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业总裁,两个中学生,熟悉的世界缘何充满奇幻与困惑?难道这世界并非想象中那般熟悉?
快,系上安全带,挂挡高速思维,和跃钢著、张靖涵、律睿慜绘画的《量子世界巡游记(来自宇宙的洪荒之力)》一起去认识现实世界的本尊,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奇幻”——量子世界。
| 书名 | 量子世界巡游记(来自宇宙的洪荒之力) |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物理 |
| 作者 | 跃钢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商业总裁,两个中学生,熟悉的世界缘何充满奇幻与困惑?难道这世界并非想象中那般熟悉? 快,系上安全带,挂挡高速思维,和跃钢著、张靖涵、律睿慜绘画的《量子世界巡游记(来自宇宙的洪荒之力)》一起去认识现实世界的本尊,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奇幻”——量子世界。 内容推荐 跃钢著、张靖涵、律睿慜绘画的《量子世界巡游记(来自宇宙的洪荒之力)》以钟子丹、远山、远见、任紫欣等人物为主线,用生活故事连载小说的形式将读者引进量子世界,循序渐进地直观介绍了量子力学、量子纠缠、引力波等量子理论的知识。本书线索紧密,文字风趣不生涩,而且对读者的物理基础要求不高。书中最引人人胜的是所配的插图均是具有专业量子物理背景的画家手绘,所以能深入浅出,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书特别适合于中学生和对量子理论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入门阅读。期待读者们能从本书中开启新思维,产生新见识,悟出新乐趣。 目录 一、寻“霸道”总裁拜良师 验书稿教授谈量子 二、钟子丹初会兴趣班 少男女喜悟新观念 三、教授解波粒二象性 总裁悟天然测不准 四、凭经典连续成自然 析量子分立是真观 五、好奇心真能害死猫? 南北辙同是此车道? 六、一“粒”才子测错平行世界 一“波”巨星照亮哥本哈根 七、何为快?真空中光速 啥是小?普朗克常数 八、百家诸子撑起一方文化 三户量子构成万物芳华 九、解粒子众生分课题 谈光子张冉初试啼 十、远邢宴两代结挚友 μ-τ会三家电子缘 十一、觅无踪科学家神伤 凭质量中微子振荡 十二、亘古穿越引力波发声 由彼及此引力子现形? 十三、粗检验远山霸气有成 细勾勒婷婷弱力图清 十四、似情深正负电荷相吸 如化蝶正反粒子光熠 十五、依自旋粒子划分单元 寻质量希氏觅得源泉 十六、顺电子周期表排座序 谢泡利创不相容原理 十七、求接缝贯连经典微观 追本质普氏常数关键 十八、量子跳淘孩子蹦台阶 出奇招彪氦核穿隧道 十九、电离子皆是无形杀手? 光量子究竟几多伤害? 二十、孪生子远离互有所感 微量子跨距彼此纠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寻“霸道”总裁拜良师验书稿教授谈量子 北新大学物理楼。 “铃……”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钟子丹侧身坐在办公桌后,右腿压在左腿上,右膝上摊开着一本书。他的眼睛没有离开书,伸出左手拿起电话听筒。 “喂,哪位?” “哦,钟老师,是我,楼建新。抱歉打扰您了。楼门口来了个客人,名字叫远山,说有点事儿要请教您,希望您能见他一面。我打电话问问您的意思。” “远山?我好像不认识这个人啊。” “是是是,他也说了,您不认识他。我问他什么事儿,他说和我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他说顶多耽误您半个小时。您看可以吗?” “那,您让他进来吧。”钟子丹有些无奈,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类情况,只好妥协。 放下电话不久,就听见了敲门的声音。 钟子丹放下手中的书,站起身走到门前,打开门。 来人是个男子,个子高高的,看起来接近一米八,四十多岁。身着一身括挺的藏青色西装,脚上的皮鞋擦得锃亮。 “我叫远山。”男子侧着身子走进门来。上身微微前倾,略显谦卑但并不猥琐。两只手恭恭敬敬地端着一张名片送上前来。 钟子丹也礼貌地欠欠身子,伸手接过名片。 名片上文字内容很简单,两行。第一行字迹略小,远健医疗器械公司总裁;第二行两个大字,远山。在下面则是字体更小的通信信息,乍看起来都是数字。 钟子丹有些迷惑地抬起头,看着对方,伸出左手指向侧面靠墙的长沙发:“您请坐。您找我是……” “有点唐突,有点唐突。怎么说呢,我知道您时间宝贵。我尽快说明来意,尽快。”男子一边侧身向沙发挪过去,一边语无伦次地表白。 “不急,您慢慢说。我没那么忙。”钟子丹望着来人笑了笑。这个人看起来不像是个没有分寸、肆意打扰别人的人。对待这样的人,钟子丹反倒不忍让对方感受到太大压力了。 “谢谢您,钟老师。我尽快说。”来人似乎有所放松。他上身挺直,在沙发的边缘坐下,形式上仍显得谦恭,但眉宇问释放的却颇有些英气甚至霸气。钟子丹顺手从旁边拖过一把椅子,坐在来人的对面。 “长话短说,我儿子在北新大学附中上高二。他说您最近写了一部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书稿,并且把书稿分发给他们那个物理兴趣组的学生阅读,收集意见。” “是有这么回事儿。怎么,您是不是觉得影响您孩子的学习了?” “没有,没有。”远山急忙摆手,“我理解您是要检验一下书稿所面向的读者群,是吧?” “是。”钟子丹肯定。 “我是来毛遂自荐给您做‘实验品’的。”几句话过后,远山似乎放松了许多,话里开始带了一点点谐趣。“我是这么想的,其实我这类人可能比在校高中生更适合做您的试读群。您的科普应该是面向更大的社会群体吧?我儿子他们还是学生,他们的环境还是有比较重的学校氛围的。