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
早晨,趁孩子去台湾街贝乐园地上英语课,读完《美术、神话与祭祀》。此书虽不足150页,却是张光直先生最珍爱的作品。他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连续体,是不同于西式苏美尔文明的。在这个文明体中,金属是权力的象征,国家形成了分层体系和网络结构,文字与艺术是宗教的附属品,亦即沟通天人的工具。按照他的理路,中国首先是一个政治型而非经济型国家,推动或抑制社会发展的,是政治安排或权力分配。根据这个解释,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政治生活变动不居,一直受超社会的政治体系控制。
张光直活了80岁,也算高寿。其人曾在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任教,擅长考古人类学。据说,他的贡献有二:一、开创聚落考古研究;二、将人类学移植到中国考古学中。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张光直,中国考古学才被西方学界认可。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几十年来,在西方世界,张光直这个名字几乎是中国考古学的同义词。
说一个与本书无关的概念。这位出生在北京的学者,自称“番薯人”——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他的同名册子《番薯人的故事》。概因台湾像一个白薯,其居民多以“番薯人”自指。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自己更像一个遗失了某种身份的人。这种身份性焦虑一定影响了张光直学术的价值和立场。以张光直的观点,在中国文明以及其他相似文明的产生过程中,意识形态是重新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以产生文明所需的财富之集中的一个主要工具。而西方文明,则是用生产技术革命与以贸易形式输入新的资源这种方式积蓄起来的财富为基础而建造起来的。
本书标题凸显“美术”二字,是有原因的。通常认为,在古人看来,兽纹是帮助巫师通天的重要伙伴,也就是说,回到本书的主题,夏商周时期的美术与萨满密切勾连。读这部考古人类学作品时,我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把握的。个人认为,这是理解本书的一个密钥。诚如张光直所言:“在中国,资源(文明)的最初集聚是通过政治手段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技术可以排除在我们的方程式之外,虽然它本身是文明或国家产生的原动力。”
◎书架巫鸿:《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和祠堂》;林巳奈夫:《神与兽的纹样学》;冈部隆志:《神话与自然宗教: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上午和中午,读完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烦琐之处不多言,有几个观点可以分享下。一、夏商周三代圣俗分都,前者恒一,后者迁移若干,圣都是宗庙祭祀所在。二、三代文明是平行并进而非单线前进的,从地域上看,夏商周在地理上重叠甚少。特别从殷周关系看,周人自成一个政治体。三、殷商以十干与十二辰结合为纪日周期,张光直认为,其王制在十个天干群分成的两组中轮流执政。四、商人世界分为生人和神鬼两个世界,巫政密切结合,借助山、鸟、树等道具沟通天地。
需要交代一下。青铜时代最早由丹麦国家博物馆保管员汤姆森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本指收藏品的一个新的分类的三大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后经柴尔德演绎,成为“在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进化的一串的相连续的阶段”。也就是说,成为社会发展方式的一种概括。张光直指出,从社会的意义上来理解中国青铜器的关键是三代的权力结构。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要依靠当时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而权力是用来保障财富之如此分配。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青铜器便是那政治权力的一部分。
以乌苏拉·富兰克林的视界,在中国,青铜生产的开始表示具有能够获取与补充所需的强制劳动力的蓄库的组织和力量的社会秩序的存在。张光直补充说,由于青铜生产是要依靠这种社会秩序的,青铜产品便成为这种秩序的象征并进一步成为它的维持力量。
张光直对青铜时代这个概念极为推崇:“中国”文明可以根据器物的种类和风格来阐明它的特征,而这个文明可以适用于北自长城以外、南到江南这样大的一片地域之上。青铜器本身当然便是古代中国文明突出的特征,而造成它们的特殊地位的因素,同时也正是导致那文明产生的同样的因素。
如此,我们该怎样理解王小波的《青铜时代》所描写的隐喻性故事和场景?其提供的又是一种怎样的道德神话和政治谱系?
