。以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二十年来所写关于明初史事几十篇专论的结集。这几十篇专门论文,在战前发表的主要有下列各篇:

一九三二年胡惟庸党案考  《燕京学报》十五期

一九三四年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十三期

一九三五年 明成祖生母考  《清华学报》十卷三期

明代之农民  天津益世报史学第十二、十三期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清华学报》十卷四期

一九三六年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  南京《中央日报》史学第三期

元代之社会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一卷三期

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 《清华学报》十一卷二期

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 《清华学报》十一卷一期

一九三七年 明代之军兵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

《社会经济史集刊》五卷二期  七七以后,有:

一九三八年元明两代之匠户  《云南大学学报》第一期

一九三九年明代之粮长及其他  同上,第二期

明代汉族之发展  昆明《中央日报》史学第三十三期

一九四○年记明实录  未刊(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集刊,太平洋战起原稿沦失)

一九四一年明教与大明帝国  《清华学报》十三卷一期

一九四三年记大明通行宝钞  《人文科学学报》二卷一期

历史上君权的限制  《云南日报》星期论文

明太祖传  胜利出版社

回到北平以后,角全力写本书,中间为了路引的问题,写《传、过所、路引的历史》,载《中国建设》五卷四期;关于明初教育,写《明初的学校》,发表于《清华学报》十四卷二期;和《论皇权》《论绅权》等文,发表于《观察》《时与文》等刊物。

严格地说,这本书的写作时问,至少应该从一九三二年算起,以十六七年的长时间,所成就的只此戋戋,写完以后想想,实在感觉惭愧,惶恐。

题名作《朱元璋传》,用意有二:其一是为和作废的初稿“明太祖”“从僧钵到皇权”有所分别。个人感情对前两本书实在太坏了,简直在痛恨,对这一本比较以为对得起这个题目,这个时代。其二,旧时代旧史家对皇帝有太多禁忌,习惯以皇帝庙号作称呼,今天这种禁忌已经不存在,大可不必自找罪受,不如用原来名字称呼,还给他以人的地位。并且,按史法说,朱元璋在做皇帝以前,就称以死后追谥的庙号,岂非不通之至。而且在洪武三十一年中,据事直书,也不应该以洪武三十一年以后的称号来硬栽他!简单合理,全书概用朱元璋来称呼朱元璋,书名因之就题作《朱元璋传》。

最后,还应该感谢上海《文艺复兴》《中国建设》,香港《国讯》,南京《学识》,北平《知识与生活》和《中建》半月刊诸刊物,曾经发表本书一部分的好意。

期待着读者的指责和纠正。

一九四八,八月十二日于清华园西院十二号

书评(媒体评论)

黎澍 历史学家

吴晗是位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他一贯爱好自己的工作,以研究明史有名于世。吴哈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他在多年的时间里利用余暇改写《朱元璋传》,改写宗旨在充实内容,力求成为一本翔实的科学著作,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很用了一番功夫。

毛佩琦 历史学家

朱元璋是一个对历史有进步意义的皇帝,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朱元璋的形象被大大丑化了,但是清朝康熙皇帝对朱元璋的评价却是“治隆唐宋”。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就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和宋朝还要好…”

章立凡 历史学家

囊括江山创立明王朝的朱元璋,毕生紧抓权力从未“放宽”过,他通过特务政治和文字狱,屠戮功臣、知识分子和百姓,本是不争的事实;而《朱元璋传》解读雄猜之主自私的深心,可谓层层剥离,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