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上下)》作者王玉蓉以1966年大学毕业生为原型,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周围的人物、事件为原型,从各种渠道搜集汇总了大量原始资料,呕心沥血、耗时十年写就此小说。作者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孩子的视角出发,真实展现了其大学时期的亲身经历。由此从该侧面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
| 书名 | 大学时代(上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玉蓉 |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学时代(上下)》作者王玉蓉以1966年大学毕业生为原型,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周围的人物、事件为原型,从各种渠道搜集汇总了大量原始资料,呕心沥血、耗时十年写就此小说。作者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孩子的视角出发,真实展现了其大学时期的亲身经历。由此从该侧面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 内容推荐 王玉蓉著的《大学时代(上下)》采用超记实的写作手法,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作者本人自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开始上小学的学生视野为出发点,亲眼见证了祖国一日千里的前进步伐。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1961年入学、1966年毕业,因故延迟至1968年上半年奔赴工作岗位的大学时代的亲身经历;与之密切相连的是从1949年开始上小学至1968年大学毕业的19年;其涵盖的时间段又延伸至作者出生的1943年至1968年的25年间,展示出祖国在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巨变历程。作者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女孩子的视觉出发,真实再现了自己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直至奔赴工作岗位的童年、少女及青春年华的亲身经历,从该侧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祖国教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 目录 上篇 雏鹰展翅 第一章 黄土高坡窑洞情 铁牛故乡展雄姿 第二章 边疆毡白马儿壮 晋中大地好风光 第三章 生死相恋永不弃 草原绝唱感天地 第四章 埋头攻读不懈怠 磨精励志为报国 第五章 铁道儿女多奇志 转战南北志更坚 第六章 铁皮车厢校为家 黄河岸边抒情怀 第七章 坝上坝下张家口 修理实习长见识 第八章 雏鹰振翅望长城 九州腹地是我家 第九章 三年苦守终有报 蒙汉共铸同心结 第十章 华清池畔观温泉 古城洛阳赏牡丹 下篇 雄鹰飞翔 第一章 毕业设计倾全力 突接指令重聚集 第二章 批判烈火熊熊燃 教育改革起波澜 第三章 红色袖章臂上戴 革命路上苦求索 第四章 石佛遇险须救援 护卫古迹冲向前 第五章 街头巷尾破四旧 千年烟酒起事端 第六章 校内处处斗批改 牛鬼蛇神被横扫 第七章 首都取经草为床 清华北大奔波忙 第八章 战团迭出齐上阵 你追我赶竞风流 第九章 眼望领袖热泪涌 万里征程方向明 第十章 步行南下播火种 串连西进斗志增 第十一章 “二一事件”增裂隙 七人遇险形势急 第十二章 黄底黑字揭出身 情连七子母揪心 第十三章 出言不逊起争执 厂方参与壮声威 第十四章 巧设计谋救战友 祸起萧墙风卷云 第十五章 省会探访遏挫折 同窗相向为哪般 第十六章 离别古城翱长空 比翼南疆谱新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黄土高坡窑洞情 铁牛故乡展雄姿 1966年3月中旬,正是春回大地之时,地处中原大地的古都洛阳是一派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街道两旁的柳树开始长出嫩绿的树叶,田间路边的小草也从泥土中探出尖尖的小绿脑袋悄悄窥探春天的脚步,给被严冬折磨的大地添上春的温暖气息。在湛蓝透亮一望无际的天空,到处弥漫着青草绿叶特有的芳香味。啊!春天婀娜多姿的身影正出现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洛阳城。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她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有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又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昔日古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洛阳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城市之一。全国156项重大工程中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热电厂和洛阳铜加工厂等,成组在洛阳涧西区建成投产,构成了一个带型工业城市格局。1955年10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厂奠基;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一54履带拖拉机在大家的欢呼声中“隆隆”地开出了厂门。从此,中国农耕历史在这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农机工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曲在洛阳正式奏响。