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苏南京云锦(金文)(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佳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佳著潘鲁生主编的《江苏南京云锦(金文)(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内容推荐

手艺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持有、传承、传播主体,是传统手工技艺最重要的活态载体,也是最活跃的活态基因。李佳著潘鲁生主编的《江苏南京云锦(金文)(精)/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主要介绍江苏南京云锦传承人金文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 云锦的织造工艺和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南京的人文地理

 第一节 地理篇

 第二节 历史篇

一、中国早期的丝织业发展状况

二、出现于元代的南京云锦

三、明代云锦的蓬勃发展

四、清代云锦的鼎盛发展

五、民国时期之后云锦发展

 第三节 文化篇

第二章 金文的手艺人生

 第一节 云锦织造工艺的学习与继承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创新

 第三节 艺术的成熟与辉煌

第三章 云锦织造的绝技和传承

 第一节 云锦织造设计的理念传承

 第二节 云锦织造的绝技与传承

一、挑花结本

二、金银线的制作

 第三节 云锦织造工具——织机的传承

 第四节 云锦织造口诀的传承

一、纹样创作设计口诀

二、织造生产口诀

第四章 云锦的织造工艺及种类

 第一节 云锦织造过程

一、原料准备

二、织机装造

三、织造

 第二节 云锦的花色种类

一、库缎

二、库锦

三、妆花

 第三节 云锦的图案和配色

一、云锦图案的内容

二、云锦花卉图案的设计布局

三、云锦的配色特点

第五章 金义佳作赏析

第六章 金文的访谈及著述

 第一节 访谈集录

 第二节 主要著述

附录 金文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中国早期的丝织业发展状况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人类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纺织。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曾经“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在商周时期桑蚕业已经被列为要政之一,并设立了专门管理丝造的官吏——“典丝”,当时政府对丝织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诗经》中也记载了“抱布贸丝”的情况。

丝织业起源之初,发展的重点在黄河流域,后来发展至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开始生产麻织品。在魏晋、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唐安史之乱之后,长江中下游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丝织业也兴盛起来。

三国时期,定都南京的吴国就在国都南京设立了官营织造,其后南朝的齐、梁、陈三代也予以延续。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织业发展更快,临安(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常州、湖州等地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形成了当时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二、出现于元代的南京云锦

史料记载中提到,云锦“始于元,而盛于明清”。元朝的蒙古族政权对丝织业也十分重视,在全国多处设立“以官领之、以授匠作”的官营织造,丝织业蓬勃地发展起来。在江南地区发达的文化经济、便利的水陆交通、丰富的蚕桑资源以及快速提高的织造技术和众多能工巧匠等种种有利条件的促使下,云锦这一新的丝织品种得以出现。这时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位于江南地区的古南京——建康,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设立了东、西织染局。据史料《至正金陵新志·古迹》记载:“马帅衙景定志:侍卫马军司,乾道七年(1171)建,在府城正北隅来苏坊西门大街,今为西织染局”;“建康府贡院景定志:在青溪南、秦淮北,侍郎蔡宽夫宅旧址也,今为东织染局。”根据这段记载我们推断出西织染局在今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莫愁路一带;东织染局在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一带。当时这两个织染局的规模都很大,以东织染局为例,“设局使二员,局副一员,管人匠三干六百户,机一百五十四张,额造缎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荒丝一万一千五百二斤八两”。据史料记载两个织染局管人匠数干户,约数万人。后至元二十一年(1284)至元二十三年(1286)间又设立了溧阳州织染局和句容县生帛局。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代几乎在全国各地都设有织染局这样的织染机构,生产的龙衣、蟒袍以及各色珍贵的丝织品专供皇室和贵族享用,并且专门颁布禁令不许民间制造御用的缎匹、佛像缎匹和织金缎匹等皇家贵族专用的花纹和织锦。在被特权阶级特许的官办织染机构中,建康织染局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因为它们先属中宫位下,后掌织染岁造缎匹,专供御用,因此其超高的织造技术可见一斑(图1-6)。三、明代云锦的蓬勃发展

明代,丝织业继续发展,官营织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其经营单位之多、分布地区之广、规模之庞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明代织染局的设置情形较为复杂,中央和地方、内局和外局性质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织造的缎匹用途也各不相同。虽然官营织染局机构重叠,但是当时的丝织业的重点仍在江南,仍然以今南京、苏州、杭州为重点。

