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公共决策的焦点--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精)/当代人文经典书库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秦德君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公共决策的焦点--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凝结着作者秦德君十多年来对我国行政改革创新和治理现代化的洞察与深思。

通览全书,作者提供了多层面、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许多文章是紧扣时代脉搏、踏足潮头对当下热点的关注,如《顶层设计:是什么,不是什么》、《上海自贸区:大改革的新起点》、《自贸区2.0时代的示范效应》、《行政简约才有力量》、《简政放权:要迈出四个新步》、《创新是个政策和体制命题》、《迈向2020:调试好五个关系》等文章,都是对最新发展趋势的独到观察,读后让人获益匪浅。

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作者以史为鉴,从许多个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中,发现了当下的新意。

在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者在这方面也是不惜笔墨。

内容推荐

《公共决策的焦点--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记录了作者秦德君对公共治理、公共政策、公共问题的许多思索和见解,也记录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书中涉及的问题有的是理论问题,有的是观念、认知问题,有的是政策、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公共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这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也有切合实际的建言对策。一定意义上,它是一份记载了十多年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治理历程的“全息记录”。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公共管理与时代精神

 “有为”才“有位”?

 晏子治阿的启示

 大领导,小领导

 规则与伦理

 我们有多少“思想”要解放

 向古代学智慧

 读书也是领导力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我爸是李刚”的背后

 把复杂还原成简单

 政绩观:历史性与时代性

 倡导低碳行政

 管理社会组织是一门艺术

 顶层设计:是什么,不是什么

 “店牌”与公共政策

 媒体不是用来“应对”的

 换一种方式化解对抗

 “社会就是模仿”

 创新是件严肃的事儿

 建筑,是对城市品性的解说

 权力,不是一种“乐趣”

 城市的文化身份

 《六韬》中的民生议题

 贫富差距与社会正义

 还是要有点“书卷气”

 小聪明不如大智慧

 建立人大代表“履政”培训制

 转型发展考量城市领导力

 多点让城市“自然成长”的耐心

 质量的“病痛”

 要紧的是加快推进改革

 规制是国家政治建设的灵魂

 “平民化”是一种心灵朴实

 “以己养养鸟”与“以鸟养养鸟”

 学学老子的“三宝”

 说短话是一种品格

 非大胸怀者不能为

 民意是公共决策的最高依据

 “安居平五路”与危机处置

 “篱笆好,邻居好”

 社会治理与“伦理偏好”

 上海自贸区:大改革的新起点

 行政化逻辑与“文明的灵魂”

 “啬夫式”的口舌之风

 金字塔:“快乐”建造者的启示

 想起了“葛柏案”

 国家治理体系的三个层级

 “五政模式”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权力清单”上的误区

 “受大者不得取小”

 “不毁乡校”是大智慧

 “法治中国”的真谛

 “九惠之教”的启示

 12人如何治好莱茵河

 莫让腐败成为一种为官哲学

 “新型智库”的三个命题

 “高手”在民间

 自贸区2.0时代的示范效应

 社会治理要合乎“生态律令”

 “不争论”才是大智慧

 创新是转型发展的急迫命题

 同一个裴矩为什么判若两人

 390名唐朝囚犯引出的话题

 警惕“逆市场化”

 创新是个政策和体制命题

 向着“十三五”进发

 李克强说的三个故事

 “德国制造”为什么牛

 行政简约才有力量

 “简单划一”要不得

 “单一制”与地方治理创新

 警惕公共治理“空泛化”现象

 “萧规曹随”与“不相师友”

 区域战略规划的四种境界

 规避“平庸决策”

