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诗的呐喊
向往光明
——愿望与追求的心曲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时,正好赶上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原是在马神庙干隆四女和嘉公主府中的空闲府第开办的。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1898年6月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这样一来,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校长。1915年,北大没有校长,由工科学长胡仁源兼代校长。文科学长是夏锡祺。当时的学系以下称为“门”。文科有四个门,即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英文。
蔡元培走马上任,没有开会发表演说,也没有发表什么文告来宣传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方针,只发了一个通告说:兹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师生们全明白了,聘任他,什么话也用不着解释了,新校长竭力倡导新文化运动。
‘
陈独秀走马上任后,把创办的刊物《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并改为《新青年》,使刊物不仅成为团结新文化战士共同作战的阵地,而且也吹响了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和文学革命的号角,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
正当新文化运动在北京风起云涌的时候,朱自清来到这座到处是西式建筑群,且名人荟萃、“雄视一方”的高等学府。他耳闻目睹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让他感到非常新鲜,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也是一个非常陌生可又非常有吸引力的世界。
《新青年》连续几期,发表了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写的,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文章和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作者多半是北大的教师,身边的人,写的是共同关注的事,使朱自清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在新文化的滋润下,朱自清对新文化的热情开始释放,文学的种子在他年轻的心灵里开始萌芽。
也许是新文化有着很强的魅力,使他整天往图书馆跑。有时到了深夜,他全然不觉,直到工作人员向他提醒。
朱自华成长于一个传统家庭,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现在,他耳濡目染这些陌生的新的词汇、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震撼。他看到同学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横幅,高呼“崇尚科学,发扬民主”的口号,虽说他对这些新名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却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点燃了他青春的激情,打破了家庭传统文化的禁锢,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有一天,他看到同房姓查的同学,翻阅伊文思书馆寄来的书目,一眼看到一张“睡吧,小小的人”的画片,朱自清感觉到这幅画“很可爱”,便向姓查的同学借过画片,捧在手中仔细读画。画片上是一个西洋女子,哼着《摇篮曲》送婴儿睡觉。窗外,一轮明月撒下温柔的光辉,微风掀动着她额前的一绺头发。花园鲜花的幽香,随着轻风飘了进来,沁人肺腑。画中的寓意,激起了他强烈的冲动,仿佛胸中有很多话,不吐不快。在创作灵感的驱使下,于是他铺开稿纸,提笔挥毫,一首新诗《睡吧,小小的人》,在他的笔下一气呵成。
“睡吧.小小的人。”
明明的月照着,
微微的风吹着——
一阵阵花香,
睡魔和我们靠着。P1-2
戊子悲歌
8月6日清晨,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烈疼痛,病情紧急,立即组织人手,10分钟将他送到北大医院。经医生诊断为胃穿孔,需要立即手术。下午两点,手术顺利完成。朋友们来看望,他精神较好,淡淡地笑着向他们说,一个星期拆线,出院后便可以接着工作了。
过了两天,他的病情基本稳定,清华的同事们纷纷来医院探望。他鼻子里插着管子,虽然说话不很方便,但他心情比较平静。此时,他脑子里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病情,仍是工作。惦念新生入学后的安排是否全面,又嘱咐请江浦清评阅研究院试卷。大家听了都很感动,千叮咛,万嘱咐,劝他安心养病,不要再考虑工作上的事了。
女作家冰心来医院看望,他很高兴。冰心非常关心他的身体,他却关心她的工作,并问她《黄河》是否还在继续出版,病好后,一定给她写文章。
过了两天,没想到较为平静的病情突然恶化,由胃病转为肾炎,肚子膨胀,出现尿毒症症状,便插管导尿。中午,经过观察,医院通知清华大学,给朱自清下达病危通知书。
经过抢救,朱自清暂时平定,他安卧在病床上,闭着双眼,神志也较清醒,但感到很难受。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感受着殷红的夕阳透过纱窗,给他苍白的脸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
朱自清强睁开眼睛,看着环守在病床边的妻子陈竹隐和三个孩子,他们眼里含满了泪水。他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床头的陈竹隐,似乎有话要说。他们立即向病床边倾过身来,朱自清吃力地张开嘴,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援面粉。”
他身体极度衰弱,说完后吁了口气,似乎了却一件心中的大事,平静地睡去。
11日,胃部虽是少量出血,但肺部有发炎迹象,开始喘气了,病情愈加严重。夜幕慢慢垂下,轻风吹拂着雪白的窗帘,给闷热的病房送来一丝清凉。窗外,半轮清月静悄悄地在云中穿行,青白色的月光从窗口洒进病房,落在朱自清奄奄一息的病躯上。使静静的病房笼罩在哀婉的氛围中,死神的阴影已经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
