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之复兴
——1922年初的莫斯科
谁要是六七个月前到过莫斯科,如今准觉得认不出她来了。新经济政策(俄文缩写叫作“奈普”,这个词在莫斯科人的嘴里已经安家落户)急剧地把她变得面目全非。变化是一点一点……逐渐发生的:商店玻璃橱窗的木挡板东一处西一处地被拆除,于是橱窗又把尘垢满面的容颜呈现出来。闲置已久的房屋建筑深处亮起了一个个小灯泡,生命在灯光下开始蠕动:榔头乒乒乓乓地敲打,钉钉子,修缮在进行,装货物的箱子、盒子也一个个打开。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橱窗开始闪闪发光。陈列架上方的大圆灯,还有橱窗两旁的管灯也都亮了起来,发出耀眼的光芒。
物资匮乏到极点的莫斯科这是从哪个神秘的角落搞到了商品,真教人摸不着头脑。不过她还是搞到了,而且毫无保留地把它摆进了玻璃橱柜,摊开在货架子上。
库兹涅茨基大街、彼得罗夫卡、涅格林内大街、卢比扬卡、米亚斯尼茨卡亚大街、特维尔大街、阿尔巴特。一场激发生机的“奈普”春雨过后,商店像蘑菇般冒了出来……国营的、合作社的、集体的、个体的……头一回卖糖果的店里灯火这么辉煌,再往前是日用百货、副食、文化用品、帽子商店、美发厅、书店、机械电器,还有百货公司。
原先光秃秃的墙上,现如今好似有一股花花绿绿的巨浪滚过,上头的牌匾一天比一天醒目。有的虽做得相当粗糙,也有的直接写在了一块布上,但与之比邻相接的却已是永久性的牌匾了:亮晃晃的斗大金字,全是按新拼写规定拼写的,被巨大的支架牢牢支起。
也就是说——想图个长远。
在它们的衬托下那些褪了色变了形的铁皮仿佛也不甘落后,力争焕发青春,可那一个个蔫头耷脑的硬音符号①看上去却怪模怪样,显得格格不入。
再往前更繁华,景象更为开阔……
莫斯科变得认不出来了。莫斯科做起买卖来了。
库兹涅茨基大街两旁冰冷的人行道上终日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大街上马车络绎不绝,汽车鸣响着嘶哑的笛声飞驰而过。
成百上千块大玻璃橱窗里头花花绿绿的颜色令人眼花缭乱:搽着红脸蛋朝人微笑的是手工业生产劳动组合供应的玩偶。再往上走,在尚克斯大商场巨型橱窗里黑压压一片是各式女帽、女袜、皮鞋和毛皮。这是莫斯科消费者协会开办的许多家百货公司中的一家。协会在莫斯科一共开办了八家这样的商场。
黄昏的彼得罗夫卡大街两旁橱窗里电灯通明,照亮了人行道上黑压压的人群。妇女用品商店的橱窗灿烂辉煌,陈列着成百上千种形状精巧式样翻新的乳白鹅黄色瓶子,里面装着优质进口香水;滚滚有如波浪的各式面料;堆积如山的领带花边;排列得有如方阵的胭脂花粉盒子……只有那些人体模型,虽然脸上涂抹得光彩照人,肩上披着以时价估算贵得惊人的华贵披肩,但却依然毫无生命的征候。
大大小小的商场重又获得生命。
巨大的“缪尔一麦里利兹”①大厦依然悄无声息,巨型玻璃橱窗漆黑无光,但巨幅彩色漫画已从底层橱窗里撤走……垃圾也从大门里扫了出来。莫斯科人都知道,到了2月,这里将开办一个百货商店,叫作莫斯科贸易公司,共有二十五个分部,而且过去的经理缪尔家的人也将成为它董事会的成员。
经营糖果糕点的商店鳞次栉比。整天从早到晚挤满了人,货架上堆满了白面包、甜面包、法式面包。各式甜点心一行行摆满了柜台。这些东西价格惊人。不过莫斯科人早已不在乎什么价格,那些个崭新锃亮的算盘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的收款处,每天都要有神话般天文数字的巨款(“百万”这个词在莫斯科早已不用了,它已完全被新的说法——“一个数”所取代)从手里流过。
特维尔大街的菲利波夫大面包房里,白面包、大蛋糕、甜点心、面包干、面包圈一直堆到了天花板,排队购物的人络绎不绝。
副食商店的柜台奢华惊人。一箱箱罐头堆成了山,还有黑鱼子、鲑鱼、鱼里脊、熏鱼、柑橘。在这些商店的橱窗前总有一群群行人着了魔似的围着这些美味,目不转睛地驻足而观……
莫斯科食品公司所属的三十四家副食商店连同私营商店都已公开宣布它们备有俄国酒和外国酒,莫斯科人都争相购买。
11月末《消息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如今,所有的报纸和贸易指南上广告已是琳琅满目。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莫斯科上空也做了散发广告的第一次尝试,现下利用飞机散发广告的做法已被正式采用,每行文字收费十五个新卢布。
P1-4
这些优秀的作品在创作出来二十五年后才重见天日,真是巨大的损失。假如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写完之后就能和读者见面的话,我们所有人的思想会比现在不知要丰富多少倍。
——帕乌斯托夫斯基
莫斯科的一切为布尔加科夫如此细微又如此生动地把握,而他也用自己的如椽之笔赋予这座城市以不朽。
——止庵
捕捉心理变化的大师
——谈布尔加科夫的散文
记得那是1995年秋天一个阴冷潮湿的星期六下午,我同在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念研究生的次女一道,踏着满地飘零的黄叶,漫步在新处女修道院公墓幽静的林荫道上。我的心里朦朦胧胧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带她去看看布尔加科夫的长眠之地。她读过我译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又读过前两个月才脱稿的《布尔加科夫散文集》的译文,早就盼望着我带她去作这样一次散步了。
从我的叙述里,她对于作家安息之所的质朴似乎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作家生前生活的清贫和种种不如意对于她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当她的眼前出现了一座完全可以称之为鄙陋的坟墓时,她还是惊讶了。同周围那一座座用华贵的大理石和花岗岩装砌得庄严雄伟、竖立着高大的方尖碑和精美的雕塑的坟墓相比,它显得那样“寒酸”:一圈高不足一尺的锈蚀的长方形铁栅栏围出了一块低洼狭窄潮湿的土地,上面浅卧着一块未经打磨的磨盘大小独具一格的粗粝石头,透过斑驳苔痕,依稀可以辨识出两行浅浅的字迹: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1891—1940)
然而,奇怪的是这低洼、潮湿、简陋的墓地给人带来的感觉却并非凄凉。我忽然发现原来是那几束整齐地摆放在墓石上的黄白红相间的亮丽的玫瑰和石竹,使墓前经过的人们感受到一种生命活力,一种弥漫于湿润的空气中的温馨,一种深切的怀念。
