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2015年春夏之交,安徽省文联启动了“有一种红叫‘金寨红’”的大型创作计划,组织省内外有影响、有创作潜力的文艺家,深入大别山腹地感受寻访红色题材,以期以全新的视觉、全新的叙事,呈现“大别山红色革命”的忠诚与担当、牺牲与奉献。“还原历史细节,呈现生命温度”,经过潜心创作,作家们捧出了一批沉甸甸的作品。
潘小平主编的《有一种红叫金寨红》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叙事手段,“还原历史细节,呈现生命温度”,立体呈现了大别山革命的壮烈。
| 书名 | 有一种红叫金寨红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金寨,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2015年春夏之交,安徽省文联启动了“有一种红叫‘金寨红’”的大型创作计划,组织省内外有影响、有创作潜力的文艺家,深入大别山腹地感受寻访红色题材,以期以全新的视觉、全新的叙事,呈现“大别山红色革命”的忠诚与担当、牺牲与奉献。“还原历史细节,呈现生命温度”,经过潜心创作,作家们捧出了一批沉甸甸的作品。 潘小平主编的《有一种红叫金寨红》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叙事手段,“还原历史细节,呈现生命温度”,立体呈现了大别山革命的壮烈。 内容推荐 潘小平主编的《有一种红叫金寨红》是一部中短篇小说、诗歌集,收录了7部中篇小说(《立夏》《失踪者》《斑竹泪》《爷要一杆枪》《寻找金桂生》《八月桂花开》《哥哥莫要过河来》),5部短篇小说(鲜花岭的星星》《绝境》《等》《碑匠》《陌生人》),及一部组诗。这是安徽省文联“有一种红叫‘金寨红”的大型创作计划的成果,10多名一线作家沿着红军的足迹,深入大别山腹地考察寻访,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叙事,表现出“大别山革命”的壮烈和残酷,“金寨红”的不屈和奉献。 目录 序言 有一种红叫“金寨红” 潘小平 中篇小说 立夏 张子雨 哥哥莫要过河来 李国彬 失踪者 洪 放 策反 陈斌先 爷要一杆枪 李云 寻找金桂生 张琳 八月桂花开 江耶 短篇小说 偷匾 余同友 绝境谢思球 等 朱斌峰 碑匠 孙长江 陌生人 陈安伟 传记小说 一号特派员 季宇 报告文学 赤澜1929 舟扬帆 刘鹏艳 剧本 立夏 郭明辉 奔向紫云架 周德平 后记 试读章节 立夏 张子雨 一 丁山问了几次才问到丁四爷的宅子。有几个人听说问丁四爷家,都摇摇头急忙忙地走,还回头看他。 丁山放下担子,把草鞋在路边草地上蹭了一会,蹭干净了才喘了口气。路边的杏子树长了毛茸茸的青杏,山脚下的水田里飘着云彩,野山花红的、白的连成片,比洋布还好看。天气暖和了,心也长草了。 这是个很大的宅子,石狮子有些怕人,大门上刻着一副金字对联:“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几个字丁山认得,自己家门对子也写过,伯天天指着让他念。 丁山去拍院墙西边的小门。半天出来一个人,皂布对襟褂子,露出半个瓜皮帽,堵着门问哪个。丁山说花石冲的丁家小三,见我家四爷。 门吱吱呀呀地完全打开,丁山把担子竖进门里。瓜皮帽指着门边的一个小厢房,说放那。里面是什么?丁山说,皮丝烟。瓜皮帽从担子里掏出来一把,在斜阳下看看,闻闻。说,这烟火候还行,只是去年春上受旱了,欠那么一股劲。丁山说,是呢,叔眼真是锥子。去年人都没水吃,哪里顾得上它们。这是山脚下背阴的一块地里的,只剩下这几十斤,伯让我带给四爷,说四爷稀罕外山烟。叔,你拿一包尝尝?味道好着呢。 瓜皮帽脸上的云被风吹散了许多。 在金家寨,当地人都把自己住的地方叫内山,其他的都叫外山。 这是第一进院子,四水归一的天井,天井里一棵一人抱不过来的桂花树,树枝上挂着个鸟笼,树下一张石桌、几个石凳。下雨不湿鞋的回廊,白墙壁上刻着一些画,丁山只看清楚近身的一幅。一个孩子卧冰上,旁边一条红鲤鱼。瓜皮帽说,四爷在大王庙和丁家埠廖家、周家议事呢,估摸着晚饭时才能回。你在那凳子上坐一会儿,渴了去大厨房里舀水,别随便进后院子。丁山点头。看自己脚指头露出许多,指甲上有黑灰泥,忙向凳子下藏。布包里还有双新布鞋,丁山不舍得穿。伯说穿长褂打算盘站柜台时才能穿。 瓜皮帽问,一路来还顺畅?丁山说,还算顺趟。今年水大,史河水都漫到船帮子了,还有好些牛啊羊啊在水里漂,在古碑差点撞上一个大柜子。叔,今年雨水提前了,往年都到六月份。 是吧,亏着丁四爷的船停码头几个月了,不然也险呢。廖家一船货连人都卷走了,嘿……可听到船上人说什么没? 说了很多吓人的,又是土匪、又是“共匪”、又是“国军”的。说前几天金刚台上还杀了几个人,不知是什么人。头割下来挂老槐树上。叔,“共匪”是啥? 瓜皮帽眼一横,又低下去。听船上人乱说,你别跟着起哄!丁山忙点头。 瓜皮帽沿着回廊往后去,丁山才放开胆子看。回廊、厢房都是一色的青砖铺地,砖缝子里都看不见灰土。挑出来的屋檐像燕子尾巴,翘翘的透着秀气,又像玉兰的眉梢。正大门紧闭,朱红色门槛,青色的门槛石,应该是汤家汇金刚台上的。金刚台山上的大青石好看,一码色。门是整木的,门闩是栗树木,油亮亮的。门头上一块石雕,刻了字,弯弯曲曲的丁山不认识。门窝子是石乌龟,驮了朱色门框。丁山知道,大户人家的正门轻易是不开的,像他这样的外山人,就是亲戚也只能走旁边的门。