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菲茨杰拉德著的《漂亮冤家》描写的是一个出身豪门、相貌英俊的青年的个人成长史和浪漫爱情史:新婚夫妇安东尼·帕奇和格洛莉亚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小说对美国暴发户的贪婪及纽约夜生活的挥霍、蒙蔽天赋的虚掷浪费,极尽令人刺目之嘲讽,是一幅描述爵士时代东部精英们的浮世绘。
| 书名 | 漂亮冤家/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美)F.S.菲茨杰拉德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F.S.菲茨杰拉德著的《漂亮冤家》描写的是一个出身豪门、相貌英俊的青年的个人成长史和浪漫爱情史:新婚夫妇安东尼·帕奇和格洛莉亚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小说对美国暴发户的贪婪及纽约夜生活的挥霍、蒙蔽天赋的虚掷浪费,极尽令人刺目之嘲讽,是一幅描述爵士时代东部精英们的浮世绘。 内容推荐 《漂亮冤家》是F.S.菲茨杰拉德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具有自传性色彩,其主题和内容与《人间天堂》颇为相似,描写的是一个出身豪门、相貌英俊的青年的个人成长史和浪漫爱情史。如果说《人间天堂》是以奔放的激情、明快的节奏和充满机智的语言描绘了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的形象,那么《漂亮冤家》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则显得较为深沉,笔调也较为凝重稳练,因而悲剧意识更为强烈。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暗示了故事的主人公们从“美好浮华”的纵情享乐走向“负屈含冤”的悲凉结局的痛苦人生历程。 《漂亮冤家》不仅标志着菲茨杰拉德在艺术上正在走向成熟,也表明了他的思想和性格的日渐成熟。 目录 总序 第一卷 第一章 安东尼·帕奇 第二章 塞壬肖像 第三章 亲吻鉴赏家 第二卷 第一章 光彩照人的时刻 第二章 讨论会 第三章 断裂的诗琴 第三卷 第一章 事关文明 第二章 事关美学 第三章 无关紧要 “金童玉女”时代的悲歌——评菲茨杰拉德长篇小说《漂亮冤家》 试读章节 第一章安东尼·帕奇 一九一三年,在安东尼·帕奇二十五岁的时候,至少从理论上讲,讽刺如圣灵般地降临于他身上已经两年之久了。讽刺是擦拭皮鞋时那最后一道抛光,刷衣服时那最终的轻掸,智力活动中的“完成了!”——然而,在这部小说刚开始时,他对此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意识到它存在的阶段。你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时常寻思,自己是不是寡廉鲜耻而又略显疯狂,是漂浮在世界表面上的一层薄薄的无耻和污秽,犹如清澈池塘上的浮油一般熠熠生辉。当然,情况也并非尽然如此,有时他把自己看成一个相当出类拔萃的年轻人,既能洞察世事,又会随机应变,比他认识的任何人都要精明老到一些。 这是他神智健康的状态,此时的他舒畅愉悦,举止怡人,对聪明的男人和所有的女人都极具吸引力。在这种状态下,他想象未来他会成就一番宁静而又深奥的事业,它的价值将得到精英阶层的认同,然后,斗转星移,在死亡和永恒之间那片星云缥缈的苍穹中,他将成为幽暗的群星中的一颗。在为此而努力之前,他仍将是安东尼·帕奇——这不是一幅寻常男人的肖像,而是一个与众不同、精力充沛的人,他固执己见,轻慢无礼,自内而外地散发出活力——他尽管意识到也许不存在荣誉,但曾经拥有过荣誉,知道勇气的吊诡,却依然英勇果敢。 一个社会名流和他的天才儿子 安东尼对社会地位和安全保障的意识,既来自于他是亚当·J.帕奇的孙子这一身份,也来自于他的家世,他的祖先可以追溯至漂洋过海的十字军战士。这也难怪,不像弗吉尼亚和波士顿的贵族阶层,他们靠的纯粹是金钱,也就只能特别看重财富了。 先来看看亚当·J.帕奇,大家更习惯称他为“十字帕奇”,他早在一八六一年就离开父亲在塔里敦的农场,进入纽约的一支骑兵团。他从战场上回来时已是少校了,旋即进军华尔街,随后在一片忙乱、愤怒、欢呼还有恶意之中,他为自己积累下了七千五百万美元。 在五十七岁之前,他的精力都耗费在这事儿上。那一年他生了一场病,是严重的硬化症,病愈之后他决定把余生奉献给这个世界的道德重建。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改革家。他仿效安东尼·科姆斯托克的大手笔(孙子的名字就来自此人),发起了一系列打击烈酒、文学、恶行、艺术、专卖药品和星期日剧院等的活动。在那种只有少数人能幸免的阴险霉菌的作用下,他怒不可遏地投入到这个时代每一种充满义愤情绪的运动当中。他在塔里敦老宅办公室的扶手椅上,指挥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战役,打击了不计其数的假想敌以及各种邪恶势力,在这个过程中,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暴怒的偏执狂,让人不堪忍受,厌烦透顶,唯恐避之不及。这部小说开始的那年,他也有些厌倦了,这些战役被他指挥得杂乱无章。时间从一八六一年缓慢地爬行到了一八九五年,他的所思所想大都脱不开内战,有时也会想起死去的妻子和儿子,可想起孙子安东尼的时候却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亚当·J.帕奇早年迎娶了艾丽西亚·威瑟斯,这个患贫血症的三十岁女人给他带来了十万美元的嫁妆,还有一张无可挑剔的人场券,让他跻身纽约银行界。她几乎是雷厉风行地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一段华彩乐章好像耗尽了她的全部元气,此后她便在幽冥昏暗的育婴室里销声匿迹了。生下的孩子就是亚当·尤利西斯·帕奇,后来成了多家俱乐部的会员、举止优雅的鉴赏家、双轮马车的驾驶者一二十六岁时,他不可思议地着手写回忆录,题目就是《亲历纽约社交界》。有关该书的传闻不胫而走,出版商趋之若鹜,但他死后的事实证明,这本书极为冗长烦琐,乏味不堪,后来甚至在私人范围内也从未付印。 这位第五大道的切斯特菲尔德在二十二岁上成婚,妻子是波士顿“社交界的女低音”亨丽埃塔·勒布伦。在祖父的坚持下,这场婚姻留下的唯一孩子,取名为安东尼·康斯托克·帕奇。他进入哈佛时,名字中间的“康斯托克”已悄然消失,被扔进了遗忘的深渊,此后再也没有听见有人用过。P3-5 序言 对经典的呼唤——《菲茨杰拉德作品全集》总序 “经典”(canon)一词,源自希腊文kanon,原为用于丈量的芦苇秆,后来其意义延伸,表示尺度,并逐渐演化为专指经书、典籍和律法的术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典开始进入文学、绘画、音乐等范畴,成为所有重要的著作和文艺作品的指称。如今人们所说的文学经典,一般指得到读者大众和批评家公认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经典的形成(canonization),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文学原理以及史诗和悲剧的界定。由于文学经典边界模糊,不确定因素颇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优秀作家和作品纳入其中,已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家和作品则永远会受到时代的挑战,有些会逐渐销声匿迹,有些则会被重新发现并正名为经典。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下,人们对文学经典和对“入典”标准的质疑,已成为批评界热衷讨论的重要话题。事实上,文学经典的形成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会受到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文化模式、读者情感诉求等诸多因素的介入和影响,“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能否真正成为经典,需要经历起码一个世纪的时间考验”。