P5-7
今日已是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人有诗意,他们将雨水一分为三,“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花信与之相对应,“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
我们不记得,也不懂,这就是差异。
这样的日子,照例要酸腐一番。以往,是写一首诗。不料,搜了一下,2016年的2月20日雨水,已有了一首节气诗,依旧是左右对齐的地铁体,便犯懒抄了来。如下:
春天来信说见阴云如晤我迟迟
不肯落笔面对山冈总会有几棵
大树斜着身子看人
雨水置身物外它握着年轻的麦子
和人间一起上山下山并替桃花
追回一些落叶
关于我的生活写满了某年和某日
其中一些章节被美好的夜晚搁浅
春风是这个世界唯一的错误
每次淋在我身上神情都略微悲伤
我不说话
我用饱满的雨水喂养自己的心事
2016年12月31日,我整理完地铁读书笔记,遂于次日扯了篇“说明”,转在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得见的朋友圈里。这些笔记都是读完一本本书后随性发布的,毫无逻辑,不论措辞。年底了,我一篇篇扒出来,略微整理了一下,加个说明,原为汇编个册子,打印出来,算是一年的“工作量”。个人看来,这个册子只是“杂耍”而已,既没有见识,又没有啥亮点,有的甚至还是摘抄、编纂,加深记忆罢了,顶多算作一个私人阅读史。没准方家看了,又“笑人齿缺”。几个朋友浏览了“说明”,留言戏称:“出版了吧。”文人无行,大约都有名山情结。本没此意,孰料朋友一语却正中了下怀,不由野欲膨胀。回头再翻笔记,又发现问题多多。如一开始打算出版,一是会选择一些更为经典的书目,二是不会集中在几个作者身上,三是至少注意下言语表达。当初读书的目的,是想业余时间对儒学进行一番知识考古,因此,涉猎主题多集中在诸子、历史、考古等领域,为扩张视野,兼及其他。心下颇为犹豫。一个朋友聊天时说,读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笔记贵在自然,如有目的性,反而拘谨了。我以此安慰自己,随将“说明”转朋友圈“求婚”,请大家引荐出版社。
浸淫书肆多年,我也有自己的小品味。个人陋识,偏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山东画报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新星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的调调儿。求助消息发布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梁艳玲、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廉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副总编辑李建廷等几个出版界的朋友迅速响应。其中,即将就任当代中国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的王敏女士古道热肠,第一时间给了反馈。正月十二日,接到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赵发国先生信息,遂回电。赵发国先生不以小子驽钝,尽心勉励,还说了句,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书漂亮。“漂亮”二字,实属知音之论。正月十五日上午,我已在沂南,正和四弟向前、七弟振邦在库沟赶集,以置办晚上聚会菜肴,接到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傅光中先生电话。傅光中先生十分热情而又客气,谈了出版事宜,赞赏了几句。一席话,让我顿生豪意,晚上和父亲、二叔、四叔、五叔及二弟文廷、三弟升廷、五弟宝廷等饮酒时,不由得多喝了好几杯。
傅光中先生和赵发国先生是资深出版人,两位如此抬爱,让我感动莫名。此处,对隔三岔五浏览我朋友圈中的读书笔记并“勉为其难”予以鼓励的刘金锋、赵凤启、琚宜太、王永光、李纯、梁艳玲、马鸿瀚、赵庆云、李志鹏、刘涛、唐梦潇、纪长青、茹文松、张瑜锋、杜之礼、徐婉婉、陈云望等诸好友和诸书友,表示衷心感谢。正是有了他们,书才成其为书。同时,青年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春雨兄题写了书名,为小册子增辉甚巨,借文末一角,聊表谢眈。
十五后回京,我便在工作之余对书稿进行简单调整,至今日,大体完成。“说明”一字不易,维持原貌,而为序言。下午,四岁五个月的孩子李俊言跑到我面前说,你怎么周六还工作,没完没了啊。是啊,怎么能没完没了呢?书总有结尾的时候,万事万物也一样,只是少留点儿遗憾便好。
谨以此书献给远在沂蒙山区的父亲李彦祥、母亲高凤臻和这片土地上日日“带月荷锄归”的亲人们。
2017年2月18日于京西金顶北街
前言
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李零 《兰台万卷》
李零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李零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李零 《放虎归山》
李零 《郭店楚简校读记》
李零 《铄古铸今》
李零 《大刀阔斧绣花针》
李零 《待兔轩文存·读史卷》
李学勤 《三代文明研究》
李学勤 《初识清华简》
李学勤 《周易溯源》
张政烺 《文史丛考》
王震中 《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
宋兆麟 《巫与祭司》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陈来 《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
邓小南 《祖宗之法》
[澳]刘莉 《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
曹峰 《出土文献与儒道关系》
刘国忠 《走近清华简》
袁珂 《中国神话史》
[日]渡边信一郎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
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王铭铭 《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
张祥龙 《(尚书·尧典)解说:以时、孝为源的正治》
许倬云 《求古编》
李峰 《西周的政体》
李峰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王铭铭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
韩建业 《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葛剑雄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董岭 《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
丁山 《古代神话与民族》《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余欣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皮庆生 《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张泽兵 《谶纬叙事研究》
王爱和 《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
