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著的《铁流陕北(从红军到八路军)》已列入2016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重点选题。本书系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后期到改编成八路军东征抗日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实性图文作品,以由北向南的崭新视角,利用在此期间国际上对于中国北方红色根据地的报道和国际友人拍摄的图片,重现红军不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长征中各路部队如何陆续到达陕北,进入这片新的红色摇篮的历程,展示这些红色的种子怎样经过激烈战斗、在黄土高原上重新站稳脚跟,开始新的征程。
| 书名 | 铁流陕北(从红军到八路军)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 作者 | 萨苏 |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萨苏著的《铁流陕北(从红军到八路军)》已列入2016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重点选题。本书系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后期到改编成八路军东征抗日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实性图文作品,以由北向南的崭新视角,利用在此期间国际上对于中国北方红色根据地的报道和国际友人拍摄的图片,重现红军不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长征中各路部队如何陆续到达陕北,进入这片新的红色摇篮的历程,展示这些红色的种子怎样经过激烈战斗、在黄土高原上重新站稳脚跟,开始新的征程。 内容推荐 从红军到八路军,全新视角史料解析,还原一段鲜为人知亦有鲜活人性的长征史! 萨苏著的《铁流陕北(从红军到八路军)》系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历程的纪实性图文作品,以地域由北向南的崭新视角,通过解读在此期间国际上对于中国北方红色根据地的报道和国际友人拍摄的图片,重现红军不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长征中各路部队如何陆续到达陕北、进入这一新的红色摇篮的历程,展示这些红色的种子经过怎样的激烈战斗在黄土高原上重新站稳脚跟并开始新的征程。 目录 前言 引子:长征建立了一个陕北“梁山泊” 上篇 从苏区到长征 日本新闻中的红军领袖 第五次反“围剿”还有第二个洋顾间 跟着红军喝“龟壳汤”——传教士薄复礼的长征回忆 生生死死战未休一—从黄克诚大将的经历看红军长征 智败川军“小诸葛”——大渡河之战再考 附:“掉链子”的泸定桥 一个日本记者眼中的长征 下篇 从红军到八路军 陕北,怎么会“冒”出一块根据地 孤独的军团——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 猛虎斗雅狱——徐海东大战榆林桥 十大元帅是怎样到达秦川的 红军记忆,陕北印象 附:在陕北研究航空母舰——哈里森·福尔曼眼中的红军 打红军打出灵异来 陕北的红军有飞机和战车?!——日本记者的特别报道 薄复礼五十年后回忆的红军 试读章节 看来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探寻的故事。这件事情引发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对红军在大渡河的战斗进行了一番探寻,结果发现,红军和川军的这群“小诸葛”们的斗智斗勇,竟然精彩迭出,有些情节令人吃惊。 整个大渡河战役的序曲,是一场小得没有伤亡的战斗。中央军红军先遣队,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的杨得志团在1935年5月24日顺利通过彝区,飞速赶到离安顺场渡口约六十里的擦罗小镇,将其拿下。驻守擦罗的只有几十个民团,被全部缴械,红军无一伤亡。 擦罗虽小,却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一个重要粮食仓库。刘文辉本来计划将其转移,但是红军的进军实在太快,他还没来得及做转移的部署,红军就通过了彝区,到达了擦罗! 红军在此处缴获了多达二十万斤大米和其他粮食,每个士兵都把自己的米袋(米袋可以装五天的粮食)装得满满的,带不走的就全部分给了当地的农民。贫苦的农民们自然非常高兴,刘文辉的损失可就惨重了。 毛泽东、朱德等人到达擦罗以后,看到这个胜利也很高兴,但是心情仍然很沉重,因为红军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确切地说,红军到达大渡河的时候,局势相当凶险。 红军是通过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彝族区到达大渡河畔的。中央红军从苏区出来的时候有八万多人,经过湘江血战之后还剩下不到三万人。由于民族政策做得好,红军行军迅速,没有在彝区耽误一点时间,这一点大大强于当年的石达开。