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湾战后七十年(记述台湾战后70年的历史真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世昌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台湾战后七十年(记述台湾战后70年的历史真相)》的作者陈世昌出生于1930年代,和台湾同步走过1945-2015年70年的光阴,站在客观立场,以历史和国际法的俯瞰角度,细究每个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全书收录多个"WHY",针对敏感话题抽丝剥茧,鉴古知来,豁然开朗;并辅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回顾近代台湾史的重要时刻与人和事物的联系,重温战后70年走过的点点滴滴。

内容推荐

由陈世昌所著的《台湾战后七十年(记述台湾战后70年的历史真相)》讲述的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争霸的世界局势中,美国把从日本统治中夺回的台湾交给蒋介石接收,从此开启了战后台湾的新页……在美国战略布局谋略之下,台湾人刚挣脱"皇民化",又立刻成为防阻共产势力跨越的"西太平洋防线"枢纽。台湾北承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琉球群岛,下接菲律宾、新西兰、澳洲,外有美、苏角力,内有国共相抗……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台湾人走过二·二八事件、戒严、报禁、党禁、白色恐怖、两蒋统治、十大建设、联招、万年国会、美丽岛事件、野百合学运等重大事件,历经各类社会运动与抗争后,终于一路走向民主化。

目录

自序 政治归政治,历史归历史

序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台湾

第一章 日本人走了,国军未了

第二章 二二八大震撼

第三章 国民党落难台湾

第四章 蒋介石,想要反攻,却回不了大陆

第五章 蒋经国开旦月治台

第六章 台湾,是这样走过来的

第七章 掺杂美国利益的两岸关系

第八章 地方自治,终于落实

第九章 李登辉,第一值本省领导人

第十章 政党轮替,一次再一次

第十一章 夹缝中的现状

第十二章 台湾前途在哪里

附录:1936年一2015年台湾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江山争夺战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此时蒋介石领导黄埔军,两次东征,统一南方。隔年7月,蒋介石从广州誓师北伐,一路克敌制胜,收复华南和华中。可是苏俄顾问鲍罗廷拥立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中央政府,蒋介石也在南京成立中央政府,形成宁汉分裂。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下令“清共”,残杀清除中共党员,3个月后,汪精卫也在武汉宣布“分共”,对中共党员大开杀戒,国民党正式结束“容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幸免于难,从此国共两党全面破裂,兵戎相见,没完没了。

毛泽东在湖南“秋收起义”失败后,便和朱德在江西井冈山建立红军的第一个基地,作为中共长期发展的总基地,其他中共党员则分别在全国各个边区和山区统领一方,成立“苏维埃”(农民代表大会)政府。到1930年,全国共有15个苏维埃区。

这一年,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消灭旧军阀势力后,回过头来开始剿共,前4次,连战连败,武器落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手中;直到第5次,蒋介石御驾亲征,出动百万大军,飞机200架,激战1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支,突围而出,开始长途逃难的迂回行军,经由中国西南逃向西北,经过11个省,终于在1935年10月,落脚陕西,此即中共史上引以自豪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蒋介石眼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陕西落地生根,急调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到陕西,进行第6次剿共内战,打算一举灭共。张学良反而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在西安力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没有结果。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及杨虎城劫持蒋介石,进行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宋子文、周恩来等人飞抵西安谈判,周恩来则带着苏联斯大林的命令,以苏联释放蒋经国回到中国作为谈判筹码,与蒋介石进行谈判,经过13天,蒋介石口头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25日,西安事变落幕。结果是中共因此转危为安,得到喘息的机会,得以伺机再起;蒋经国则从苏联被释放回国,改变了他的人生。

西安事变结束后,日本深怕坐失侵华机会,半年后,发动七七事变,展开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于是形成,共同抗日。

蒋、毛王见王,表面合作,暗地备战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两周后,毛泽东应邀飞抵重庆,举行历史性的“蒋毛会谈”。蒋介石和毛泽东“王见王,面对面”,共商战后的国家大计和统一问题,表面上,共同签署国共《双十协定》,宣布国共长期合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建设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实际上,解放区问题、军队归属等具体重大问题并未解决,双方各自磨刀霍霍,准备迎战。

