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自清传(清贫与执着)/历史传记小说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汉昌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诗的呐喊

向往光明

——愿望与追求的心曲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时,正好赶上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原是在马神庙干隆四女和嘉公主府中的空闲府第开办的。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1898年6月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这样一来,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第一任校长。1915年,北大没有校长,由工科学长胡仁源兼代校长。文科学长是夏锡祺。当时的学系以下称为“门”。文科有四个门,即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英文。

蔡元培走马上任,没有开会发表演说,也没有发表什么文告来宣传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方针,只发了一个通告说:兹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师生们全明白了,聘任他,什么话也用不着解释了,新校长竭力倡导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走马上任后,把创办的刊物《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并改为《新青年》,使刊物不仅成为团结新文化战士共同作战的阵地,而且也吹响了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和文学革命的号角,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

正当新文化运动在北京风起云涌的时候,朱自清来到这座到处是西式建筑群,且名人荟萃、“雄视一方”的高等学府。他耳闻目睹了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这一切都让他感到非常新鲜,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也是一个非常陌生可又非常有吸引力的世界。

《新青年》连续几期,发表了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撰写的,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文章和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作者多半是北大的教师,身边的人,写的是共同关注的事,使朱自清读起来感到非常亲切。在新文化的滋润下,朱自清对新文化的热情开始释放,文学的种子在他年轻的心灵里开始萌芽。

也许是新文化有着很强的魅力,使他整天往图书馆跑。有时到了深夜,他全然不觉,直到工作人员向他提醒。

朱自华成长于一个传统家庭,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现在,他耳濡目染这些陌生的新的词汇、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震撼。他看到同学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横幅,高呼“崇尚科学,发扬民主”的口号,虽说他对这些新名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却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点燃了他青春的激情,打破了家庭传统文化的禁锢,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有一天,他看到同房姓查的同学,翻阅伊文思书馆寄来的书目,一眼看到一张“睡吧,小小的人”的画片,朱自清感觉到这幅画“很可爱”,便向姓查的同学借过画片,捧在手中仔细读画。画片上是一个西洋女子,哼着《摇篮曲》送婴儿睡觉。窗外,一轮明月撒下温柔的光辉,微风掀动着她额前的一绺头发。花园鲜花的幽香,随着轻风飘了进来,沁人肺腑。画中的寓意,激起了他强烈的冲动,仿佛胸中有很多话,不吐不快。在创作灵感的驱使下,于是他铺开稿纸,提笔挥毫,一首新诗《睡吧,小小的人》,在他的笔下一气呵成。

“睡吧.小小的人。”

明明的月照着,

微微的风吹着——

一阵阵花香,

睡魔和我们靠着。P1-2

后记

戊子悲歌

8月6日清晨,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烈疼痛,病情紧急,立即组织人手,10分钟将他送到北大医院。经医生诊断为胃穿孔,需要立即手术。下午两点,手术顺利完成。朋友们来看望,他精神较好,淡淡地笑着向他们说,一个星期拆线,出院后便可以接着工作了。

过了两天,他的病情基本稳定,清华的同事们纷纷来医院探望。他鼻子里插着管子,虽然说话不很方便,但他心情比较平静。此时,他脑子里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病情,仍是工作。惦念新生入学后的安排是否全面,又嘱咐请江浦清评阅研究院试卷。大家听了都很感动,千叮咛,万嘱咐,劝他安心养病,不要再考虑工作上的事了。

女作家冰心来医院看望,他很高兴。冰心非常关心他的身体,他却关心她的工作,并问她《黄河》是否还在继续出版,病好后,一定给她写文章。

过了两天,没想到较为平静的病情突然恶化,由胃病转为肾炎,肚子膨胀,出现尿毒症症状,便插管导尿。中午,经过观察,医院通知清华大学,给朱自清下达病危通知书。

经过抢救,朱自清暂时平定,他安卧在病床上,闭着双眼,神志也较清醒,但感到很难受。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感受着殷红的夕阳透过纱窗,给他苍白的脸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

