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王阳明心学体系之结构的全面把握,汪少炎编著的《咽喉处下刀(王阳明心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讲解、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或命题,并结合宋明理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而予以细致讲解。授课人以其对王学的多年研究为基础,融入其研究的心得,对王阳明的一些主要观点提出了独特新见,对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
| 书名 | 咽喉处下刀(王阳明心传)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汪少炎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基于王阳明心学体系之结构的全面把握,汪少炎编著的《咽喉处下刀(王阳明心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讲解、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或命题,并结合宋明理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而予以细致讲解。授课人以其对王学的多年研究为基础,融入其研究的心得,对王阳明的一些主要观点提出了独特新见,对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 内容推荐 汪少炎编著的《咽喉处下刀(王阳明心传)》分两卷,第一卷《王阳明心传》,第二卷《答顾东桥书译解》。通过阳明一生的事业展开阳明学的形成逻辑,用阳明学的方法来写王阳明的一生以及阳明学的要略。阳明学方法的核心是咽喉处下刀,作者用咽喉处下刀的方法来演绎王阳明的一生,从立志为圣贤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从沉溺佛老、辞章、兵法、朱子到回归原本儒学,从江南到塞北,阳明学逐渐展开、深入、冲突、融合、完成。阳明学浩瀚,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中本末兼具、源流毕贯、追本溯源者为《答顾东桥书》,所以作者译解此书,也是咽喉处下刀的逻辑。 目录 第一卷 王阳明心传 引子我心即宇宙 第一篇 大禹们 第二篇 何为第一等事 第三篇 朱熹们 第四篇 务揽英雄 第五篇 劝僧还俗 第六篇 刘瑾们 第七篇 吾惟俟命而已 第八篇 鹰 第九篇 知行合一 第十篇 破心中贼难 第十一篇 鄱阳湖 第十二篇 三箭连中 第十三篇 事上磨练 第十四篇 天泉证道 第十五篇 大本大源 第十六篇 亦复何言 第二卷 答顾东桥书译解 卷首语咽喉处下刀 第一篇 答顾东桥书(原文) 第二篇 答顾东桥书(释义) 第三篇 答顾东桥书(译文) 第四篇 阳明治心大略 1 此心光明 2 事上炼心 3 必可学而至 4 只在心上学 5 皆涵至理 6 吾惟俟命而已 7 圣人处此 8 苏秦、张仪 9 一日间 10 满街都是圣人 11 知行合一 12 画蛇添足 13 治道与治法 14 不失为圣人之徒 15 点化山水 16 思虑纷杂 17 猫 18 民吾同胞 19 人待人 20 破贼 21 孔子不是标准 22 危苦时不废学 23 致良知 24 良知 25 三王之所以不相袭礼也 26 权势 27 政务倥偬 28 仕途如烂泥坑 29 有无之间 30 简易真切 31 心外无事 32 心外无物 33 六经 34 一也 35 何为第一等事 36 《易》 第五篇 明史顾璘传 第六篇 明史王阳明传 附录 王阳明年谱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王阳明们 附图 试读章节 强烈的求知欲,伴着对天下事的高度关心,交织交融着推动阳明成长,不但是视野的开拓与成长,更是胸襟的开拓和强大。而任何人若要实现理想,第一步便是学会面对现实。而要忠于理想,就必须善于面对现实。如果说世间有什么到达成理想的不二法门的话,那就是面对现实,只有对面现实。 同寻常读书人一样,他也要走科举为官的现实之路,尽管不是他心目中的第一等事。同寻常人一样,他也要成婚,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爱情故事,但结婚那天他却也别有一番出人意料的表现。 1488年7月,阳明在南昌与诸氏完婚,诸氏的父亲诸养和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阳明与江西的缘分,就此结下。