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佐佐木正美、若松亚纪著的《孩子应该这样教(表扬批评教养中的智慧)》是日本亚马逊网站五星图书,家教育儿类畅销榜21名!
作者是日本著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和亲子沙龙的创办者,积累了大量处理儿童教育问题的经验。从具体的沟通场景中传递教育智慧、提供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家长们不知所措的时点。采用“佐佐木家的实例”和“若松家的实例”现身说法,真实亲切。每章之后设置“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专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书中典型问题的处理采用卡通漫画体现,轻松有趣,引发共鸣。
| 书名 | 孩子应该这样教(表扬批评教养中的智慧)/好妈妈书架 |
| 分类 | |
| 作者 | (日)佐佐木正美//若松亚纪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由佐佐木正美、若松亚纪著的《孩子应该这样教(表扬批评教养中的智慧)》是日本亚马逊网站五星图书,家教育儿类畅销榜21名! 作者是日本著名儿童精神科医生和亲子沙龙的创办者,积累了大量处理儿童教育问题的经验。从具体的沟通场景中传递教育智慧、提供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家长们不知所措的时点。采用“佐佐木家的实例”和“若松家的实例”现身说法,真实亲切。每章之后设置“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专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书中典型问题的处理采用卡通漫画体现,轻松有趣,引发共鸣。 内容推荐 相信家有小孩的父母都会为如何表扬、批评、管教孩子而烦恼。试过杂志和育儿书上推荐的方法也不尽如人意,虽然道理都懂却难以践行……在这本由佐佐木正美、若松亚纪著的《孩子应该这样教(表扬批评教养中的智慧)》中,儿童精神科医生佐佐木正美立足于“育儿的基本观点”,为大家深入浅出地介绍“表扬方法”、“批评方法”和“教育方法”。 本书的育儿技巧可应用到各种不知所措的场合,如因孩子不听话而焦躁不安时、怀疑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时、为育儿身心憔悴时等,相信能给各位妈妈带来启发,适合正忙于育儿的人群阅读。 目录 漫画:大家都在怎样教育孩子呢? 序:您也在苦恼怎样教育孩子吗? 养育孩子真的很难吗? 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1章 表扬——培养孩子分享喜悦的能力 孩子是夸出来的,越夸越好?! 过度表扬等于过度批评 父母传达给孩子过多的期待 “表扬”是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手段?! 漫画:没有表扬就不去做的孩子1? 慷慨地表扬孩子,但要适可而止 漫画: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表扬方法 与其表扬,不如和孩子分享喜悦 做孩子期望的父母 漫画:不要认为是理所当然 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专题① 第2章 批评——培养孩子自我改正的能力 责其事,莫责人格 夫妻不要同时斥责孩子,其中一人唱主角 被妈妈训斥之后和爸爸一起在外面吃饭 漫画:创造不批评孩子的环境 不要只批评孩子,家长也要一起道歉 批评时不要过分追究孩子 漫画:孩子自我调整时,请陪伴他左右 在低谷时慷慨地鼓励孩子,尽全力安慰孩子 家长不要借批评孩子来宣泄情感 漫画:控制自己的情绪 “谢谢”“ 对不起”好过表扬、批评 明确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 表扬孩子、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要与别人攀比 培养孩子真正的自信 “那样就好” 有助于孩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专题② 第3章 教养——培养孩子人性的基础 家长是否得到孩子的信赖 孩子越是在家长面前任性,越说明他信赖你 漫画:家庭教养和幼儿园教养 对“欲求不满”的分析 如何应对孩子粗鲁的说话方式 首先是母性,然后是父性 对于不好教育的孩子 不要急于结束对孩子的养育 越晚断奶,越晚摘掉纸尿裤的孩子以后越有出息?! 漫画:脱离纸尿裤的小窍门 培养孩子分担忧伤的能力 希望你也感到快乐 我一直在关心你 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自立!? 怎么依赖别人和被别人依赖 放学后和伙伴一起做作业、玩耍 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专题③ 第4章 接纳孩子的全部——培育丰富的人际关系 满足孩子的愿望 漫画:不要责备孩子不能改变的地方 做事竭尽全力,结果顺其自然 让孩子走三年弯路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替邻居家的孩子道歉 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 营造发育障碍儿童能适应的环境 怎样发挥发育障碍儿童的能力 漫画:从发现孩子缺点到挖掘优点 育儿妈妈更应该增加与人交往 寻找情投意合的育儿伙伴 接纳孩子,也接纳妈妈 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专题④ 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专题⑤ 后记 佐佐木正美 后记 若松亚纪 试读章节 孩子是夸出来的,越夸越好!? 最近,表扬教育很受推崇,舆论建议各位妈妈们“慷慨地夸奖孩子吧”。妈妈们也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批评孩子,尽量多地表扬孩子。偶尔实在忍不住斥责孩子了,就深刻反省自己“我应该是夸奖他……”。 “表扬”和“批评”表面上是相反的做法,可是我觉得过犹不及,过度表扬也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 “这样做就受到表扬”“不这样做就遭到批评”,如果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孩子受到表扬的时候就想:“下次这样做就可以受到表扬。”孩子受表扬的束缚,只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去做。过度表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益处。 批评可能会伤害孩子的情感,但是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如果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那么偶尔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批评并不会伤害孩子的情感。 “爸爸妈妈很爱我,只是因为我做错了事所以批评我。”孩子会理解并会虚心接受家长的批评。我们大人也是如此,被一个人批评了觉得很不服气,但是对另一个人的批评却能欣然接受。 