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作硬木家具(李永芳)(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薛坤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薛坤著潘鲁生主编的《京作硬木家具(李永芳)(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手艺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持有、传承、传播主体,是传统手工技艺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也是最活跃的活态基因。薛坤著潘鲁生主编的《京作硬木家具(李永芳)(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京作硬木家具传承人李永芳从艺人文环境、手艺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人文地理

 第一节 京作家具及其特点

 第二节 东晓市与鲁班馆

 第三节 北京硬木家具行业的变迁

第二章 手艺人生

 第一节 师承渊源

 第二节 义成福记学艺

一、学徒生活

二、技艺学习

 第三节 李永芳与文人大家的交往

 第四节 龙顺成工作经历

第三章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第一节 木材性能与工艺特点

一、木材的宏观特征

二、木材的工艺特性

三、传统木作工艺的用材观

 第二节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工具与工艺

一、选料、下料

二、刨平

三、画线

三、开榫凿眼

四、起线打圆

五、雕刻

六、组装

七、净活

八、打磨

九、染色

十、烫蜡

 第三节 京作硬木家具榫卯结构与制作技艺

一、京作硬木家具榫卯结构概述

二、京作硬木家具榫卯结构制作技艺

 第四节 京作硬木家具的结构特征

一、京作硬木家具结构的空间形态

二、京作硬木家具结构的视觉特征

三、京作硬木家具榫卯结构的文化符号

第四章 手艺绝技

 第一节 李永芳代表作

一、工艺要求

二、李氏圈椅

 第二节 作品欣赏与点评

一、点评专家介绍

二、作品欣赏与点评

第五章 手艺传承

 第一节 传承谱系

 第二节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李玉水

一、从业经历

二、从业体会

三、代表作品

 第三节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田燕波

一、从业经历

二、从业体会

三、代表作品

附录 李永芳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北京工商指南》中登记的家具木器行的名册来看,从事硬木家具修理的大部分师傅来自河北省南部的衡水、冀县、深县、南宫、枣强等地。这一带百姓生活困苦,经老乡介绍到北京来找个学徒的地方,都能够吃苦耐劳。

张秀芹(李永芳岳父)生于1889年,河北南宫人,早年曾在义成木器铺当学徒,是龙顺成认定的京作硬木家具技艺第一代传承人。义成的掌柜李成蹊①,是河北冀县人,与张秀芹是同乡。1943年张秀芹创办了义成福记桌椅铺,1949年在他60岁的时候,就回老家养老了,把柜上的事务交给儿子张获乾打理。张获乾又名张怀福,是龙顺成认定的京作硬木家具技艺第二代传承人。木器行有句老话,“少爷姑爷舅爷,不能在柜上”,因为担心在自家学不出来,过去要学生意都是把自家孩子送到别人柜上。张获乾上完私塾后,曾在琉璃厂附近一家修复旧书的店里当学徒,当时北平的旧书业、装裱业等比较发达,有宝文书局、三槐堂、三友堂等多家知名的书店,这些书店主要经营古籍善本,还有一部分是书籍修复的工作。张获乾在修复旧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知识,这对他日后在古旧家具的鉴定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获乾做事非常用心,在经营古旧家具的同时非常注意学习和总结。旧木器铺的经营主要是“买好卖好”,一件家具能值多少钱,能卖多少钱要认准。这方面正是张获乾的强项,他对于家具的材质、造型、年代等特点非常了解,制作的过程中工人哪做得对哪做得不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因此在京城鉴赏界有“毒眼”的美誉。他店里家具的货色品位在鲁班馆是首屈一指的,王世襄、陈梦家等收藏大家都从他手里买过不少东西。在经营古旧家具的同时,张获乾注意学习和总结。遇到好的家具款式或者局部装饰,他都尽可能拓下来留存(图2—1)。早在1960年张获乾就系统地总结了传统家具中常用的榫卯结构,阐述了明清家具的区别,提出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图2—2)。

1956年公私合营,根据当时的赎买政策,对私营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当时资本够2000元即划为资本家,2000元以下的为小业主。北京市政府对义成福记资产进行评估,家具的单子一共列了30多张,资产总额共计1980多元(图2—3),后来将张获乾划为小业主。根据国家政策,小业主要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合营后,张获乾去龙顺成当了油工。此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决定举办工商界生活互助金,张获乾需按季度缴纳定息的一定比例作为生活互助金,对部分生活困难的工商业者进行生活补助(图2—4)。

油工的主要工作其一是拼色,一件家具所使用的木料比如说黄花梨,不同部位颜色有深有浅,最后都要勾成一样的颜色;其二是烫蜡,烫蜡是传统硬木家具表面处理的方法,作用是防止温度、湿度变化而造成家具的变形开裂,展现木材纹理的美感。

P14-15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京作硬木家具·李永芳》一书,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接近完成了。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后记中言及除朱桂辛及刘敦桢、梁思成先生的指导外,对他帮助最大的是鲁班馆的老匠师们。采访期间,我曾两次来到位于晓市大街的鲁班馆,物是人非,现在仅有“同兴和”木器的一座二层小楼保留了下来,但王世襄先生书中提到鲁班馆的师傅已不再神秘。

李永芳先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李永芳先生长期担任“龙顺成”技术科科长,与祖连朋、李建元、石惠等工匠都有交集,与王世襄、陈梦家、杨耀等大家都有交往。虽已是耄耋之年,李老身体仍非常硬朗,耳聪目明,对诸多往事像昨天发生过的事一样娓娓道来,我想这应该受益于他早年的劳作和淡然的处世态度吧。

采访期间,李永芳次子李玉水先生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包括合营前后的票据,未曾公开的张获乾先生的笔记,张获乾先生、李永芳先生亲自拓制的经典家具的纹样,经典家具的实测图,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值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向李永芳、李玉水两位先生致以真诚的谢意。

感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教授从选题到修改和定稿阶段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家具》杂志原主编王黎女士热心地为我推荐和联系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袭明轩郝增涛先生提供了大师作品和部分制作过程的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为本书篇幅的限制,未对祖连朋、李建元、石惠等鲁班馆老艺人的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有未被列为传承人但同样熟悉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老艺人,亟待我们去采访。京作硬木家具,仍有大量的文献等待整理和挖掘。传统家具的继承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希望本书能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线索和资料,推动对传统家具更深层次的研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