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份报告
南师精神和学问的境界,令我高山仰止,但这并不妨碍我与他进行有效的交流。我把发生在身边的、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鲜活事例告诉他,以南师的智慧,他定能一斑窥全豹,从细小琐碎的细节里,了解到当前社会不同人物的生活和心态。而这或许正是我与南师交往的一大特色。
我曾经以玩笑的口吻对他说:“我和您说的都是真话、大实话,平时您听不到。
南师略带诧异地问:“这话怎么讲?”
我笑道:“因为我的身份特殊呀。首先您不是我的领导、上级;其次,以我这个层级的基层地方官,平素是没有机会和您这样的大家说上话的,我却正好有这份荣幸。其他有机会接触您的官员,大多离基层较远,虽然不想骗您,但可能他们所掌握的资料,本身就已经是被别人加工过了的,不能保证原汁原味,又怎么能保证它的真实可靠。”
南师哈哈笑道:“你这家伙真鬼,不过似乎有点道理。”这也正是南师的一个过人之处,总能与不同的人群建立起有效的对话管道。
2012年7月中旬的一个黄昏,我从南京参加完江苏省委党校为期两个月的乡镇书记培训班,迫不急待地来到大学堂,向南师汇报自己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和逸闻趣事,同时,也想向南师当面表达谢意。
说来惭愧,做了南师两年多的“免费旁听生”,却没有认真交过一份书面报告。终于挨了南师的批评:“你不能光坐在这里听我讲,也要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报告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这是南师希望我学有长进,但我心里没底,觉得自己根基不深、学养不够,写不出什么东西。就借口说身在基层一线,杂务缠身,无法静心写作……其实,还是自己偷懒的心理在作怪。经不住南师的反复催促和学长们的敲打提醒,我终于在培训出发前向南师打了包票:“这次脱产培训有两个月时间,我一定交一篇
作业出来向大家汇报。”
6月上旬,我在党校学习期间,写了《读(创业的国度)所想到的》(见附录二)一文,算是一稿两用交了“差”。考虑到南师的阅读习惯,特意转换成繁体字,发给了马宏达先生,请他代为转呈。只过了几天,就收到马先生的回复:“你的文章,老师在课前已组织大家通读了,老师给予了肯定评价。”我知道,南师的肯定,是对我终于动笔的鼓励,南师也经常鼓励我把自己在基层工作的实践和思考写下来。
这次见面,照例是在热闹的太湖大学堂六号楼餐厅——南师口中的“人民公社”食堂。像往常一样,南师把我拉到他的座位旁边,听我介绍新近发生的乡野趣事和学习期间的见闻。南师再一次肯定了我的这篇作业,还关切地询问党校里、同学问有什么反响。末了,我向他介绍,在党校的内部书店里,也可以看到他新近出版的书。他笑着点点头。当我起身告别时,他特地把我送到餐厅的门口,嘱咐我要常来,我欣然应承。岂料这一次,竟成了我和南师之间的最后一面,这篇文字,也就成了给南师看过的最后一份学习报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2016年的8月,南师四周年的忌辰快来到了,而我的这篇作业也终于在自己的拖拉中草草收尾了。都说慢工可以出细活,可我却越来越没有了动笔时的那份自信。
落笔之初,感觉想说的话千千万,待到落笔已无言。才发现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之不堪,词不达意,生怕交不好这份答卷,心里越发惴惴。但我始终记得刘老师那句鼓励的话:“用心去写,只要能感动自己,就一定可以打动别人。”我想,至少我这样去努力了,每一个文字背后都寄托着我对南师深深的感情。这样的文字,是旁人无可替代的,也是容不得半点作假的。
2016年春节前夕,去上海拜访南师的一位学生——曾得南师荫庇的上海东银集团的陈萍董事长,受到陈先生及其家人的热情接待,席间自然都是有关南师的话题。陈萍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每一个亲近过南师的学生,都会感觉南师对自己是最好的。”我也生出感慨:“每次大家只要谈及南师,总有说不尽的话题。”言毕,我忽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百思不得的书名吗。以《说不尽的南怀瑾》为题,或许正可表达我对南师的那份无法言传的思念和感恩。
在举办完纪念南师辞世三周年活动之后的这些日子里,每到夜深人静,有关南师的点点滴滴,总会不自觉地冒出来,而我生怕漏掉记忆中的重要内容,第二天找不回来,索性在床头放一本便笺,以便可以随时记录,有时直接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一二。一段时间下来,这样的记录、便条,竟有五六十条之多,且不断涌现在脑中,而这当然也不可能是我关于南师记忆的全部。我相信,不只是我,所有与南师有过交集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说不尽的南怀瑾”。
虽然我努力使自己的文字尽可能地客观公正、细致翔实,但由于个人视角有局限,加之准备的不充分,而全部文字又是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断断续续完成的,因此难免有错漏缺憾。但若能让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南师有更深、更真切的认识,于我亦足矣!
