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史·谈禅·养生·修心·悟道
历史学家与佛教宗师合掌相聚
海峡的此岸与彼岸,文化的史家与佛家,社会的传史与弘法,合掌相聚,对弈记录。
《合掌录》是阎崇年先生和星云大师的对话录,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全书共分九编,约十五万字。在此书中,两位大师联系自身经历,谈人生,探治学,讲修养,论事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有个人悲欢,有家国情怀,可见世事盛衰,可感风云变幻。
| 书名 |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阎崇年//星云大师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讲史·谈禅·养生·修心·悟道 历史学家与佛教宗师合掌相聚 海峡的此岸与彼岸,文化的史家与佛家,社会的传史与弘法,合掌相聚,对弈记录。 《合掌录》是阎崇年先生和星云大师的对话录,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全书共分九编,约十五万字。在此书中,两位大师联系自身经历,谈人生,探治学,讲修养,论事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有个人悲欢,有家国情怀,可见世事盛衰,可感风云变幻。 内容推荐 《合掌录(阎崇年对话星云大师增订版)(精)》是著名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和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对话辑集。二位大家畅谈了人生、历史、哲学、宗教、读书、文学艺术、修心养生等诸多话题。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如水流月明,启发人心,给人禅悦与智慧。2009年初版,此为增订版。新补文字若干,结构略作调整,修订文字多处,印装更为精美。 目录 缘起 第一篇 苦旅 初历苦难,祸兮福兮 喜舍才快乐 常怀感恩心 一句承诺,一生辉煌 千生万死,始获新生 让生命感动 第二篇 说史 女中英杰孝庄太后 多情天子顺治帝 千年一帝说康熙 太平天国论成败 农民义军二雄杰 清朝的兴盛衰亡 臣子的四副嘴脸 士之风骨与情怀 后宫佳丽喜与悲 人类历史的分期 第三篇 事理 以无为有,有无相生 禅之中道,儒之中庸 事理圆融,契理契机 法非善恶,善恶是法 生权平等,和而不同 人生四合,天地人己 无心插柳,绿柳成荫 第四篇 放下 人生三百岁 最好的财富 吃苦当吃补 该放下时就放下 眼观鼻,鼻观心 以道相处,以法结交 谦尊而光,人之美德 成就归大众 朋友有四品 交友须交畏友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感人至深的《十修歌》 第五篇 悟道 心灵觉“悟”最重要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门“三毒”贪瞋痴 因果五层次 涅槃与至善 佛教人间化 和尚和尚,和者为尚 佛教之五乘 第六篇 艺文 看小说悟人生 与文字结缘 书法之情趣 禅师与禅诗 艺术弘佛法 艺术与人生 第七篇 读书 读书之“四要” 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与书为友,开卷有益 忙碌人生的床头书 读书的经验与境界 建设书香社会 第八篇 身心 民以食为天 吃素的真义 “以病为友” 健康的妙诀 心病还须心药医 养生、养心与养性 健康与长寿 第九篇 和合 万众一心,和谐发展 和合钟声和谐音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附录 《百年佛缘》读星云大师 惟善为宝 止于至善 后记 《合掌录》(增订版)编辑感悟 试读章节 初历苦难,祸兮福兮 星云大师: 民国十六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九日),我出生在扬州江都一个穷苦的家庭。我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弟。由于家境清寒,生活艰难,受不起教育;不过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外婆还是把我送到私塾里读书。只是进私塾念书,一天要缴四个铜板,因此有钱的时候我就带着四个铜板去上课,没有钱就不去了,老师也能谅解。虽然因为家境的关系,父母没有给我上学读书的机会,但我还是感谢父母赐给我一个很好的性格,那就是我从小就很勤劳。 崇年先生: 民国二十三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出生在山东省蓬莱县一个半农半渔的小山村。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都在北京打工,后来开个小店铺。我兄弟姐妹七人,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夭折,排行的有五人,我最小。我们兄弟,小时候在家,长大一点就要随父亲到北京去打工。家里吃饭还可以,但并不富裕。我在农村上正规的小学。学校是在民国时期建的,校名也很时髦,叫“维新小学”。就这一点来说,我的童年还是比较幸福的。但“福”中也蕴含着“祸”。这个“祸”,以后我再跟您说。 星云大师: 回忆起我的童年,六七岁时我就知道要帮忙做家务,我会烧煮饭菜,只不过煮得好不好吃就不知道了。