明朝的江西,不但科举人才鼎盛,而且寺院、道观众多,香火旺盛,僧人、道士、术士自然也多。对阳明而言可谓正中下怀。其时,阳明或因母亲去世之影响,思长生久视之道,对道教养生之术非常迷恋,他也想借此摆脱死亡对人生的束缚。因此就在诸府上下忙着操办婚礼的时候,阳明却信步来到铁柱宫。铁柱宫,亦名妙济万寿宫,始建于晋,是为净明道祖师许逊而建。中有铁柱,传为许逊所铸以镇蛟螭之害。许逊,人称许神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故事的主角。许逊年轻的时候,在山中打猎,打得一头母鹿,没曾想,母鹿是有孕之身,受伤之后小鹿早产,这母鹿竟然舔犊而死。许逊看后,极为震撼,扔下弓箭,大哭而去,从此不再打猎,而是做了道士,决心修道济世。许逊修道的起因是那深沉的恻隐之心,不能不对敏锐而敏感的阳明有所触动。于是就在洞房花烛之夜,展现出两幅平行的画面:诸氏守着空房,而阳明则与万寿宫的道士,彻夜论世事之曲折,养生之妙道,相对坐忘。诸府之人找寻一夜方才找到,等回到诸府已是天光放亮,阳明也不免惭愧。这虽是个小插曲,却也显示出阳明的热情所在。终阳明一生,家庭生活一直都居于十分次要的位置上,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圣贤事业。 在南昌除了奉命完成婚姻大事之外,阳明对书法也有一时的沉溺、沉潜、沉深。由于肯下功夫凝神静思,意在笔先,再加之以勤奋集中的实践练习,果然书法也大有长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日后成为独具一格的书法家,不能不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异乎寻常的专心致志和善思善行。他将这种专心致志保持了一生,不管是对书法,还是兵法、朱子学、心学等,所有阳明钟爱的一切,他都几乎沉溺其中。当然在这种沉溺之后他总能从中脱颖而出,他的十分沉溺之后总有着十分的洒脱。在沉溺与洒脱的螺旋中,阳明的学问基础日新月异。 书法源于心法。 从南昌回山阴的路上,他拜会了当时的大儒娄谅,娄谅并没有给他讲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确切地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在一个正在追求成圣的青年眼里,这是在最合适的时候由最合适的人说的最合适的话。无论年青人的志向多么高远,天资多么聪慧,他依然需要鼓励,需要肯定,尤其是这肯定来自他所尊敬的、敬仰的人,则是巨大的驱动力。阳明的热情如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而娄谅善于启发后生,更是可畏。这才是大教育家的风范,日后的阳明无疑继承了这种风范。 回到故乡,阳明着手准备科举考试。不久,祖父王伦去世。阳明悲伤之余,也变得更加深沉,不苟言笑,白天专心致志地攻读四书五经等应试的必读书,晚上则漫游书海,遍览百家。1492年,21岁的阳明中举。中举之后,阳明又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但是这次没有通过,阳明也不以为意。三年之后又参加了一次,还是落第。阳明反而劝慰别人,落第不可耻,落第动心才是可耻。他始终不忘磨砺自己的意志和胸襟,这是成为英雄的重要条件。 会试固然重要,但是阳明对于如何学做圣贤的探索一直也没有停下来。此时的他发奋图强,夜以继日。为了澄清朱熹关于格物的道理,他和朋友对着院中的竹子,左思右想:朱熹讲“事事物物皆有至理”,那祖父一生钟爱的竹子的至理到底是什么?一天天过去,两个人先后生病,也没有探索出一个所以然来。这场大病,给了阳明一个大大的怀疑,不是怀疑朱熹,朱熹没有错;而是怀疑自己,一定是自己错了,或者自己根本就不具备学做圣贤的资质。朱熹就像一个紧箍咒,阳明现在还没有破解的办法。日后,阳明会懂得大疑之心只是确信的开始。 既然做不得圣贤,那就退而求其次吧。阳明从沉溺中挣脱出来,又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另一项活动中去,他成了一名文学青年。文学青年的日子,潇洒快活,大有竹轩先生遗风,加上阳明的豪放不羁,也使得他的文学才能更引人注目,以至于以才名自负的老诗人也甘拜下风,阳明不禁也有些得意。但是,那学做圣贤的梦想却怎么也挥之不去,既然娄谅先生说过圣人必定是可以通过学习实现的,那一定是自己的方法不对,是自己没有循序渐进。反思之后,阳明给自己立下规矩,对朱熹的全部著作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索。