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武和戴逸领衔撰文、张铁柱和刘声东主编的这本《甲午镜鉴》中,海内外学术名家,从各自研究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背景审视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警示。
本书由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中国史学会联袂推出。
本书核心读者定位为军事历史爱好者,尤其是甲午战争历史的爱好者。
| 书名 | 甲午镜鉴(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蔡武//戴逸 |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蔡武和戴逸领衔撰文、张铁柱和刘声东主编的这本《甲午镜鉴》中,海内外学术名家,从各自研究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背景审视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对当今中国的警示。 本书由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中国史学会联袂推出。 本书核心读者定位为军事历史爱好者,尤其是甲午战争历史的爱好者。 内容推荐 蔡武和戴逸领衔撰文的《甲午镜鉴》是《甲午殇思》的姊妹篇,是30篇“当代史学名家的甲午沉思”,每篇10000字左右。 市场上未见同类书。与同类选题比较,本选题具有高端(作者是历史名家;文章先由中央级大报《参考消息》逐日发布,预热造势)、唯一的特点。 本书由张铁柱(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刘声东(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策划、主编。 目录 策划心语:回望历史镜鉴今天 序言:中国人不能缺精气神 蔡武 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戴逸 咀嚼l20年前那场甲午海战 李慎明 以史为鉴,迎接新的世纪大考 李洪峰 甲午战争:日本国策第一仗 武寅 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对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反思与检讨 张海鹏 从日本对华观的演变看甲午战争 王晓秋 安倍对华政策似在步伊藤博文后尘 刘江永 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雷颐 甲午战争深刻改变20世纪世界格局 马勇 从壬辰战争到甲午战争——回望历史500年的启示 杨海英 明清易代没有中断中华文化——驳甲午战争日本“解放中国”说 朱昌荣 日本为甲午一战精心准备26年 戚俊杰 李鸿章该为甲午惨败负多大责任 翁飞 “主战”与“主和”是甲午战争伪命题 [美]翁万戈 面海而兴,背海而亡——甲午海战失败原因谈 陈悦 北洋海军败于军费不足? 姜鸣 黄海海战失利战略战术原因再检讨 潘向明 西方人士目睹的日军甲午暴行 周溯源 永矢不忘日军旅顺大屠杀 关捷 甲午战争期问中国民众的抗日斗争 关捷 日清战争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日]缬缬厚 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 姜克实 日本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 曹雯 日本对外扩张与舆论诱导——辨析曰人“日清战争”观背后的逻辑思维 [新]卓南生 法国报章里的甲午战争 [法]裴程 “老牌帝国”与“崛起帝国”问的战争 [美]柯伟林 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巨大震动 [英]方德万 甲午战争让中国失去东亚主导权 [韩]崔硕莞 反思甲午绕不开钓鱼岛问题 张海鹏 甲午战争与钓鱼岛劫难 刘江永 《马关条约》:中国吞下甲午惨败苦果 马勇 甲午战争与台湾百年命运 褚静涛 从甲午之耻到南京之痛——对中华民族苦难史的文化解读 朱成山 从甲午惨败到抗战胜利的历史透视 沈强 重温甲午战争的现实意义 王泰平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英法美俄等欧美大国的侵略,清政府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落后,对英法诸大国的强大是领教了的。但那时候的士大夫和清流派各大臣,对近邻日本是看不起的。1871年中日之间签订《修好条规》,总理衙门没有让日本拿到中国给予欧美的那些特权,日本对此心存不满,过了几年才批准这个条约。清政府主政和清流各大臣对国际大势懵然无知,对东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对日本蓄谋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的备战活动完全不了解。日本参谋本部派出要员来华考察敌情,从事种种间谍活动,包括与若干官员接触,清政府竟置若罔闻。情报人员绘制了包括朝鲜、我国东北和渤海湾在内的军用详细地形图,图上标明每一条道路和小丘。有一个欧洲人曾经获得了一份这样的地图。中日开战后,与军令部和外务省有直接联系的著名间谍宗方小太郎一直在威海卫北洋舰队基地刺探军情,中国官方发现了他传出的情报,对他发出了抓捕通报。但宗方在离开威海卫乘船到上海的途中用湖北蔡甸商人的假身份骗过了所有检查,顺利回国。 日本大规模出兵朝鲜,暴露了它更大的侵略野心。清政府和主事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手足无措,进退维谷。事前对日本的图谋缺乏基本的调查研究,对日本可能的侵略野心未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近些年中日之间不断发生的台湾事件、琉球事件、壬午兵变、甲申政变等交涉只是就事论事,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并不追究日本动作的背后原因,对中日关系的走向未能做出认真的总结与长远的安排。 李鸿章培育的北洋舰队虽然在1888年成军,但1888年以后就不再购进新的战舰,军费捉襟见肘,弹药严重不足。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职务的英国人赫德,曾深深卷入中国政治事务,他在黄海大海战半个月前写信给中国海关驻伦敦的代表金登干,说:“北洋水师的克虏伯火炮没有炮弹,阿姆斯脱郎的火炮又无火药。冯·汉纳根……需要有足够打一场几个钟头之久的大海战的炮弹,现在还没有到手。”据《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Brinkley)报道,日本在战前储存的弹药“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耗去的还要多”。慈禧太后为了修建颐和园,以及为了仿效乾隆,要做60岁大庆,挪用军费,而且令大小官吏贡献年俸若干,完全不顾民心向背,不顾大战当前,一意粉饰太平。李鸿章管得了北洋舰队,却管不了南洋舰队。兵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动辄请奏,调动不便。有人说,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以一人敌日本一国,怎么可能打赢战争? 清政府内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但主战人士拿不出克敌制胜办法。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60岁大庆,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御史言官主战,他们没有实权,不敢得罪慈禧太后,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李鸿章。朝廷和政府难以形成对日作战的领导核心。 面对日本大举出兵,李鸿章显然不相信日本会先开仗,他劝告日本派兵人数不要多,不可深入内地,日本答复“唯行其所好而已”,日本的军事行动不受中国政府约束。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李鸿章让官兵相信所谓万国公法,说什么“我不先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即谁理绌”。中国提出中日同时撤兵,日本拒绝。在撤兵和改革朝鲜内政问题上,中日之间不能取得共识,李鸿章以为,单凭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就可以“保全和局”,没有厚积兵力准备打仗。俄国参与调停,英国参与调停,美国也参与调停,法国德国在观望。无论是参与调停还是观望,都是从自己在华和在远东的利益着想,并不是从中国的利益出发。俄国驻中国公使积极参与调停,俄国驻朝鲜代理公使私下甚至劝日本早点开战,免得中国做好了准备。英国表示绝对不会采取威胁手段强迫日本撤兵,英国甚至劝告清政府妥协,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要求,以免发生战争。