所以,并不是说表扬就好,批评就不好。表扬和批评都要掌握“尺度”和“分寸”,适可而止。但是,真正在实际中做到是很难的。 过度表扬等同于过度批评 盐仓裕先生曾经是《朝日新闻》学艺部的记者,他写过一本书《人与生活一蜇居的年轻人》,书中有这样一则例子:一个女孩儿从小就很优秀,是邻居们羡慕的对象,但她成为母亲以后却虐待自己的孩子。 这位妈妈从小聪明努力,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很优秀,长大以后不负众望考上名牌大学,和同样优秀的人结婚、生子。正当人们羡慕她是人生赢家时,她却被曝出有虐待自己孩子的行为。 这位妈妈说:“我没有感受过母亲对我的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她从小就聪明伶俐,不管什么一学就会。她从小就非常了解家长的心理,知道自己怎样做父母会难过、生气,自己怎样做会受到表扬。 她察言观色地讨得父母欢心,避免做令父母忧伤的事。于是,她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业余爱好样样都很出色,连邻居都羡慕她的父母:“他们怎么培养了这么令人骄傲的女儿啊”。但是她本人却说“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 从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可以看出,她的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孩子的。顺自己的心意就过度表扬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批评。可以看出“过度表扬”和“过度批评”不是相反的,效果是等同的。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而孩子在什么方面、多大程度能满足家长的愿望才是问题的关键。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表扬或者批评孩子的话,孩子太可怜了。 父母传达给孩子过多的期待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期待孩子能成才,这种期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但是,和“过度表扬”一样,“过度期待”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孩子资质、能力不同,对不同的事物、状况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对孩子过度的期待不是对孩子的体贴和爱,反而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 过多的期待其实是对孩子的拒绝和否定,相当于传达给孩子“你还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我对你的现状还不满意”。 P9-11 序言 希望孩子早点睡觉时,孩子偏偏不睡。以为,孩子吃奶吃得差不多了,想放下他睡觉时,孩子却含着妈妈的乳头不肯罢休。以为孩子长大一些就会懂事了,可是孩子却越来越淘气。孩子过度敏感,害怕与陌生人交流……这一点到底是遗传自谁呢? 在经历了怀孕、分娩的女性中,大概有很多人都会认为世界上没有比养育孩子更难的事情,育儿跟自己当初想象的截然不同,特别费心。 本书在提到养育孩子的困惑时,特别列举了最让妈妈们头疼的几个问题:用什么恰当的方式表扬孩子、批评孩子、教养孩子。当你一筹莫展的时候,这本书为您带来了许多教育孩子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立竿见影的方法。 孩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小生命,我们又该怎样教育孩子才好呢?对身负育儿重担的妈妈们来说,了解“教育孩子的本质”对今后的育儿工作会大有裨益。本书由佐佐木正美先生执笔,他本身是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因为工作关系,他与许多孩子以及父母进行过沟通,此外佐佐木先生自己也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他一向主张要讲孩子容易听懂的话,认为这样会对孩子的未来大有帮助。 了解教育孩子的本质很重要,不过,如果能在日常教育孩子时再掌握一些实用的育儿小技巧,更将令妈妈们信心倍增。说到这里,还要介绍一下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若松亚纪女士,她曾经在幼儿园任教,现在在秋田市开办了一个阳光沙龙,妈妈们可以聚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在本书中,若松女士将谈及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将用专题和漫画的形式为妈妈们传授教育孩子的技巧。 本书中不仅包括若松亚纪和佐佐木正美两位作者的自身育儿经验,还在每章后面的专题中介绍了他们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亲爱的读者们,我们真切希望您能阅读这本书,但愿这本书中的内容能对您的育儿有所启发和帮助。 后记 后记 佐佐木正美 我非常喜欢孩子,所以从事了儿童精神教育工作。四十多年来,我做过儿童精神科医生、精神保健等相关工作。 当初,日本国内的儿童精神临床医学还没有起步,经过不断摸索,我确定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临床和心理研究”。岁月如梭,转眼间自己已步入老年,在我退休之前终于把我一生所学所感写了下来。 在这里特别感谢若松女士的帮助,我才得以自由地畅所欲言。 若松女士用她的热心和智慧帮助了很多孩子和家庭。 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了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或者有患病倾向的孩子和青年人,我对孩子们的家长讲解关于现代日本精神疾病的问题,我们多次见面交谈,我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 考虑到读者的观点各不相同,我和若松女士尽量涉及育儿过程中共同的问题,能够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育儿方法,希望本书能够给您的孩子、给您的家庭带来帮助。 不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社会,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依存与叛逆,顺从与任性,这种经验的反复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健全的社会人,才会走向未来的自立。 以前,我接受过成人精神医学的临床训练,训练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患有酒精依赖症或者药物依赖症的人无一例外在幼年、少年时期缺乏对家庭充分的依赖体验。 当时这种病不叫“依赖症”,而是叫“中毒”。幼年时期缺乏对家庭的依存感,成年之后就可能形成这种病症。 我建议家长不要严厉苛求孩子,而是在孩子小时候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