他还不知道自己,天马行空的人就算是要循序渐进,那循序渐进也不会出现他想要的结果。结果是他又一次以大病一场告终。 对朱熹著作的忠实以及反复研读,反复研读而反复不得其解,事实上为阳明打下了非常深厚细致的学问基础。阳明以后的薄发,正是来自于自己这一时期的厚积。阳明以后的简易直接,也正是来自于这一时期的繁复曲折。尽管他自己的学问策略是以对朱熹的挑战为切入点,但朱子学与阳明学有着惊人一致的内在逻辑。直到晚年他才认识透这一点,所以著有《朱子晚年定论》。 经过几轮进攻,几轮暂时的退却,阳明反而觉得自己离圣贤越来越远,不如索性放下圣贤的理想,纵游山水之间。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想起李太白。 “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想起苏东坡。P20-22 后记 后记王阳明们 我期待更高更强更杰出更快乐的人们,期待身体和灵魂更光明更磊落更高贵更健全的人们,欢笑的雄狮必会来到!——尼束 每一天,有多少人出生?每一天,有多少人死去?每一天,有多少人生活在黑暗之中?每一天,有多少人生活在光明之中?每一天,有多少人的内心是新鲜的?每一天,有多少人的内心在僵化? 阳明处在一个为官不正、为富不仁的时代,一个思想禁锢、信仰灭绝的时代,一个道德失语、法律失效的时代,一个意识形态虚伪而且真空化的时代。拥有最高权力的人虚弱而且残忍,拥有最高财富的人自私而且放纵。 但阳明是带着内心的光明离开人世的,他以问心无愧的死证明了自己问心无愧的生。问心无愧不是因为一生没有做过错事,而是因为一生无论对错都以至善至诚立身,有错必改。 至于身后的家产之争,弟子的门户之争,以至于朝廷动用权力来打击学术而形成的伪学之禁,等等,生前已经超越的荣辱,身后再来又何须在意?人世依旧熙熙攘攘,荣辱交替,利来利往,而阳明的一生则作为一部启示录,在永恒交替的寂寞与喧嚣中,在川流不息的人世间长存。 尽管阳明学本身在逻辑上也存在经不起推敲、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环节,尽管他本人也曾使用权变手段来获取胜利,甚至不惜采取俗气十足的方式来实现十分深远的目的,尽管后学不无流弊(其实阳明也不需要从后学的承认和崇拜中获得自我的重要性),甚至不可避免地被有些人根据自己的目的涂上了各种色彩,尽管阳明坚决反对霸术却被时人视为霸儒,尽管有圣人之名而道德上并非没有瑕疵,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直面大本大源,就会清楚地看到,阳明在本质上是一个注重行动的人,博学是行,审问是行,慎思是行,明辨是行,笃行还是行。有没有行字不是关键,有没有心才是关键。他的思想体系也是一个以事为机、以行为效的思想体系。而在行动中要取得实际的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于纷乱纷纭之际及时迅速地抓住肯綮与要害,阳明的思想与行动高度一致地贯穿了这样一个一伸手就要抓住要害、就能抓住要害的逻辑,一个锋芒毕露的咽喉处下刀的逻辑,因此显得简易直接,颇具囊括大典、凭高视下的大战略家风范。 后学之所以不及阳明,就是在工夫上逊于他。一上来就首先在工夫上输一着。而越是在工夫上逊于他,却越是愿意抬出阳明的旗号来以壮声威。于是,偏于讲学者,流于空谈。偏于事功者,流于势利。 阳明曾经惑于朱熹,困于佛道,几乎不能自拔,而终于以巨大的心力自拔于朱熹而独立于天地之间。阳明也曾经困于刘瑾,几乎丧命,而终于以倜傥非常的坚韧和悟性打通了现实的障碍而建功立业,扫荡自我之桎梏,冲决历史和现实对个人之网罗,并且始终将道统置于现实利益之上。他从立志成为圣贤开始一生的终极追寻,经过朱熹、刘瑾、朱宸濠等一个又一个的落脚点,如欧冶子般逐渐淬炼出心学的宝剑来。又以之开拓出崭新的心胸与境界,最终仍然回到终极,回到那颗人人皆有的光明之心。他是在烈火中淬炼出来的人物,也是在淬炼中发现自己、发明自己、完善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物。 后世惑于阳明不能自拔者,当于此下猛省的工夫,在天下事的历练之中,获得鹰的重生,蝶的化变。阳明之所以为阳明,就在于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他一生的学问,他一生的学问就是他一生的事业,他一生的事业就是他一生的知行,他一生的知行就是他一生的良知,就是他一生的山水诗歌,就是他一生的宇宙之心。其实,知行合一也罢,致良知也罢,事上磨练也罢,圣人之志也罢,良知也罢,都一气贯注于此心,都是自由的,都是辽阔的,不是分散的,不是凌乱的,也不是壁垒森严的。 坠入万丈深渊,然后从万丈深渊中横空出世,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有为人生的典型标志。