那时家里的大人经常外出工作,而我又不能上学,只有关起门来整理环境,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尤其厨房灶里的灰要不断地耙,因为煮三餐都是烧稻草,很容易就积了满灶的灰烬。我总是主动地把灰耙了,但常常弄巧成拙,弄得满地都是灰。这时我也会不厌其烦地慢慢把它扫干净,总想让家人回来一看,家里整洁又干净,带给他们欢喜。再说,我觉得人本来就要工作、要服务;不工作,那我来人间做什么呢?人活着就要劳动,劳动就是生命,所以我很尊重生命,我也乐于工作。 崇年先生: 我很有幸,小时候不做家务劳动,因为我有奶奶、有母亲、有姑母(她因孤寡常年住娘家),还有两个嫂子,家里有五位女性,所以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不用我做。这看来是福,但也留下“祸”:我后来成家,也不做家务,直到现在还是恶习不改,这是我很对不起夫人的地方。 星云大师: 现在社会上很重视环保,回想起童年,其实我小时候就有“环保”的概念。当时我看到路上到处是狗子的大便,就利用早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去捡狗子的大便,把它堆积起来,不但可以作肥料,还能卖钱。有时卖个几毛钱,甚至一块钱,因为生活艰苦,偶尔看到母亲没有钱买东西,我就把赚来的几毛钱掏出来给她,心里还得意地想:“妈妈,您看,我很有用吧,我能赚钱给您用呢!” 崇年先生: 您讲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很有感触。我小时候,放寒暑假时,每天早上天刚亮时就被大人叫醒:“起来,拾粪去!”小孩子贪睡,总也睡不够。虽然困,也得起。特别是冬天,地冻天寒,北风狂吹,衣服穿得单薄,手都冻僵了。我那个时候拾粪没有“环保”观念,只是为了家里种地多积一点肥料。拾粪回来,大人要检查,看拾得多少。把拾到的粪倒在猪圈里做肥料,然后才能吃早饭。 星云大师: 农村里除了狗子的大便外,尤其早晚要放牛吃草,路上会有很多牛粪,所以我也会去捡牛粪。捡了就把它堆积起来,虽然年纪小,不过我懂得把它一点一点地用水搅和,再贴在墙上,晒干之后就可以当柴烧。牛粪不脏,也没有臭味,还可以卖个几毛钱。过去我一直不敢把这些事情告诉别人,觉得难为情,现在环保意识抬头,我觉得自己童年所做,不但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是对环保的实践,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不论什么人,只要对公益有所帮助,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崇年先生: 我们那里烧草,除庄稼秆外,孩子们要到野地去拾草,就是打草或搂草。拾草在晚秋和初冬,很辛苦,那时年龄小,又累又渴又饿;还有,早上要到海边拾海带——不是吃的海带,而是冬天用来烧炕的海草。这种海草,还可以用作苫盖房顶。前几年我在北京见到一座建筑,房顶用山东海草苫盖,说是有多么多么的高级。其实,我们老家这种海草房顶很普遍,多的是,因为村民大多盖不起房瓦,只好自己拾海带,积攒起来,以备苫房之用。拾海带是在冬天,气候寒冷,海风又大,这些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星云大师: 说起世间的苦难,我很庆幸自己十二岁时就在南京栖霞山出家。栖霞山是十方丛林,家师志开上人是栖霞山的当家,在这里为我剃度,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实际上我出家的常住,祖庭是在宜兴白塔山的大觉寺。 六十多年前,我曾回到宜兴大觉寺,并在那里做过短期的小学校长。没多久就来到台湾,当时除了手上拎着一个手提包,其他别无长物。回忆起这段往事,也不怕你见笑,我在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到台湾,距离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只有两年。当时我脚上穿着鞋子,手里拿着一个手提包,走在路上,所有的人都朝着我看。我觉得很奇怪,他们为什么都朝我看?“二二八事件”不是已经过去了吗?难道还要再彼此仇视吗?后来我才慢慢发现,他们并没有坏意,只是看我好奇怪,怎么穿鞋子、拿手提包?哦!原来是这样。于是我把鞋子脱了,手提包也不要了,两手空空,跟一般的台湾民众一样,大家也就不觉得奇怪了。但这样还是不行,因为我没有戴斗笠,于是又买了一顶斗笠戴起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当时决心要融入台湾社会。 P2-5 序言 我和阎崇年教授结缘,是在二○○八年春。那年佛光山在扬州捐建的鉴真图书馆,开始定期举办“扬州讲坛”,延请两岸名家共襄盛举。阎教授也欣然应我们之邀,登坛讲演。 阎教授是历史大家,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事理圆融,影响可谓至巨。我不大看电视,有一次无意之间打开电视机,看到阎教授在讲明朝一代名将袁崇焕,讲得真是精彩。我不敢说有什么大修行,但对世间事,明白说也不太容易让我动心了,可是阎教授的讲说能触动我心里的感情,油然对一代忠臣良将的冤死生起同情,对历史兴起感怀。这样的因缘,让我起心动念,有了邀请阎教授讲学的想法。 那次阎教授扬州之行过后不久,我们在北京见面,我邀请他到台湾讲学,担任佛光大学历史学系和历史研究所的客座教授。承蒙他首肯应允,赴台三个月,让佛光大学的学子获益良多。 阎教授在台讲学期间,及至他返回大陆之后,我到大陆参访期间,我们有过多次会面谈话,在很多的看法、意见上,相互交流,无话不谈,彼此相得。