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门里的平民人家
1927年。这一年,中国的南方发生过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将构成中国现代史叙述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些宏大叙事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加以沉淀并潜移默化。或者说,当它沉淀到民间日常生活细节中之后,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1927年的绍兴老城显得非常平静。这座经历过太多历史动荡的江南老城,有资格处变不惊。
这一年10月27日,也即农历丁卯年九月廿四,潘家铮出生在绍兴老城一座叫作“平家台门”的宅院里。
台门,是绍兴当地给民居宅院的命名,它有别于一般民居宅院,那些有条件聚族而居的大户人家才有资格和实力建造台门。台门建筑与街衢垂直纵向展开,由若干院落组合而成,由外而内,依次是门斗、厅堂、座楼和天井,乌瓦粉墙,石阶石门,颇富节奏感和韵律感。
最能体现绍兴江南水乡特色的,也恰恰是建在陆地上的这些台门宅院。台门的后墙往往紧临一条河,每一座临河的台门后面要设一个小码头,当地人称之为“河埠头”。
在潘家铮的记忆里,他们家后来迁居的马家台门,位于绍兴三财殿保佑桥一带,马家台门是一座很大的台门,总共四进,老祖母和他们一家住在一起。门口是一条小马路,台门后面则是一条河,有10米多宽,要出门,须在台门后的河埠头乘船,然后经过泗门出城去。
绍兴民谚云: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绍兴地狭人稠,成年男人外出谋生,或经商,或游幕,赚了钱要回来光宗耀祖,其标志就是修筑一座台门宅院。那些博得功名的人更不例外,台门高阔轩敞,大门外还额外立一根旗杆。
台门宅院大部分冠以姓氏命名,如鲁迅在绍兴的故居叫作“周家新台门”,潘家铮日后将要就读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家就在绍兴东关,叫作“竺家台门”。台门宅院当然更不乏功名与官职的名头,“状元台门”“翰林台门”杂处其问,台门宅院鳞次栉比,每一座台门里面,都盛着绍兴这座千年老城的历史片断。
只是,1927年的平家台门,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特别之处,更不必说与日后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的水电工程师和坝工专家潘家铮有什么特别的瓜葛。
母亲后来告诉潘家铮,他出生之后,就像一个女孩子一样安静,很少哭啼,即便尿湿被褥也安静如初。母亲操持家务,忙里忙外,经常忽略这个初生的婴孩。姑姑偶尔回娘家,才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阿新多么乖啊,来来来,姑姑抱抱。”也只有姑姑回娘家,他才能够获得被抱一抱哄一哄的机会。
他的小名叫作阿新。 阿新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小名叫作阿田,长他两岁,1925年生,肖牛。遣牛耕田,遂名阿田。
手足兄弟,年相近,性相投,兄弟俩将一起相伴度过他们的少年时光。但是,这位兄长的人生在战火中拐了一个不小的弯子,半道撤身离开了弟弟,这是后话。
其时,父亲潘之赓远在杭州的浙江省教育厅做事,家里只有祖母、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平家台门里的日子平静而美好。
P2-3
潘家铮先生……,被誉为新中国水电工程技术的开拓者、创新者和引领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路永祥
大坝发展技术创新的导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泰斗,胸怀江河严谨治学的典范,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家。
——水利部部长 陈雷
潘总是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大师、大家,他一生都在自然与社会的结合处工作,在想象与现实的叠拓中奋斗。他倚重自然,更看重社会;他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他用自己的思辨、文字和方法努力沟通、系紧人与水、心与物,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
——水利部副部长 刘宁
过去中国的科幻文坛,如闹鬼的老房子,由于潘家铮的出现,来了打鬼的钟馗,如今安静多了,创作环境也趋于正常。
——科幻作家 金涛
既严谨,又洒脱;既理性,又逍遥;既有所执着,又有所超然;既有现代科学精神,又有古典名士风骨,文理兼修,内外兼宜,这就是潘老这位水电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风骨。
——电力工作者 喻鹤之
2013年,接到《潘家铮传》的写作任务,正好是潘家铮先生去世一周年。在此之前,我只是听到过潘家铮院士的名字,通过电视,也知道传主与三峡工程的关系,但是对潘家铮院士的成就与贡献,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一无所知。从开始采访到开笔写作,直到最后完成80万字的书稿,不安与愧怍一直相伴左右。
潘家铮院士是一个有着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一生的科学技术生涯,贯穿了中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将他一生的科学技术贡献全面地呈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一位科学家、工程师成长的历程,进而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传递科学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科学技术,提高民族的科学素养,无疑是这部传记的主要任务。
作为文科出身的写作者,因固有的知识与学养,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无疑是盲人摸象。好在,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得到许许多多朋友的热情帮助与鼓励,有了他们提供的大量有启示性的线索和典型的工程案例,得以按图索骥,深入腠理。朱伯芳院士从大坝技术理论与中国大坝科技发展的角度,谈老朋友潘家铮的杰出贡献;陈祖煜院士仔细讲解证明潘家铮最大最小原理的数理力学思路;陈厚群院士温厚地谈起他与潘总的技术交流;曹征齐先生不厌其烦为我介绍小浪底工程的施工过程;邴风山先生两度促膝长谈,历数潘家铮院士的工程传奇;张博庭先生谈笑风生说到三峡工程的争论;沈凤生、陈进、王仁坤则在百忙中接受采访,历数恩师的科学思想与科学家的胸怀,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陈东平先生则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潘家铮先生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科学人格。还有,李菊根先生为采访和搜集资料提供了许多指导、帮助和支持,等等。这里,我向他们表示深深感谢。
