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向天边的船儿--全国优秀教师袁刚的故事》作者吴语以清新、朴实、流畅的文笔再现了一个既是历史又是现实的袁刚。在二十六万余言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袁刚的高远志向,以及他那有宽度的视野、大度的胸怀、深度的思考、强大的工作力和高度的事业心。
| 书名 | 飘向天边的船儿--全国优秀教师袁刚的故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吴语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飘向天边的船儿--全国优秀教师袁刚的故事》作者吴语以清新、朴实、流畅的文笔再现了一个既是历史又是现实的袁刚。在二十六万余言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袁刚的高远志向,以及他那有宽度的视野、大度的胸怀、深度的思考、强大的工作力和高度的事业心。 内容推荐 吴语的长篇纪实文学《飘向天边的船儿--全国优秀教师袁刚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袁刚。袁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甚至带有几分传奇色彩。 本书以朴实、细致、生动的笔触,讲述了袁刚怎样从一个大山沟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作文大王”和全国优秀教师的故事,一个很正能量很励志的故事。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 作文课风波 第1章 第2章 第二部 坟坡上的小学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三部 小城故事多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四部 “恐怖班”新生记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袁刚在沉默中接手初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了。为了知己知彼,学习众家之长,他把全校所有数学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然后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课堂中来。频繁听课的结果是,他忽然发现雅布中学的这批数学老师,大都有长则几十年、短则十几年的教龄,教学经验丰富,他们设计的课堂,不仅有长期经验的积累,也常常有灵光一闪的创新,实在很难得。随着听课次数的增加,随着跟各位数学老师接触的增多,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起来:我要整理这些课堂实录,要出一本书! 这个念头一成型,他一连好几个晚上睡不着,激动得辗转反侧:天啊,出书不就是作家要干的活吗?我现在要出书了,我不就是作家了吗?我要成了作家,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好几回,他在梦中笑醒,还能真切地听到自己哈哈的笑声。 说干就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他首先跟陈天谈老师商量。他选了一个落日还架在西山上的金灿灿的黄昏,约陈老师漫步校园边的一座小山包,边走边抖出包袱来:“陈老师,我觉得我们数学组各位老师上课都很有一套,课堂设计好,效果不错,我想整理这些课堂实录,拿去出版。” 陈天谈老师闻言停下步子,转身望向跟前这位并不高大的新来的老师,满眼都是惊诧奠名的疑惑,后来还演变成了喜剧的味道,仿佛觉得刚才听到的话只能用童言无忌来理解。袁刚等了好一会,才听到陈老师有些忍俊不禁地反问道:“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他有些急不可耐地回答:“当然要听真话!” 陈天谈老师转脸望着远处西山上的一轮红日,轻叹着说:“后生人,敢想敢做是好事,但过了就是蛮干了。你的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但要拿这些东西出书,我觉得有些异想天开。没那么容易。” 他急得上火了,冲陈老师嚷起来:“也没你想的那么难!” 陈老师笑了笑,甚至老大哥一样拍拍他的肩膀,有些语重心长地说:“小袁,如果你真想那样去做,我会支持你,也会招呼其他老师支持你,但最后能不能做成,那就不是我能帮得了的啦。” “太好啦!”他几乎要跳起来,“能不能做成看我的!” 陈天谈这把年纪,多少有些城府,微笑着望着眼前的年轻人,眼神里五味杂陈,仿佛在说,年轻人不摔几个跟头,是不会消停的! 谁也没想到,袁刚真干起来了。他首先发挥自己写信的特长,给在省城的某文学杂志社的忘年交写了一封信,把想法告诉了人家,希望他能找个出版社的人问一问,这样的书是否能出版?信发出后,他就从自己所听的数学课中,精选了些课程,再一次去听,并且配备了录音设备全程录下来。上课老师瞅他那阵势,除了好奇,还是好奇。 晚上在自己的小宿舍里,他通宵达旦,把录下来的数学课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个的课堂实录。 那段日子,正巧他读初中时的铁哥们张钦——高考落榜后报考柳铁招工却榜上有名当了火车司机——不知为何赋闲在家,跑到学校来跟他混,就派上了用场,两人一头钻进书稿里。这一钻他们才真切体会到了文字工作者的艰辛,也体会到了文字工作者的快乐。