所以纯粹由他们反馈的信息未必有普遍性。他们能看懂的东西也未必能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看懂。您说呢?” “您的想法挺好,可如果您儿子在北新大学附中的物理兴趣班,他应该已经有一本书稿复印件了吧?您来的意思是想再要一份?”钟子丹似乎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您说得对,我见到书稿了。但我不是为书稿来的,我是想得寸进尺,做您的学生。您看有没有可能在您方便的时候,以您书稿的内容为蓝本,把那些知识讲给我听听呢?时间可以不定死,随您方便。我交学费。” 这倒新鲜。来人的目的勾起了钟子丹的好奇:“您怎么会想要学量子力学?” “为了做个霸道总裁。”远山笑了起来,身子往沙发里挪了挪,“不过不是不讲道理的霸道总裁,是想做一个能讲出更多道理的霸道总裁,在见识上霸道一些。见识多了,发言权总会多一些吧。”他看了看钟子丹,问:“您是不是觉得有点怪异?”P1-3 序言 有故事,有知识,还有新思想 我不找名家写序是因为我想看看这本书推出以后,自身的“净重”到底有多大。 量子世界是被人们惊呼“颠覆”了传统物质观的世界。惊呼之后通常是过度渲染,于是很多人以为对于量子世界的认识实际上否定了我们以往对于宏观经典世界的认识。其实在这里“颠覆”的含义更接近于“引申”的含义,我们的宏观认识并没有错,只是不那么精确罢了。量子理论所展示的是一个更为精准的物质世界,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识的世界不过是量子世界的宏观引申罢了。经典世界理论是量子世界理论的宏观近似。 也正是因为这种颠覆,普罗大众对于量子世界常常连“知其然”都谈不上。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走出第一步,知其然,已经多少有些“惊心”了。追求完美的读者会忧虑书读了以后会有“难知其所以然”的挫折感。我想说的是,其实您走出第一步,仅仅是了解了书中介绍的量子现象,即便还不明就里,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因为量子世界的现象已经足以启发您开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以前在胡思乱想里都难以找到相类似的,哪怕是蛛丝马迹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阅读本书的乐趣。即便是初步阅读以后略显肤浅的了解,因为见识了那些匪夷所思的现象,您也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思想起点。在这个基础上的重复阅读会逐渐解决探索“所以然”时遇到的困惑。这多少有点像探险,先观察到了新地貌,产生了新见识,悟出了新乐趣,然后再去细致钻研地貌的形成机理也不晚。 有时候,认知的困难来源于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当您在反复的阅读中渐渐摆脱了旧的思考习惯,“知其所以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这本书是以生活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有故事,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有新思想。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汪操,他为本书的成稿和运作提出了许多卓有见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特别感谢许治军女士,她是这本书的推荐者,并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还组织了和书中插画相关的工作,在此我对许治军女士和插画师张靖涵女士、律睿慜先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跃钢 2017年9月 后记 量子世界的故事讲完了。当然真正的量子世界要比这里叙述的广阔得多,也深远得多。但对于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了解量子知识是一个手段,目的是了解一个新的思维角度,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方式。针对这样的目的,这本书里的知识量应该令人满意了。 最后,还想说一些相关的话。 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科学必须建立自己的信誉,使民众能够认识到它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可以放心地依赖它和借助它的引导。这个信誉便是建立在不断完善的科学规范之上的。这些规范的一个重要功效是修正人性偏差带给科学结论的偏差。 一个司机开车跑在一条笔直平滑的大道上,当他(她)把方向盘调直,使车子的前进方向和道路走向平行,然后放开方向盘,脚踩油门,驱车前行。理想状况是汽车会沿着大道直行,不会出现跑偏。但实际上大多数车辆会在跑出一定距离以外,明显向一侧偏出。而且跑偏方向是确定的,总是向左,或者总是向右。 一个优秀的射手,步枪在手,三点一线瞄准,第一枪打出去,未必能理想地命中目标。弹着点或者超前,或者滞后,或者在左右方向上有所偏移。射手可以根据经验,凭借第一枪的弹着点,修正枪的系统性偏差。在以后的射击中,他会凭借这个感性修正,保证射击的准确度。 这两个例子中出现的偏差是器械本身在制作时产生的细微误差造成的。这样的误差往往不可避免,只可能尽量减小。