这本书,就是多次对话之后的整理结集。据说出版以后,反响不俗,我甚感安慰。 在佛门里,合掌是将两只手掌合起来,十根手指头并拢,又称“合十”,表“合十法界于一心”。《华严经》云:“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说再多的话,都不如双手合十表达内心的欢喜、诚意、感谢。透过合掌,人与人可以交心、互助、祝福。而悟到真理的人,禅心妙谛都在合掌中,我就是宇宙、大众,宇宙、大众就是我,人我一如,法界平等。 美国前副总统高登曾跟我说过,他很喜欢佛教的合掌,因为合掌的意义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它象征多元种族、多元信仰的融和,并且与美国立宪“和合、平等、幸福”的精神相符合。可见合掌的意义,实在是无限。 我很同意阎教授对书名“合掌”的解释。我们的对谈,一个史家,一个佛家,一个传史,一个弘法,一个来自海峡此岸,一个来自海峡彼岸,因缘际会,彼此相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合掌”? 我和阎教授都出生农家,早年都经历战乱贫困,目睹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悲喜分合。坦白说,我的政治意识不强,但对于爱国爱教,希望人民幸福安乐的思想却很浓烈。我对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大家,持“和合”的态度。我们佛家把人称为“众生”,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大小相融,一多不异。在一个地球之上,国与国之间也是彼此息息相关,互相依凭,互为关系。所以,我弘法一生,海峡两岸和世界的和平,是我一直以来努力追求的愿景。 在这里,谨借本书增订出版的机缘,重申我的这一祈愿。是为序。 星云 二○一六年十二月六日 后记 《合掌录》(增订版)编辑感悟 十一月二十二日,阎崇年先生来电话告诉我,星云大师的一幅亲笔作品已可进行扫描制作。这意味着《合掌录》(增订版)一书的相关插页均已落实,可以出版了。同时,阎先生叫我到其府上,一起研究此书的有关出版事宜。 《合掌录》是阎崇年先生和星云大师的对话录,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该书初版于二○○九年,由时任九州出版社副社长黄宪华女士策划选题,并与郑闯琦先生和周春女士共任责编。此次应作者要求,增补内容,重新编排,是为“增订版”。目前,付印前的工作都已做好,而按我们的希望,最好能有星云大师的亲笔作品作为插页,再行付梓。但星云大师此时已在海峡对岸的医院中,不便打扰。阎先生得知此事,非常关心,亲自与佛光山方面联系,又拿出自己收藏的星云大师所赠手迹供我们使用,直至帮助我们落实相关制作单位。阎先生这种严谨细致的负责精神令我们很受感动。 星云大师和阎崇年先生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大师、大家。此前我们对星云大师的作品已读过不少,受益多多。阎崇年先生更是多年来给我社以关心支持,集其几十年治史心血的精粹之作《阎崇年自选集》今年三月刚由我社出版,我和曹环女士有幸作为此书责编。今年夏天,阎先生的新作《康熙帝大传》由中华书局出版,甫一问世,阎先生便签名赠我。先生治史,有古史家之风,无论巨细,力求言之有据,且分析辩证,说理透彻。每读其书,不仅增知长智,且能醒脑提神。此次又遵阎先生之命,与王文湛先生一起作《合掌录》(增订版)的责任编辑,自是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部《合掌录》(增订版)共分九编,约十五万字。在此书中,两位大师联系自身经历,谈人生,探治学,讲修养,论事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有个人悲欢,有家国情怀,可见世事盛衰,可感风云变幻。两人虽境遇不一,而根脉同体,共植于中华文化之沃土;出世入世亦有所区别,然殊途同归,皆盼中华民族之振兴,同望众生幸福、天下太平。 作为责任编辑,与其说编辑此书,不如说亲聆教诲。学习其文,如听大师弘法,硕儒讲经,仁者宣德,智者授业,尊师释疑,长者解惑。能为此书的编辑出版做好服务,无论对我们九州出版社,还是对我和文湛来说,都是难得之缘。 人生在世,谁无烦恼?求学寻路,岂尽通途!细读、深悟此书,似觉清风阵阵,白云悠悠,七弦泠泠,莲华朵朵。澹泊、宁静,不期然而自至矣! 至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两岸一家岂能隔断,则是更高层次之伟大事业。两位大师以耄耋之年,仍孜孜砣石乞,致力于中华文明之传承,两岸一家之团聚,其心之诚,其志之坚,又岂是一书一文所能尽哉! 作为晚生后辈,感动、景仰之余,亦在此衷心“合掌”——祈星云大师福寿康宁,祝崇年先生健笔凌云!盼两岸一家早日团聚,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步步得圆! 心有所感,谨以为记。 李勇谨识于九州出版社 二○一六年十二月一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此书中,两位大师联系自身经历,谈人生,探治学,讲修养,论事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有个人悲欢,有家国情怀,可见世事盛衰,可感风云变幻。 ――九州出版社副社长 李勇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