两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奋战了一个月,把课堂实录全部用文字表达了一遍,接着分门别类编起来,初步形成了一部像模像样的书稿。 就在书稿准备杀青之时,省城来信了,说出版社的老师对这个题材挺感兴趣,叫他抓紧时间带书稿上去,让出版社编辑审一下。这样的来信让他兴奋不已,对出书更是志在必得。为了纪念自己的第一次出书,他把精选的课堂实录定格在一百一十一篇,表达了对第一次的致敬。 一个周末的早晨,袁刚早早来到了荣岸县城,乘坐班车直奔省城,赴出版社之约。 P14-15 序言 长篇纪实文学《飘向天边的船儿》的主人公是袁刚。袁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甚至带有几分传奇色彩。 《飘向天边的船儿》以朴实、细致、生动的笔触,讲述了袁刚怎样从一个大山沟的小学教师,成长为“作文大王”和全国优秀教师的故事,一个很正能量很励志的故事。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十八九岁的袁刚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桂北大石山区融安县一所边远的乡镇中学做了一名数学教师。但他的兴趣和志向却是作文教学。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他要求转任语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争取和僵持后,他被调到了一所更加边远偏僻的乡村小学。这所小学只有1名教师,五个年级总共有23名学生。袁刚既是校长又是全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天性开朗乐观的袁刚没有怨言,他很快就和这些淳朴好学的农村孩子们打成一片。他在这所边远偏僻的乡村小学开始了最初的作文教改实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此,他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作文教改实验与推广生涯。 袁刚信念执着,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和升华,先后推出了“图示快速作文”、“储备快速作文”、“快乐高效作文”、“华语真情作文”、“四情四效双快作文”等作文教学理论和训练方法。他撰写或主编出版了一百多本作文类书籍。他的作文教改实验,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广泛欢迎,先后有上百家媒体对他进行过报道。1993年,他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他获得了一名教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称号。 后来,他来到广西首府南宁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文教改研究与实验之中。再后来,袁刚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辞去公职。这是一个需要勇气和底气的决定,但他义无反顾。1999年,他以优秀专业人才身份,被评为南宁市“跨世纪人才工程”人选。2002年,袁刚带领他的团队挺进广州。他在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大都市里寻找到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旅粤十年,他每年讲授大型作文公开课达二三百场,足迹遍布粤、桂、琼、闽、浙、湘、鄂等十余个省区市,还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文学校讲学交流。正如书名《飘向天边的船儿》所言,袁刚就像一艘飘向天边的船儿,但这艘船不是小纸船,不是小舢板,而是一艘大船,一艘鼓满风帆驶向远方的大船。 2013年,对于袁刚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年初,他从广州回到南宁,邀请几个学界朋友小聚。他告诉我们,他与广东有关机构的合约将于年底到期,想听听我们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大家觉得,其已在广东打拼了十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否考虑回广西发展.回报自己的故乡?当时只是一些闲聊式的想法,大家也不怎么往心里去,因为,主意最终还是由袁刚自己拿。没想到,袁刚很快就做出了回广西发展的决定,大家这才认真起来,聚在一起好好做了分析、研究和规划。于是,便有了“新派作文”的重新命名与提炼,有了强有力的新派作文团队的建立与运作。在新派作文团队中,我算个总协调人,实际工作主要由陆云、袁刚等人牵头负责,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广西华苑教育研究院(袁刚老师工作室)、广西写作学会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各实验区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等成为最重要的支撑机构和骨干力量。 四年来,新派作文教改研究与实验风生水起,蓬勃发展,影响日益扩大。目前仅广西就有10个县域实验区、6个实验基地、500多所学校、5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教改实验。