据史书记载,明代南京所设的官营织造机构很多,其中主要有:南京内织染局、南京工部织染所、南京供应机房和南京神帛堂。

南京内织染局:内织染局官系太监担任,直称管事、织造太监等。关于内织染局设置的具体地点,《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洪武时……有赏赉,给以绢帛,于后湖置局织造”(后湖即今南京的玄武湖)。内织染局的任务是织造上用缎匹,主要包括各色绢布、文武官员诰敕、龙衣等各色芝丝纱罗绫织物等。为此,内织染局“额设机三百余张,军民人匠三干余名……”。

P6-7

序言

手艺原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家过日子的家什物件儿、女儿出嫁的被褥衣裳、娃娃出生起即陪伴身边的虎头鞋帽、走亲访友的面花儿点心小食、祭祀丧俗的纸扎纸马,还有年节里的年画、剪纸、红灯笼……可以说,每个家庭都离不开手艺。生活里许许多多重要时刻都有手工艺品的装点陪伴,朴素、温暖,充满情谊,包含着做事的礼仪和做人的道理。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手艺似乎一夜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街头巷尾的工匠、艺人早已踪迹难觅,传统的女红绣品变成了记忆,一些宝贵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人们的家庭日用更多地依赖商场、超市中流水线生产的现成商品,传统手艺已从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心悄悄走向了当代生活的边缘。

今天的人们需要反省自问:是把祖辈的造物智慧、生活品质传承下去,留给子孙一个具有传统文脉、感情温度、人生道理并充满艺术之美的生活世界,还是只余下贫瘠枯燥的数字、徽标和符号?是给在古丝绸之路即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重新植入文化的芯片,注入文化创造力的灵魂,复兴中华的造物文明,还是消耗资源环境、代工生产?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传统手艺是一条丰富的文化矿脉,我们应从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把传统造物的文脉和创造力发扬、光大。

手艺的传承和发展,要增进全社会对手艺文化价值的认识,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我们的日用与感知,推动手艺融入当代社会;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保护与发展的根基和底线,保护好作为手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传承断代、文化断流的危机和困局。这也是我们编撰“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初衷。

目前,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关于手艺传承人的制度性保护与扶持在不断健全。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国家“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下,传统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1 979年,轻工业部第一次授予部分传统手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对手艺人的独特艺术成就和重大贡献给予肯定。到1997年,国务院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关心和支持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201 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手艺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评选、认定、技艺传播、传承、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法律界定,据此我国评选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续接,使许多珍贵的、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留存、恢复和发展。当前,更为关键的是把这些政策落实好,有传承的措施、传承的监管、传承的教育,使那些真正的手艺传承人真正把传统技艺传承好、发展好。

从教育角度看,对手艺传承人的培养经历了一个转折,正走向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因素弱化,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也逐渐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直接导致手工艺传承的危机加剧。当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传承人保护和梯队建设开始受到重视,民间手工艺传承状况有所改善。同时,专业教育的补给也经历了一个转折。20世纪50年代,我们将“工艺美术”确定为艺术学科、专业的标准名称。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工艺美术院校。自1958年到1964年,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河南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为“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1973年成立),这些院校主要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相关领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兴设计”“废装饰”的论争,并在1990年前后进一步波及教育领域,导致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艺美术”被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取代,早期成立的工艺美术院校大多转型发展,难觅踪迹。到201 1年,“工艺美术”专业得以恢复。目前,全国有29所高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从整体上看,行业传承、公众传习、学校教育的多元化格局正逐渐形成并不断健全。

从技术手段看,手艺传承人保护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形成了多样化的保护档案记录形式。我国自21世纪初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省、自治区、市文化主管机构借力现代传媒优势,利用文字、录音、影像等技术手段,通过现场记录、传承人口述、历史文献梳理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出版了大量著述,留存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我们编撰的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子课题,开展了田野调研、档案记录和理论研究,并得到了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山东省艺术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的支持,我们作为研究者感到十分欣慰。