我们伫立良久,感慨颇深,默默沿着小径向墓地深处走去。这时,身后一阵活泼的喧声笑语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原来一群少年在一名女教师的引导下正朝着我们刚刚离开的墓地走去,看样子大概是六七年级的学生,为首的一名女生手里捧着一大把鲜花。他们环墓而立,鲜花摆到了那块粗粝的墓石上,响起了女教师清越激动的解说声……
我情不自禁脱口用俄语吟出了普希金《纪念碑》中的两句诗,只是把诗中的人称从“我”改成了“他”:
他为自己竖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荒草永不会掩没人们为它踏出的小径。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20世纪末最为俄国人挚爱和尊敬的经典作家。享有崇高的声誉。他诞生于基辅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神学教授之家,他父亲早丧,家境贫寒,在医学院毕业后,于十月革命和内战期间在乡村和部队从医,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年医生手记》就同乡村从医的经历有关。布尔加科夫1921年到莫斯科,以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为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发表的长篇小说《白卫军》以及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剧本《图尔宾一家的日子》为他带来很高的声誉,但也使他从此陷入政治上的困境。30年代布尔加科夫在莫斯科模范艺术剧院任编剧,所创作的文学和戏剧作品绝大部分生前均未能发表和上演。1940年作家因病在莫斯科逝世,留下了两部未能发表的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一部莫里哀的传记、三部上过舞台和九部从未上演过的戏剧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小品文、杂文等。
……
布尔加科夫的散文绝大部分写作于20年代。那是一个革命战争时代的急风暴雨刚刚过去,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放下毛瑟枪,拿起锤子和镰刀,开始在内战的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战时共产主义宣告结束,列宁提出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私人贸易和个体企业的放开使市场充满活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生活的舞台上展现风采。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一书中所收的这些散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上述历史时期的苏联社会图景。作家以他准确细腻、酣畅淋漓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俄国首都莫斯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面貌。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捕捉心理表现和细微心理变化的大师,他的这一特点在本书所收早期散文著作中即已显露无遗。他深刻而犀利地剖析了时代人物的微妙心态,他们的追求、欢乐和苦恼,使读者在深入形形色色人物内心世界去漫游的同时,对那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有了更丰富的感性的把握。
布尔加科夫的“绝活”还在于他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富于情趣的事物和场景:司空见惯的街景,日常生活的琐事,商店橱窗的布置,都市轮廓的变化……都给作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这种对生活的惊人的“穿透力”源于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理解。作者散文作品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通过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描写为我们留下了任何历史著作都无法替代的真实生动的时代历史生活画卷。
我愿我国读者通过这本散文集能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学大师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我更希望他的重要著作在我国能早日有一套较完整的译本。相信中国读者也一定会非常喜爱布尔加科夫。
译者徐昌翰
1996年10月28日写于哈尔滨
布尔加科夫著的《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一书中所收的这些散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面貌。作家以他准确细腻、酣畅淋漓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首都莫斯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面貌。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捕捉心理表现和细微心理变化的大师,他的这一特点在本书所收早期散文著作中即已显露无遗。他深刻而犀利地剖析了时代人物的繁复心态,他们的追求、欢乐和苦恼,使读者在深入到形形色色人们内心世界去漫游的同时,对那个众说纷纭的时代有了更丰富的感性的把握。
《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特点:
大师经典:俄罗斯文学大师布尔加科夫的早期经典,预示着未来《大师与玛格丽特》魔幻的风格
辛辣幽默:布尔加科夫作品的辛辣讽刺和黑色幽默几乎和他的魔幻风格一样,是他作品特点的特殊标签。他用不一样的视角精准而深刻的描绘了他深爱的莫斯科,文笔幽默得令人忍俊不禁又回味无穷。他为莫斯科奉献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而莫斯科则为这位伟大的作家建立了博物馆,以纪念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