[美]顾史考 《郭店楚简先秦儒书宏微观》
[以]尤锐 《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
[英]巴特菲尔德 《辉格党式的历史阐释》
《尚书》
《春秋》
《诗经》
《周礼》
《周易》
《墨子》
《孙子》
《尉缭子·吴子》
《六韬》
江藩、方东树 《汉学师承记(外二种)》
《孝经》
《公孙龙子》
《礼记》
《列子》
《曾子·子思子》
王健文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管子》
《商君书》
《孟子》
《荀子》
《韩非子集解》
《庄子》
《楚辞》
《山海经》
谢茂松 《大臣之道——心性之学与理势合一》
梁家荣 《仁礼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释与重估》
[美]乔治·凯林、凯瑟琳·科尔斯 《破窗效应》
李伯重 《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鬼谷子》
[日]冈田英弘 《世界史的诞生》
桑兵 《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
梁涛 《儒家道统说新探》
方朝晖 《为“三纲”正名》
刘宁 《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杜维明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黄帝内经·素问》
胡水君 《内圣外王——法治的人文道路》
干春松 《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
(美]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
[美]马克·里拉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美]弗兰克·富里迪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
哨兵 《江湖志》
徐梵澄 《孔学古微》
陈文洁 《司马迁之志》
[美]克里斯托弗·布朗宁 《平民如何变成屠夫?》
干春松 《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
陈超 《打开诗的漂流瓶》
吴飞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李泽厚 《论语今读》
侯旭东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美]马克·图什内特 《宪法为何重要》
[印]克里希那穆提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黄进兴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丁耘 《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
陈少明 《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
王博 《庄子哲学》
李欧梵 《音乐札记》
[英]罗伯特·扬 《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
汪晖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金宇澄 《繁花》
郑永年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体系重建和文明复兴》
止庵 《风月好谈》
[日]杉山正明 《游牧民的世界史》
南怀瑾 《历史的经验》
[美]基辛格 《世界秩序》
[美]埃里克·施密特 《重新定义公司》
[美]艾伦·德肖维茨 《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韦力 《古书之爱》
王敦煌 《吃主儿》
冯骥才 《俗世奇人》
止庵 《旦暮帖》
[俄]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
前因后果》
止庵 《向隅编》
止庵 《插花地册子》
[美]周锡瑞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止庵 《比竹小品》
刘慈欣 《三体》
[美]彼得·海斯勒 《江城》
刘小枫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
张祥龙 《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和道路》
陈侃理 《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
刘翔 《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
白谦慎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
林耀华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胡适 《四十自述》
许倬云 《知识分子:历史与未来》
[美]布鲁斯·布鲁诺·德·梅斯奎塔、阿拉斯泰尔·史密斯《独裁者手册》
蒋庆 《公羊学引论:儒家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
[美]大卫·科泽 《仪式、政治与权力》
赵汀阳 《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
朱雁冰 《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
赵汀阳 《坏世界研究》
刘小枫 《儒教与民族国家》
阿城 《遍地风流》
曾亦、郭晓东 《何谓普世?谁之价值?》
蒋庆 《政治儒学》
[美]萨拉·罗斯 《茶叶大盗》
[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
[美]蔡涵墨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
[印]阿马蒂亚·森 《贫困与饥荒》
李佩甫 《生命册》
苏童 《黄雀记》
傅雷 《傅雷家书》
[美]毛里齐奥·维罗里 《关于爱国: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梁启超 《儒家哲学》
余敦康 《魏晋玄学史》
杨奎松 《“边缘人”纪事》
赵辰 《“立面”的误会:建筑·理论·历史》
殷海光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
刘小枫 《共和与经纶》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
朱光潜 《谈美书简》
[美]邹谠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年)》
杨立华 《宋明理学十五讲》
张维迎 《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
陈来 《宋明理学》
梁柏有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
陈来 《宋元明哲学史教程》
檀上宽 《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陈来 《朱子哲学研究》
蓝诗玲 《鸦片战争》
[法]雅克·朗西埃 《对民主之恨》
[美]塞缪尔·莫恩 《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
刘梦溪 《陈寅恪的学说》
[美]牟复礼 《中国思想之渊源》