清政府自己不做备战准备,不把外交寄托在自己实力基础上,“保全和局”的调停外交不能获得实效。日本外交则是利用英俄矛盾,谋求英俄中立。日本外交成功了。战争即将开始,清政府及其外交部门一直在等待调停,一个半月时间过去了,基本上未做军事上的准备,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不难预计的。 赫德在战争爆发时就说过:“战争骇人地向毫无准备的我们袭来,李鸿章所吹嘘的舰队、要塞、枪炮和人力,都已证明远非一般所期待的那样厉害。”“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 P58-60 序言 中国人不能缺精气神 蔡武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结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率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览。就是在这次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我当时作为工作人员,有幸在现场深刻地感受了那个时刻思想上、心灵上受到的震撼。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上下、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强音。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时刻,我们的一批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围绕着甲午战争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做深刻的反思,给我们新的启迪,使我们对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一、甲午之败是文化之败 我作为文化部长,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到底是什么?什么东西支撑着我们去进行这个伟大的探寻?我认为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甲午战争的失败从现象上看是军事上的失败,是战败了,但是更深刻的是败在文化上。正是由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原因、国民素质的原因、制度安排的原因,我们当时在这些方面都落后于时代,所以这场甲午战争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必然的。 12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做了艰苦的探索、抗争和不懈的奋斗,现在国家的面貌、民族的面貌都有了极大的改观。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华民族最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时期,但是如果我们从深层次思考,与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进步相比,文化、精神、国民素质方面仍然还是一个短板,甚至是阻碍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我看过昆明火车站“3·1”暴恐案的录像,看后心情沉重。广场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就那么几个暴徒,其中还有两个是女的,穿着黑袍子,拿着长刀,如入无人之境,最后死了好多人,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暴恐事件。我总觉得我们的国民缺点什么——缺点精气神,缺点面对这样一种重大危机能够从容应对、能够挺身而出的精气神。这也深刻地呼应了很多甲午问题专家的观点:现在我们仍然需要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撑我们民族复兴的思想、精神、精气神方面,做很大的努力。这是甲午战争对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讲“真”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东西,同时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包袱。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讲道:“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今天我们文化建设面临着传承、扬弃、创新的艰巨任务,任重道远。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名领导干部,我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文化建设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扬弃,一定要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但是,今天我们“对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仍然争论很多。在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也受到过来自国内、国外两个方面的多重冲击。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意识形态乃至西方的宗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二者的博弈、斗争、交融、交战到现在不但没有停止,而且更加激烈。在国内,对中华传统文化,“五四运动”时有一次冲击,“文化大革命”时又有一次冲击。这两次冲击影响都是非常深远、非常深刻的,以至于到今天,我们在文化领域以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里,仍然面临着既要同全盘西化或者“言必称希腊”的民族虚无主义作斗争,还要同那种保守僵化、关门封闭的文化观念作斗争的双重任务。 我始终认为,文化建设是我们确立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是要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核心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取,从超越时空而又为人民所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中提取,二是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去提取,三是要从与外部世界交流,吸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去提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弘扬,整个民族精神支柱的重点也就是中国人的那种精气神的培养,一定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讲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真善美中,真是一切的基础,离开了真,所谓的善和美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以真为基础。 我过去在中联部工作的时候,曾经长期关注和研究苏联解体这个课题,对苏联共产党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从宏观角度来看,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最大的或者最严重的一个失误,是它的环境、制度的设计造成了全社会的双重人格。无论是当时的苏联共产党、苏维埃政权还是各个社会团体,乃至苏共党员和苏联公民,都呈现出一种双重人格的状态。这是最要命的。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变,原有的秩序就会轰然倒塌。大家都说,2000多万苏共党员在苏共这艘巨轮要沉没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来为它疾呼一声。这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一定要吸取的深刻教训。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一定要讲究真、讲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三、不能成为一个狭隘的民族 现在大家都在大声疾呼:我们的国民、我们的民族要有忧患意识!