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传说与真实(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上古时代叙述的是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发展史,是从单一民族到地区性多民族统一的过程,是中国史学的童年时期。白至德编著的《传说与真实(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体显了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战国末年的历史。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

内容推荐

白至德编著的《传说与真实(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之一。主要论述了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战国末年的历史。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发展史,也是论述的从单一民族到地区性多民族统一的过程。

目录

前言

上古时代

 第一讲 中国史学的童年时期

 第二讲 从远古的传说到国史的出现

1.甲骨、金文的记载

2.《尚书》和《诗经》

3.商周记载的特点和表述形式

4.鄂君启节和侯马盟书

5.宗周晚期以后的时代特点和国史的出现

6.“世卿的家史”,为国史之外的家史

第三讲 《春秋》经传和私人撰述

1.《春秋经》

2.《公羊传》《左传》《榖梁传》及《国语》

第四讲 战国时期的多种撰述

1.《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

2.《尧典》《禹贡》及礼书

3.《战国策》

4.其他相关撰述

第五讲 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1.殷墟

2.郑州商城

3.偃师尸乡沟商城

4.偃师二里头

5.周原

6.丰、镐城都

7.洛邑(王城)与城周王都

8.曲阜鲁故城

9.临淄齐故城

10.燕国都城

11.晋国都城

12.秦国都城

13.楚国都城

第六讲 夏的传说与夏史的探索

1.夏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禹

2.夏为华夏族三大主源之一

3.夏的“家天下”

第七讲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商殷

1.文字和历法是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

2.商王朝的兴亡

3.殷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契

4.最早的文字记载

5.第一个奴隶制社会

6.商之暴君

7.商代的社会经济

第八讲 周系统和自觉地记录了历史

1.历史记载向系统、自觉的记录发展

2.周原既既

3.周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后稷

4.武王建周

5.周公东征

6.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第九讲 氏族神和原始史影及变化

1.氏族神

2.原始史影

3.氏族神身份的变化

第十讲 民族的大认同和大统一

1.融合与一体

2.争霸与和合

3.兼并与大同

4.华夷与五方

第十一讲 东周初年和春秋时期

1.大国的争霸

2.七雄的争斗

3.变法为强大

4.兼并欲统一

5.魏、齐争霸与“会徐州相王”

6.合纵连横中楚、齐的削弱

7.割据结束与秦的统一

8.向封建制的过渡

第十二 讲学派的出现与百家争鸣

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

2.显学之称的墨家

3.道家的《老子》

4.法家学派

5.儒家大师

6.阴阳五行学派

7.自然观(唯物与无神)

8.时代在进步的认识论

9.楚辞

第十三讲 春秋战国的文官武将

1.政治家、思想家

2.著名的军事家

3.著名的政治家

4.改革军事的专家

第十四讲 农业及技术的创获

1.农具的发展变化

2.物候历和二十四节气

3.西周的灌溉

4.战国时期肥料的使用

5.西周的选种与春秋战国的播种

6.田间管理之重要环节

7.五谷的传统地位

第十五讲 古代数学的重大成就

1.远古和上古之数学的萌发

2.甲骨文卜辞中的文字记数法

3.算筹和筹算之创举性发明

4.规与矩及勾股定理

5.实践中扩展的数学知识

6.数学思想的深化与理论研究的尝试

7.深入制度化的数学教育

第十六讲 中国传统医学的萌芽

1.传统医学的起源

2.传统医学与巫术

3.早期的药物知识和用药剂型

4.医学分科及医疗经验之积累

5.预防医学与养生

6.卫生与医事的管理

7.最享盛名的扁鹊

第十七讲 先秦时代之交通

1.先秦交通与民族混合运动

2.先秦交通区域之发展

3.先秦的都会

4.先秦的道路沟渠和馆邮

5.先秦的交通工具

6.战国晚期之关于交通的传说想象和理想

第十八讲 手工业、商业和货币

1.商殷时期的官工商业和贝币

2.西周时期的官工商业及贝币与金(铜)币

3.春秋时期官私工商业的发展与金属货币的出现

4.“素封”的出现,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达和金属铸币的流通

第十九讲 先秦妇女的神奇传颂

1.创世女神

2.商、周族的老祖母

3.周文王的母亲和周武王的母亲

4.比《离骚》早三百几十年的《载驰》

5.孟子的母亲

第二十讲 商周时期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1.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和夏商周时期的中国

2.西周文明与同时期的世界

3.春秋国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试读章节

上古时代

这里论述了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战国末年的历史。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这约略相当于一般历史著述中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但在这个时代,奴隶制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形态。我们用“上古时代”的提法,可能更妥当些。

这里叙述的是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发展史,也是论述的从单一民族到地区性多民族统一的过程。