虽然顺利经过了彝区,但是红军的危险并没有减轻。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川军各部已经抢先占领了大渡河附近的各大渡口,而薛岳的十万追剿军也靠近了彝族区边缘的冕宁,很快就会通过彝区,赶到汹涌的大渡河沿岸。十万国民党中央军离红军不过只有四五天的路程。按照蒋介石的计划,前后堵截,大渡河附近就是全歼红军的最好战场。 敌众我寡,红军如果这个时候和敌人展开决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唯一出路就是突破大渡河,杀入四川腹地,再转而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关键问题就是大渡河能不能过得去。 大渡河流域是一个“L”的形状,最后和岷江交汇。红军渡河地区在“L”的一竖处。红军是沿着左岸靠近大渡河的,需要越过大渡河到达其右岸。大渡河的水量特别丰沛,达到什么程度呢?在红军渡河的安顺场,水深达三十米,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相等,所以在这个地方架桥是很困难的,而且水从上游下来的时候,因为海拔落差比较大,所以就像半个瀑布一样奔流而下。这种情况之下,加之对岸还有敌军在阻截,红军怎么能够渡河呢? 水流湍急的河流,往往越向上游的地方越险,越不好渡,下游河面则宽阔一点,相对来说水流舒缓,好渡一些。 同样,在大渡河也有上、中、下三处可以渡河的地方:下游渡口渡河是最容易的,渡口富林的对岸叫作大树堡;中游的渡口便是红军进行大渡河强渡的第一个战场——安顺场;除此之外再想过河,就要到安顺场上游将近三百里的泸定桥了。 所说川军将领都是“小诸葛”,他们也分析出了富林过河最容易的结论,所以布防偏向下游。杨森的二十军,在大渡河下游的富林、大树堡等地,与宿敌刘湘的一个旅联防。而刘湘的川军主力位于大渡河稍北的雅安、芦山一带,成为总预备队。而实力较弱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二十四军则在大渡河上游,承担着安顺场、泸定桥、康定等地的防守。 面对川军这群小诸葛,红军是用正牌子诸葛亮的办法来对付的。 富林渡口再往南还有一个围民党控制的县城,叫作越离县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征孟获的时候,双方争夺的南中四郡,越嵩便是其中之一。诸葛亮五月渡泸,泸水就是大渡河。 诸葛亮当时五月渡泸,先下越嵩,这次红军到大渡河又是五月份,而且也是先打越嵩。 P44-45 序言 红军长征是一部史诗般的乐章,大多数描述红军长征的作品着重于从南向北的进军记录,如果从陕北南向而望,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这部史诗的另一面:看到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红色根据地——陕北这片土地,怎样迎来红军百川归海,又怎样成为打造民族抗战劲旅的摇篮。本书将重现红军不为人知的故事,再现长征中各路部队如何陆续到达陕北、十元帅十大将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怎样进入这一新的红色摇篮的历程,展示这些红色的种子经过怎样的激烈战斗在黄土高原上重新站稳脚跟并开始新的征程。 这片土地是一个神秘的区域,它罕为外人所知,却辐射出巨大的能量,乃至于影响了在当地进行所谓“剿共”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并由此促成东北军的转变。在红军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并在红军的策应下实现逼蒋抗日。 红军方面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开始集中于云阳等地,准备投入抗日战争。这时,红军也迎来了第一批外界的观察者——以哈里森·福尔曼为代表的国际记者观察团。 他们为红军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并十分有幸,目睹了中国工农红军如何最终改编为八路军、誓师后东征抗日、保存红色火种、积蓄红色力量、由阶级战争转入民族战争的整个过程。红色的铁流由此涌向整个国家,并最终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新生,红军长征的历史使命至此才真正得以完成。 从陕北的故事可以看出,尽管长征和红军是经常被人们谈论的话题,但实际上在人们的了解范围之外,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容。本书讲述的便是有关长征和红军的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传奇,或者我们熟悉的故事中的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不足,难免挂一漏万,希望随时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正和协助,使红军和长征的故事,在我们的追忆中焕发出更迷人的色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