它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1966年3月22日(星期二),斜挂在天上的太阳眯起朦胧的双眼,懒懒地将它的暖光抛向遥远的地球,顷刻间大地被笼罩在耀眼的光环里。放眼看去,田野山川开始披上绿色新装;街旁的树枝长出嫩绿新芽;百花亦要争奇斗艳、竞显风流。在这万物复苏之时,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大门前聚集了许多农民,他们显然是为看拖拉机而来。时至今日,虽然距第一台拖拉机出厂已经过去近8年时间,拖拉机的产量每年成倍增长,但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来说,却仍是杯水车薪。如今农业生产还是以人力为主,整个大队难见一台拖拉机。大多数农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生活。为亿万农民兄弟生产农业机械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铁牛的故乡。农民看到了铁牛,就找到可以摆脱繁重体力劳动,提高生活水平的希望。他们成群结队地站在工厂大门前,虔诚地向门内翘首观望,虽然囊中羞涩也按捺不住渴盼铁牛的强烈欲望。他们是借着难得来城里卖柿饼、红薯的机会特地赶到这里来,目的是为了争睹这个不吃草的大力铁牛的真面目。但铁牛的供应何等紧张,价钱何等昂贵,真让它落户自己的农家小院只怕是天方夜谭。看着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历尽沧桑、满是皱纹、充满期盼的脸,在旁观望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上午十点,只见十几辆崭新的东方红-20马力拖拉机欢叫着从厂内开出。围观的农民登时闪到两旁,让出一条路来,他们目不转睛地望着铁牛,直至它消失在东南方向的中州西路为止。之后他们迅速聚拢,七嘴八舌地猜测着铁牛的去向,打听它的价钱,他们又相互介绍铁牛既可以拖带犁、耙、播种器械等各种农机具种田,又可在侧面安装抽水机抗旱,还能在前面安装机具收割庄稼等数不清的多种用途。然后不约而同地朝铁牛消失的方向张望,他们多么希望那奔驰的铁牛正在开往家乡的土地。正在他们翘首观望时,从铁牛的转弯处突然叽叽喳喳地走过来一帮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人,相互追赶着快速走向厂门口。他们朝气蓬勃的身姿引得许多行人驻足观望。放眼看去这帮嬉笑打闹的小青年有20余人,在身着灰、蓝外衣的诸多男孩子中只有4个女孩子,其中一个身穿黑底、遍布火红色玫瑰花的纯棉中式上衣,下穿蓝色裤子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个子不高,看起来有一米五五左右;身材虽不十分苗条,但非常匀称健美;长着一张略带鸭蛋型的脸庞,下脸颊略向回收,下巴既圆润又显乖巧;在脸颊两旁,有一对浅浅的小酒窝,为她一颦一笑增添了几分妩媚;她的皮肤白皙泛红,露出青春的烁烁光泽;她那对迷人的大眼睛后眼梢略向上翘起,再配上左顾右盼的乌黑双眸更显得格外有神;当微风轻拂她的面颊,将额前散落的几缕刘海儿吹起时,宽阔的额头立即显现出来;在前额对中两侧有两个不易察觉的微小的突起使她显得更有个性,莫非她与众不同的聪慧与灵气源自此处比别人多出来的大脑?她柔软光滑的微黄色头发梳成两条长长的大辫子直垂到腰际,在辫梢处扎了两对淡黄色的小花作为装饰,使她更显得风姿绰约、与众不同;当她穿梭于同伴间追打嬉闹时,让人恍然觉得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在人们驻足观望时,这帮青年人已经旋风般来到眼前。这时,只见一个脖子上围着白毛巾、中等身材、面色黝黑的粗壮汉子一步跨上前来,冲着这位年轻姑娘大声喊:“刘玉茹!真的是你吗?怎么这么巧竟在这里碰上了?” 那位姓刘的姑娘一扭头立即认出他来,她马上快步跑过来,紧紧握住这位老乡的手激动地说:“柴恒,你怎么在这里?乡亲们都好吧,生活过得好些了吗?” “乡亲们都好,生活还是老样子。大家都很想念你们,你们这是到哪里去?” “我们马上就要到全国各地搞毕业设计,学校已经和拖拉机厂联系好了,今天我们到厂里的装配流水线再好好地看一下,为实习做好准备。你干什么来了?” “我们几个结伴到市里卖红薯,顺便来看拖拉机。我们真想买一台,可我们现在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队里真是没有钱。”P3-5 序言 我1943年出生在东北哈尔滨,父亲是一名火车头上的司炉。当时东北被日本人占领,父母亲历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处境。1945年父母带着我和兄长举家迁往山西省太原市。经过失业奔波的艰苦岁月,父亲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太原铁路北站机务段当上火车司机。三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在那里出生,我们家成为有九口入的大家庭。母亲曾上过中等专业师范,迫于封建礼数的束缚只好屈从完婚,成为一名家庭妇女。她识文断字,性格刚烈又开朗豪爽,乐于助人,在铁路宿舍区威信很高,人缘极好,成为子女们的好榜样。那时全家只靠父亲一个人的微薄工资过活,因此生活拮据,只能勤俭持家、艰苦度日。 1949—1959年,我在太原市铁路小学和铁路中学上小学、初中和高中一年级。1959—1961年,在内蒙古包头市铁路中学上高中二、三年级。1961—1964年,在内蒙古工学院(现名:内蒙古工业大学)上大学一、二、三年级。1964年夏,第八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专业合并调整,我们全班被转入洛阳农机学院(现名:河南科技大学),因此我1964年至1966年在该校上大学四、五年级。1966年6月初,中断毕业设计返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直至1968年4月。1968年5月一1980年4月,在柳州拖拉机厂(现名: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科工作。1980年5月一1995年11月,在石家庄拖拉机厂产品研究所(现名:石家庄经济技术中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1995年12月,退休。 我写本书的初衷,源自20世纪末《文摘周报》上的两篇短文:《诘问66届》《诘问老五届》。