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小学一年级入学,是德国孩子生命中一件重要的大事,受到大家的重视。 每年的八九月份,从幼儿园毕业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的父母也会跟着忙碌起来。入小学,便是正式接受教育的开始,与学龄前的幼儿园生活是大不相同的,这是孩子成长到另一个阶段的开端。德国的父母会帮孩子准备各式的文具,其中在德国传统中最特殊、也最让孩子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得到一个巨大的Zuckertüte。(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中得到的礼物,也叫Zuckertüte,但那是幼儿园老师给的,而在小学入学当天的巨大Zuckertüte,则必须由父母为孩子准备。有的是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知道家中有即将入小学的孩子,也会以此当作鼓励的礼物。) 德国小学的开学典礼 得到Zuckertüte,是德国小孩入学的一项传统。不是在德国长大的人,绝对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像我们刚开始一样。当老师和德国友人告诉我们,要为小孩子准备Zuckertüte时,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打听之下才终于了解,必须先到各大书店或卖场,去买一个长约一米的锥柱状盒子(从前这都是德国妈妈们自己亲手做的),里面装入给孩子的各式文具、服装、足球、足球服、糖果等小礼物,贴上名字,开学的那一天一早,集中放在学校里,开学典礼完毕之后,由校长一一将这些Zuckertüte送给每一位新生。由于德国的小学只有四个年级,每一个年级只有两到三个班,每班二十人左右,因此校长可以有机会欢迎每一位新生。 这是一种进入小学的隆重仪式,充满童趣也充满象征意义,每个德国人都能清清楚楚地记住自己入学的这一刻,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开学仪式的那一天,要穿得正式以表示重视,并背上大书包到学校参加开学典礼。爸爸妈妈,甚至连爷爷奶奶都会盛装出席,参加孩子的入学仪式。校长在典礼上会致词,接着由三年级的小学长、学姐们,通过表演的方式,告诉即将入学的新生们,在这四年的小学时光里,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规范等。他们表演得十分逗趣精彩,充满童趣,新生们更是开心地哈哈大笑,全然忘记了即将入学得面对新环境的不安。 校长在典礼的最后,介绍了新生班级的导师和辅导老师,然后一一和新生握手,说几句话,并献上鲜花以示欢迎——每个孩子在迈入他们的小学生活前,都会受到高规格的欢迎与重视。 入学典礼在家长和老师的道贺声与拍照留念中结束。我想,经过了这一天,每个孩子都将更有自信去面对接下来的学习旅程。 德国的小学生是不穿校服的 记得我们居住在苏格兰时,小K入学后,便开始穿着校服。英国学校的校服、运动服,由每个学校自己设计,因此五花八门,什么样好看的校服都有,尤其经过设计的校服,佐以学校徽章,穿起来很有特色。英国人觉得校服很能显示出孩子充满朝气,因此规定孩子上学必须穿校服。 P55-58 书评(媒体评论) 德国教育是朝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想去努力,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专长,并将生活教育放在了基础教育的首要位置。但反思当下我们国内的教育现状,则犹为需要将“生活即教育”得以真正的落实。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总编辑刘堂江 小k的故事生动地见证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旅行就是移动的课堂”“玩耍的能力是孩子心智健康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会享受生活,也更有创造力!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 这本书对中国普通家庭、普通孩子特别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即使你的孩子不具有特别的天分,即使考试成绩不能名列前茅,你也可以按照这本书中讲述的德式教育,用和缓的、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去教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兴趣和专业。重视每个孩子的特质,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北京晚报》读书周刊编辑李峥嵘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诸多教益和启迪,特别是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几个核心教育思想就更有普遍价值,即:生活、兴趣、快乐、专业、适应。如果家长们包括学校老师能够读到这本书,并静心翻阅、消化,效仿于行,想必大家一定能从孩子教育的迷茫挫折中找到一线亮光,使孩子的教育得到改造与重塑。 ——原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少将、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余爱水 这是一本智慧妈妈真情陪伴孩子的成长手记,书中讲述了欧洲教育主要是德国教育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充分诠释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真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 ——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北京临川学校国际部校长郝少林 后记 搬回台湾八个月后,小K开始放暑假了,我们带着他再次回到德国去拜访他的同学、老师,并且回去上了将近三周的课。 我们也正好利用这次回德国的假期,拜访了朋友Anna的公公Werner Retschel(他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更深入地了解了东德时期的德国教育。 Anna和她的德籍丈夫Hogel,在约定的时间到我们的住处,接我们一起前往WernerRetschel的家。从蜿蜒的山路,弯进一座离德累斯顿约二十分钟车程的宁静小村落,这个小镇几百年来似乎都没怎么改变过。我们在Retschel校长的屋子里喝下午茶,了解了更多德国教育的历史,也交换了一些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想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情境以及教育的观念真的是很不相同。 