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约瑟夫·J.埃利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美国国史普及的大众导师级人物约瑟夫·J.埃利斯为美国重新解读了最富争议的国父。

《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精)》继华盛顿和林肯之外,杰斐逊是对美国影响最深远的伟人,被《大西洋月刊》评选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3名。杰斐逊不止主笔了美国《独立宣言》,他也是名言最被广泛传诵的美国国父:记载着杰斐逊语录的“杰斐逊蓝宝书”在美国民间长盛不衰。他的思想奠定了美国的精神气质。

拿起这本书,封面上你看到的是官方画像中杰斐逊的凝视。要知道,詹姆斯·门罗、伍德罗·威尔逊、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同样是沐浴着杰斐逊的意味深长凝视,思索着杰斐逊的精神内涵,以及美国和世界的未来。

内容推荐

约瑟夫·J.埃利斯著的《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精)》是一部托马斯·杰斐逊的传记,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精神的立法人。《独立宣言》中,他写下了美国革命最响亮的几个字:人人生而平等。杰斐逊代表了很多美国人世世代代解读、宣扬的美国理想——天赋人权、个人自由、最小政府、古典自由主义,乃至美国的民主文化和美国梦。在众位美国国父中,杰斐逊是与众不同的理想主义者,他近乎天真的理念既定义了美国,却也为美国带来了种种争议或灾难。

“托马斯·斐逊还活着”——这是约翰·亚当斯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作者埃利斯认为,时至今日,杰斐逊的精神依然活着。杰斐逊曾被富兰克林·罗斯福誉为“自由的使徒”,是美国对抗法西斯暴政的精神指引;冷战期间,美国用来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武器,也可以上溯到杰斐逊那里。

与此同时,很多美国人认为杰斐逊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作为一名政客他过分天真、心口不一、玩弄权术。他倡导平等自由,却纵容奴隶制,终其一生都是个奢侈无度的奴隶主;把联邦党人的建设性举措诬为君主制的复辟,并在担任总统后大举清算联邦党人……人们绝不缺少仇恨杰斐逊的理由。

这就是人们眼中的杰斐逊,一半是圣人、一半是野兽。他是美国的斯芬克斯。《杰斐逊传》选取杰斐逊一生中的五个关键时段,深入杰斐逊神秘、难解的内心,并且透过杰斐逊美国革命遗产和国家精神内在的多样与紧张。

目录

前言与致谢

序幕 杰斐逊热:美国,1992-1993

第一章 费城:1775-1776

第二章 巴黎:1784-1789

第三章 蒙蒂塞洛:1794-1797

第四章 华盛顿特区:1801-1804

第五章 蒙蒂塞洛:1816-1826

尾声 幻想的未来

附录 关于萨莉·海明斯丑闻

注释

试读章节

你把手伸进15袋里,掏出一个五分硬币,就能看到他目光炯炯,凝望前方。我的信奉自由主义的朋友们强调说,他一直在向左看。你若到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在他设计创建的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校园里就能看他的全身雕像。再往山上走几英里,便可寻访他的蒙蒂塞洛故居,斯人已去,气韵犹存。1993年,沿詹姆斯河(James River)顺流而下,可到达威廉斯堡(Williamsburg),这条路他年轻时曾走过多次。在威廉玛丽学院的校园里也有一座他的全身雕像,他大学毕业于此,雕像是他创建弗吉尼亚大学不久前赠送给这所学校的礼物。我的信奉保守主义的朋友们说,他正面朝右看。旁边是女生宿舍楼,莘莘学子步履匆匆。离开泰德沃特地区(Tidewater)向北,你会经过当年内战(Civil War)的战场——冷港(Cold Harbor)、切斯劳维尔(Chancellorsville)、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ricksburg),刀光剑影中的南北两方士兵都坚信自己是在为他留下的精神遗产而战。你从弗吉尼亚跨过波托马克河(Potomac River),来到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在潮汐湖(Tidal Basin)湖畔他的纪念堂里可以找到他。他直视前方,激情满怀。环绕四周的大理石墙壁上有数张饰板,上面镌刻着他为追求人类自由而写下的激动人心的名句。如果你了解他与美国两部的传奇往事,可以在拉什莫尔山(Mount Rushmore)看到他最庞大、最逼真的头像。

