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所著的《红与黑(全译插图版)(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大动荡,通过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青年典型人物于连,反射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展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揭示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有力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选为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定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著作,1986年被法国《读者》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
《红与黑(全译插图版)(精)》是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盼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原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红”代表军装,红色的军装,红色的英雄时代,光明的拿破仑时代;“黑”象征教士的黑袍,黑色的复辟时代,黑暗的贵族势力。作品以于连的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为主线,充分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问的社会风气,强烈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上 卷
第一章 小城
维里埃尔称得上是弗朗什·孔泰地区风光优美的一座小镇。白色的房子,红瓦尖顶,散落在一个小山坡上。郁郁苍苍的栗子树,随着地形而逶迤起伏。杜河在城下数百尺外缓缓流过。昔日西班牙人建的城墙,如今已是断壁残垣。维里埃尔的北面,有座高山作为屏障,该山是朱拉山脉的分支。每当10月寒流来袭,犬牙交错的威拉山峰就会白雪皑皑。一道急流自山上飞泻而下,穿过维里埃尔直奔杜河,驱动着许多台木锯。锯木的行当虽然原始,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让那些乡土气息浓厚的小城居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小城之所以富有却并非由于这些木锯。居民生活富足要归功于当地出产的一种米鲁兹印花布。自从拿破仑下台后,家家户户的门面几乎都翻修得焕然一新。
外地人一走进这个小城,就会被轰隆隆的机器声弄得头昏脑涨。这台机器的外表非常恐怖,在激流的驱动下,20个装在大转轮上的铁锤不断升起、落下,把路面砸得直打颤。每个铁锤一天能造出千千万万颗铁钉。干活的是一群漂亮的年轻女子,她们把小铁块送到硕大无比的铁锤下面。瞬间,铁块就变成了钉子。这样的活儿看起来相当辛苦,往往让那些第一次进人瑞士和法国边界山区的外地人惊叹不已。如果走进维里埃尔,打听一下这个几乎震破大街上行人耳膜的漂亮工厂是谁的产业,当地人会拉长声调回答:“那个啊,是市长先生的。”
维里埃尔这条大街从杜河边直达山顶,过路人如果在这条大街上稍作停留,十有八九会遇到一位身材高大、神气十足、一脸忙碌的人。他一露面,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脱帽致敬。这人头发斑白,穿着一身灰色衣服,得过好几个骑士勋章,宽宽的脑门,鹰钩鼻子。大体来说,五官还算端正。乍一看,他脸上既有小官员的尊严,也有年近半百的人身上还存在的那种吸引力。但是很快,来自巴黎的人就会对他那种趾高气扬而又墨守成规、思想狭隘的态度产生反感。最后,人们会发现,他的才干只有一点:讨债的时候一刻不能容缓,欠债的时候却拖着不还。
这就是维里埃尔的市长德·雷纳尔先生。他迈着庄严的步伐穿过大街,很快在人们的眼前消失了。如果你继续往前走上一百步,就会看见一幢相当漂亮的房子。透过房前的铁栅栏,还能看到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往远处看,地平线上便是勃艮第群山,仿佛是天造地设,为的就是让人们大饱眼福。面对如此美景,过路人会立刻忘记那种令人窒息的、锱铢必较的铜臭味。当地人会告诉你,房子是德·雷纳尔先生的。他用经营制钉厂所获得的利润建成了这幢房子,房子很漂亮,全部用石块砌成,刚完工不久。据说,他的祖上是西班牙一个古老的家族,早在路易十四征服勃艮第之前,他们就已经迁到这里了。 第二章市长
1815年以后。提起自己是工业家,德·雷纳尔先生就觉得脸红,因为正是在那一年,他有幸当上了维里埃尔的市长。他家的漂亮花园分为好几层,都有挡土墙支撑,一层一层往下蔓延,直到杜河的岸边。这也是德·雷纳尔经营制钉厂生财有道的回报。