中国台湾人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注重,是德国人永远“望尘莫及”的,而且不仅仅是台湾地区,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父母亲对于孩子的学习成果,总是过度担心,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为他们填满了各种才艺和学习课程,这让孩子从小就缺失了童年的欢乐。 相比于亚洲,我看到德国的孩子,童年过得比较快乐。德国父母不会一味地要求孩子的功课名列前茅,也通常不会刻意要求孩子学习他不想学习的才艺。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真正的兴趣比较有掌控权。 虽然德国的教育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也有很多德国人相当不满德国的教育现状。有人认为上课时间开始太晚,有人觉得中学生课时数太少,还有人觉得基础教育年限太少,等等,总会对教育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德国人基本上对于孩子是相当保护的,虽然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但也不会轻易让孩子独自随意冒险,和我以前在书上看到的或听到的德式“残酷教育”——冬天把孩子放到户外,认为多穿衣服容易感冒等做法,有很大的出入。 相比于德国,台湾的孩子可以说是受到了过多的保护。例如,德国孩子在学校中必须学会自己去解决与同学之间的问题,不是一开始就依赖老师来解决;而在台湾,老师、家长甚至同学对于孩子犯错的容忍程度是比较低的,因此一些待导正的偏差行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 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可以用一些更幽默的方式去导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家长不干涉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太多琐事,比如有时候根本是孩子们自己的事,隔天就忘了,但有的小事却弄到家长彼此之间都不愉快等,我想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一定会轻松许多。 小K在台湾的新生活,课业上适应得不错,中文的“读和写”部分更是进步神速,所以说环境果然是孩子学习一门语言很重要的因素。 但在文化和气候变化的适应部分,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克服的一环。从来没有在台南居住过的小K,变得容易发脾气、心浮气躁,加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接近,他的情绪性冲突也比在德国时多。 有时候他要是发脾气,老师就会让他一个人待在不被打扰的角落,安静地坐一下,过一阵子,他就可以平衡过来,而且会把刚刚的不愉快忘记了。“也许让他正视自己身处的环境,想办法适应这个环境,与不同的同学和老师相处,是给他最好的磨炼和课题。” 不同的生活教育方式,自然会教育出不同生活态度的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学业成绩,品格的教育也需要父母亲格外地留心和注重,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孩子感受到学习压力过大时,更需要父母、师长的耐心开导和更多关心。 我写作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宣扬德国教育做得有多好,而是希望通过与各位老师、父母亲分享我长期陪伴孩子在德国生活、学习、共同成长的经验,能够多少帮助大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也能找到不一样的教育观念与方法。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快速发展进程中,怎样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已经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因此,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给孩子们多制造一些快乐与甜蜜的回忆。 如果这本书能够真的有一点帮助到更多的父母亲与孩子,那么写作这本书,就值得了。 目录 Chapter 1 我们全家都是“空中飞人” 01 全家开启苏格兰新生活 02 进入苏格兰幼儿园历险 03 带着苏格兰腔到德累斯顿 04 进入说英文的国际学校 05 再次为小K找寻新学校 06 正式进入德国幼儿园就读 Chapter 2 没有边界的教室 01 森林里的毕业典礼 02 进入小学前都会收到的红单 03 小学一年级的成绩单上竟然没有分数 04 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05 “玩”就是德国小学生的主修 06 学习固然重要,行为的导正也不容忽视 07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需要爱护和尊重 08 德国人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09 德国学校里的“安亲班” 10 每个人都要有“说故事的能力” 11 德国小小足球队,小小马拉松,小小骑士 12 小K的母语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3 德国的确是个社会福利极好的国家 14 可以不必念大学,但不能没有专长 15 每个孩子可能多少都有一些音乐天分 Chapter 3 “玩”出生活大道理 01 德国小孩七点就要上床睡觉 02 重视传统节日的德国人 03 从小就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 04 德国孩子的假期生活“无聊至极” 05 在假期中开启“乌尔劳不”(Urlaub)模式 06 怎样让电视成为孩子的益友,是父母亲共同的课题 07 有趣的狗狗陪读计划 08 孩子的适应力是培养出来的 后记 序言 德国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 着手开始写这本书,简直可以说是考验我德语理解能力的一大挑战,我花了约两年的时间。 让儿子小K(Kevin)从国际学校,转而进入正统的德国学校就读,从半句德语都不懂,训练到可以与同龄的德国小孩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这是一段辛苦的过程。现在说来也许轻松,但是之前每天都在想该怎样让孩子可以进入一个更属于他、适合他的学习环境,再加以经常“有口难言、求助无门”的状况,现在想来,还真有点佩服当时的自己。 一位嫁给德国人、在德国居住了将近二十年的朋友告诉我:“多给自己一点时间,你在德国才接近两年,等你住到二后面在加个零,也就是二十年的时候,一切都会如鱼得水了!” 没错。时间的确是融入一个新语言、新环境相当重要的因素,孩子们的学习亦如是。 许多人因为是嫁到德国,他们有着另一半的帮助,所以融入德国当地的社会和体系,比起我们自是容易许多。