其主要内容是:“1966年毕业的大学生和老五届为何多年来在社会上销声匿迹、渺无音讯?他们的声音似乎消失在大气层中……”此文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我恰是196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时代的激情岁月在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些记忆总是难以忘怀地交替出现在我的脑海深处而挥之不去,成为永恒的记忆,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忆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时,1966届的学子们刚踏入小学校门,他们是新教育制度的最先受益者,亲眼见证了新中国前进的脚步与非凡成就。经过党和人民17年的培养教育,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已经根深蒂固地深入到他们的骨髓里、血液中。在党的新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他们勤工俭学,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与工农群众近距离接触。既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又铸就了他们吃苦耐劳、对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好品德。他们勤奋努力向前进,任何风浪都抵挡不住他们为国全力贡献的决心! 朋友,1966届和老五届的大学毕业生们从未消失,他们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祖国各地,到处都有他们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最强音。他们用拼搏奋进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对党对祖国忠诚的誓言,谱写了对党对人民忘我奉献的篇章! 学友们不懈追求的实际行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鞭策着我,使我深感作为一名1966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的大学经历如实写出来,将它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随即于2006年下决心以1961年入学的大学生为原型;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自己及身边的学友、诸多典型人物和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为基础;从各种渠道搜集汇总了大量原始素材;经过多位学友、亲朋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及佐证;呕心沥血、耗时十年写就此文。权当与数万1966届大学毕业生及共同度过难忘岁月的1967、1968、1969、1970届的老五届大学生们以及当时尚处青春萌动期就开始思考国家大事的中学生们共勉;并借此书作为对分散在祖国各地、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祖国倾情奉献的学友们的致敬礼!他们有的功勋卓著、成绩斐然,成为建设共和国的佼佼者;有的勤恳踏实、恪尽职守,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撑起自己头顶上的一片天,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为夯实社会主义大厦添上了浓重色彩的一笔!还有些学子终因常年奔波劳碌,无暇顾及自己身体已驾鹤西去。每当忆及他们生龙活虎的身影,倍觉格外伤感惋惜,谨以此文作为对英年早逝学友们的悼念与虔诚祭奠!同时也是对16年前《诘问66届》《诘问老五届》二文的回应篇。 本人1961年考入内蒙古工学院汽车与拖拉机设计制造专业。1964年夏,第八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专业合并调整。我所在的动力系611班22人被转入河南省洛阳农机学院农机系拖拉机专业,班中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六名蒙古族、一名回族同学随同转校。就此我们成为大学期间极少见的跨两院,蒙古、汉、回族同班的特殊群体。原本应该在1966年7月毕业后各自奔赴工作岗位。正当大家在不同地点搞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时,1966年5月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同学们接到学校通知后于1966年6月初重新返校参加运动。一直持续到1967年9月根据中发[67]290号文件在校发工资,1967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毕业分配,1967年底至1968年上半年先后离校奔赴工作岗位,历时近两年之久。这期间1966年的大学毕业生及应于1967、1968、1969、1970年毕业的老五届全体同学一起,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怀揣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一心一意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去。随着运动的进展,由于对所发生的某些事件的看法出现分歧与误会,洛阳农机学院逐渐分成两大派。但不论双方各持己见产生意见分歧如何,大方向都是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搞好“文化大革命”;都立志此生要用自己之所学报效抚育我们成长的党、祖国和人民。事实证明绝大多数1966届及老五届的大学生们已经尽己所能为祖国做出最大奉献,用后半生谱写并实践了自己的铿锵誓言!我终生不忘在大学度过的青春岁月,为大学时代的那份纯真、执着与不懈追求而终生无怨无悔! 