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复性地沿着同一个方向发生偏移。这类误差有一个学术名称,叫做系统误差。 人性中其实也有这样的系统误差。比如裁决是非时,会或多或少从感情上偏向自己的友人,自己的族群,或者自己的亲人。再比如,人们通常比较容易接受对自己有利的评价和结果,等等。取决于具体的事项不同,人性的偏差同样会在人类从事的各行各业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误,甚至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人性的系统偏差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在很多时候需要一些特定机制和规则的建立予以修正。 科学界则是对于人性偏差修正要求最高的领域。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触及学术道德或科学操守那些层次的人性偏差。那些偏差应该在科学环境中被零容忍地予以拒绝。否则,科学甚至不能严格地称其为科学了。即便不涉及道德操守,仍然有些难以避免的人性偏差会在科学研究中成为追求真理、追求准确的干扰因素。 当一个科学家实验验证一个理论推断的时候,如果这个科学家是这个理论模型的支持者,那么当他在实验中发现能够证实理论的结果和证据以后,可能会本能地放弃进一步,或者更为细致和全方位的探索,并且乐于根据已经获得的正面数据,宣布实验结果。而如果这个科学家是被验证理论的反对者,情况可能会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他会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反对这个理论的证据,而将实验做得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在这两种情形下,显然前者容易出现偏差,忽略必要的细致和全面的实验证实。后者则是对前者可能出现偏差的最好的发现、证实(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更全面地证实了前者的正确)或证伪(用不同的方式证明前者是错误的)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主流科学界在接受和认可任何一项新成果之前,都需要不同的实验室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是科学界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科学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科学的尊严和权威性。同时也毫无疑义地奠定了科学作为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进人类生存形态的无可替代的、最先进、最可靠的地位。 所以,科学成果的最终认定不是由哪个科学家说了算,包括著名科学家;也不是由某个科研机构说了算,包括著名的科研机构。它必须是被许多实验室普遍质疑和实验证实以后,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结果。本着对这个规则的了解,任何一个非专业的普通民众都有资格,也有能力根据一个简单的标准鉴定一项事物是否可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那就是这项事物必须是经过主流科学界认可的事物。这其实就是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科学素养。有了这样的科学素养,一个人便不会被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认可的、社会中流传的、形形色色的、据说来自某些科学大家,或者某著名机构的所谓科学研究“结论”所迷惑,所困扰。 以2016年轰动全球的发现引力波的物理事件为例,美国的LIGO观察台,宣布测到了引力波。这项结果的最终被认可,同样需要其他实验室的质疑和重复实验予以证实。重复实验采用的可以是同样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是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有关这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是,LIGO再次宣布测到了引力波,是由两个相当于十几个太阳质量的黑洞碰撞融合为一体以后发出的引力波。 在学术环境宽松的环境里,科学家有权利发表自己对主流科学结论的质疑。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退休副教授就曾经著书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明显和不可忽略的。但他的研究成果始终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证实并且最终认可,也并没有成为建立手机健康使用规范的依据。他的研究在主流科学界看来,或许是存在人性偏差影响的。 科学无法完全杜绝失误,但它在不间断地完善研究规范和结论认证机制,在最大限度地修正人性偏差,使得科学过程在所有人为手段中机理最清晰,结论最可信赖。因而科学观也必定是人类生活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愿科学观成为这部书所有读者的基本世界观。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