虽然不能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我们的头脑中不能没有忧患意识。老子就已经指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毛主席也讲过“一分为二”“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全体国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掌握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识论,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我们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另一面——我们面对的形势复杂、严峻。 另外,在我们忧党、忧国、忧民,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命运的时候,眼光还可以放得更长远一点,视野还可以更加开阔一点。不仅仅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在未来10年、20年、50年的伟大复兴,还要牢记毛主席以及许多哲人、伟人说过的:中国人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要放眼世界,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复兴、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对于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发展所能和应该作出的贡献。我们不能成为一个狭隘甚至利己的民族。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教给我们的一种世界观。 后记 自2014年3月3日到4月11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文章;6月3日,经过充实完善的《甲午殇思》一书在国防大学隆重首发。刘亚洲、丁一平、金一南领衔撰写的这批甲午反思文章的刊载和结集出版,引发了军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极大地推动了反思甲午战争的热潮。为了迎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参考消息报社携手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中国史学会自6月23日到8月15日联合推出“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大型专题文章,广邀海内外学术名家,研究、审视甲午战争对当下的警示意义。继与上海远东出版社合作出版《甲午殇思》之后,再次携手汇编出版《甲午镜鉴》一书,并于7月24日与多家单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举办“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将甲午反思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长期以来,甲午战争一直是中国学术界、军界和社会大众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自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谭嗣同、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就开启了反思甲午、谋求强国的历程。两个甲子以来,各界人士发表了无以数计的反思文章,字字泣血,句句含泪。“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是由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领衔,由多国学术名家参与撰写的最新一组系统反思和研究文章,旨在集纳学术名家从不同侧面研究甲午战争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供各界了解、参考和探讨。文章的作者中有德高望重的著名历史学家,也有来自民间的学术研究者和年轻的后起之秀;既有国内的研究专家,还特别邀请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学者参与讨论。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思考维度,对两个甲子之前的那场战争,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思考,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法律、文化、制度、历史观以及西方列强对中日大战的观察、分析等诸多方面,继续引领《参考消息》的数百万读者穿越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在耻辱和激愤中进发民族的血性和荣光。 由于各位学术名家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掌握的历史资料多寡不一,在认识上难免存在差异,在文章中,对于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均尊重著作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反思、讨论甚至学术争论,并不会引发混乱,反而会让我们的思想越发明晰。 本书在《参考消息》刊出的“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系列文章的基础上,经作者和编者进行充实完善后结集出版,共收录32位学术名家的36篇反思长文,其中4位作者撰写了2篇文章。我们特别将蔡武部长撰写的《中国人不能缺精气神》置于卷首,以为序言,引领全书。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远东出版社领导高度重视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组织精干的编校、设计力量,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加工、审校和整体设计,对于书稿存在的疑难问题,又特请历史学家和语文专家帮助审核。由于出版时间紧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讹和不够统一的地方,敬希各界读者不吝指教,以便在重印时予以改正。 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 勿忘国耻,勿忘军耻!殇思甲午,镜鉴今天!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4年8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总觉得我们的国民缺点什么。缺点精气神,缺点面对重大危机能够从容应对、挺身而出的精气神。我们仍然需要在建设支撑我们民族复兴的思想、精神方面,做很大的努力。这是甲午战争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 ——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 甲午战争既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重要战争,也塑造了20世纪初的东亚格局,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并不是对中华民族完全致命的一击;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才是旧中国滑入万劫不复境地的决定性时刻。煌煌大清“天朝上国”有着占全球GDP1/3左右份额的骄傲,竟然败北于“蕞尔岛夷”。个中滋味,很值得我们认真咀嚼。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慎明 以史为鉴,不是陶醉于历史辉煌,不是沉湎于历史苦难,更不是陷于历史泥淖。发生在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伤害和耻辱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警钟长鸣,以史为鉴,迎接新的世纪大考。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李洪峰 甲午战争之后是日俄战争,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对华战争。日本越打越大,越大越打,战争机器高速运转,直至挑起太平洋战争,陷入灭顶之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中国要居安思危,常存战备之思,牢记甲午惨败教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