2016年4月22日《广西日报》、2017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分别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新派作文教改实验活动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7年9月,新派作文30年成果总结展示暨中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南宁市隆重举行。在开幕式的主旨发言中,我把近几年新派作文教改实验和推广情况概括为“五个一”:一是建立了一套新派作文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可操作的训练方法;二是编写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新派作文实验教材,并获准列入自治区教育厅进校书刊目录;三是培养了一支新派作文师资队伍,带动教改实验深入开展;四是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术顾问,加强对新派作文的学术指导和把关;五是构建了一个多方联手、强强联合的社会化大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创新能力与运营推广优势,确保新派作文教改实验能够大规模落地实施和可持续性发展。 以2013年为时间节点,新派作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袁刚也走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吴语与袁刚交往多年,又都是“60后”,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人生体验,让两人相知甚深。因此,由他来讲述袁刚的故事.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与便利。吴语人生阅历丰富,擅长纪实文学创作,他在《飘向天边的船儿》一书中,较好地把握住了袁刚的个性特点,生动地讲述了袁刚在教改路上的艰辛、执着与精彩!但这部作品只写了袁刚35岁以前的经历,即从大石山区一所乡村小学一路走到壮乡首府南宁市开拓打拼的经历,此后的经历只是在书的尾声处寥寥几笔提到而已。或许,作家还有再写一部袁刚故事的规划和打算?若如此,我们期待着。 是为序。 2017年10月10日·南宁 后记 我认识袁刚老师大致在2011年,其时他已经在国内作文教研界名声挺大了,且面临与广东老板的合约到期,正酝酿着要回归广西,我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被广西民办教育界大腕黄灿约上,在邕城一家咖啡馆里第一次见到了袁刚本人。记得黄灿与袁刚谈的是合作的问题,而黄灿捎带上我,大约是想让我发挥可能的文字的作用罢。 他们的合作似乎条件并未成熟,因而不了了之,而我却因为认识了袁刚,第一次随着他的团队人马远赴浦北县,见识了所谓的袁刚旋风。在一天的时间里,袁刚的时间基本上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上到晚上,一刻不停,都在讲课或在去讲课的路上。如此一天下来,我已累得只剩喘气的份了,但整天挥汗如雨的袁刚却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时候我就想,这行当干得实在不容易,袁刚能坚持二十多年做下来,可以称得上难能可贵了。 此后两三年中,我跟袁刚只有偶尔的交集,但2015年的时候,袁刚的新派作文终于与黄灿达成合作,在广西外国语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建设新派作文南方基地,我再一次被黄灿约到了现场,再一次走进袁刚的生活。原来袁剐自2013年即回到广西,与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合作,展开了名为“新派作文”的作文理论与教改实验工程,如今已经把一个作文教学法折腾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广西各地开展起声势浩大的推广活动。看起来,袁刚的快速作文教学研究终于修成正果,形成了有作文理论支撑、有作文教学方法支持、有相应作文教材配套、有独特师资培训的完整的教与学实操体系,成为一套可以复制的作文教学模式了。 对此,我个人的评估是,这套作文教学模式接近成熟了。 于是我也加入到了新派作文的行列之中,成为新派作文宣传方面的操盘手,跟随新派团队在八大实验区穿梭不停,参与了新派作文运营模式的探索。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袁刚老师的接触多了,对他的了解也就更为深入,把他三十年从教的经历都摸了个透。我不能不说,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故事,特别地吸引我,引发我对教育展开思考,这是我写这部书的最初缘由。 这类书写起来并不容易,我五易其稿,终成现在这个模样。我不能说书中蕴藏着多么高深的道理,我只想把自己的领悟,通过袁刚的故事告诉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广大的学生们,教育首在传道,授业次之,这本是常识,但我们常常忘记了。 我最后想说的是,老师其实就是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的那个人。 吴语 2017年9月25日广外附校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