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兰德斯的狗/打动孩子心灵的动物经典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英)奥维达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佛兰德斯的狗》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奥维达(1839—1908)在1872年出版的。她原名叫玛丽·路易斯·德拉雷米,幼小时把自己的名字说成了“奥维达”,后来就把奥维达用作了笔名。二十岁时第一次给杂志写故事,一生出版了四十五部作品,多数以上流社会生活为背景,流行一时后便逐渐被淡忘。1871年,奥维达到安特卫普游览,深为这座城市和鲁本斯的画作所打动,于1872年出版了《佛兰德斯的狗》。

内容推荐

奥维达著的《佛兰德斯的狗》介绍:尼洛是个孤儿,帕德拉奇是一条被遗弃的佛拉芒狗,他们与外公相依为命。他们一贫如洗,依靠每天帮邻居送牛奶进城来维持生活。在安特卫普城郊这个叫做霍布肯的小村庄,在鲁本斯艺术天才的光照之下,尼洛快乐地成长。这一年,厄运接踵而至:村里失火,磨坊主怀疑尼洛;外公在圣诞前死去;尼洛送去参赛的画作没能获奖……当全世界都抛弃尼洛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老迈的帕德拉奇,一条他从河沟里救回来的忠狗……

目录

两个孤儿

帕德拉奇的遭遇

爱的奇迹

小绿车

秘密

梦想

红磨坊

总有一天

绘画比赛

火灾

幻灭

巨款

圣延夜

生死相依

试读章节

两个孤儿

尼洛和帕德拉奇被孤苦伶仃地留在了世界上。

他们是朋友,他们的友谊胜过亲兄弟。尼洛是一个小小的阿登高地①人;帕德拉奇是一条大大的佛拉芒②狗。他们年龄相同,但是一个仍然年轻;另一个已经老了。他们几乎一直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是孤儿,一贫如洗,是同一双手使他们活了下来。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从最初的相互同情开始的。岁月日益加深了这个关系,和他们一同成长,成为坚不可摧的力量,使他们彼此深深相爱。

他们的家是个小屋子,在一个小村边上。这是个佛拉芒人的村落,离安特卫普市三英里,四周是宽阔平展的牧场和玉米地,大运河穿流而过,沿岸一行行长长的杨树和桤树在微风中摇曳。小村里大约有二十来所房屋和带土地的宅院,都有鲜绿或天蓝色的百叶窗,玫瑰红或黑白相间的屋顶,以及粉刷得犹如白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墙壁。

村子中心耸立着一座风车磨房,建在一片长满青苔的坡地上,是周围平坦的乡村地区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它一度被漆成鲜红色,包括翼板等等在内,但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建成不久时候的事了,那时它为拿破仑的士兵磨过麦子。如今,在常年的风吹日晒之下,它已经变成了红褐色。风车行为古怪,转转停停,仿佛年纪大了,得了风湿病,关节僵硬,但是它仍在为周边所有的居民服务。他们会认为把谷物拿到别处去磨,是极不虔诚的行为,简直就像到别的教堂去做弥撒,而不是去到那座古老的、小小的灰色教堂的圣坛前做弥撒一样。这座有着圆锥形尖顶的灰色教堂就在风车磨房对面,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教堂那口唯一的钟便会敲响,它的钟声如同悬挂在低地国家①的每一口钟的声音一样,带着独特的抑郁和低沉的哀伤,似乎成了其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尼洛和帕德拉奇几乎从一出生起,就在这忧郁的钟声中一同生活在村边这所小屋里。在小屋的东北方,越过像风平浪静、亘古不变的大海般伸展开去的,是种植着牧草和玉米的巨大的绿色平原,那里高耸着安特卫普大教堂的尖顶。小屋的主人叫杰汉·达斯,是一个又老又穷的老头子。他年轻时当过兵,还记得那些如牛群踏平耕地般蹂躏国土的战争。当兵只给他留下了创伤,使他成了个跛子。

老杰汉.达斯八十岁那年,他的女儿在阿登高地的斯塔夫罗特附近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一个两岁大的儿子尼洛。老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但还是毫无怨言地挑起了这额外的担子。很快,孩子得到他的欢心,成了他的宝贝。尼洛的大名叫尼古拉斯,尼洛是爱称。小尼洛和老人在一起,茁壮地成长起来,一老一小心满意足地居住在那个贫困的小屋里。

确实,那是座非常简陋的小泥屋,但却像贝壳一样洁白干净。屋外是一片小菜园,生长着豆类、各种香草和南瓜。他们很穷,真的穷极了——在许多日子里,他们根本没有东西吃。他们从来没有吃饱过:吃顿饱饭等于一下子就进了天堂。但老人对孩子非常温柔、慈祥,小孩也天真、漂亮、诚实、心地善良。能有一块干面包和几片菜叶子吃,他们就会很开心,不再向天地上苍有什么别的要求,只要帕德拉奇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就行,因为没有帕德拉奇,哪里会有他们呢?