尽管屡遭打击,但他始终都从打击中更有力地崛起,更加波澜壮阔地崛起,并且这些打击并没有给他留下创伤。他的一生受过许多人的伤害,但他没有对这些伤害他的人怀恨在心,他没有对任何人耿耿于怀。他有勾践一样坚强而彻底的意志力,但是他没有把这样的意志力用于实施个人的打击报复。因为他唯一挂怀的就是所学能不能拔俗入圣、能不能济天下苍生,他有他的最大的事业,最大的学问。这些伤害比起圣学来,算得了什/z,呢?他找回了良知,找到了面对一切包括面对也一并面对的道。他始终知道最重要的事是什么,那么什么是不重要的就非常清楚了,这才是一个定,根本上的定,所以静亦定,所以动亦定。这个定也不是僵死的,而是自由的、充满灵气的。 尽管也经历过怨叹,经历过内心困惑的扰乱,经历过现实政治的黑暗,阳明最终走出了怨叹,走出了扰乱,走出了黑暗,并且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即使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光明,依然能够竭诚尽心担当人世间任重道远的责任。内心的自由和光明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用任何手段也不能夺取的,是完全可以自主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政治、什/z,样的现实。良知在阳明那里成为本源,成为绝对精神,成为绝对的道德律令,成为自由与自在的源泉。 正是担当精神和使命感,使得阳明将儒学经世致用、兼济天下、通权达变的真血脉传承下来,展示出来,并以之解救当时意识形态虚伪化、真空化带来的浮躁与骚乱。虽然他并没有完成这个使命,虽然他没有认识到这不是个人所能改变的,虽然他有时候也陷入良知万能的泥潭,但是,这种至死不渝的主动担当是永远值得期许的。 推己及人,和阳明一样处境的人,何止万千?推己及人,何不将自己的所悟告知天下。告知那些束缚太久而忘了自由的人,打开自由之门,展翅翱翔。点燃心灯,让那些忘了自己本心光明的人照亮黑暗。正因为如此,阳明终身讲学不辍。尽管后来他的弟子们讲学也走向了反面,甚至因为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组织、联系等活动而被禁止。 …… 在经典著作里阳明非常推崇《大学》,正是在深知《大学》把修身作为根本的重大意义。修身是任何时代、任何人的立身之道,阳明也不例外。任何时代、任何人,只要失去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停止了自我超越的努力,就一定会成为井底之蛙,尽管有些人的井看起来更大一些。而一个人,哪怕是不能做出什么功业,只要意诚修身,真实地感受和体现出内心的道德,做一个真实的人,那他就与圣人一样纯粹。圣人是一种道德的纯粹境界,而不是一个特别的高于一切人的存在。从本源上追溯,没有人高于人,没有人不可以成为圣人。 中国需要层出不穷的才华,中国会有层出不穷的才华。千圣万贤都是过影而已,其实,从来都没有圣人,只有更高远的人,更深远的人,更健全的人,更辽阔的人,更知道如何把握未来的人。 不需要用仁就搬出孔子来,不需要用心就搬出阳明来,不需要用兵就搬出孙武来,从来没有带着偶像的超越者,从来没有抱着《孙子兵法》的战略家。我们需要的是深入理解时代的使命、时代的事业、时代的学问、时代的需要,从而指向未来、指向未来的关键之所在,不断在咽喉处下刀,从而不断实现超越。所以根本不存在孔子的复兴,根本不存在阳明的复兴,更不存在孙武的复兴,以及儒学的复兴。 阳明激活了儒学,也为瓦解儒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其时,有其事,有其治。无其时,无其事,无其治。太古之治,或有可以称赏,但决不可以重复。仰而思之,俯而察之,唯有因时而治。孔子不是朱熹的标准,朱熹不是阳明的标准,阳明也不是后学的标准。华夏过去所拥有的全部圣贤、全部豪杰,无论在哪个领域内,都是杰出的证明、杰出的砥砺、杰出的参考。俯首拜阳明,其实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诚实,也是对阳明的不诚实。跪倒在过去面前,跪倒在偶像面前,跪倒在成功面前,跪倒在权力与财富面前,跪倒在神佛面前,那么什么学问也没有了,什么道德都死掉了,甚至连站立于天地之间的人都消失了。 而阳明之所以至今仍独立于人们的心中,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断超越的一生,是连超越也不断超越的一生。 一句话,只有不断超越的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