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记(白话本上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西汉)司马迁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白话本上下)(精)》由《史记》研究界翘楚张大可先生独立翻译,本书最大特色在于体例创:书前设导言,高度概括《史记》精华;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史记》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

内容推荐

《史记(白话本上下)(精)》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它既是对先秦文化的重要总结,也是后人了解西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目录

上册目录

十二本纪

(卷一至卷十二)

 说明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

十表

(卷十三至卷二十二)

 说明

 三代世表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六国年表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八书

(卷二十三至卷三十)

 说明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历书第四

 天官书第五

 封禅书第六

 河渠书第七

 平准书第八

三十世家

(卷三十一至卷六十)

 说明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燕召公世家第四

 管蔡世家第五

 陈杞世家第六

 卫康叔世家第七

 宋微子世家第八

 晋世家第九

 楚世家第十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郑世家第十二

 赵世家第十三

 魏世家第十四

 韩世家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外戚世家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王世家第三十一

下册目录

七十列传

(卷六十一至卷一百三十)

 说明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穰侯列传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几

 乐毅列传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匈奴列传第五十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汲郑列传第六十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附录一 报任安书

附录二 古籍今译略论

附录三 史记断限与残缺及续补窜附考辨

附录四 司马迁年表

试读章节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颛项帝,颛项帝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夏禹是黄帝的幺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能登上帝位,给别人做臣子。

当尧为帝的时代,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同山岭,淹没高地,平民百姓不胜忧虑。尧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为人违背命令,败毁族类,不可。”四岳说:“同等的人中没有比鲧更好的了,希望您试试他。”这时尧帝听了四岳的意见,任川鲧治理洪水。过了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停,没有成功。于是尧帝只好另外找人,得到了舜。舜被任用代行天子的政事,在各地巡察,看到鲧治理洪水没有成绩,就把鲧流放到羽山,直到死去。天下人都认为舜惩罚得很对。这时舜推荐鲧的儿子禹,叫他继续完成鲧治水的事业。

(以上为第一段,写禹的先世及父鲧治水。)

尧逝世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成就光大尧的事业,可叫他担任官职呢?”四岳都说:“伯禹担任司空,可以成就光大尧的事业。”舜说:“啊,是这样啊!”命令禹说:“你平治水土,努力办好这件事吧!”禹跪地叩头,推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快去上任办事吧!”

禹为人敏捷勤快,其德不违天地,仁慈可亲,说话讲信用,声音和悦,行为规矩,办事先衡量轻重而后行动,稳重端庄,勤苦不倦,是百官典范。

禹于是与益、后稷遵从舜帝的命令,指挥诸侯、百官和民众来治理土地。穿山越岭,立下木桩做标志,探明高山大川的情况。禹因其父鲧治水失败受到惩罚而感到悲伤,就苦思冥想,辛勤劳作,在外面奔波十三年,路过家门口都不敢进去探看。他节衣缩食,孝敬鬼神,居于陋室,尽心尽力,节省财力,用于治水。外出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在泥泞地里来往坐橇,穿着登山鞋翻山越岭。他常常左拿准绳右挎规矩,顺从四时的变化而治水,带着测量仪器,来开辟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流,修治了几个湖泊,丈量了九座大山。他命令益发给民众稻种,可以在低湿的地方种植。命令后稷给民众难得的五谷,粮食匮乏的地方,就从有余粮的地方调剂供给,使各诸侯大体均衡。禹又巡行,根据各地所适宜生产的物品来规定贡赋,还考虑到各地水陆运输的便利。

禹的治水行动是从冀州开始的。冀州由壶口开始治理,再到梁山和岐山。已经平治太原,一直到达岳阳山。治理怀地平原的工程完成后,又疏通治理了流入黄河的漳水。这里的土壤是白色的盐碱地,赋税在九等中是第一等,其中错杂有第二等,田在九等中属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形成一片可以耕作的大平原。东夷民族的贡品是皮衣,进贡路线从渤海绕过西边的碣石山,进入黄河。

济水、黄河之间的地区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已经疏通了。雷夏已经成为一个湖泊,雍水、沮水合流人湖,土地已经可以种桑养蚕,民众可以离开山丘在平原生活。此地的土质黑而肥沃,水草茂盛,树林高大。田属第六等,税赋也相当。经过十三年的治理,洪水才平息,赋税恢复正常,和其他州相同。这里的贡品是漆和蚕丝,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纺织品。贡赋经由济水和漯水运进黄河。

大海和泰山之间的地区是青州。埚夷已经平治,疏通潍水、淄水各有其河道。这里的土色白而肥沃,海滨地域宽广咸卤。那里的土地多含盐碱,土地属第i等,赋税为第四等。贡品是盐和细葛布,夹杂着各种海产,泰山各地出产的丝麻、铅、松木、怪石。夷人居住的莱地可以放牧,出产用竹筐包装的柞蚕丝。贡品由汶水船运,通向济水。