 吴起的眼量

 迈向2020:调适好五个关系

 齐桓公的整改举措

 简政放权:要迈四个新步

 张全义治洛的简约路线

 重视“城市品牌”的营建

 强化生态治理的刚性

 “增长优先”要向“就业优先”转型

 大城市人口管控要转变思维

 坚守市场导向改革不动摇

 “美好生活”也是公共决策的目标

 “智慧型领导”与战略策划

 媒体时代的行政策划

 领导者公共形象:一个“现代性”问题

 形体形象与人格形象

 形象之光来自人格之美

 领导形象的穿透力

 领导者运用传媒的技巧

 政治家的战略表演

 把握时机提升领导形象

 开好会议四要诀

 副总统的人格光彩

 锻造脱稿说话的能力

 行政艺术决定决策质量

 公共形象设计的四大参数

 规避政务负面形象

 执政绩效的成本考察

 行政为何如此繁杂

 “免费午餐”何其多

 劣质制度带来什么

 重塑官员话语体系

十一

 行政流程中的形象掌控

 卡特、郭子仪与鲁哀公

 领导力的四个观察视角

 政治家的急智

 给领导生涯一个支点

 奥巴马五招制胜

 幽默的力量

 政治场,领袖怎么“秀”

 朱镕基巧答记者的艺术

 公共事务的三个“问”

后记

试读章节

大领导,小领导

一流的领导者,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流的领导者,能让人服从;三流的领导者,只能让人仰视。

在日常行政过程中,领导干部会显现不同的格局气象。大体上,领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领导”,一种是“小领导”。这里说的“大”和“小”,并不以职位高低论,有的人职位高,却是“小领导”,有的人职位低,则是“大领导”。

大领导是“调控型”领导,小领导是“工匠型”领导。大领导应付裕如,“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小领导急不可耐、总是忙。大领导忙大事、忙职分事,忙得其所;小领导凡事忙,分内分外都忙。大领导干大事犹如做小事,平心静气,惠风和畅,什么事到他那儿都云淡风轻;小领导有点事儿就折腾,弄得惊天动地。

大领导放手,喜用“有能耐”之人;小领导抓事,偏好“无威胁”之徒。大领导自己不忙,忙的是他的下属,而他们越忙越有积极性。小领导则好大喜功,凡事好当“第一小提琴手”。对布置下去的事儿总放不下心,总会跨过管理层级,直接干预、“亲自”指挥或“亲自”操办。

故大领导之“大”,是胸襟格局大,是掌控能力大。是气度开阔,思路清晰,大智若愚,善于授权。

领导场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流的领导者,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流的领导者,能让人服从;三流的领导者,只能让人仰视。这印证了《老子》中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领导者,《老子》中称为“不知有之”和“亲而誉之”的领导者,就是一种大领导。这在《荀子·天论》中,称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小领导浮华,大领导沉静。小领导总是不断发出各种声响,所谓“报纸上有字、电视里有影、广播中有声”。上午开会,下午调研,晚上加班。周一说教育是根本,周二说农业是基础,周三说科技是关键。到了乡下,让你种果树;到了集镇,让你盖大棚;到了厂矿,让你搞技改。整天忙得不着边,可谓“万事劳其形”。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认为,领导者“忙碌”必须有意义。韦尔奇说:“有人告诉我,他一周工作90小时以上,我对他说:请你写下20件每周让你忙碌90小时的工作。仔细审视后,你会发现,其中至少有10项工作是没有意义或是可以请人代劳的。”韦尔奇说:有的领导者赞美勤奋而漠视效率,追求数量而不问收益。勤奋对于成功是必要的,但它只有在“做正确的事”与“必须亲自操作”时,才有正面意义。

说了几个“吾不如也”的刘邦,是大领导;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项羽,是小领导。善于用人的刘备,是大领导;喜欢事必躬亲、放不开手的诸葛亮,是小领导。

大领导玩大略,小领导玩小智。小领导忙碌,但行政绩效低;大领导从容,但行政绩效高。他们团队的风格面貌也会不一样。小领导的团队,一般难以容纳高端的人才,大多会由循规蹈矩、唯唯诺诺、能力平平者组成。