帕德拉奇是他们的一切:他们的宝库和粮仓,他们的黄金储藏和财富魔杖,还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力量和精神支柱,并且是他们唯一的朋友和慰藉。如果帕德拉奇死去或离开他们,他们也必定会倒下死去。帕德拉奇是他们俩的躯体、大脑,他们的头和四肢。帕德拉奇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灵魂。因为杰汉·达斯老了,腿又瘸,尼洛还只是个小孩子,而帕德拉奇是他们的狗。P1-5

序言

正餐前的开胃小菜

这本小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奥维达(1839—1908)在1872年出版的。她原名叫玛丽·路易斯·德拉雷米,幼小时把自己的名字说成了“奥维达”,后来就把奥维达用作了笔名。二十岁时第一次给杂志写故事,一生出版了四十五部作品,多数以上流社会生活为背景,流行一时后便逐渐被淡忘。1871年,奥维达到安特卫普游览,深为这座城市和鲁本斯的画作所打动,于1872年出版了《佛兰德斯的狗》。这个少年和忠狗的故事至今仍受到读者的喜爱,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美国被四次拍成电影,在日本被改编成动画片。在尼洛的故乡霍布肯小城,人们还在1985年为他和忠狗帕德拉奇建造了一座雕像。奥维达的这个故事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他们都想亲眼看一看尼洛的故乡,看一看他钟爱的安特卫普市和市内的安特卫普大教堂。

故事所发生的时代离现在已经整整一百四十年了。佛兰德斯原是中世纪的一个公国,在今天的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南部。佛兰德斯公国于9世纪中叶开始扩张,到11世纪末已经深入到法国领土。12世纪初,法国入侵并统治了佛兰德斯。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时候,佛兰德斯为西班牙所统治,在法国革命过程中,佛兰德斯已经不再是一个政治实体。现在的佛兰德斯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法国的北部省、比利时的东佛兰德斯省和西佛兰德斯省及荷兰的泽兰省。

尼洛和帕德拉奇的家在比利时,是一个离安特卫普市三英里的叫霍布肯的小村庄,他们每天都要用小车把牛奶拉到安特卫普市去卖。在尼洛生活的时代,安特卫普市内街道狭窄弯曲,建筑陈旧,这在故事里都有十分真实的描述。但是,安特卫普是佛兰德斯最著名的画家鲁本斯画下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的城市,正是鲁本斯的杰作催生了少年尼洛的艺术之梦,拥有鲁本斯巨作的安特卫普大教堂成了尼洛膜拜之地,也是他和帕德拉奇离开这个“爱心得不到报答、信念没办法实现的世界”的地万。

建造安特卫普大教堂,前后一共用了一百七十年时间(1351—1521)。大教堂的钟楼尖顸高一百二十三米,钟楼里有一组由四十七口大钟组成的排钟,尼洛在家门口就能够望见远处高耸的教堂钟楼尖顸,从中得到支持他实现梦想的力量。今天,在安特卫普大教堂里,悬挂着鲁本斯的三幅著名作品,当年激发了尼洛对艺术强烈激情的《圣母升天图》①,是鲁本斯用了十五年时间,于1626年为安特卫普大教堂完成的。而尼洛梦寐以求、希望能够看上一眼的另外两幅作品,一幅是在1610年至1611年间画家为圣沃博加教堂创作的祭坛画《升起十字架》②;另一幅是在1611年至1614年为安特卫普大教堂创作的祭坛画《基督下十字架》③。这两幅画,尼洛因为贫困而无缘一睹,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才在清冷的月光下得以看上一眼。

现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要为青少年读者出版这个故事,译者希望译文能够对喜爱文学的读者有一点帮助。我毕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近三十余年也翻译了一些英美作家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师和翻译者,我特别重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出于对原作者和读者的尊重,我在翻译中从来不删改原文。这是其一。其二是,我认为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是阅读欣赏,甚至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一环,我会尽可能在翻译过程中注意作品风格上的特点,原文简约或是华丽、直白或是隐晦、流畅或是晦涩,译文就要尽量有所反映。所以,译文的汉语风格其实不应该是译者自己写作时的风格.而是所译作品的作者的风格。

世界上任何一种使用中的语言,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奥维达的作品写于一百四十年前,在中国是清朝的同治时代。试想如果阅读那个时期的文章,现代人很多都读不懂了。奥维达时代的英语和现代英语之间的差别,没有现代汉语和同治时期汉语之间的差别大,但是许多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可能会给今天的中国读者带来一些不便。如果进行两种语言间的对照阅读,可能会给读者一定的帮助。

译文根据的是美国www.ReadHowYouWant.com出版的2006年版。全书分为十四章,我们认为这个版本的分章比较好,就按它将译文分为十四章。其中第五章的第四、第五两段,我们根据故事情节,依照其他版本调整了顺序。究竟初版时故事是怎么分章的,已难以查考了。好在这个版本与其他版本相比,文字上的出入极少,所以是可以信赖的。

开胃菜吃了,下面可以用正餐了。希望你们喜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