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六岁少女/秦文君小青春系列/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秦文君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十六岁少女》是秦文君的长篇处女作。

书中写到“我”去黑龙江林场上山下乡,这或许与秦文君本人曾去黑龙江林场上山下乡的经历有关。

评论家曾说:“《十六岁少女》像雪地里飞出的一只翠鸟,让人感到灵魂的震颤。”先且不论它所获得的诸多荣誉,孩子们对这部儿童文学的热烈反响,就是对它的证明。她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的共有情感,成功的在半大不小的孩子们内心深处激起了共鸣,十六岁时的秘密选择、早熟却青涩的口吻,时时刻刻与自己心灵的孤独对话,以及那些带着少年式悲壮的浪漫情怀、无一不触动着曾经十六岁的我们,无一不透露出撼人心魄的文学魅力。而用对待成人文学的认真态度来对待儿童文学的创作,无疑正是秦文君成功的秘诀。

内容推荐

十六岁的春天,我是个病怏怏的女孩。我收到了来自同校同龄的男同学郑闯的纸条,我们暗暗谈起恋爱。秋天,一批人奔赴黑龙江林场,我也如愿以偿。我和室友钱小曼、倪娜、吴国斌在那里相遇,冰天雪地的生活开始了。从16岁到18岁,短短的两年时间,每个人都在那里演绎了无比坎坷的青春命运。18岁才刚刚拉开人生序幕,生活还有无数新的盼头,我们为已经经历的惊心动魄的种种苦难逐渐释然并心怀感恩。秦文君著的《十六岁少女》用智慧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了一代人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我属马(代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亲爱的母亲当年真是大大地失策,她让我守在缝纫机旁当帮手。我经手的大都是破旧的半成品:一个裤腿拆开后改成一个袖套什么的。那些针眼和旧线以及光线幽暗的家令我感到窒息。这酿就了我对母亲说不清道不明的怨恨,母女骨肉分离的灾难只是个时机问题。

十六岁的春天,我是个病殃殃的女孩。发育得不好,又拼命害羞,驼着背,用手肘护着胸,像是怕那儿会掉下些什么。那时像是存了些阴郁的恶意,对谁都爱不很深。特别鄙视已婚妇女,觉得她们过于丰满招摇,不晓得遮盖自己,出卖了女人的含蓄美。唯有母亲是清白的,我固执地对自己说。

人们都说女儿会仿效母亲,又说从母亲的品行中能看到女儿的将来。所以母亲的微妙变化都会引起我的一番惊恐。

母亲原是事业女性,文绉绉的,我喜欢有一个爱捧书的母亲。她能使家庭充满清高的情愫。“文革”葬送了她的前程,于是她从此归依家务。现在想来,她不高明在于把苦衷带进这个家庭,把怨气迁在亲人头上。她很蠢地抱怨着,为些小事对父亲暴跳如雷。这简直是我的蒙难日,只要他们一吵,我就会神经兮兮地跳起来关紧门窗。假如这时有人往我家方向多看一眼,我就视那人为仇敌。

我菲薄的自尊心很快就被撕破,是母亲亲手撕的,像平素撕一块碎布。她开始大声跟邻居吵架,责骂别人缺少教养,脸上依稀寻得一丝职业妇女鹤立鸡群的自鸣得意。她每一个尖锐的发音都刺痛我的太阳穴,我躲在家里,老觉得谁在抽我的脸,抽得肿起来,疼得龇牙咧嘴,忍不住要呻吟,要昏厥。

我常常产生幻觉,仿佛那个可怜又可恨的女人就是我自己。痛苦化成了深刻的怨恨,它教会我斜着眼瞧她,眼光很邪恶;有时我想死,用之来报复母亲。可是那股恨里却很复杂地裹着一种特别的爱,简直是畸形的。我越是在心里遗弃她,就越发想维护她,弥补对她的遗弃。我想,这大概是血缘带来的一脉相承的亲近感,它真叫要命。

那种既爱又恨的感情折磨着我:灵魂早已飞走,在远处飘摇;躯体却厮守在母亲身旁,寸步不离。母亲去水龙头旁洗衣,一身单薄的夏装被风掀弄着,我必警惕地守在那儿,挡住任何男性形形色色的目光。我分不清到底是爱母亲的纯洁还是在捍卫自身的纯净,两者搅成一片,天昏地暗。