查旭东
2016年8月2日
南师与七都
七都(庙港),太湖之滨的一个江南小镇,古称“儒林里”。这里溇港纵横,湖泊众多,风光秀丽,物产丰饶;这里是全国的光电缆基地,在区域及行业内小有名气。但真正让外界记住此地的,是一位世纪老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他人生最后的六年定居于此,他创办太湖大学堂,结庐授课、湖畔讲学,成就了一段人文佳话。
七都是幸运的,能吸引到这样的文化大家;七都的百姓是幸福的,可以与大师比邻而居。七都也因南师而改变了气质,转变着民风。而我,作为七都的一名地方官员,无疑是其中一个幸福的代表,因为工作之便,我得以与南师近距离交往数载,蒙受他老人家的关怀和教导,受益匪浅。
南师离开我们三年多了,时间真是个可怕的东西,会让一些宝贵的记忆变得支离,或受主观情感的影响而日渐模糊。
我突然意识到,是时候写下点什么了,为了对南师的怀念,为了继续无师依怙的人生旅程,也为了给后来者留存一份耳濡目染的曾经。
南师一生辗转多地,书剑飘零,受教者无数,堪称传奇。有人说他是当代孔子,有人说他堪为帝师,他的道德文章,时间和历史自有公论。而南师的《狂言十二辞》,或可看作是他给自己的一个总结:
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人半鬼之世。
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
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
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
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
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
我才疏学浅,无意也无资格评点南师的学问道德,但作为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感念南师的人生终站与七都结缘,无论在个人感情,还是从历史责任的角度,都不能再偷懒、缄默下去。如实地描述这段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师晚年的言行教化,或可有助于大家换个角度,去了解一个真实生活中的南师,一个平凡而又不凡的南师。
知易行难。愿望有了,满脑子萦绕的记忆片段历历在目,却无从下笔。左思右想,首要的是尽可能还原记忆,记录客观事实,若表述不当,误人害己,罪莫大焉。反正不管何日写成,至少先要把资料积累好。
为表达对南师的恭敬,我特地拿出珍藏的2012年南师题名相赠的“悦心”笔记本,用来记录所有与南师相关的点点滴滴,这也可以说是一本“大事记”。我想,与其空白收藏,不如物尽其用,南师天上有知,也会同意我这样做的。
文字非我专长,但我可以保证的是:这里所记述的,都是我亲身所见所闻,也力争以平实的言语笔触来表述。因我对南师的恭敬之心,始终如一! 2015年10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太湖边的净名兰若,看望刘雨虹老师,并报告“南师逝世三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些安排。
南师走后,尽量多抽时间去看望、请益刘雨虹老师,已经成了我工作之余的一个习惯。席间,刘老师突然发话:“你和马宏达(按:南师生前最后一任秘书)等人也应该写点东西了,就写你们所认识的南老师。”我虽然已有此想法,但还觉得资料积累不够,加之公务繁杂和自己的惰性,就有些拖拉。冷不丁被刘老师的话一激,心想:或许刘老师正是看透了我的心思,怕我偷懒。而她又看到网络、书摊上各种版本,关于南师的文章、书籍真假莫辨、以讹传讹的东西太多,确实需要长期亲近南师的人留下些真实客观的文字、声音,澄清误传,以正视听。
刘老师以95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并以微博、笔记等形式,继续整理南师书稿,让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汗颜。我想,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这大概就是刘老师对我的棒喝吧。
这些题外话,是我真实的心路历程,先向大家交代清楚。
查旭东
2015年10月30日
作者说,七都是幸运的。能吸引到这样的文化大家:七都的百姓是幸福的,可以与大师比邻而居。七都也因南师而改变了气质,转变着民风。
查旭东著的《说不尽的南怀瑾》如实地描述作者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师晚年的言行教化,或可有助于大家换个角度,去了解一个真实生活中的南师,一个平凡而又不凡的南师。
南师晚年居住在苏州七都镇,查旭东著的《说不尽的南怀瑾》是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如实描述其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师晚年的言行教化。七都是太湖之滨的一个江南小镇,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文化大师南怀瑾先生的人生的最后六年定居于此,创办太湖大学堂,结庐授课、湖畔讲学,成就了一段人文佳话。全书共七章,囊括了査先生对南师授道解惑的教诲和日常生活的启迪的一些回忆。
本书作者为吴江七都镇地方官员,在南怀瑾先生定居吴江期间,作者曾多次与南师交流想法,并主动向南师请益解惑。他眼中的南师是什么样子的?南师最后六年定居七都,创办太湖大学堂、教书育人、重修太庙,这期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