朱自清强睁开眼睛,看着环守在病床边的妻子陈竹隐和三个孩子,他们眼里含满了泪水。他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床头的陈竹隐,似乎有话要说。他们立即向病床边倾过身来,朱自清吃力地张开嘴,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援面粉。”

他身体极度衰弱,说完后吁了口气,似乎了却一件心中的大事,平静地睡去。

11日,胃部虽是少量出血,但肺部有发炎迹象,开始喘气了,病情愈加严重。夜幕慢慢垂下,轻风吹拂着雪白的窗帘,给闷热的病房送来一丝清凉。窗外,半轮清月静悄悄地在云中穿行,青白色的月光从窗口洒进病房,落在朱自清奄奄一息的病躯上。使静静的病房笼罩在哀婉的氛围中,死神的阴影已经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

当新的朝阳又一次爬出地平线,新的一天开始了。然而,朱自清却不能感受这充满活力的日出,他处于昏迷状态中了。

眼看着他的病情极度恶化,病床边,围满了心情十分沉重的医生和亲人,期盼病床上能够出现奇迹,让他走下病床。

然而,奇迹没有出现。没过多久,他那颗微弱的心,越跳越慢,越跳越轻,直到停止了跳动,时为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享年5l岁。  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他执着的文坛和教坛,离开了清贫而温暖的家,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朋友。

12日下午三时,遗体移到太平房。躺在床上的朱自清脸色灰白,双眼紧闭,神态安详,像是在熟睡中一样。

13日,朱自清的遗体在白塔寺以东的广济寺火化。北平城阴雾蒙蒙,细雨霏霏,倍增几分凄凉。火葬的原因是灵柩太贵,也不便于运输迁葬。

8时刚过,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教师以及同事们都来了,他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默默地依次瞻仰遗容后,便用一具薄棺草草人殓。棺木用卡车送到阜成门外的广济寺下院,在这里举行火葬。由冯友兰主祭,他简单致辞后,立即举火,一缕缕轻烟从塔龛袅袅上升,在人们啜泣中随风融人广漠的太空中。

15日,朱自清的骨灰从寺里运回,供奉在他勤于笔耕的书房里。清冷的书房还是像他活着时一样,摆放有序,条理分明。文具、烟嘴等,看起来房小物多,但一点不凌乱。还未写完的《论白话》稿,规整地放在抽屉里;竹篓里有包扎得齐整的书,上题有“自荐本,著作十四本,缺《雪朝》和《语文影》。”

他的书桌上放有一纸条,上写:“闻集补遗:(一)现代英国诗人序。(二)匡齐谈艺。(三)岭嘉州交游事辑。(四)论羊枣的死。”

由此可见,自己到了生命最后一息,他还忘不了《闻一多全集》的编纂事宜,在场的人们见了这张纸条,都忍不住小声抽泣。

那书架上摆放齐整的书,多数是作家送给他的,写字台的玻璃下,还压着他写的手书:“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见物思人,让无不人凄然,人们痛失导师,痛失良友,无不悲恸至极,有的仍在抽泣着。

当他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文坛广为震惊,远在香港的郭沫若、茅盾、夏衍等拍来唁电,深表哀悼,许多刊物的报纸相继发文,痛悼他的逝世。

26日,清华大学在同方部举行追悼会。扎着柏枝和纸花的翠架为哀悼门,门前两幅木牌,分别为自治会编辑的纪念专刊和全国拍来的唁电。灵堂高悬朱自清的大幅画像,墙壁上挂满挽词和挽联,紧挨遗像两侧,是夫人陈竹隐作的挽联:

十七年患难夫妻,何期是道崩颓,撒手人寰成永诀。

八九岁可怜儿女,岂意髫龄失怙,伤心此日恨.长流。

会场旁边第100号教室里,放着他的遗物和遗作。8时,开始是朱自清的家属为他举行了家祭。9时至12时,清华大学师生为他举行了公祭。

清华各学会各系会及来宾,以及生前诸友也纷纷赶来,相继为他祭奠。1l时,追悼会开始,挽歌声中,闻亭里传来“当当”钟声,那缓慢的钟声沉重肃穆。冯友兰任治丧委员会主席,他悲痛地说:“数十年来,朱先生对中国文艺的贡献,对学术的贡献太大了!他的死,直接为生活的不良,间接受时局的影响。他一直在做研究工作,从不休息,下半年本该轮到他休假,可是他竞未及休假遽尔长逝了!”