美国小说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的批评接受史,便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界说。 “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排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的第三号人物。”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菲茨杰拉德的文学声誉却经历了一个从当初蜚声文坛,到渐趋湮没,到东山再起,直至走向巅峰的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坛掀起的“菲茨杰拉德复兴”(Fitzgerald Revival),终于将他稳稳推上了经典作家的高位。他的长篇小说《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漂亮冤家》(The Beautiful,and Damned,1922)、《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1925)、《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和《末代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以及他的四部短篇小说集:《新潮女郎与哲学家》(Flappers and Philosophers,1920)、《爵士乐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所有悲伤的年轻人》(All the Sad Young Men,1926)和《清晨起床号》(raps at Reveille,1935),已被列入文学经典之列。如今,人们已不再怀疑,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社会编年史家和文学艺术家。 回望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的发展走向,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在美国极负盛名的小说家,在我国却经历了一个从全盘否定,到谨慎接受,再到充分肯定的曲折过程,这其中所包含的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反思,从中找出经验或教训,供后人记取。 二被“误读、曲解”的一代文豪 如果我们以美国文学评论家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所构成的关系作为参照,来考量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即可看出,实用主义文学观在中外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实用主义文学观强调的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效用关系,即作品应当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种事情的工具,并以作品能否达到既定目的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即所谓文学的功能应当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欢,才能符合众望”。各文化群体对外族文学作品的取舍和译介也概莫能外。 …… 六并未终结的结语 文学从来就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一个作家以什么样的姿态来从事创作,他的作品究竟能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要看这位作家是否真正走进了现实生活,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发现了真正闪光的思想和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家光凭着自己极高的天赋、满腔的热情、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去贴近现实、观察社会、感受人生,以自己独特的写作姿态和艺术形式去如实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去揭示和描绘时代的变迁对社会道德、文化习俗和人的个性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唯有这样,才能写出“像样的”、有深度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来。这是菲茨杰拉德留给我们的启示。 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羞于重复,格外重视个人的文体风格和独特的创作个性,这是名作家们之所以名不虚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体风格如同作家的专有印记,刻下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凡是严肃的、对艺术有所追求的作家,都会以十足的劲头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风格,而绝不会与他人雷同。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福克纳、沃尔夫、多斯·帕索斯等作家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但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世界一眼望去,便知是菲茨杰拉德的,绝不会与其他作家所创造的世界相混淆。这是因为他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力求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现实,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像奴隶一样对每句话都进行艰苦细致的推敲”,“在每一篇故事里都有一滴我在内——不是血,不是泪,不是精华,而是真实的自我,真正是挤出来的”。正因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他创造的那个艺术世界才那样富有魅力,感人至深。这是他的作品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读者和评论家兴趣的原因之一。 菲茨杰拉德在我国的批评接受史,恰好是对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现象”的有力补充。在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中,相信我国学者对这位经典作家的研究将会有自己的声音,将会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同步,得出更加深入、更加令人信服的成果来。“菲茨杰拉德有福了,他将以他不朽的诗篇彪炳千秋”。 吴建国 2013年12月29日 于上海维多利书斋 书评(媒体评论) 菲茨杰拉德已告别了他的“神童时代”,开始走向了成熟。 ——H.L.门肯(作家、文学评论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