我们今天的考古学者在极大的程度上概括了远古时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真地从考古学文化入手,理清了中国史前民族、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脉络。这在以往的史学撰述中是没有前例的。这在考古学工作上,也是一项创举。

但是,我们研究中国上古时代,是需要正确地、详细地占有史料的。今天我们要研究夏商周时期、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除了考古资料、古文字学等资料外,还需要依靠文献资料而取得。我们在研究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应该如此。

按传统的说法,夏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有14世,17王,经历了400多年,这约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或稍早一些,直到公元前18世纪。但按古老的传说来看,夏王朝的建立者不是禹,而是他的儿子启。

周时期,是我们所见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商王朝传17代,31王,670年,这大约是公元前18世纪末到公元前11世纪。周,有西周、东周,这里是指西周。周传11代,12王,290多年。这大约是公元前11世纪中叶到公元前771年。在这900年左右的时间里,历史记载由零星的记录向系统的记录发展,由不自觉的记录向自觉的记录发展。

文字和历法,是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有了文字,才有记载历史的工具。有了历法,才能具体表达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这两个重要条件,在商代都已经有了。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256年,东周亡。东周共经历了25个王,514年。周东迁后49年,即公元前722年起,史家习惯上称作春秋时期。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习惯上称作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指《春秋》一书中所记的历史年代,即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战国时期,一说是从公元前475年算起,一说是从公元前476年算起,又一说是从公元前403年算起,今用第三说。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之间,有76年,即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前404年。今把这些年代,附春秋时期之内。

周的东迁是政治上的重大变局。此后,变化越来越大,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所发展。在春秋时期,有的大国曾吞并了30多个小国,有的大国甚至吞并了四五十个小国。相传西周时期有1800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在政局上起作用的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大国十几个小国,最后是秦的统一。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期。

第一讲 中国史学的童年时期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史学史可以分为七个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创始时期,多年以来,我习惯于称它是童年时期。

甲骨文出现以后,更晚是金石文字出现以后,再晚是竹帛作为书写工具以后,同时更因为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复杂以后,历史的记载逐渐多起来了,记录的形式也逐渐完备起来了,历史的记录也逐渐成为有意识的工作,历史观点也逐渐有了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

自甲骨文出现以至春秋晚年,历史记述的对象都以王公贵族为主体,殷商的王,是生时为王,死后为神。殷商的始祖,是氏族神,也是至上神。周人接过殷人的信仰,同时又都对它们加以改造。周人认为,他们的始祖也是至上神,但他们的氏族神是至上神的儿子,并且认为殷人的氏族神也是至上神的儿子。这就是说,至上神和氏族神在殷人那里是一元的,在周人这里是二元的。至上神在周人这里法力更高些,它的神权超出于一个氏族之外了。在周人的这种信仰中,实际上,神的威信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架空,而人的积极因素却相应地增加了。宗周晚年,由于饥馑和变乱,传统的信仰受到了怀疑,神的威信动摇了。春秋时期,天道、人道之间有了问题,人事就越来越被重视。战国时期,有了更为急剧的社会变化,没有传统身份的才智之士有了较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因而,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述就有了较为广泛的内容,而冲破了贵族历史的局限。在历史观点上神意与人事的斗争、变与不变的争议,都远比过去突出。(P1-3)

序言

父亲白寿彝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随时分析研究当代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亲自作了许多历史的比较研究。我们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及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中可以看出,伟大的导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正是在比较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史学发展成为科学。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拟定编写11册,这是一套普及中同史学知识的丛书,也是为了纪念父亲白寿彝一百周年诞辰(1909-2009年)而作。

父亲白寿彝(以下简称白寿彝)的史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最为突出。同时,他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交通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成果。他对于历史理论的重视,贯穿于他的许多论著之中,这使他的著作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不仅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99年,白寿彝九十诞辰,中国史学会写来了贺信,信中写道:尊敬的白寿老:

值此先生九十华诞之际,中国史学会向您致以衷心的祝贺!祝您寿似巍巍南山松,长寿再长寿;学如浩浩长江水,开拓再开拓!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70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您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丰富了对中国民族历史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历史民族特点的理解。近20多年来,您以超凡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带领我国数百位专家和学者完成了皇皇巨著《中国通史》,为中国当代史学事业又做出新的重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50年来,您为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提出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的改革,并且付诸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史学工作者。春风化雨,桃李满园,现在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我国史学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每当人们看到史林中万木参天、花繁枝茂的景象时,就会想到这中间有您的辛勤劳动,不能不由衷地感谢您。

先生于1949年参加了郭沫若先生主持的新中国史学会,是中国史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80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您又担任了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团成员,对学会的工作热情关怀,悉心指导,在学会工作中倾注了您不少的心血,使我们深受鼓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决心追随您之后,努力工作,为我国史学的发展竭尽全力。