刘述先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美]雷蒙德·卡佛 《我们所有人》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释泽道 《佛是自家人》
陈来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陈来 《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
林语堂 《苏东坡传》
陈来 《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美]亚力克·罗斯 《新一轮产业革命》
[美]兰德尔·柯林斯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美]戴维·麦克亚当斯 《博弈思考法》
李晓斐 《民间权威与地方政治》
陈来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
盘妙彬 《我的心突然慢了一秒》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中国现代哲学史》
[美]威廉·伊斯特利 《经济增长的迷雾》
[美]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 《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冯友兰 《南渡集》
杜维明 《仁与修身:儒家思想论集》
[英]乔纳森·艾特肯 《撒切尔夫人:权力与魅力》
[美]斯图尔特·布兰德 《地球的法则:21世纪地球宣言》
[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
与思维的大变革》
杜维明 《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
杜维明 《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
[意]安伯托·艾柯 《带着鲑鱼去旅行》
杜维明 《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
杜维明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杜维明 《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
杜维明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
[美]阿里夫·德里克 《后革命时代的中国》
葛兆光等 《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
赵树理 《三里湾》
[美]迈克尔·桑德尔 《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
[美]理查德·亨利·托尼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英]艾伦·麦克法兰 《现代世界的诞生》
[英]彼得·伯克 《文化杂交》
王湘穗、乔良 《割裂世纪的战争》
杨渡 《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
[英]贝利 《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
[美]哈罗德·J.伯尔曼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
[美]查尔斯·默里 《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
[匈]卡尔·波兰尼 《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
[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列奥·施特劳斯 《自然权利与历史》
[美]弗朗西斯·福山 《政治秩序的起源》
[美]弗朗西斯·福山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美]弗朗西斯·福山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美]汉娜·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
[德]马克斯·克鲁泽 《人类文明史》
[美]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德]马克斯·韦伯 《学术与政治》
[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
[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自由主义的终结》
[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
[印]阿马蒂亚·森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陈启云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
[美]汉娜·阿伦特 《反抗“平庸之恶”》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德]卜劳恩 《父与子》
[美]杨庆堃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石玉昆 《三侠五义》
李伯重 《火枪与账簿》
[美]韩森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柯小刚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
钱新祖 《中国思想史讲义》
李娟婷 《商会与商业行政: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商关系》
冯象 《创世纪:传说与译注》
王树增 《抗日战争》
冯友兰 《新理学》
林达 《总统是靠不住的》
何建明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李俭 《博览会史话》
黄开国 《公羊学发展史》
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
[加]卜正民、施恩德 《民族的构建》
木心 《文学回忆录》
虞和平 《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
后记
读书,是自己唯一能做得了主的事儿
某日,夤夜卧览《三国志·诸葛亮传》,至“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句,喜。古贤人之境界,小子卑鄙,自不能至,但“观其大略”四字,却是心向往之。曩者我读书以《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铭己,一直奉行“随便翻翻”,“暇日轩眉哦大句,冷摊负手对残书”,至于书“闲”与不“闲”,却不理会许多。
在我心目中,读书既不崇高,也不卑微,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或方式,一种兴趣,一种自以为是的快乐和远方。每周、每月、每年都有大量书榜、书单、书目粉墨登场,当不得真。话说有一天,我赴一泰斗级学人处小酌,其业余时间任某报好书榜评委,屋子里堆满了赠送的书籍。去时,他正在推荐“好书”,看也不看,在榜单上信手画几个勾,交差了事。人家以榜单果腹,咱拿来读了,算是什么?
