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史全知道(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邢群麟著的《中国历史全知道(精)》采用了“全史”体例,取材广泛,融正、野、秘三史于一体,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多视角、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探究这些历史,能为读者撩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现真实鲜活的历史真相,参悟历史的玄机。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绵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既有濯濯光明,也有血腥黑暗。为了反映历史的真相,让读者更加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邢群麟著的《中国历史全知道(精)》中采用“全史”体例,融正史、野史、秘史于一体,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国历史。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

不仅如此,书中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以大量精美图片传史之真,证史之实,辨史之误,同时使事件、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并充满场景感。力求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真实的通途,做到融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

目录

第一篇 通史博览

第一章 华夏源头

 第一节 远古文明

远古人类

原始文明

黄帝战蚩尤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第二节 夏“家天下”

天下为家

 第三节 殷商盛象

伊尹辅政

盘庚迁都

姜太公钓鱼

牧野之战

 第四节 西周灭亡

周公辅政

周厉王毁国

烽火戏诸侯

第二章 中原争霸

 第一节 春秋图霸

齐桓公称霸

楚庄王争霸

春秋五霸

百家争鸣

孙武论兵

 第二节 战国争雄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张仪连横

乐毅伐齐

远交近攻

纸上谈兵

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 九州一统

 第一节 天下归秦

天下归一统

统一规制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和项羽

巨鹿大战

鸿门宴

楚汉之争

四面楚歌

 第二节 西汉盛衰

白登被围

白马之盟

晁错削藩

武帝初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

王莽篡位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第三节 东汉挽歌

光武中兴

汉明帝求佛

梁冀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第四章 离析与交融

 第一节 三足鼎立

袁绍拥兵自重

枭雄曹孟德

王允除董卓

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

孙策入主江东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刘备人川

火烧连营

秋风五丈原

司马懿夺权

司马昭之心

智出阴平道

乐不思蜀

 第二节 西晋醒风

蓄志灭东吴

石崇斗富

八王之乱

李特起义

刘渊反晋

 第三节 东晋偏安

王马共天下

祖逖中流击楫

桓温北伐

扪虱谈天下

苻坚一意孤行

谢安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第四节 南北朝并立

陶潜归隐

刘裕成帝业

拓跋畦建北魏

谢灵运和鲍照

孝文帝改革

梁武帝出家

侯景反复无常

第五章 乾坤变幻

 第一节 隋朝兴衰

杨坚建隋

文帝灭陈

科举制的创立

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三下江都

瓦岗起义

 第二节 大唐气象

李渊起兵

统一全国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李靖夜袭阴山

女皇武则天

名相狄仁杰

开元盛世

雕版印刷术

唐三彩

安禄山叛乱

马嵬驿兵变

草人借箭

李泌归山

中兴名将李光弼

颜真卿就义。

永贞革新

韩愈直谏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第三节 五代十国

海龙王钱谬

伶人做官

儿皇帝石敬瑭

周世宗斥冯道

董源画江南

第六章 王朝更迭

 第一节 宋朝大业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宋太宗征辽

寇准谋国

元吴建西夏

范仲淹推行新政

王安石变法

花石纲

李纲抗金

靖康之辱

岳飞抗金

 第二节 大元帝国

一代天骄

蒙古灭金

贾似道误国

襄樊之战

文天祥抗元

张世杰死守压山

红巾军起义

 第三节 明的集权与裂变

和尚皇帝

鄱阳湖大战0

燕王进南京

兴建北京城

郑和下西洋

土木之变

于谦守京城

海瑞罢官

戚继光抗倭

张居正改革赋役

努尔哈赤建后金

萨尔浒之战

皇太极用反问计

 第四节 清朝兴衰

闯王李自成

史可法死守扬州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李定国转战西南

康熙帝削藩

雅克萨的胜利

三征噶尔丹

乾隆帝禁书修书

民族英雄林则徐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火烧圆明园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镇南关大捷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西逃

末代皇帝

第七章 民主与新生

 第一节 民主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称帝

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孙中山绝处逢生

北伐战争

井冈山会师

四渡赤水

 第二节 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

台儿庄血战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第三节 建立新中国

延安战略转移

三大战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篇 野史追踪

第一章 先秦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轩辕黄帝是否确有其人

尧以围棋教子

“尧舜禅让”的真正原因

盘庚是否迁都于安阳殷墟

商纣王发明胭脂

商纣王发明炮烙之刑

周文王吃子肉羹

卫昭伯娶庶母为妻

越王勾践是否卧薪尝胆

楚怀王初置七夕

 第二节 后妃韵事

妃授秘诀于舜

商王妻妇好善武

剖孕妇之腹验证男女

西施的洗澡水名日“香水泉”