最使我难堪的是母亲很爱我。我惶惑,感到自己辜负了一个人,堕落了,成为十足的伪君子,一个为世人不齿的黑心女人。我难以自拔,只好期望出奇迹——一场大战乱,我逃到天涯海角,从此隐姓埋名一生,晚年凄惨;或是战死疆场,寄一绺额发献给母亲。总之,唯有那些苦难的结局才能惩罚和洗刷自己。

枯燥冗长的生活犹如沙漠,人能生存下去,不被吞噬,细细寻去,必是那人心里有些希望和欢乐。我当初的欢乐在旁人来看或许太渺小,可它确确实实是我的甘泉。

我亲密的女伴美妹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美妹住在我们楼上,美丽的小脚踩着我家的天花板。她与我同龄,说话软绵绵娇柔柔可心理成熟得吓人一跳。她体态婀娜多姿,尤其令我羡慕不已的是她漂亮的夏装;这致使我记不起她其他季节的装束。

赤日炎炎的十六岁夏季,她趿一双厚底本屐,鞋带鲜红鲜红的;那时少女们流行穿“越南衫”,就是圆圆的和尚领,拉链装在背后的短袖衬衣。独独她拆除袖子,挖低领口,再镶上一圈用本料做的抽绉花边;这就洗清了椰林丛中苦兮兮的越南少女味,显得大富大贵,很有一番日本仕女的妖娆风范。母亲曾说美妹善于修饰,意思指她并不漂亮。对于一个陌生女孩我能立即判断她是美是丑;但对朝夕相处的人就困难了,我觉得美妹的长相本该如此,没什么可挑剔的疵点。母亲的目光竞如此锐利,我想她肯定也不满意我的外貌。

P2-4

序言

一个人从哪儿来又去哪儿归宿,除了自身的抗争之外,也许还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冥冥天意,我十六岁那年的抉择能证实它与我同在。

那年过生日,当然也是春天。女伴美妹甜腻腻地唤我“小女人”,她亲昵地搂紧我,美艳如花瓣的嘴唇贴着我的耳根,简直像个温柔的仙女在爱抚一个面黄肌瘦的丑八怪女孩。自卑使得我心里发痛,胃好像太饱,止不住想吐出些什么。于是我头一次蛮横地推开她,躲在一个堆公用杂物的黑房子里沮丧。

我祷告般地想,做一个男人多好,用不着为无姿色担忧。成为一个长相丑陋又病怏怏的小女人,简直可恨至极。

那时我讨厌自己的性别,其实是对生命的生疏。不久苏醒后的天性让我陷进典型的女性化的情感波澜,继而又随之跳入生活这个茫茫大海。自始至终,我都是个脆弱的小女人,但我能感觉到一双强悍的巨手推着我的背部。它集必然与偶然于一身,来去匆匆,神力无底。

后记

秦文君与《十六岁少女》

◎刘绪源

我不敢将这部小小的长篇同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相比,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不言自明的差距。然而,当我一页一页地细细品味,揣摹着作者所曾经历的人生与执笔创作时的心态,在她所精心构筑的艺术氛围中流连忘返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以往捧读大师们的杰作时所常有的那种心境,那种在极端世俗的人世图景中洋溢出高雅和圣洁,在朴素而独到的字里行间读出永恒与深邃的愉悦。

记得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时,我为书中的每一个细部击节赞叹,而不忍心太快地读完它。它们确乎处处精彩备至,堪称字字珠玑。我总觉得,秦文君在结构她的《十六岁少女》时,是受了这样的影响,或在艺术追求上有相近的指向。她让情节缓缓地推进,从容不迫,不故弄玄虚,不挑起读者过多的好奇;却在细部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心血,调动起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感受,写得率真而深邃,一页一页铺满了她的真情实感,很少找得到随意编排或情感空白的段落。所以,我读《十六岁少女》,读得十分缓慢,一反我近来一目十行的读书习惯。我不忍心让作者的经历和心血的这种真诚的倾注,在我匆忙的目光中轻易地滑过去;也不愿意舍弃这种真诚的倾注在被赋予文学的形式以后,所能带给我的那结结实实的艺术享受。