P58-59

序言

政治归政治,历史归历史

台湾资源不丰,可是气候宜人,尤其战略地位重要。所以在历史上,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先知先觉,先后觊觎台湾,占领台湾。有清一代,虽领有台湾212年,但无为而治,等到认识台湾的重要时,已挡不住日本军国主义的炮舰。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蒋介石在1949年解放战争惨败后,才看上台湾,退守台湾,统治台湾,写下了战后台湾史。

纵观史实,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起算,长达8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起先是中、日两国的单打独斗。国军对日军打“正规战”,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则对日军打“游击战”。到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后使美国加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开始了中、美共同抗日的新局面。1945年8月14日,美国仗其强大的国力打败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争霸的世局中,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所以就把从日本夺回的台湾,在二战后立刻交给蒋介石接收和统治,从此开启了战后台湾史。

蒋介石接收台湾的时候,“解放战争”已经开打。经过4年的决战,蒋介石一败涂地,落难台湾。那时候,他对台湾素不相识,为何看上台湾、退守台湾呢?一则因为台湾地处要冲,又有海峡天险,对中国大陆可攻可守;二则日本统治台湾50年,厚植台湾实力,可秣马厉兵,生聚教训。

因此,在1949年底,蒋介石就把他在南京仓促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张冠李戴,全盘移用台湾;又把他在中国大陆打败仗的全班人马,撤到台湾,使他成为台湾的首任和其后4任领导人。同时,在解放战争中赢得胜利的毛泽东,也抢在同年10月1日在北京正式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隔着台湾海峡,对立对垒,形成今天的两岸局面。

可以说,今日的台湾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战争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因此,战后的台湾史,不仅是台湾岛内的经济、民生、教育、社会以及民主政治等各方面的演进史,其中更涵盖了两岸关系的激荡,也掺进了美国政策的左右。因此,战后的台湾史,比起先前的台湾史,更为错综复杂,也更为诡谲多变。

回顾战后台湾史,由农业社会走人工业社会,带动台湾经济繁荣,民生乐利,人口暴增3倍,改变整体社会结构和文化内容。尤其战后台湾因为教育发达,民智大开,到20世纪80年代,促使威权统治走向解除戒严,昔日的二二八事件、“万年国会”、白色恐怖,以及党禁、书禁等乱象都一扫而光,走入历史。到了今日,台湾同胞自力更生,开创出民主自由和政党轮替的新时代,在这段70年(1945—2015年)艰辛困顿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残留,埋没在荒烟蔓草中,正待发掘起出,警示世人,不可重蹈覆辙。

就整体史观来看,战后台湾70年历史,对台湾局势起着主导作用的三大人物是蒋介石、蒋经国以及李登辉,本书特别以这三位风云人物,论其功过得失,试做历史评价,就教于贤达先进,以匡不逮。

台湾400年史,以战后70年这一段最多姿多彩,也最引人注目,是当前台湾2300多万同胞休戚相关的一段历史,其中确有许多深值民众共知共觉的课题。例如,“联合国内之中国代表权问题”“台湾地位未定问题”“美国对两岸政策的始末”“台湾修宪变革问题”“台湾政党轮替的始末”以及“台湾前途何去何从”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决定鼓起勇气,深入研究台湾史。

我一生在4所专科学校和科技大学分别担任过教授、教务主任和校长等职务。如今回顾,人生如浮云,这些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为国家、社会留下历史记录、永留青史,可贵的人生才算不虚此行。由此缘故,我本着“见史不如知史,知史不如留史”的心境,将70多年来所见所闻、所触所感,下笔撰写成本书。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俗语也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足可惩前毖后,避免重蹈覆辙。有鉴于此,本书的写法特重探求史实的来龙去脉,并分析史事的前因后果。务使读者详细见史并深入知史,作为立身处世的借鉴和参考,而对岛内统独史观争议和两岸史观争议的纷纷扰扰,本书的立场,既不湮没史实,也不扭曲史实。“政治归政治,历史归历史”此为我的基本态度和写作方法,本书的问世,若能有助于读者了解战后台湾真正的历史真相,既不蒙蔽读者,也不误导读者,是所至望。

陈世昌谨志

2015年11月于台南府城时年77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