这是伯临走时一再叨叨的。 记忆里,丁山还是7岁时跟伯来过一次。那次伯也挑了皮丝烟。临走时丁四爷给了他一个拨浪鼓、一颗皮纸糖。拨浪鼓玩了几年,皮纸糖丁山没舍得吃,却不知咋弄丢了,哭了两天。那时的门楼好像比现在高了许多,小门的门槛他也爬不过去,伯拎着他后衣领一扔。丁四爷哈哈笑,说长大了有出息了,门槛比四爷的还高。伯满脸核桃皮碎开。托四爷的福,以后您老赏他口饭吃。 四爷说,我们是至亲,推不得的。伯不停地拱手。 后院子有响动,仔细听是几个小孩在打花巴掌,脆脆的如羊角酥。 盘脚盘 上高台 高台高 抬大刀 大刀快 切梗菜 …… 一声断喝打断了接下来的唱,就有孩子哭,有女人在责怪。你对孩子凶什么?男人低声喊,这都什么时候了,唱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大刀快,切什么梗菜?想家门有祸事呀。女人说,打小不都是这么唱的嘛。男人说,打小是打小,如今是如今。你知道当下政府县长姓啥……带他们去东厢房读书,抓俩糖哄哄。我去前面看看,听说丁家侄子来了。 一个穿长袍的高大身影从二道门走出来,喊,丁山呢,丁山,出来爷俩喝一杯。 丁山奇怪,四爷从哪儿进门的? 二 丁四爷和丁山的伯是同宗,要说也不算远,只是走着走着远了。伯常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丁四爷在丁家埠也算数一数二的人物。丁四爷最初也是租条小船,把山里的皮丝烟、野山菇、木材运到汤家汇,再从汤家汇换回来食盐、花布、煤油。一个月走好几趟,遇到风向好,一天可以来回,都是四爷自己划,有几次险被山洪卷走。丁家埠人说四爷命相好,子孙持世,能逢凶化吉。后来丁四爷的船一年比一年大,现在有了自己的大船。 丁家埠街道是“丁”字形,一水的青石板,是丁姓祖上修的。丁四爷的宅子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东面是史河,西面是大王庙。 伯的意思是让我跟着四爷跑码头学生意,长点见识以后有碗安稳饭吃,娶妻生子。丁山声音很低,嗓子眼似乎堵了团棉花,也不敢正眼看四爷。 丁山才说完,四爷吸了口气。多大了? 18。丁山稍稍底气足些。 P3-5 序言 有一种红叫“金寨红” 潘小平 2016年4月24日上午11时30分,霏霏细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金寨县红军广场,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那一刻,金寨的山山水水都受到了震动。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有十万儿女参加革命,诞生了五十九位将军。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大别山革命”的怀想,唤醒了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对革命的向往和崇敬。 早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之前,2015年春夏之交,安徽省文联就启动了“有一种红叫‘金寨红’”的大型创作计划,组织十多名一线作家,深入大别山腹地考察寻访,以期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叙事,呈现“大别山革命”的牺牲与壮烈,作为对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呼应。这群出生于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饿,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成长起来的作家,第一次感受到了革命的残酷,感受到了牺牲的壮烈,触摸到了历史深处革命者那曾经鲜活的生命。怀着肃穆的心情,作家们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战争已经远去,但烈士们的面容依然清晰,那些锈迹斑斑的长矛大刀也依然激荡着世纪初的风云。一些农舍的墙上,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红军写下的标语口号,越往大山深处,越能感受到红色土地所特有的气息。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作家们涉过清清南溪河,前往河对岸的大王庙,寻访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旧址;翻山越岭到达斑竹园,瞻仰在“闹红”的年月,那被山民们神话了的“红檀树”,耳边再次响起了八十多年前,年轻的起义军领导人周维炯宣布成立红32师的声音;走进暑气蒸腾的朱氏祠堂,领略红32师创始人詹谷堂意气挥洒,为新生红色政权撰写对联时的风采;在丛林掩映的川石庙,感受武装起义前夕,皖西党组织召开秘密会议的气氛;在鄂豫皖最早支部所在地笔架山农校,讨论并提炼出大别山革命的独特性……八十多年前,在这片大山里,大约有十万人加入革命队伍中,他们有的活到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有的甚至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但更多的人却倒在了革命的路上,他们没有留下后代,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之所以一切革命都是以红色为底色,因为那是鲜血的颜色,一切革命都需要流血,需要牺牲,需要奉献生命。 