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著潘鲁生主编的《河南滑县木版年画(韩建峰)(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 书名 | 河南滑县木版年画(韩建峰)(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徐磊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磊著潘鲁生主编的《河南滑县木版年画(韩建峰)(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徐磊著潘鲁生主编的《河南滑县木版年画(韩建峰)(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浙江河南滑县木版年画传承人韩建峰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手艺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本书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是记载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手艺。 目录 第一章 风雨沧桑李方屯 第一节 滑县李方屯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宗教信仰与民风民俗 第三节 滑县年画的传播语境 第二章 韩氏百年见奇峰 第一节 门里出身 第二节 “游侠”故事 第三节 艰难传承 第三章 布衣亦有鸿鹄志 第一节 传统技艺的恢复与传播 第二节 年画的产业化之梦 第四章 刀笔舞动小乾坤 第一节 材料、工具与技艺流程 第二节 建峰释艺 第五章 画里世界与众殊 第一节 祖宗轴、全神图、门神图与求子图 第二节 戏曲典故、民间故事与行业神 第三节 对联、纸牌、墙画 第六章 韩建峰访谈实录及其评价 第一节 韩建峰访谈实录 第二节 冯骥才先生谈韩建峰 一、初闻不信 二、见了一惊 三、两个产地的艺术比较 四、风雨入画乡 附录 韩建峰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初识韩建峰,缘于一份材料。其时,笔者正着手写一篇有关木版年画的论文。友人从河南归来,带给我一些河南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及其资料,其中夹杂着对他和“同盛合”年画的介绍,现抄录如下: 韩建峰,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8年出生于滑县慈周寨乡前李方屯木版年画世家。滑县木版年画项目抢救整理发起人,河南省首批老字号“同盛合”年画掌门人,滑县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自幼学习制作木版年画。1995年起致力于李方屯木版年画的抢救调研整理工作。2005年完成了地方年画的学术论证,同年注册登记了“河南省明清木版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河南省明清木版画文化研究所”,呼吁社会各界对滑县李方屯年画给予关注,加强宣传力度,长期致力于滑县木版年画的整理、调研、教学等工作。2006年整理和创作的年画作品,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国务院参事、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的高度重视,同年11月冯骥才先生亲临滑县李方屯,对韩建峰的抢救整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同时认定李方屯的年画风格和题材为“原生态、活化石”,并将其列入我国2006年民间文化十大发现之一。其作品选入由冯骥才先生所著《豫北古画乡发现记》。《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滑县卷》,并担任后者的整理人和编委。他自费整理“同盛合”年画文化体系,申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将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及要领通过影像和书面注解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世。带动滑县其他乡镇的年画爱好者积极参与和学习制作,并影响到周边其他县区,使滑县李方屯年画声名远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07年至今,他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办了“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天津成果展”,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青岛泰之的赞扬和肯定。创办了“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工艺美术馆”和“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工艺美术协会”,制定了系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多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举办的年画展演活动。创新传承体系,先后有山东、天津、陕西、河南的一些大专院校师生走进李方屯,实现了教学互动,使豫北广大地区的传统木版年画得到快速抢救和保护。2009~2013年完成了滑县李方屯年画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自1995年以来,他先后投入资金数十万元进行文化宣传和产业化发展,抢救整理古版(范本)500余种。其代表作品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冯骥才先生亲笔为韩建峰题词“弘扬滑县年画的功臣”,并题写“中国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博物馆”,以促其完成地方年画及民俗文化的全面整理工作,最终完成博物馆建设,建立学术交流、展示、人文、自然、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一体化完整机制。 滑县李方屯——“同盛合”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其年画制作始于明武宗年间,距今有500余年的传承历史。“同盛合”木版年画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李方屯韩氏先祖韩朝英潜心钻研创作,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等内容。经世代传承创新,形成了后来的滑县(“同盛合”)木版年画。经过第26代传承人韩建峰先生的努力和坚持,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25日,冯骥才先生带领专家组莅临滑县“同盛合”实地考察时宣告:“滑县李方屯‘同盛合’木版年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发现的一个新的木版年画产地,其风格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原生态、活化石’,是普查、抢救文化遗产的一个惊人发现,对研究中国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盛合”木版年画由手工制作而成,人物造型粗犷豪放,线条刚劲有力而舒展,简洁明了。其表现形式以祖宗轴(族谱)、中堂、对联、条屏、戏曲、典故、山水、花鸟等为主,是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写照。题材涉及道家、儒家文化,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诸神的崇拜。冯骥才先生认为滑县“同盛合”木版年画文化价值较高:“它是黄河流域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从大量的木版年画题材当中看到了当时人们的一种信仰和崇拜,充分体现了先人与天地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P26-27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与韩建峰先生相识,已有多年。其人耿直、豪爽,热衷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着实为滑县木版年画的抢救与整理做了很多事情。为他写这样一部小传,显然不能完全折射他的成绩。冯骥才先生称他为“弘扬滑县年画的功臣”,这样的评价是很高的。 在我采访过的民间艺人中,韩建峰算是“另类”。年画门里出身,当过兵,早年漂泊北方数省,现在又担任着李方屯的党支部书记,所有这些,都使得他的眼界、阅历以及对民间艺术的理解超出一般民间艺人。这个人身上还有一股韧劲,他认准了的事儿,一头扎下去,即便头破血流,即使家徒四壁,他都要干到底,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豫北大地沟畔间的野火。那火种年年将沟畔的野草烧燃一通,且待春汛响起时,无边的青翠却又连接了荒凉的豫北平原。久而久之,这火与草竟是一个整体了。火是执着地奔着草而来的,而草也只有在燃烧中与火相荣,在燃烧中寻找生长在这豫北大地的意义。 我想,这是文化的传承力量使然。在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担当往往成为一种奢谈之时,在豫北的乡间,却有这样的人在践行着文化的理想,这不能不让人唏嘘长叹。诚然,通篇极尽溢美之词,也是建峰兄不愿看到的。他亦非完美之人,他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或多或少都存在可商榷之处。在文化的创新之路上,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以期完善自我。这个过程一定是漫长的,让我们一起受惠于时间。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一些图片甚至文字资料均需要建峰兄提供。他拖着病体,在百忙之中,均能及时整理并寄给我。其间辛苦可想而知。 本套丛书主编、国家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董占军教授对本书撰写多有悉心指导,本书编辑老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张传寿老师以及我的几个学生也为本书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谢过。 因时间紧促,谬误在所难免,还请专家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