大海、泰山和淮水之间的地区是徐州。淮水、沂水治理完毕,蒙山和羽山都可以种植了。水蓄聚在大野泽,东原地区的土地整治平整。这里的土质属红色肥沃的黏土,草木逐渐丛生,田属第二等,赋税为第五等,贡品是供天子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山谷中的美丽的野鸡,峄山山坡上生长的独生桐术,泗水河边出产的石磬,淮夷水滨的珠蚌和鱼,还有用竹筐装的黑色丝绸。贡品从淮河、泗水上船,运往黄河。

淮河和大海之间的地区是扬州。彭蠡泽已经蓄满了水,候鸟在此聚居。三江已经流入大海,震泽保持平静。箭竹已经插种生长。这里的草木茂盛,树木都很高大,土地是湿润的泥土。田是第几等,赋税是第六等与第七等混杂。贡赋有金、银、铜三种金属,瑶、琨,箭竹以及象牙、皮革、鸟羽和旄午尾;海岛上的夷族穿麻织衣服,装贡品的筐子用锦帛和贝壳装饰。扬州上贡橘子和柚子。沿长江大海到达淮水和泗水。

从荆山到衡山之南的地域是荆州。长江汉水流向大海。九江分布其中,沱江和涔江已经各有河道,云土泽、梦泽得以修治。这里的土质是潮湿的泥土。P11-12

序言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

司马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耕读于故里。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二十岁时游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八岁,人仕为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并加紧了《史记》的撰述。七年后,即天汉三年(前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受李陵之祸,使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出狱后任中书令,虽任尊宠之职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倾注在《史记》中,成为“一家之言”,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司马迁自题其书日《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传见《汉书》卷六十二。

下面评介体大思精的《史记》。

什么叫体大思精?体大,指《史记》的五体结构和系统性;思精,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进步性。《史记》内容丰富,贯通古今,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文字简练而知识包岁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奇书,一部国学根柢书。

说到《史记》的结构,它是司马迁精心创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工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史记》由五体构成:一、《本纪》十二篇;二、《表》十篇;三、《书》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传》七十篇,总计一百三十篇。

五体,名称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记载的内容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系统。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具体说,《本纪》提纲挈领记载国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为中心内容,记事按年月排列。《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按专题内容从古到今叙述源和流,形成贯通的历史。《世家》与《本纪》一样按年月编年记事,只是对象为列国诸侯。《列传》是人物传记,着重写人的言行,或历史事件,生动精彩,最有文学性。《表》是联系纪传的桥梁,它把众多的史事与几千个人物,用简明的表排列起来,勾画历史发展的线索,反映历史阶段的递进,是十分精细的创作。《史记》五体内容,都以人为中心写历史,把从古到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活动勾画出来。其中既有帝王将相、公卿贵族,也有士农工商、医卜游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与生活都写进去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样丰富的内容,由于体例完备,即五体的分类记载,因而十分有条理地反映了出来。

《史记》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它要在结构上把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出来,所以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都包含有哲学义理。

司马迁时代盛行五行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火、水、土五种元素组成,人间社会历史也表现为五德终始循环。五德终始指改朝换代,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就是战胜的意思。例如周为火德,秦朝得水德,所以秦代周。汉朝得到土德,因此汉朝取代了秦朝。当然,这是一套唯心主义哲学,古代不懂阶级斗争,用这种办法来解释改朝换代。

五行学说的产生,也从人体自身结构获得启示。人有双手,每手五指。双手为十指,十就是满数。诸如五体、五官、五脏,都和“五”挂钩。推而广之,有五味,有五色、五音等。“五”是一个神秘数字,连带生成的许多数字都有特定意义。所以《史记》创为五体,与“五”的数目相配。

十二篇《本纪》,“十二”的数目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二三十篇《世家》,“三十”的数目象征一个月为三十天。十《表》,“十”的数目象征十日为一句,为数之极,即满数。八《书》,“八”的数目是一年四季的倍数。七十《列传》,“七十”的数目象征五行中一行的数目,是环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五分之一。“三百六十”这一数目的五分之一是“七十二”,“七十”是省去尾数“二”,举一个整数。

《史记》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反映的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历,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那个时代历史哲学的反映。今天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这些数目的哲学意义,但它启迪司马迁编织人工系统工程。《史记》内容博大丰富而不紊乱,正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缘故。系统理论是现代科学产生的新观念。古人司马迁已经运用于创作实践中,他的智慧是多么的深邃啊! 