当然,不同的风格有时各有所宜。举重若轻、大题小做的大领导,在战略上具有优势;更有推动时局、大变面貌、推进情势的天然力量。举轻若重、小事大忙的小领导,则在和平时期或在战术性工作过程中更有其“适宜性”。毕竟,对于变数不大的日常行政的“平庸”过程来说,小事大忙、细雨密云,有时也是难以避免的,也有一种存在的“合理性”。

(《决策》2010年第5期)

P9-10

序言

《公共决策的焦点: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一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决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决策》杂志是一份高质量、信息量大的智库型刊物。书中记录了作者对公共治理、公共政策、公共问题的许多思索和见解,也记录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书中涉及的问题,有的是理论问题,有的是观念、认知问题,有的是政策、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公共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也有切合实际的建言对策。

这样的文章,读来有个好处,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脉流动,透出社会发展变革和国家治理前行的丰富信息。一定意义上,它是一份记载了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和公共治理历程的“全息式”记录。

据我所知,秦德君教授自2000年博士论文出版以来,已出版了10部专著(另有主编著作一部)。每一本都有研究厚度,社会反响好,有几本还获过大的奖项。

作者著书立说有一种“不达质量不出手”的严谨态度,案头这部书稿也是这样。书中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如《“有为”才“有位”?》、《顶层设计:是什么,不是什么》、《“权力清单”上的误区》。一些案例分析是充满意趣的,如《12人如何治好莱茵河》、《晏子治阿》、《同一个裴矩为什么判若两人》、《“不毁乡校”是大智慧》等。有些则意味深长,值得品咂,如《非大胸怀者不能为》、《小聪明不如大智慧》、《“啬夫式”的口舌之风》、《“受大者不得取小”》、《“以己养养鸟”与“以鸟养养鸟”》等。

书中很多篇目映照了鲜明的时代变迁印迹,如《上海自贸区:大改革的新起点》、《李克强说的三个故事》、《“新型智库”的三个命题》、《不争论才是大智慧》等。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过“众意”和“公意”的观点,认为“众意”是基于私人利益的个别意志的总和,“公意”作为公共意志,则着眼于公共利益。但“众意”也好,“公意”也罢,体现正确的民意,汲取更多历史经验和社会智慧,才是公共治理、公共决策的治本之道,正如书中说的,正确的民意才是公共决策的最高依据。

书中思维灵动,新见迭现,文笔流畅,可读性强。现实、历史、文化相融合,问题、案例、史故汇一体,是学术价值和资政价值的良好结合、学术思辨与决策研究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是为序。

后记

本书是在《决策》杂志专栏上发表的专栏文章和专题文章的集子。

与《决策》结缘很多年了。这是一份很有思想性、很敏锐的刊物,它的许多报道、专题策划都很有质量,有前瞻眼光,直击公共决策的现实问题,转载率很高。开始是应杂志社约稿,写些命题作文,大部分是“急就章”。2010年《决策》杂志改版,有幸与中央编译局杨冬雪先生一起成为两名专栏作者,每月一篇,一晃多年。

每期专栏的话题,是根据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展开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十多年来中国公共治理、公共政策领域的现状、社会生态和主要变迁。其中很多篇章被许多报刊以及求是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还有各地的政府网站等转载。

感谢上海市社联原党组书记、著名政治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顾问王邦佐先生为本书作序。在很热的天气里,王先生专门约我到上海市社联办公室,把序言交我。感谢《决策》杂志社在繁忙的工作中,为本书作序。感谢研究生张颖为本书做的前期收集和整理工作。

校对书稿正值炎炎夏日。来来回回看完校对稿时,已到了立秋日。

本书编定付梓之际,已是深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秦德君

2017年11月6日

于沪上绿隐书屋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记录了作者对公共治理、公共政策、公共问题的许多思索和见解,也记录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书中涉及的问题有的是理论问题,有的是观念、认知问题,有的是政策、操作层面的问题,都是公共治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作者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也有切合实际的建言对策。一定意义上,它是一份记载了十多年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治理历程的“全息记录”。

——王邦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