有一种红叫“金寨红”,那是十万人的鲜血所染成的。 唯有来到这里,站在这里,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大别山革命,理解金寨对于共和国的意义。 在深入大别山采访的日子里,年轻的作家们常常泪流满面,常常彻夜不眠,常常热血沸腾。革命是如此残酷,又是如此壮阔;革命者的生命之花是如此短暂,又是如此绚丽。文学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奉献,再现他们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还原历史细节,呈现生命温度”,两个多月的考察采访、三个多月的潜心创作,作家们捧出了一批沉甸甸的作品。这批作品体裁多样,既有报告文学、传记小说,也有中短篇小说,还有舞剧、戏剧剧本等,《安徽文学》于2016年第10期专辑刊出中短篇小说十二部,《青年文学》于2016年第12期以小辑形式刊出中短篇小说三部,《北京文学》头条推出报告文学《赤澜1929》,《清明》杂志头条刊出中篇小说《哥哥莫要过河来》,另有作品分别刊发于《解放军文艺》《莽原》等,其中《赤澜1929》入选《2016中国报告文学选本》,中篇小说《立夏》《爷要一杆枪》分别被《小说月报》《传奇·传记文学选刊》选载,可谓硕果累累。更重要的是,作为主题创作,“金寨红”不仅是一次文学实践,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一次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让我们永远铭记,有一种红叫“金寨红”。 后记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弘扬红军精神,繁荣文学原创,在安徽省文联统一组织下,安徽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等十多家协会及《清明》《安徽文学》《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等刊物于2016年5月至10月,派出一批作家、艺术家赶赴“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大别山区金寨县进行多次实地采访和田野考察。在采访和考察中,作家们深入三十余处红军战斗遗址,走访了十多位党史专家,采访了多位红军后代,搜集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素材,创作了一批有温度、有筋骨、接地气的优秀作品。这批作品不仅刊发于国内一些重要的文学期刊,被多家选刊及年度选本选载,有一些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可谓硕果累累。现在这批作品又结集出版集中展示,这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金寨有金”,其“金”就是“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红色大别山精神。 这一批作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作家们怀揣人民史观,走进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那些看似湮没在时间之河中的伟大人物和悲壮故事,才会鲜活地站立起来。这一批作品有的展现了艰苦卓绝、轰轰烈烈的金寨人民革命历史,有的刻画了普通而伟大的平凡百姓形象,都以符合艺术规律的手法呈现出艺术化的历史,让英雄事迹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了传扬,把金寨红色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金子”展现给了世人。 这次组织作家定点深入金寨采风创作,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批作品,更是一种正确的文学态度和作家的责任担当。“金寨有金”,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入那块伟大的土地,我们相信有更多的“金子”还在历史的底层深处,有待作家去发现、挖掘、呈现。 本次大型采风创作活动得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安徽省文联党组的大力指导以及六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的鼎力支持,采访过程中,金寨、霍邱等地党史专家、红军家属等采访对象也给予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