我们全家都来自台湾,德文一句都不会,在这里一切从头开始,简直如拓荒一般的艰辛。 在德累斯顿工作的诸多台湾人因为外派,全家才来到德国,公司自然有许多生活上的帮助。而我的老公则是在英国取得学位后,直接受德国公司聘用,因此,除了住宿和长期工作签证的手续公司有所帮助之外,一切都得靠自己。 也正因为都得靠自己,想在这边生活下来,要考量的也就更多,难度更高;尤其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特殊,与我们熟知的教育体系完全不同,因此在儿子的教育上,我们花了许多时间研究与了解。 我记得,小K刚入德语幼儿园之后,有一阵子,我很怕和他的老师们多说话,因为我说的她不懂,她说的我也不懂,于是一开始小K在学校的情况,我一无所知,后来随着听得德文多了,沟通上有了稍稍进步,也才渐渐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 德国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这是我在德国所认识到的。 兴趣和专业,是他们培养人才的重点,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念大学,或是认为高学历才是有出息。因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庞大主轴,而这些是多数人。能够念到博士毕业、所谓高学历的,不过是人口总数中的数万分之几而已。因此,以务实的专职教育、重视每个孩子的特质,也就是——并不要求所有的小孩都要很会念书,而是培养孩子的独特专长,让他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德国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和方式。所以这就是许多德国的工艺师傅“外销”到其他国家之时,广泛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与赞赏之故。 在着手写这本书之前,我曾鼓起勇气,用“破破烂烂”不标准的德文,拜访了一些朋友,其中包括小K学校的老师、校长、同学的家长,以及德国教育单位的工作者,期盼除了自己的观察之外,能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德国的教育,也期盼将来在帮助小K选择专业方向时,有更多的助益。 常有朋友认为,把孩子放到“那个”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适应了。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是否能招架这样很大文化差异的变化,或者生活、学习环境改变上的变化。 我发现在小K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因为工作的搬迁,在无形中对于他环境适应力的训练,对于他很快地融入新的环境里继续学习、生活等,都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来看,我们在欧洲生活五年多下来,对他来说,欧洲是他成长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他另一个家。 同时,还有一点促成小K在适应力培养方面颇为有成效的一点,那就是从小我们就带着小K旅行,也可以说他是我们旅行中,最重要的一件“行李”。在经常的“移动式教养”中,他对每个环境的适应力,都在无形中成长与累积,以至于后来我们在英文环境转换成德文的环境时,他都能很快地适应。所以孩子的适应力也是可以培养的。 尤其是小K,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外向的孩子,因此适应新环境若是没有经常性的训练,其实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西方一般是父亲工作,移调另一个国家或城市时,若无特殊原因,都会带着全家一起,因此孩子转学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这些孩子的适应力,只要引导得好,培养得好,通常比一直停留在原地的孩子适应力强许多。 面对未来的竞争,不只需要有知识,还要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特质,才更能在人群中出类拔萃。 希望这本书可以给读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倒不是鼓励家长们为了孩子刻意地选择国际学校或者去国外读书,而是希望家长们能够借着我们在旅居德国的经验,在培养孩子的适应力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和提升的训练,而且是符合孩子本身特质的锻炼。 当然,在我们旅居德国的时光里,我们也受到过许多朋友们的帮忙,在无形中成就了我和小K不同的国际视野,以及文化视野的广度与深度。 在此要特别感谢的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好友Mimi,由于她的帮助,让我在小K刚开始进入小学之初,有了一位“专属翻译”,有Mimi当我和小K师长之间的沟通桥梁,才得以让我度过这段“德语黑暗期”。小K也因为有她的女儿作为同班同学,才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对德文没有信心而太害怕。 通过在德国旅居的这段时光,我发现小K的适应力迅速提升,我的适应力也快速地累积了。 在此,谢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国朋友们! 内容推荐 在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诞生过许多贡献卓越的科学家,至今已经获得了超过60项诺贝尔物理、化学和生理医学奖。还包括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知名的文学家“歌德、海涅”,知名的音乐家“贝多芬、门德尔颂”等都诞生于德国。 由此,我们不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创造出这么精彩的国度? 《适应力(让孩子与世界美好相遇)》一书中,作者沈佳慧女士以其亲身经历,生动、深刻、细腻地讲述了她陪伴孩子在台湾、英国、德国共六所幼儿园及两所小学学习、成长的故事。她带领我们跳脱身处的环境,进入德国基础教育现场,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和教育现况,从而让我们认识到:德国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重视孩子的特质,培养孩子的专长,增强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力,才是教育的重点。 编辑推荐 沈佳慧著的这本《适应力(让孩子与世界美好相遇)》是一个重视孩子教育又耐心又细心的妈妈,陪伴孩子一起长大的教育观察手记。在这本书中,不仅讲述了德国幼儿园、小学的教育都教什么,还包括一家人在国外定居近6年的过程中,一次次搬迁,一次次面对孩子的择校问题,孩子的适应力培养、多语种学习、阅读习惯养成,等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