本书采用超记实的写作手法,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作者本人自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开始上小学的学生视野为出发点,亲眼见证了祖国一日千里的前进步伐。书中主要展现的是自己1961年入学、1966年毕业,因故延迟至1968年上半年奔赴工作岗位的大学时代的亲身经历;与之密切相连的是从1949年开始上小学至1968年大学毕业的19年;其涵盖的时间段又延伸至作者出生的1943年至1968年的25年间,展示出祖国在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巨变历程。作者从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女孩子的视觉出发,真实再现了自己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直至奔赴工作岗位的童年、少女及青春年华的亲身经历,从该侧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祖国教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因年代久远,学友分散,难免与事实有出入或虚构之处,敬请与我共同走过大学时代及小学、初中、高中岁月的学友们理解见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作者已从一名年幼无知的小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专业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自己与奋战在农机战线上数不清的有志之士一起抱定“宁可白几根头发、掉几斤肉,也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决心,多年来矢志不移、勤奋认真地刻苦努力工作。当看到祖国大地上奔跑着自己参与设计的拖拉机、农用汽车、农用三轮车时,心中倍觉安慰与自豪!但遗憾的是,直到1995年作者退休时,也没能如愿看到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这是我此生最大之憾事!但在不经意间我却猛然发现,如今广大农村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耕地、播种、中耕、收割、脱粒、进仓……啊!农业机械化已悄然降临祖国广袤的村落田间,这令我既兴奋又激动。我由衷深切地感到:在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统领指挥下,无论在科技、工业、农业、国防、交通、教育等各个领域,祖国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技术坚定不移地稳步向前挺进,这是任何敌对顽固势力无法阻止,也不可能阻止的。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崛起,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日益强大。我为祖国的巨变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时至今日我已年近暮年。回首一生所走过的路,我激情满怀,感慨万千。感恩我所处的伟大时代,感恩我们伟大的党,感恩抚育我们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我们1966届及老五届的学子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无论命运与机遇使我们身处何方都能坦然面对,很快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并对那里产生深深的眷恋,甘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知识与才华,至此永生不忘!这种华夏儿女特有的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共和国的每寸土地,永远忠于伟大祖国的炽热情怀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生不息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华夏大地历经几千年仍能做然屹立于世界之林,越来越强大的根由!希望当今大学生、青年人始终牢记自己是华夏子孙,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神圣使命,切莫辜负青春好年华。一定要珍惜当今大好时代,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积极上进,严于律己,自主创新,一如既往地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向前,永不低头的顽强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共和国的可靠接班人。尽自己所能报效抚育我们成长的党、祖国和人民!祝福中华!祝福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仅借此书对为我提供资料和帮助的前辈、亲人、诸多学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其中主要有前辈:王家瑞(已故)、刘阁香(已故)、刘志辉;亲人:王少甫、金殿阁(已故)、王玉玲、王少良、王少华、王玉卿、王少增、李刚建、金凯龙、金凯飞、王剑美、孙燕等;大学学友:李运筹、程生荣、丁生建、田继忠、魏西岭、于光海、王忠、杨慧敏、陈怡焙、周桂初、赵珠、张伯华、唐振声、邢德余、祖永勤、李雅章、杨兆民、高志净、李玉升、樊云昌、孟祥儒、谷可林、杜喜云、陈同心等;初中学友:何一鸿、房鸿生、王友岚、王素华、刘庆卉、王玉改等;小学学友:贾韵琴、王玉香、王湘英等;对为该书出版工作给予多方帮助的学苑出版社、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直属第二综合支社上届主委陈志明、本届主委高石位等表示衷心感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