司马迁自己评述《史记》,说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说“天”有意志,冥冥中君主的保护人,所以君主称天子,是代表天统治人民的。按这一观念就产生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这是为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虽然荒诞,但有一定进步性。君主施政,不能逆天而行。政荒暴虐就是逆天。逆天就要丧失天命,改朝换代。这一理论告诫君主要兢兢业业,爱护人民。第二是说“天”为自然界,讲人类社会历史,要放在天地大环境中,所以天文、地理纳入了历史。但《史记》的主流是讲“人为”,并不宣扬“畏天”。这是它的进步性。

“通古今之变”,就是讲历史要贯通古今,找出变化的规律,所以《史记》是一部通史。司马迁认为世间一切都在“变”,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历史兴衰治乱的规律,所以司马迁不守旧、不循古。他对古今的关系是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和近现代史。认为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应当总结,目的是以古为鉴,着眼现世和未来。这些都是进步的思想。

“成一家之言”,即在叙述历史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司马迁的一种创新。由于《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体大思精,因而熔铸在其中的思想体系,也是宏阔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战争观、民族观、道德观、人才观等,都体现了司马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司马迁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所以他不与圣人同是非,突破了旧的思想传统和官方哲学的框架。这种创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赞扬道家以及为商人、游侠立传这几个方面。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说:“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评的司马迁之“敝”,恰恰是司马迁思想中光彩夺目之“长”。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肯定文景之治的升平而否定汉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败。述货殖为商人立传,是肯定商人促进生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所做的贡献。颂游侠,是肯定这一类人能够牺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实际上,司马迁是通过颂黄老、商人、游侠来表达他对开明政治的向往,对人民求利和反强暴的肯定。这些思想正体现了《史记》褒贬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不是受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的约。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从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来立论。这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从写人的文学角度看,《史记》创造了各色人物的专传、合传、类传,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阅读《史记》,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从中找到对照的镜子。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还能提高修养,使自己的品德更趋于完善。

《史记》语言,精妙无比,还采用许多俚语俗谚,寄寓平凡的真理,启迪人的智慧。如赞美人才济济,越多越好,司马迁说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叔孙通列传》)意思是说,贵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张狐皮制成的;高大的亭台楼阁,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i代太平盛世,不是一个人治理好的。讲条件转化,司马迁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翦列传》)讲一个人不要贪利,说“利令智昏”,用今语说就是“见利会使人头脑发昏”。讲吸取教训,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殷本纪》)意思是说,用水作镜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为镜子才可以知道吉凶祸福。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从古到今许多大文学家、大历史家,都学习《史记》,从中得到益处。近现代知名文学家茅盾,据说能背诵《史记》的许多篇章,可见是读得滚瓜烂熟的。

为了普及《史记》,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史记》全书,题名为《史记(白话本)》。《史记》中的十表不便阅读,限于全书篇幅,故此割爱,将“十表”删略,只存表序。《史记》的“十表序”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分古代三千年历史的断限。本书译文依据的底本,以当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基础,分段、标点稍有调整。译文每篇加有题解和段意,留下译者个人的“一家之言”。“题解”排仿宋体,“段意”排楷体以醒目。古文今译是古籍整理的一个品类,做的是古今语言转换,既是普及工作,也是一项学术研究。每篇译文的题解、段意,表达的是译者的学术观点,辅助读者阅读。

最后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记》文本用字与续补窜附产生的真伪,以及译文所做的技术处理。关于《史记》用字,对于古今已陌生的异体字,常见的通假字,译文改用通行的今字和本字,但人名、地名中的通假字原则上仍保留原字。已通行的本字,如“句践”就不再改为“勾践”,而未改的“句”字则一律改为“勾”,余类推。《史记》频繁出现的通似字有以下四十二个字:

《史记》原书526500字,而中华书局点校的今本《史记》有555660字,多出了29160字,这是《史记》在流传中产生了续、补、窜、附造成的。续,指褚少孙续《史记》,共12篇,字数25055字;补,指《孝武本纪》与《礼书》《乐书》《律书》4篇。亡缺为后人所补,字数16878字;窜,指后世读史者在抄录中写下的附注文字窜入了正文,有lI篇,字数4840字;附,专指司马迁本人在完稿后对太初以后的巫蛊案与李陵案两大事件,以“综其终始”补充的简略附记,共16篇。字数1553字。续、补、窜、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廓清真伪,笔者对全本《史记》作了精细考证,总计续、补、窜、附43篇,去其重为37篇,总字数48326字。其中补亡的《律书》2555字和附记1553字,合计4108字为《史记》原文。48326减去4108为44218字,非《史记》原文。中华版今本《史记》555660字,减去44218字,余511442字,即为今本保存的《史记》原书字数,占《史记》原本字数的97.1%,基本上保存了《史记》原貌。《史记(白话本)》译文,用不同字体的排版技术处理。《史记》全书正文,排宋体;对褚少孙续史和增窜文字,排楷体;对补缺文字已考订资料来源者,视为司马迁引用,排仿体;司马迁附记,以及正文中司马迁引录的完整文献,也排仿体。书后的附录三《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提供这一技术处理的依据。这样,既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书,又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为读者阅读《史记》原本提供参考,也供学术界研究。

下册书后四个附录。附录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附录二:译者撰写的《古籍今译略论》,说明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附录三:《史记残缺与续补窜附考辨》;附录四:《司马迁年表》。这四个附录可扩大读者的视野,对阅读全书是有帮助的。

以上是为导言。

译者

2015年1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