与此同时,我也想到了拉关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日本的川端康成。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中国的年轻作家群中风靡一时。我想,他们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也一定受到了秦文君的喜爱。《十六岁少女》是以一种阅历渐丰、步入中年的过来人的目光,回视当初幼稚而纯真的青春岁月。这样,在叙述时,就不光是一味地白描,而是不断加入今天的体察和品评,时而将尚未发生的事预先投进去,时而又将早已消逝的事重新引回来,这种具体的叙事时态上的灵动自由,弥补了情节结构上缓慢推进所可能造成的沉闷,又大大加深了读者关于各个细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体验,从而产生了种种神秘而悠远的玄想。

我不敢说《十六岁少女》中所写的,都是秦文君的亲身经历;但我相信,作为一种心理的历程,它们是完全真实的。

文学的特质,在于审关地把握事物,把握人生。说到底,所谓审美,也就是以审美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体验与再体验,就是以审美理想来重新衡量(而不是掩饰)人生的一切。在这样的衡量之下,人生将总是显得不美满的。

我想在这里强调这样两点:

首先是“不掩饰”。因为不掩饰,人生就显出了它的惊人的复杂性,显出了它极端的世俗气和真切感,显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但又与我们异常亲近。

其次是“不满”。作家的目光,常常包含着忧伤乃至愤怒,流露着对人生现状的不满。但表示出不满,也就是发出了美的呼唤,也就是希望人生有所改变,也就是站在充满缺憾的人生的实地,向着审美理想的接近和升华。

读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我首先感叹备至的,就是它的“不掩饰”。作者将十六岁的人生所面临的尴尬和复杂,一笔一笔地解剖得淋漓尽致。她写出了初恋的惶恐和疑虑,自卑与自尊,纯净与烦琐……书中的几位少女都是那样地忠诚于自己的初恋,但最后几乎都痛苦地分手了。因为人的复杂,爱情的复杂,后来的人生遭遇的复杂,都不是十六岁的目光所能一下子看透的,何况初恋的光晕又使这目光变得朦胧不清了。书中的“我”明明发现了初恋的爱人郑闯的种种弱点,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感觉到了此外的真正的爱情的吸引,但她为了捍卫对于自己初恋的“坚贞”,将一切都置之不理,尽力维持与郑闯间的情谊。他们自己也体会到了这种无法进展的关系的负累,他们踏入初恋之后就变得处处被动,莫名其妙地将自己置于一种被奴役的、不能自拔的地位。这就是十六岁的爱情,这就是当自己还没有成熟到学会听取自己心灵的种种新的呼唤时的爱情现状。将它与那些卿卿我我、如花似玉的粉红色的爱情小说比较一下,我认为,这里包含着更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包含着作者更多真诚的研究和体验,也包含着更多的人情味(这种人情味迫使作者不能对少年读者作任何欺瞒)。同样,书中还写了同性与异性之间的警惕与隔膜,在这些描写中,都体现着“不掩饰”的原则。

真正刻画出人生的复杂性的,是书中的“我”到了黑龙江林场以后,在那里所见到的种种人事的变迁。而其中写得最好的,我以为是那个美丽而又自私、敢作敢为而又泼辣凶残的“黑女孩”胡国斌。这是书中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我甚至按捺不住地想将她与梅里美笔下的嘉尔曼相媲美。尽管她是个“很坏”的女孩,尽管书中写她的笔墨并不太多。她的身上充满邪气,从一出场就惹人讨厌,她的冷漠、喜怒无常和爱捉弄人,处处增加了别人的反感。她出生在一个无爱的家庭,她的心灵中恨多于爱。但作者没有简单化地处理这样的人物,随着描写的步步深入,我们看到,她的心里也潜藏着爱的渴望。她的父亲被关在监狱里,她和她的姐姐从来不叫他父亲,而只称作“那男的”(母亲则被称为“那女的”),她平时流露出的只有对父母的恨。然而,父亲以前送她的一本《外国民歌二百首》,她一直带在身边,每当唰唰地翻动它时,目光就会变得温和生动起来;意外的火灾烧掉了她和父亲之间这唯一的联系物,这使她变得愤怒异常。正因为缺少爱,她对于自己得到的爱,就倍加珍惜,爱得疯狂,爱得不顾一切,以至根本不可能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当爱人决心离她而去时,她痛苦得无以复加,她使尽了一切手腕,最后竞将深爱的人推下了悬崖;但几分钟后,她又拼命地哭喊,要人们去救他……她最后的结局是像他父亲一样,被关进了阴暗的看守所。我们从她的身上,读出了人性和兽性的交织,读出了现实人生的复杂和残酷。这种毫不掩饰的写法所激起的,恰恰是我们对于完美人性的呼唤和渴望,恰恰是我们对于真正的爱的珍惜。