当新的朝阳又一次爬出地平线,新的一天开始了。然而,朱自清却不能感受这充满活力的日出,他处于昏迷状态中了。
眼看着他的病情极度恶化,病床边,围满了心情十分沉重的医生和亲人,期盼病床上能够出现奇迹,让他走下病床。
然而,奇迹没有出现。没过多久,他那颗微弱的心,越跳越慢,越跳越轻,直到停止了跳动,时为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享年5l岁。 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他执着的文坛和教坛,离开了清贫而温暖的家,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朋友。
12日下午三时,遗体移到太平房。躺在床上的朱自清脸色灰白,双眼紧闭,神态安详,像是在熟睡中一样。
13日,朱自清的遗体在白塔寺以东的广济寺火化。北平城阴雾蒙蒙,细雨霏霏,倍增几分凄凉。火葬的原因是灵柩太贵,也不便于运输迁葬。
8时刚过,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教师以及同事们都来了,他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默默地依次瞻仰遗容后,便用一具薄棺草草人殓。棺木用卡车送到阜成门外的广济寺下院,在这里举行火葬。由冯友兰主祭,他简单致辞后,立即举火,一缕缕轻烟从塔龛袅袅上升,在人们啜泣中随风融人广漠的太空中。
15日,朱自清的骨灰从寺里运回,供奉在他勤于笔耕的书房里。清冷的书房还是像他活着时一样,摆放有序,条理分明。文具、烟嘴等,看起来房小物多,但一点不凌乱。还未写完的《论白话》稿,规整地放在抽屉里;竹篓里有包扎得齐整的书,上题有“自荐本,著作十四本,缺《雪朝》和《语文影》。”
他的书桌上放有一纸条,上写:“闻集补遗:(一)现代英国诗人序。(二)匡齐谈艺。(三)岭嘉州交游事辑。(四)论羊枣的死。”
由此可见,自己到了生命最后一息,他还忘不了《闻一多全集》的编纂事宜,在场的人们见了这张纸条,都忍不住小声抽泣。
那书架上摆放齐整的书,多数是作家送给他的,写字台的玻璃下,还压着他写的手书:“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见物思人,让无不人凄然,人们痛失导师,痛失良友,无不悲恸至极,有的仍在抽泣着。
当他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文坛广为震惊,远在香港的郭沫若、茅盾、夏衍等拍来唁电,深表哀悼,许多刊物的报纸相继发文,痛悼他的逝世。
26日,清华大学在同方部举行追悼会。扎着柏枝和纸花的翠架为哀悼门,门前两幅木牌,分别为自治会编辑的纪念专刊和全国拍来的唁电。灵堂高悬朱自清的大幅画像,墙壁上挂满挽词和挽联,紧挨遗像两侧,是夫人陈竹隐作的挽联:
十七年患难夫妻,何期是道崩颓,撒手人寰成永诀。
八九岁可怜儿女,岂意髫龄失怙,伤心此日恨.长流。
会场旁边第100号教室里,放着他的遗物和遗作。8时,开始是朱自清的家属为他举行了家祭。9时至12时,清华大学师生为他举行了公祭。
清华各学会各系会及来宾,以及生前诸友也纷纷赶来,相继为他祭奠。1l时,追悼会开始,挽歌声中,闻亭里传来“当当”钟声,那缓慢的钟声沉重肃穆。冯友兰任治丧委员会主席,他悲痛地说:“数十年来,朱先生对中国文艺的贡献,对学术的贡献太大了!他的死,直接为生活的不良,间接受时局的影响。他一直在做研究工作,从不休息,下半年本该轮到他休假,可是他竞未及休假遽尔长逝了!”
追悼会由江浦清报告朱自清的生平,接着是校长梅贻琦致辞:“朱先生不仅是一位好教授,也是我们的好同事。他为学校努力工作,不计身体,不考虑困难。为学校,忘了健康,忘了自己。我不愿想这些,想起了会更增加我不能补偿的悲痛。”
梅校长致完辞后,北大教职员工代表罗常培讲话。最后是清华的学生代表致悼词。
上海、重庆文协等地也相继举行了追悼会,叶圣陶、李健吾、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顾一樵等人均致了悼词。
“朱自清以他一生艰苦的脚步,证实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他曾被生活的浪头击退过,但从未被击败过;他彷徨徘徊过,但从未颓废绝望过。他历经长期探索,终于从为人生走向为人民,从写血泪文学到为人民生存而斗争,从表现‘我的阶级’到歌颂群众的集体力量,从赞颂光明到用自己的双手和人民一起创造光明,从‘狷者’变为民主斗士,为争取‘红云’和‘天国’的实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临死不屈的硬骨头精神,更为人们立下了不朽的楷模。”(陈孝全《名家朱自清》)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8月撰写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热情地表彰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这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新的国家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的帷幕即将拉开、光明即将取代黑暗的关键时刻,而他,却匆匆地走了。
留下的,是他永恒的精神财富!
黄汉昌著的《朱自清传(清贫与执着)》从朱自清的出生、入学开始写起,描写了他从一个性格软弱的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又亲历“三一八”惨案的震撼后,毅然走出象牙塔,以笔为枪,先后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血歌》等诗文,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控诉和抨击,成为一个坚定的反压迫、反独裁、反内战的民族主义战士。1947年,他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又拒领美援面粉,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本书以简洁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生动记述了朱自清清贫与执着的一生。
黄汉昌著的《朱自清传(清贫与执着)》内容包括:第一章:诗的呐喊;第二章:文朋诗友;第三章:亲情追思;第四章:家境见拙;第五章:情倾文教;第六章:南度入滇;第七章:游历欧洲;第八章:抨击黑暗;第九章:走出象牙塔;第十章:沉疴积重;朱自清年表;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