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决策力直接关乎团队竞争力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能力体现的是管理者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管理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决策者必须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抉择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在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呢?科学的决策程序主要分为7个阶段即7个环节,这7个环节是依次衔接,互相联系,不可缺少的。简化和忽略其中一环,决策都将受到影响。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管理者的职责。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调查、收集和整理情报,发现差距,确认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构成了决策的起点。决策是为了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则不需要决策;问题不明,也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应看到,问题的存在和问题的发现有时并不一致,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发现问题并不容易。即使看到了问题,进而要确认它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同一事物,有的人认为是问题,有的人则认为不是问题。有的事物,利弊参半,也为我们确认问题增加了难度。
2.确定目标。问题发现以后,就要确定目标。所谓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期望的结果。目标是决策的基础,没有目标,就无所谓决策;而目标选择的正确与否,则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败。
但是,目标的确立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一般来讲,它有四个特征:
①单一性。目标是单一的,只能作一种理解。
②定量性。目标的成果或程度是可以计量的。
③明确性。设立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目标应当是可以计量成果、规定时间、确立责任的。
④目标必须区分主次。当决策目标不止一个,而是多个的时候,领导者就要权衡轻重,列出先后次序,分为“必须达成的”和“希望达成的”目标。
3.拟订方案。拟订方案就是寻找达到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途径有效与否,要经过比较才能鉴别,因此必须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多个方案之间必须要有原则的区别,而不只是细节上的差异。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应广泛采用各种智囊技术,例如“头脑风暴法”、“哥顿法”、“对演法”等。这些方法尽管各有不同特点,总的要求是尽可能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鼓励和推动新观念和创造性见解的涌现。
4.分析评估。制订出各种可行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分析评估,选择一个最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方案。对所拟订的各个方案,都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评估。定性分析主要是直接利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对决策方案作出相应的评价。对一些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所含因素错综复杂而多变、综合性较强的战略决策,定性分析成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类方法往往主观成分较强、论证不很严密,需要用定量分析方法作补充,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权衡,对比各方案的利弊得失,并将各种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提出取舍意见,送交最高决策机构。
5.方案选优。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中决定性的一环。这个工作应当由决策者来完成。在这里,决策者通常依据经验、实验和分析,去作最后选择。在对各种备选方案的权衡中,并不一定各个指标都优的就是最好的方案,往往是主要指标较好,而能兼顾其他指标的方案是领导者所要选择的方案。此外,在选择方案的过程中,领导者要认真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包括一些尖锐的反对意见。因为不少好的方案是根据对立的观点提出来的。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是在众多方案中选取一个方案,舍弃其余方案,而是善于摄取各种方案的优点和长处,综合出一个最佳方案。
6.方案实施。制订决定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贯彻实施,实现预定目标。所以,决策制订以后,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当方案选定以后,必须进行局部性试验,以验证其可行与可靠性。如果试验成功,就可以普遍实施。在普遍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四项工作:(1)编制具体实施计划,把决策方案具体化;(2)组织动员群众力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落实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4)建立检查监督制度。
7.追踪决策。在决策的实施阶段,由于外部情况的急剧变化,或者由于决策本身的严重错误,原有决策方案在实施中已表明脱离实际,甚至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就必须对原有方案进行根本性的修正,对此我们称之为追踪决策。因为决策是人作的,人的错误总是难免的,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有失误的可能。因此,在进行追踪决策时,领导者要有一定的勇气,敢于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克服阻力,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弥补失误。
按照上述程序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违反了科学决策的程序,就要犯错误,走弯路。领导者应引以为戒,重视对科学决策程序的学习和研究。
P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