举凡有巨大而持久影响的科学家,其科学成就和成果都是由许许多多生动的细节构成的,潘家铮也一样。在梳理潘家铮院士人生经历和科学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潘家铮的长女潘敏女士、潘家铮先生的妹妹潘家英女士和他的外甥女陈力真功不可没。潘敏大姐作为家中的长女,为传记写作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在关键时刻不断打气鼓励,使写作数度绝处逢生。还有与潘家铮先生朝夕相处、情同父子的两位同志要特别提到,一位是潘家铮院士的老秘书李永立,他兢兢业业,老沉持重,长达四万多字的《潘家铮生平和主要技术活动年表》即是李永立先生一点一滴整理并记录下来的。如果没有这份年表,《潘家铮传》能够准确地叙述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另一位,是跟随潘家铮院士多年的老司机刘洪先生。他虽然不是专业科技人员,但对潘家铮院士和潘家铮院士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许多丰富的细节均出自他的叙述。
我想说的是,众人提供的帮助,一方面说明潘家铮院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众多人士的参与,这部传记的科学氛围将无法营造,所起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传记,绝不是一个人写就的作品,是众多人士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才为读者刻画出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潘家铮。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幻象:当我从一堆资料里抬起头,恍然潘总就笑眯眯地坐在写字台的另一端,捧一本书,不时看我抄抄写写。
潘家铮院士的人生阅历丰富,他的一生,浓缩了一代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他经历过日寇铁蹄下的艰难求学,少年时期即外出谋生做小学教员,再以初二学历考取浙江大学;刚入大学,即遭家庭变故,十八岁即担起了家庭重担。他受过左倾盛行年代的凌辱与伤害,有过岁月蹉跎的困惑与迷茫。晚年因三峡工程,屡屡被人误解和曲解。他是一位科学家、工程师,还是儿子、丈夫和父亲,有着世俗的烦恼与幸福,体会过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他还是一位内心世界特别丰富的诗人,是一位想象力奇瑰的科幻作家。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都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和技术的钻研,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高贵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
潘家铮院士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多产的科幻作家。潘家铮院士出身于绍兴一个书香浓厚的平民之家,少年时期即受过非常严格的家学训练,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诗歌创作一生不辍。作者受中国电力出版社委托,承担《潘家铮全集》十六卷《思考·感想·杂谈》和十八卷《积木山房丛稿》的编辑整理工作。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潘家铮院士仍然留下800余首古诗词作品,还有13万字的《积木山房诗话》,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精品力作。
除此之外,潘家铮院士还有80万字的科幻小说,在青少年中广有影响。在整理、研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作者得到科幻作品研究专家吴岩教授的点拨,也得到过科幻作家刘慈欣先生的帮助,这些作品让我们领略到另外一个潘家铮的风采。
传记写作对任何一位作者而言,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要求作者对传主的生平有足够多的了解,要求作者与传主形成神交互动的关系、对传主的人生观和科学观有充分的理解,对作者的史学、文学素养有极为苛刻的要求,一切都要靠材料与事实说话,不能有虚构与所谓的“合理想象”。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产生过很多次的怀疑,甚至有放弃的念头。在这中间,与老同事、老朋友、著名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先生多次交流,得到他的极大鼓励与指导,使得作品整体的叙述质量更接近一部标准的文学作品。作品完成之后,首先得到中国著名文学编辑萧立军先生的首肯与赞誉,才使作者对这部80万言的传记有了些许信心。
中国电力出版社总编辑刘广峰对《潘家铮传》倾注了大量心血,从组织写作进程到成稿审核都一丝不苟,杨伟国副主任事无巨细,参与了采访、构思筹划、素材组织的全过程,使本书的结构、叙述更为严谨和清晰。
一切都交给读者评判,希望读者喜欢并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
2016年7月8日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的最著名的专家,一生从事水电设计、建设、科研和管理工作,我国水电事业尤其是三峡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都与潘院士的贡献有直接关系。他以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解决过无数水电重大技术难题,提出过许多重大建议,做出过关键性的决策。他在我国科技界尤其是水电界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潘院士也因此获得过我国科技界最高奖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等等。此外,潘院士还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一位诗人,平生著作等身。鲁顺民所著的《潘家铮传》为潘家铮院士的传记,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收集了潘总的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用平实的手法和笔触,回顾了潘总的不同寻常一生。
潘家铮院士是一个有着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他一生的科学技术生涯,贯穿了中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将他一生的科学技术贡献全面地呈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一位科学家、工程师成长的历程,进而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传递科学的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科学技术,提高民族的科学素养,无疑是鲁顺民所著的《潘家铮传》一书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