 第三节 宫廷仪规

黄帝始创冠冕制

先秦的宗庙礼仪

先秦时的殉葬制度

周代脱履上殿

商周时的饮食等级礼仪

春秋战国互换人质制度

 第四节 宫禁探奇

先秦时的宫殿——前朝后寝

先秦帝王嫔妃的来源

周代首创内廷机构

第二章 秦汉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之谜

汉高祖自创“刘氏冠”

汉高祖故乡行乐

王莽奉汉太后为文母

 第二节 后妃韵事

汉高祖怜悯薄姬临幸之

赵飞燕掌上起舞

汉武帝爱妃骨节 自鸣

 第三节 宫廷仪规

秦创“传国玉玺”制

秦取消“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

汉代皇帝大婚礼仪

汉后宫的驱鬼逐疫仪式

 第四节 宫禁探奇

汉代后宫妻妾的等级

汉后宫斗鸡走狗

汉代宦官机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魏武帝之子以爱妾换马

晋明帝巧言辩日

宋武帝拆琥珀枕

宋顺帝不愿生在帝王家

癫痴天子高洋不认亲母

萧宝卷喜欢抓老鼠

 第二节 后妃韵事

甄皇后梳灵蛇髻

魏宫四美人

魏宫女莫琼树发明蝉鬓

薛夜来化“晓霞妆”

杨皇后为夫择嫔妃

乐昌公主破镜重圆

第四章 隋唐五代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隋炀帝临幸江都

隋炀帝喜爱“来梦儿”

武则天杀亲女

唐德宗寻母

李后主始创缠足

 第二节 后妃韵事

上官婉儿称量天下

杨贵妃极喜“雪衣娘”

杨贵妃华清池洗浴

 第三节 宫禁探奇

隋宫廷服饰用羽毛

唐宫流行高髻

高力士受宠不改忠诚

唐宦官掌握军政大权

唐宦官废帝

唐宫女称为“花鸟使”

第五章 宋、辽、金、元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宋太祖后苑弹雀

宋太宗抱尸哭子

宋高宗借用宫女选太子

宋徽宗杖上刻谏言

蒙古皇帝蒙哥死因难明

元顺帝设计龙舟

 第二节 后妃韵事

李宸妃坠玉钗

郭皇后误伤帝颈

辽宫皇后分娩用绵羊

丽妃张阿元制作昆钟

 第三节 宫禁探奇

元宫大摆斗巧宴

宋宫的三十六髻

元后宫制作五云车

第六章 明代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明太祖不喜出身

明太祖睹画思妻

朱棣生母之谜

明英宗不怨王振

明宪宗敬畏万贵妃

建文帝是“焚死”还是逃亡?

 第二节 后妃韵事

皇后的弟弟抢皇冠

皇太后“废”神宗

田贵妃进谏得宠

 第三节 宫廷仪规

明皇帝登极仪

明皇帝亲征仪式

明廷皇后受朝仪

明廷皇族车辂制度

明后妃、宫女的冠服制

明代巡狩制度

 第四节 宫禁探奇

皇子出生

后宫中的“三婆”

宫廷御膳

明宫御酒

明宫流行射柳之戏

明代发达的宦官机构

东厂和西厂

明宫女幽闭的宫禁生活

第七章 清代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清太祖畏惧明朝假都督

顺治帝之死新说

少的康熙帝生擒鳌拜

雍正帝大兴文字狱

雍正帝痴迷剑术

乾隆帝为母祝寿

咸丰帝为兰儿讨饶

 第二节 后妃韵事

大玉妃与小玉妃争风吃醋

西太后怒撕遗诏

 第三节 宫廷仪规

清廷皇帝登基大典

皇帝大婚制

清朝帝后丧葬之礼

正大光明匾与清廷传位制

皇帝服饰和御赐黄马褂制

清代顶戴花翎制度

 第四节 宫禁探奇

清后宫的日常膳食

清宫御膳“家法”——饭菜只许吃三勺

清官洋画师

 第五节 宦官秘莘

清代太监的品级

安德海出宫被杀

第三篇 秘史探究

第一章 先秦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西施究竟花落谁家?

纵横家鬼谷子有无其人?

韩非死亡之谜

 第二节 文化迷踪

“北京人”在哪里?

《河图》、《洛书》是上古的无字天书吗7

足球是黄帝发明的吗?

中华民族为什么叫“华夏”?

甲骨文之谜

绘画的始祖是谁?

《山海经》是什么书?

谜团重重的后母戊鼎

《春秋》是不是孔子所作?

孙武有没有写《孙子兵法》?

第二章 秦汉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害而亡?

刘邦为何要偷韩信兵符?

西楚霸王不肯过江东是为虞姬吗?

李广为何难封?

西汉大将军李陵投降匈奴之谜

司马迁死因之谜

王莽真的是“大奸似忠”吗?