某友说,你有一句非典型性名言:读书,是自己唯一能做得了主的事儿。
这话不虚。自由不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首先是肉体的和精神的。肉体自由很难,精神自由也不可得,但借书“远俗尘,神游物外,契无相之妙理,化有结之迷途”,却是可以尝试下的。我辈无能,只能借纸遁去——遁是心遁。《庄子·人间世》载:“回日: ‘敢问心斋。’仲尼日: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一’苏轼说得更干脆:“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心斋咋学?办法之一是靠读书。赵翼云:“身退敢谈天下事,心斋惟对古人书。”归结到一点,读不读是自由的,读什么是自由的,怎么读是自由的。觉得快乐就是自由,就是目的,就是超越。至于其他,且不管三七二十一。
当然,读书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说不好,有若干个意思。书读不过来,瞎翻,浪费了卿卿性命;最主要的,书籍会屏蔽知识以外的世界。特别最后一点,《孟子·尽心下》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陆九渊也说:“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精当。读成了偏执狂、牢骚鬼的不在少数,君不见,这些人还闭目晃首,自封上人和大师。当然,读书和实践关系不紧。否则,陆游就不会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无定式、定法,快慢也是相对的概念。某人问:你是不是只看前言和目录?我虚妄地点点头。其实,我最喜欢看后记——后记有肉,喜欢读书的,不会不晓得其中关节。个人体会,快是因为没油水,慢是需要再三品尝,还有一条,熟了也就快了。读书没有秘诀,经年累月地读,就能一目三五十行,一日遍读孔孟老庄。《论语》有11705个字,只是据说,毕竟版本不一,我读了十几年,直到背诵了,才能说这部经典只有“经典”两个字而已。收录的一些经典作品,哪是一天看得尽的,几乎都是把玩了数载之久。想起1996年暑假备战年底的硕士考试,找爷爷开了后门,在村里的学校里复习,二十几本参考书,摞在一起,双眼一闭,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复述一遍。这种读书法虽不可取,但至少可以说明怎么样才能读薄、读熟、读透。现在书越来越多了,可选择的范围却越来越小了,好在我只是玩玩而已,喜欢的,就多读几遍;不喜欢的,就扔一边,“乐在其中矣”。
这些年,我家离单位甚远,一天在地铁里往返三个小时,读书便成为期间的主业,总不能老捧着手机装科技达人吧。不过,地铁捧着书,人家独玩你独读,也令人厌。需要交代的是,读书不能耽误工作,那是饭碗——不能把书带进办公室,这是道;也不能耽误吃饭,那是生活——不能把书带到饭桌,这是德。读了这么多年,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统计一下一年最多能读多少书。我就边读边做简单笔记,七八百字的,意思意思。一年下来,读书超过三百本,但做了笔记的,就是集子里这些。
列位看官,切莫误会。我做笔记——不是书评,都是兴之所至,随便摘录,自以为嬉笑怒骂痴怨愁,其实就想和书说说心里话。笔记不讲究格式、规格和格调,读得随心,记得率性,论得浅显,有时甚至是直接摹抄,且恕罪则个。我个人也无定见,都是一时之兴,自相矛盾之处多多。整理完笔记,我又从书架里凭记忆添了一部分书目,或相关,或不相关,只觉得好玩罢了,又不是科学,当不得真。书目自然挂一漏万,我不做《艺文志》,没那么讲究。以后,我决定不这么做了,在手机上码笔记,容易瞎眼——想一想多么不容易,在地铁读了,还得在地铁记,个中滋味,阿弥陀佛。
读了这么多年,没近视眼,大喜;没傻——傻了我也不知道,大喜;没长知识,更没长本事,大喜。不是客气,书读多了又如何?即使破了万卷,也行不了万里路。
如是而已。
2017年1月1日于京西金顶北街
《纸别裁》是作者李瑾的个人读书笔记,涉及两百余位作家作品,囊括古今中外作品。在作者看来,读书既不崇高,也不猥琐,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或方式、一种兴趣、一种自以为是的快乐和远方。本书即作者在工作闲暇时间所读书籍的书评式感悟。图文结合。
《纸别裁》是李瑾的个人读书笔记,收录了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张光直、李零 、李学勤、张政烺、王震中、宋兆麟、苏秉琦、陈来、邓小南、刘莉、曹峰、刘国忠、袁珂、渡边信一郎、荣新江、袁行霈、张泽兵、王爱和、顾史考、尤锐、巴特菲尔德等两百余位作家作品,是作者工作闲暇时间所读书籍的书评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