不过以上这些都仅仅是复制品。1993年11月,一个“转世”的托马斯·杰斐逊许诺要公开亮相,地点有些不同寻常,是在马萨诸塞州伍斯特镇(Worcester)上一座红砖建造的教堂里。在这样一个新英格兰的寒冷夜晚,一位名叫克莱·詹金森(Clay Jenkinson)的演员前来演绎杰斐逊,演得栩栩如生,让他真切地出现在生活于20世纪末的人们面前。我感觉可能会有四五十位热情的人冒着严寒赶来。这毕竟是个带有一定学术色彩的活动,旨在重温杰斐逊,既没有过多的新闻炒作,也非什么爱国庆典。结果竟有400多名新英格兰居民涌人教堂。尽管本地人长期以来对南方人,特别是弗吉尼亚人,心存偏见(约翰·亚当斯曾说过:“在弗吉尼亚,所有的鹅都是天鹅。”),“杰斐逊”的亮相还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活动开始前,美国古文物学会(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安排了晚宴。看样子所有的社区负责人,包括学校的校长、当地保险公司和计算机公司的老板和马萨诸塞州立法机构的一个小型代表团都悉数到场。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的代表也从华盛顿(Washington)飞过来。出席活动的还有两个电影制作组。来自佛罗伦萨电影公司(Florentine Films)的卡米拉·罗克韦尔(Camilla Rockwell)告诉我,因拍摄《南北战争》(Civil War)而闻名遐迩的肯·伯恩斯(Ken Burns)正准备拍一部关于杰斐逊的电视纪录片。来自杰斐逊遗产基金会的巴德·利兹(Bud Leeds)和奇普·斯托克斯(Chip Stokes)不久前刚刚宣布要发起筹款活动,准备为杰斐逊拍摄一部大成本的商业片。[从利兹和斯托克斯那里,我了解到,以杰斐逊在巴黎为主题的另外一部电影已经开始筹划,由尼克·诺尔蒂(Nick Nolte)饰演主角。]

正是在这个宴会上,我脑子里第一次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最初就是想弄明白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评价杰斐逊?诚然,1993年正值杰斐逊250周年诞辰,所以他在这段时间广受关注是在意料之中的。但美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重要人物能够像他一样激发起当代人的兴趣呢?在我看来,也许有两个人可以与之比肩,他们都在首都的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国家广场相当于美国的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美国之父”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与世界各地的开国元勋相比,他的纪念碑是最大的,高高耸立,使得美国其他名人的纪念性建筑都相形见绌。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潮汐湖有比杰斐逊纪念堂还大的纪念堂。每当民意调查评选最伟大的美国总统日寸,林肯总会拔得头筹。(P3-5)

序言

任何一位雄心勃勃的杰斐逊传记作者,意识到关于杰斐逊(Jefferson)的书籍已是频频付梓,图书馆里比比皆是,最好还是要回忆一下那个弗吉尼亚(Virginian)年轻人在1776年写下的举世闻名的文字。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应该“由于微不足道和暂时的原因”而另外再写一本关于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书。事实上,“为了慎重起见”以及“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出版关于那个来自蒙蒂塞洛(Monticello)的男人的新书,都必须发布正式的宣言来解释非要费心思这样做的原因。

我写这本书的起因可以追溯到30年前。那时我刚进入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研究生院,研究美国的早期历史。要想掌握美国革命的那段历史,就不可能绕过杰斐逊,因为他的一生跟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都有交集。而且他的思想观点,或者至少是刀15些让他成为雄辩的时代代言人的思想观点,阐明了新兴的美利坚共和国(American republic)故事的核心主题。此外,和杰斐逊一样,我也是一个地道的弗吉尼亚人,同样也毕业于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我甚至像杰斐逊一样,有着红棕色的头发,而且我也学会了用神秘的沉默作为面具来掩盖内心深处的不安。很自然,置身于曾经的新英格兰(New England)清教主义(Puritanism)和联邦主义(Federalism)的发源地,我能深切体会到当年杰斐逊对严苛的苦行生活和新英格兰的寒冷气候疑虑重重。

我的研究生导师埃德蒙·S.摩根(Edmund s.Morgan)在他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幅巨大的杰斐逊的画像,是著名的伦勃朗·皮尔(Rembrandt Peale)1800年的作品。画像中的杰斐逊静静地注视着我们的研讨会,透出超自然的权威,让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心安。我告诉自己,杰斐逊跟我志趣相投,身处这个陌生地方,我们是盟友。在这里,一个人的南方口音似乎与他志趣专笃相关。年轻时代对杰斐逊的这份迷恋最终随着我的南方口音一起减弱了,虽然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已经接近模糊的边缘,不再清晰可辨了。然而,就像年轻人的爱情,它成了我情感世界里始终挥之不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不是说我真的非常了解杰斐逊的生活和思想。我对杰斐逊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层面,而非学术层面的考虑。只有一次,在思考论文题目的时候,我想到要研究杰斐逊。我记得,当时是C.范恩.伍德沃德(C.Vann Woodwarld)提醒我要考虑其中的风险。他也是南方人,同样也是刚来到纽黑文(New Haven),但他并非初出茅庐,而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建议道,一个人不要轻易尝试传记,除非他已经经历了世间百态。杰斐逊是一个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任何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毅然出发去追寻杰斐逊,就像在惨烈悲壮的战争故事里,一个机敏的年轻人被派去完成一个毫无胜算的任务。这个忠告听起来的确十分有道理。在接下来的25年里,我没有对杰斐逊做过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