先生之学博大精深,先生之德育化后辈。

这封贺信足以说明白寿彝在我国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方面所付出的辛劳。

谈及“白寿彝史学”,白寿彝主编有《史学概论》一书。《史学概论》就历史观、历史文献、史书的编著、史书的体例、历史文学、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近代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当前的任务等重要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都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被史学界认为是同类著作中最有特色的论著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白寿彝与同志们在一起谈天,提起史学概论来,都认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写这么一本书;同时也认为,在高等学校历史系应该开设这门课程。至于这本书应该怎么写,这门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大家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一年一年过去了,对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认真讨论过。后来,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了这门课程,主要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但白寿彝并不认为这种讲法是对的。因为他觉得,如果只讲历史唯物主义,这门课就应该叫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叫史学概论。他为这个课程内容问题,多年来一直感到不安。

1982年,因为《史学史研究》季刊的需要,白寿彝每一季度撰写一篇文章,总题目是《谈史学遗产答客问》。在酝酿这四篇文章的过程中,白寿彝逐渐产生了写史学概论的思想。这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论述中国史学遗产几个重要方面的成就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他想在这本书里,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志们讨论。也希望它能成为教本,多少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1994年2月,《白寿彝史学论集》(上下两集)出版了,他在其中的“题记”中写道:

这是我60多年来所写历史、历史学、历史教育等文章的选集,所收文章写的最早是在1929年,最近的是在1993年。这些文章原来是跟民族宗教的文章编在一起的,当时称作《困学存稿》,并请周林同志题了字。1992年8月,民族宗教的文章以《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的名义单行出版了,剩下更多的文章,编成这部《史学论集》。

本书所谓史学,主要是指史学史。像民族史那样,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更确切地说,是一门在树立中的学科。史学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以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中国史学史来说,是要我们对本国史学作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总结。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没有长期细致的工作,是做不好的。我在40年代初因学校要开设这门课程,我开始试写讲稿,讲稿写到清末。60年代初,我另起炉灶,重新写史学史讲稿,写到刘知几,因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没有能继续写下去。这一次的讲稿,在北京师范大学排印了,题作《中国史学史教本》。1983年6月,我开始写史学史的第三个稿本,在1984年12月完成了第一卷,题名《中国史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经过十年动乱,第一个稿本已不知弄到哪里了。第二个稿本虽只印了500本,但毕竞是印出来了,因而得以保存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我一直强调,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领导干部应该读一读中国通史。这对于大家弄清楚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我提倡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讲政治、讲正气,也是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的。

我相信,这套《中国通史》,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有关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白寿彝有关中国史学的重要论述,正是指导我们编著好《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之指导、之根本。

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我们研究史学,有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史学发展的过程。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民族都为祖国历史的创造出过力,又与祖国的命运、前途共存。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远古时代、上古时代、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中古时代·元时期、中古时代·明时期、中古时代·清时期、近代前编(1840-1919年)、近代后编(1919-1949年)等,有关中国各历史时代的相关史学的讲述。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中,因为每个历史时代只有二十讲,所以我们也只能讲述白寿彝在每个历史时代所涉及的一些史学研究的部分内容,并且还要兼顾当今广大读者们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就不可能对中国各历史时代的相关史学作全面的分析。《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应该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众,尽力让广大的读者们了解白寿彝的史学观点之精髓,史学研究之深广,并有助于使广大的读者们在学习中国史学时有所帮助,也为不同层次的读者们的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方便我们读史学,不断拥有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彰往而知来。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白寿彝,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因此我们对于材料的来源以及适当地吸收别人的成果,都没有注明。我们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书中采用了楷体字(白寿彝讲史学的文字部分)和一般宋体字(编者插入的文字部分),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内容顺畅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

我们现在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让我们用力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彰往知来,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09年9月19日 林萃书屋

书评(媒体评论)

寿彝的冶史是多方面的,几乎是无所不涉及的,而其专业却更多重视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家前后辈出,络绎不绝,是应该有其专史的。历代对此都曾有研究,有关著作亦殊不少,可是近数十年来,却还有待于继续开拓……寿彝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存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工夫……特别是《史学史研究》已经成了研究历史的学人不可或缺的读物。这就不仅是在开风气,而且是为天下师了。

——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古往令来,大凡有作为的学人,在治学道路上总是有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和动力。正是这种境界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辉的顶点和生命的终结。这些学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他们的皇皇巨著,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白寿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人,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家。当我们怀着钦敬的心情,去追寻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这些都不容易,外围人了解这些就更难。但是白寿彝同志的书,不但使我们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也使一部分外国人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正确地了解了我们的历史。

——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是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中国史学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