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丛书,是对现当代作家的故乡与童年的巡礼,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诠释。它以现当代作家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散文为基础,围绕“逝去的故乡”与“大师的童年”选篇择目,以入选的各篇目的初版面貌为底本,用心编辑。萧红著的《萧红与呼兰河》是该丛书之一。
| 书名 | 萧红与呼兰河/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萧红 |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丛书,是对现当代作家的故乡与童年的巡礼,是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诠释。它以现当代作家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散文为基础,围绕“逝去的故乡”与“大师的童年”选篇择目,以入选的各篇目的初版面貌为底本,用心编辑。萧红著的《萧红与呼兰河》是该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萧红著的《萧红与呼兰河》故事发生在呼兰河这地方,发生在并不繁华的东二道街、西二道街与逼仄的小胡同里。这是些小人物生活的地方,发生的也都是些小人物的故事:王寡妇的儿子溺了水,她便疯了,疯性起来便狂哭一场,然后仍旧平静地卖豆芽菜,活下去;染坊里两个学徒起了争执,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于是一个死了,一个永久地坐进了牢房里…… 尽是些悲哀的故事,但在这破败与悲伤之中也有“热闹”之处。东二道街的小泥坑,淹过小猪和车马,闷死过鸡鸭和燕子,可从没有人想过用土填平它,或许是因为它给居民带来的两项“福利”:时常发生的大小“事故”供得大家消遣,又使得大家“心安理得”地吃起“瘟猪肉”。卖麻花的小贩穿过胡同,大家争相出来摸一摸麻花是不是新出锅的,摸完之后却不买,那小贩也并不生气,只带着这些被摸过的麻花又兴冲冲走到下一家去,却在下一家看到一出孩子们争抢麻花的嬉闹剧。卖豆腐的一来,无论男女老幼,便共同生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感情,连孩童也立下长大后“开豆腐房”的志愿,仿佛豆腐本身就象征着一种美满的生活,在不远处等着大家。吃过豆腐做的晚饭,大家便一起看看“火烧云”,看它五彩缤纷,看它变狮子变马。当然,只是看看热闹也就完了,并不会生出白云苍狗的感慨。 黑压压的乌鸦飞过来,这一天也便完结了。呼兰河的日子便这样日复一日地流淌着,而这其间生活着的人们便在这四季的轮转中寂寞而麻木地活着。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故乡风物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大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使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跑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得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了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了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的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二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P3-4 序言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客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两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算不了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一样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书评(媒体评论)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鲁迅 重回故乡、重温童年,这是当代人的梦想,其实也是一代一代人的持续不断的梦想。那么,前人的梦想与我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与他们的梦想比较,我们究竟缺失了些什么?请到“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里去寻找答案吧。 ——李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