另一个令人讨厌的形象——“知青头”,作者也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这是一个处处“坚持原则”,喜欢说教和唱高调,对于业务却一窍不通,在关键时候还善于整人和打击报复的老知青。可是正是他,为了执行上级的指示,可以不顾生命安危,身先士卒,在冰雪中连夜奋战,致使平时恨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与众不同”的。就是这样一个带着点儿政治野心的小人物,最后因为救火,被烧成重伤,但他不愿“病退”,决心永远留在林场,他有自己的想法:“回沪后就不再会有人懂得你了。”这样一个既可怜又悲壮的人物,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的。至少,在认识了这些人物之后,我们再也不愿用简单化的目光,来判断周围的人事,来断言色彩斑驳、变化万千的人生了。

“不掩饰”的同时,也便倾注了作者的“不满”。作者不满于“黑女孩”与“知青头”的性格和处境,更不满于造成这一切的那种强大的“合力”。当然,秦文君不是茅盾,更不是托尔斯泰或巴尔扎克,她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这种“合力”作全面的分析。她只是把自己的不满和忧伤表现得十分透彻,十分深刻,而这,也就形成了她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她写了另一位与“知青头”相对比的人物——万林强,这是一个很有能力、比较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老知青,当“我”的小爱人郑闯死后,他与“我”真诚地相爱了。但由于他说了真话,被他的“政敌”(知青头)整了下去,他在知青连的地位保不住了。他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浪中长大的,对他来说,“政治生命”是重于一切的,爱情则居于其次。为了摆脱眼前的处境,万林强强忍着痛苦,毅然斩断了与“我”的万缕情丝,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合,去挣自己的政治前途去了。另一位与“黑女孩”胡国斌相对照的人物——善良的女知青倪娜,命运则更加凄惨。她从小在家中遭遇不幸,怀着对人面兽心的继父的憎恶来到了林场,但她却以更大的热情拥抱周围的生活。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找到了真正的爱情。可是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一直有不祥的预感,“那预感甚至在她结婚的前夜就摧残她,时时让她感觉幸福滑溜溜地攒动,正在挣脱把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感?因为从小不幸的她,感到自己太幸福了,而她深知周围的人生的不美满,所以总觉得自己的这点幸福来得太偶然、太侥幸,因此就很不稳固。以后,她的爱人挨了“知青头”的整,被关进了“学习班”,她临产时又因交通阻隔和庸医的延误时机,终于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这样的描写,是催人泪下,令人心碎的。秦文君正是通过这些精致的笔墨,表达了她对于人生现状的真实体验,从而呼唤这个世界变得更理想一些,更美好一些。

我们读着这样的描写,一面为充满缺憾的人生而感叹,而忧伤;一面也就更强烈地体验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珍贵的,什么是更令人留恋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于是,我们也就更热切地盼望起来,盼望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书评(媒体评论)

《十六岁少女》的特点,首先是“不掩饰”。因为不掩饰,人生就显出了它的惊人的复杂性,显出了它极瑞的世俗气和真切感,显得支离破碎。千疮百孔,但又与我们异常亲近。

其次是“不满”,作家的目光,常常包含着忧伤乃至愤怒,流露着对人生现状的不满,但表示出不满,也就是发出了美的呼唤,也就是希望人生有所改变,也就是站在充满缺憾的人生的实地,向着审美理想的接近和升华。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