 第二节 文化迷踪

《吕氏春秋》究竟成书于何年?

历史上有无徐福东渡日本之事?

秦始皇传国玉玺下落追踪

秦兵马俑主人到底是谁?

造纸术始于蔡伦吗?

北匈奴西迁何处?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刘备真的“三顾茅庐”了吗?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曹操为何要建72座陵寝?

诸葛亮娶丑女为妻探秘

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曹丕为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陶渊明辞官是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第二节 文化迷踪

诸葛亮写过《后出师表》吗?

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之谜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指南车?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兰亭序》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

桃花源究竟在何处?

第四章 隋唐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目的何在?

上官婉儿为何不记武则天灭族之仇?

李白家世之谜

自居易是胡人吗?

杜甫死后葬何地?

骆宾王下落之谜

 第二节 悬案秘事

杨贵妃有没有被缢死于马嵬驿?

李白是溺水而死的吗?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之谜

 第三节 文化迷踪

首次去西天取经的是玄奘吗?

预测千古的《推背图》究竟是什么?

第五章 宋、辽、金、元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北宋名妓李师师死亡之谜

秦桧是金国的奸细吗?

抗金英雄岳飞死因探秘

岳母刺字之谜

陆游与唐琬爱恨离愁之谜

 第二节 悬案秘事

“陈桥兵变”是赵匡J乱一手策划的吗?

“烛影斧声”之谜

“金匮之盟”之谜

包拯是如何审理“狸猫换太子案”的?

 第三节 文化迷踪

《满江红》是岳飞写的吗?

《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什么意思?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第六章 明代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袁崇焕被杀之谜

明末名妓柳如是为何自缢身亡?

李白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

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吗?

吴三桂降清是韬晦之计吗?

 第二节 悬案秘事

明代“壬寅宫变”之谜

戚继光斩子了吗?

“梃击案”为何不了了之?

“红丸案”是万贵妃一手策划的吗?

李自成为何要杀谋士李岩?

 第三节 文化迷踪

郑和为何下西洋?

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什么地方?

谁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历史上的三个张三丰之谜

明十三陵为何十二陵都无碑文?

第七章 清代与民国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郑成功死因蹊跷

施琅是叛徒还是功臣?

乾隆是汉人的后代吗?

慈安真的是被慈禧害死的吗?

林则徐死亡之谜

蒲松龄血统之谜

洪秀全死因之谜

杨秀清有没有逼封“万岁”?

曾国藩为何没有称帝?

 第二节 悬案秘事

清初“明史”案是谁酿成的?

清代名将年羹尧为何被雍正赐死?

珍妃坠井之谜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之谜

李秀成投降书是真是假?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八国联军用过毒气弹吗?

清东陵浩劫的罪魁是谁?

清东陵有多少珍宝被盗,如今流落何方?

试读章节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农民起义像一阵风暴,很快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在南方会稽郡有一支强大的起义队伍,领导这支队伍的首领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秦国大将王翦攻灭楚国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一直想重建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跟项梁学了不少本领。

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仇,躲避到会稽郡吴中来,项梁能文能武,吴中的年轻人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教这些年轻人学兵法,练本领。这时,他们听说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就拉起了一支8000人组成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攻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向北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

第二年,刘邦带着一支loo多人的队伍,来投靠项梁。

刘邦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做过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做苦工,在去往骊山的山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跑掉,刘邦想管也管不了。这样下去,到了骊山,刘邦也交不了差。

有一天,他把民佚们叫到一起,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累不死也得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返回家乡。我现在放你们走,大家各自去找活路吧!”

民佚们非常感激刘邦,当时就有几十个民佚愿意跟着他走。刘邦就带着这些人逃到芒砀山躲了起来。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都愿意与他交好,他们之间来往不断。

等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并让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了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不久,张良也投到了刘邦麾下。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从此,刘邦成了项梁的部下。

这时各地起义军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互相攻打。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把起义军各个击破。

面对这种形势,项梁在薛城开始整顿起义队伍。为了增强号召力,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愤愤不平,所以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为楚怀王。

项梁整顿了起义军后,打败了秦朝大将章邯。项羽、刘邦带领另一支队伍,杀了秦将李由。不久,秦军将领章邯重新补充了兵力,趁项梁不备,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项梁死在了乱军之中,项羽、刘邦也只好退守彭城去了。

章邯打败项梁,认为楚军已经元气大伤,就暂时放弃攻击楚军,带领秦军北上进攻赵国(这个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很快就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歇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坚守不出。

章邯派秦将王离包围巨鹿,自己率大军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为了给王离军运送粮草,他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筑了一条粮道。