作为一位大学教师,我在课堂上布置了有关杰斐逊的一些书让学生阅读。我还做过一些学术讲座,讨论《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以及杰斐逊对奴隶制的矛盾立场。但是直到我开始研究一本关于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书时,我才真正深入地探究了杰斐逊的一些书信。重新关注杰斐逊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弗吉尼亚人又一次回到家乡,却是取道昆西(Quincy),才到达了蒙蒂塞洛,这显得不可思议,但情况的确如此。

亚当斯和杰斐逊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这段情谊是两人在反对英帝国统治的共同事业中建立的,且两人根植于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以,亚当斯对杰斐逊的情感不单单是钦佩,甚至是喜爱。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50年之久,在晚年时,两人的书信交流成为佳话,大多数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些书信是代表革命一代才智的巅峰之作。但是,亚当斯同时也极度不赞同杰斐逊对美国革命(American Revolution)的看法。事实上,他认为杰斐逊所有的政治愿景都建立在一些极具诱惑力的幻想之上。我读的资料越多,越感到亚当斯是对的。平生第一次,我开始用批判和反讽的眼光来审视杰斐逊。

……

我的经纪人格里·麦考利(Gerry McCauley)时常给我安慰,邀我共进午餐。科诺普夫(Knopf)出版社的编辑阿斯贝尔·格林(Ashbel Green)和他的助手珍妮弗·伯恩斯坦(Jennifer Bernstein)在本书的写作及出版过程中对我一直彬彬有礼,体贴宽容。

整篇书稿都是手写而成,海伦·坎尼(Helen Canney)将手稿转录到电脑磁盘上。她辨认我潦草笔迹的能力已炉火纯青。我的三个孩子——彼得(Peter)、斯科特(Scott)和亚历山大(Alexander),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坠人杰斐逊主义深渊的笑话。我的妻子埃伦(E1len)是我每一章草稿完成后的第一位读者,总能够提出一些文体方面的修改建议,那都是不可忽略的好建议。

本书开头的献词是为感谢那位历史学家,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都彰显着我写作中想要极力模仿、努力表达的崇高意义。

本书于1998年4月由文迪奇(Vintage)出版社出版,在科诺普夫出版社出版精装本时我悄悄地做了一些修订。这些都是细心的读者发现的小错误,虽然作者和编辑们已竭尽全力去避免这种尴尬了。

但是现在,文迪奇的版本需要做进一步的修订,因为尤金·福斯特(Eugene Foster)博士发表了一项DNA的研究成果,明显改变了长期以来关于杰斐逊与萨莉·海明斯(Sally Hemings)关系的争论。一般来说,新证据很少能够对一个南来已久、被反复研究的历史争议问题产生太多影响。但是福斯特的研究做到了。

这个新的证据引发的重大修改是无法做到悄无声息的。我做了四处重要的修改:第一处,在讨论杰斐逊对当代的影响时加上了福斯特的研究成果(序幕,第36-39页);第二处,修改了对1802年该丑闻第一次曝光时的描述(第四章,第288-293页);第三处,在描述杰斐逊生命最后时刻的部分加上了一段话,论述杰斐逊与海明斯的关系(第五章,第384页);第四处,在记述这一有争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时插入了对福斯特研究成果的讨论(附录,第406-407页)。

对于海明斯问题,我改变了观点;但对于杰斐逊,我的看法依旧。在这个修订版中,他比以前更能够称得上是美国的斯芬克斯,性格更加复杂多变且难以捉摸,对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矛盾更加泰然处之。

约瑟夫·J.埃利斯

马萨诸塞州艾姆赫斯特市(Amherst)

1998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生动而引人入胜。这是一个广阔、多变的领域,常常使人迷失、使人惊奇,而又不容忽视——这就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内心世界。约瑟夫·埃利斯以清新的视野观察这一领域,写出了一流的作品。

——戴维·麦卡洛(David McCullough)

约瑟夫·J.埃利斯在质询他的“斯芬克斯”时,展现的魅力、学识、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即便是老牌的杰斐逊信徒也会觉得非要分享给所有读者不可。读起来轻松愉快。

——C.范恩·伍德沃德(C.Vann Woodward)

埃利斯精细的心理描写告诉我们,杰斐逊的浪漫理想主义在接下采的很多代人中回响,他们在政治上的天真、他们年轻的希望与幻想,使得这位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成了美国梦的首倡者。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