追悼会由江浦清报告朱自清的生平,接着是校长梅贻琦致辞:“朱先生不仅是一位好教授,也是我们的好同事。他为学校努力工作,不计身体,不考虑困难。为学校,忘了健康,忘了自己。我不愿想这些,想起了会更增加我不能补偿的悲痛。”

梅校长致完辞后,北大教职员工代表罗常培讲话。最后是清华的学生代表致悼词。

上海、重庆文协等地也相继举行了追悼会,叶圣陶、李健吾、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顾一樵等人均致了悼词。

“朱自清以他一生艰苦的脚步,证实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他曾被生活的浪头击退过,但从未被击败过;他彷徨徘徊过,但从未颓废绝望过。他历经长期探索,终于从为人生走向为人民,从写血泪文学到为人民生存而斗争,从表现‘我的阶级’到歌颂群众的集体力量,从赞颂光明到用自己的双手和人民一起创造光明,从‘狷者’变为民主斗士,为争取‘红云’和‘天国’的实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临死不屈的硬骨头精神,更为人们立下了不朽的楷模。”(陈孝全《名家朱自清》)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8月撰写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热情地表彰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这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到来、新的国家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的帷幕即将拉开、光明即将取代黑暗的关键时刻,而他,却匆匆地走了。

留下的,是他永恒的精神财富!

目录

第一章 诗的呐喊

 向往光明

 ——愿望与追求的心曲

 寻找出路

 ——苦闷心灵的呼声

 毁灭自我

 ——思想奔突与升华

第二章 文朋诗友

 并肩战斗

 ——与战友邓中夏

 夜泛秦淮河

 ——与学友喻平伯

 同室对品茗

 ——与挚友叶圣陶

 结庐湖柳下

 ——与艺友丰子恺

 巧笔下的瀑布

 ——与好友马慕容兄弟

 同事加兄弟

 ——与师友闻一多

第三章 亲情追思

 泪洒火车站

 ——与父亲朱鸿钧同守清贫

 千里魂应忆旧俦

 ——与发妻武钟谦患难与共

 构筑“安全逃避所”

 ——与爱妻陈竹隐相濡以沫

 家贫成聚散

 ——与儿女至善至亲

第四章 家境见拙

 家的压力与牵挂

 相信自己

第五章 情倾文教

 辗转杭州、台州、温州

 情结白马湖

 初到清华园

 潜心文教

第六章 南度入滇

 北京沦陷

 讲学伤播迁

 细雨成都路

第七章 游历欧洲

 体味西伯利亚风光

 伦敦修课

 游历欧洲

第八章 抨击黑暗

 给“狼”的无情鞭挞

 反帝斗争的号歌

 电车上的愤怒

 喋血“三一八”

 生命价值的控诉

第九章 走出象牙塔

 到人民中间去

 新中国在望中

第十章 沉疴积重

 不倒的病躯

 最后的嘱咐

朱自清年表

后记

 戊子悲歌

内容推荐

黄汉昌著的《朱自清传(清贫与执着)》从朱自清的出生、入学开始写起,描写了他从一个性格软弱的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又亲历“三一八”惨案的震撼后,毅然走出象牙塔,以笔为枪,先后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血歌》等诗文,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控诉和抨击,成为一个坚定的反压迫、反独裁、反内战的民族主义战士。1947年,他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又拒领美援面粉,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本书以简洁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生动记述了朱自清清贫与执着的一生。

编辑推荐

黄汉昌著的《朱自清传(清贫与执着)》内容包括:第一章:诗的呐喊;第二章:文朋诗友;第三章:亲情追思;第四章:家境见拙;第五章:情倾文教;第六章:南度入滇;第七章:游历欧洲;第八章:抨击黑暗;第九章:走出象牙塔;第十章:沉疴积重;朱自清年表;后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