赵王歇一面守城,一面派人向楚怀王求救。当时,楚怀王正在筹划进攻成阳。见赵国来求援,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大军救援赵国。同时派刘邦西击关中,直捣秦朝都城咸阳。当时,秦军还很强盛,诸位将领都不愿先人关,唯独项羽,因为急于替叔父项梁复仇,主动请缨,要和刘邦一起进军关中。可是项羽初次领兵作战攻克襄城时,因为怨恨襄城军民誓死抵抗,曾经下令屠城,蒙上了瞟悍祸贼”的恶名,所以怀王和一些老将拒绝了他的要求,派素有仁厚之名的刘邦进军关中。怀王与诸位将领约定,先入定关中的人就封为关中王。这一约定,为日后刘、项的争端埋下了种子。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领楚军开到安阳。当时,巨鹿的赵军已经危在旦夕,可是宋义却畏惧秦军的声势,在安阳一直停留了46天,迟迟不肯进军。这下可急坏了项羽。

项羽对宋义说:“现在军营里粮食不多了,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自己喝酒作乐,这样对得起国家和兵士吗?”宋义不但不听,还下了道命令:军中如有不服从指挥的,立即斩首。

当时,连日淫雨,天气寒冷,楚军又是远路而来,军粮不足,士兵们衣服单薄,饥寒交迫。这时的战争形势十分危急,秦军一旦攻破赵国,就会更加骄横,到那时,楚军势单力孤,更难以对抗秦军。国家安危,系于巨鹿一战,而宋义却停兵不前,终日歌酒宴会,丝毫不知体恤士卒,更不忧心国事,还送儿子出使齐国,和齐相田荣勾结。

项羽看到这种情况,又是气愤,又是焦虑。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按捺不住的项羽终于趁参见宋义的时候,拔剑杀掉了宋义,然后公告全军,说宋义意图谋反,自己已经按楚王的密令将他处死。众将领推举他代理上将,楚怀王知道以后,也只得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当时,前来救援赵军的各路人马,都已经在巨鹿城下安营扎寨,但是因为畏惧秦军,都逡巡不前,不敢与秦军交战。只有项羽一马当先,在公元前207年十二月,以非用的气概指挥楚军北上,向巨鹿进发。P40-41

序言

中国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绵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既有濯濯光明,也有血腥黑暗。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发达的文化、昌盛的史学,文章典籍浩如烟海,从史学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式各样的野史、笔记,林林总总,无不彰显了人们对史学的挚爱。但可惜的是,这些作品或因作者的立场问题,或因著者的视野所限,往往难以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且行文上极易形成两种极端:要么倾向于官方的为名士大夫立传的所谓正史;要么沦为为士子优伶鸣不平的所谓俗史,前者不适合大众化阅读,影响我们全面了解史实,后者则如演义小说,不伦不类,妨碍我们对历史本真的认识,不利于我们根据真实的历史对现实及未来作出客观判断。为了反映历史的真相,让读者更加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中国历史全知道》。

本书采用了“全史”体例,取材广泛,融正、野、秘三史于一体,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多视角、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它不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和透视镜,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方法、思考历史的方式,给读者一双穿过重重迷雾、看透历史的慧眼。

“通史博览”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作为全书的主干。主要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民主与新生七章。同时,以通俗晓畅的语言阐释中国历史中所蕴含的成败之道、历史规律,尽可能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野史追踪”从民众视角观察历史,摒弃传统史学“为尊者饰,为贤者讳”的观念,采古今野史之精髓,秉笔直书帝王将相之性格心理、逸闻趣事,深入描绘统治阶级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详细讲述政治军事之丑恶内幕、肮脏手段,生动再现历代宫廷规制、世相百态。主要分为先秦野史,秦汉野史,魏晋南北朝野史,隋唐五代野史,宋、辽、金、元野史,明代野史,清代野史七章,其中既有时势造就英雄的智慧豁达与阴险毒辣,又有英雄造就时势的惊天地泣鬼神事件,让读者清楚地看到文明及其背后的丑恶与离奇。

“秘史探究”侧重于探隐寻幽,引导读者从细节处发掘历史智慧,讲述那些为统治者刻意掩盖的历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和史家所不敢写、不便写、不愿写的历史。这些历史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里面充满着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与利益纠葛,云诡波谲、神秘莫测。主要分为先秦秘史,秦汉秘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秘史,隋唐秘史,宋、辽、金、元秘史,明代秘史,清代与民国秘史七章。探究这些历史,能为读者撩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现真实鲜活的历史真相,参悟历史的玄机。

本书内容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国历史。不仅如此,我们还努力把某一事件、人物有关的历史图片、文物资料配入其中,以大量精美图片传史之真,证史之实,辨史之误,同时使事件、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并充满场景感。力求通过图文的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真实的通途,做到融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

希望本书可以作为探寻中国历史的路径,方便读者采撷它的精华,摒弃它的糟粕!我们愿以此书教于有识之士,大方之家,并与同道者共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