在弗朗什·孔泰,越是在自己的产业上一层层地垒石头,就越有权利获得左邻右舍的尊敬。德·雷纳尔先生修满挡土墙的花园之所以受人艳羡,是因为其中的某些地块是他花重金买来的。比如杜河边的那个锯木厂,位置非常好,一走进维里埃尔它就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发现房顶上竖着一块木板,用斗大的字母写着“索莱尔”。现在那块修筑花园第四层挡土墙的地方,在6年前还属于那家锯木厂呢。虽然德·雷纳尔先生架子很大,但也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央求那个脾气倔强、很难说话的农民老索莱尔,并且要为此付出大把明晃晃的金路易。至于那条用来推动木锯的“公共”河流,德·雷纳尔先生仗着他在巴黎的关系,竟然让它改了道。为了得到这一阿尔邦地。德·雷纳尔先生将杜河下游500尺处的4阿尔邦地划给了老索莱尔。虽然从松木板生意的角度看,这个位置有利得多,但索莱尔老爹(老索莱尔发迹后,大家都这样称呼他),仍然巧妙地利用德·雷纳尔先生急不可耐的占有欲,敲了他6000法郎。
其实,这种做法遭到了当地有识之士的非议。那是4年后的一个星期天,德·雷纳尔先生穿着市长服从教堂回家,远远看见老索莱尔带着3个儿子,看着他直笑。这一笑让市长先生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吃了大亏,换地的价钱原本可以更便宜一些。自此以后,他就对这笔买卖耿耿于怀,对老索莱尔更是怀恨在心。
就像上面说的,如果谁想在维里埃尔获得大家的尊敬,就必须建很多挡土墙,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采用那些在春天从汝拉山口去巴黎的泥瓦匠随身携带的意大利图纸。因为标新立异会让一个建筑师永远背上“害群之马”的恶名。而且这个恶名会一直压着他。在那些左右弗朗什·孔泰舆论的人们的观念里,有这个恶名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彻底身败名裂了。事实上,这种稳健派的“专横霸道”才是最恶毒的,就是这个恶毒的字眼让所有在民主的巴黎生活过的人们,简直无法在这个小城生活下去。专横的舆论可以说是一种舆论吗?不管是在法国小城市,还是在美利坚合众国,“专横”就是“愚昧”的意思。P1-4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小说以其新颖独到的表现形式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对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又译作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他的主要作品有《阿尔芒斯》《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等。1783年司汤达出生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他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因此他自幼崇拜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征战欧洲。1842年司汤达逝世于巴黎。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于连的年轻人,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于连聪明能干、野心勃勃。他因为精通拉丁文,被市长德·雷纳尔先生请到家里做家庭教师。市长的妻子德·雷纳尔夫人端庄典雅,从小生活在修道院,非常厌恶德·雷纳尔先生那种庸俗粗鲁的人,所以当她遇到英俊而又才华横溢的于连时,逐渐被他吸引。而于连因为自己拿破仑式的征服欲,开始疯狂地追求德·雷纳尔夫人,德·雷纳尔夫人最终成为于连的情人。然而好景不长,两人的私情被人揭发,于是于连被迫离开市长家,去神学院学习。后来于连在神学院院长的推荐下来到了巴黎,在德·拉莫尔侯爵身边做私人秘书,并迅速受到了赏识和重用。在这期间,于连又爱上了侯爵的女儿德·拉莫尔小姐,得知此事的侯爵大发雷霆,但还是被迫接受了于连和德·拉莫尔小姐的婚事。然而就在于连飞黄腾达时,德·雷纳尔夫人在教会的唆使下写了一封揭发信让于连身败名裂。失去理智的于连开枪将德·雷纳尔夫人打伤,并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断头台。于连死后,德·拉莫尔小姐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雷纳尔夫人也在三天后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笔调细腻,结构新颖,文风简约,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在小说中,于连的心理活动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每章,甚至每页都有心理描写。除此之外,司汤达在创作时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点评,这一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本书在对原文进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了整理。希望本书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书要义,获得身心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