应该说,手艺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充满机遇和挑战。构建以手艺文化为基础、以技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是推动传统手艺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具体来看,以手艺文化为基础,要使传承人参与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工艺传统的社会交流中来,并团结相关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展开宣传推广、传授知识技能、组织文化活动,推动建立社会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促进多元参与和群体传承,而非让深厚的技艺传统沦为旅游经济下的简单表演,让手艺传承人变为浅尝辄止于普通技艺表演的“机器”。以技艺为核心,要从工艺发展的角度发掘不同代表l生的手艺人的价值,鼓励其对手艺进行有效保护,警惕技艺“衰退”,更不能使“非物质文化”失去文化而只留物质的空壳,丢弃了技艺传承的核心。以传承人为主导,既要以传承人为核心原汁原味地传承传播,也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领域行业与质量标准的建立、文化咨询建议等,发挥创意、实践、管理服务等多元作用。总之,5000年不断的手艺文脉具有内在的丰富性,传承人是其灵魂与核心,在文化转型的持续进程中,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活态因子,使手艺传承人发挥持续的创造力。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的立意所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隶属“手艺中国书系”。在2012年丛书策划之初,我们即深感手艺传承人及其技艺抢救与记录工作的紧迫性。当年,团队成员准备采访山东鄄城砖塑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学运时,得知艺人刚刚离世的消息,不禁扼腕叹息。我在30多年前曾到他家进行调研,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只对他的手艺作品进行了采集,没有对他的技艺过程进行全面梳理,而今成为遗憾。其实,谢学运获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数年,但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是否有人对谢学运的独特技艺做过专门而翔实的记录和研究?在时间面前,我们的回答显得苍白无力。另外,在调研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艺人因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财力有限等因素,在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及发展上有心无力,只能勉强维持现状。有的传承人虽然富裕起来了,但由于过度产业化、商业化,一些传承人变成了老板,已无心传承。因此,本丛书着力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艺人”的个体记录,通过对手艺传承人技艺绝活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系统阐述人、技艺、材料、工具等手艺核心要素之间的活态关系,突显手艺传承人的独特价值,总结手艺创作基本规律与经验,呈现传统手艺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发掘传统手艺的意匠巧工之美。

此丛书团队成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体,整合了全国有关高校的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参与,他们长期与我们团队一起从事手艺人保护调研工作,拥有丰富的手艺田野调研经验,编撰队伍年轻而富有朝气。

丛书在手艺传承人选择方面,主要选取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传承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涉及织绣、雕刻、捏塑、金工锻造、编织、家具木作、版刻图绘、装潢彩扎、髹漆9个手艺门类,调研范围包括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受时间及精力所限,本丛书仅从其中撷取20位优秀手艺传承人做深入调查、记录与研究,虽然在调研对象选择及调研涉猎广度上存在不足,手艺传承人的调研体系也有待完善,但希望为开展手艺及手艺人保护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为传承活态传统工艺、延续手艺文脉、呈现手艺之美尽绵薄之力。敬请国内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共同为构筑“手艺中国”添砖加瓦。

后记

这本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南京云锦国家传承人金文先生的书,前后断断续续历经三年时间才终于完成。在此向在本书撰写时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各位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首先特别要感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京云锦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金文先生及夫人殷志聪女士。因为身在南京,所以经常在博物馆看到南京云锦,其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作品让我赞叹不已,虽然对其制造工艺的繁杂我也早有耳闻,但是深入接触以后才发现云锦织造的工艺复杂程度是我在编写本书之前所始料未及的。例如织机装造的步骤和技术、挑花结本的工艺等内容单纯靠研究文字资料是理不清楚的。在了解我的困惑之后,金文先生在百忙中几次接受我的邀约,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述云锦织造时的工艺过程,并且亲自上机给我们展示了云锦织造的工艺绝技。他还公开了首次主持龙袍复制工作时珍藏和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同意我拍摄他收藏的作品以及他本人获奖作品的细节图。金文先生对云锦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对云锦事业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推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要感谢金文先生介绍我认识云锦另一位传承人戴健先生。戴健先生帮我们讲解了云锦织造中挑花结本的技术要点,并为我们完整地呈现出全部技术过程。感谢王成先生给我们讲解并展示金银线的制造过程。感谢金文云锦博物馆的诸位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相关资料,感谢云锦博物馆的织造师傅们接受并配合我们的采访。

另外感谢董占军老师对本书章节设置、结构体例等方面的指导。感谢张传寿老师对我的支持、鼓励和所做的大量烦琐细致的沟通协调工作,感谢海天出版社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

由于本人能力和精力有限,本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希望各位读者和专家多多包涵、不吝批评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