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和陈年:无法形容的这种感情
文/陆新之
在凡客发展的巅峰时期,陈年隐隐地感觉哪里不对劲儿,但又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第一次真正点醒我、让我彻底反思凡客模式的,是我多年的好兄弟雷军。”陈年后来说。
性格迥异,互相欣赏
雷军与陈年同岁,俩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生活经历也天差地别。
雷军,1969年生,湖北人,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多年之后,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大学时代:每天早上七点钟去教室占座位,在最好的位置上听课;周六自习到九十点钟,然后去看电影;用两年的时间修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大学里的老师想让雷军帮着做课题,就把自己机房的钥匙给了雷军,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拥有三个老师机房的钥匙。他有午睡的习惯,但当他看到有同学不睡午觉看书的时候,因为害怕落后,就把午睡的习惯改掉了。
由于家里并不富裕,还有一个姐姐也在上大学,雷军每月150块钱的生活费是家里月收入的一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大二的时候,他上了武汉的电子一条街,背个大包在街上帮别人装软件、修机器。就是在这条街上,雷军认识了王全国。这被他视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1991年参加工作后,雷军在包里放了一个小笔记本,记录自己每半小时都干了什么。哪怕浪费了半小时,他心里都会觉得难过。他是个工作狂,他认为学会的东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
那年11月,他的人生出现了一次幸运的转折。在一个计算机展览会上,雷军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求伯君。他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其中一个原因是求伯君穿了一件黑色呢子大衣,在他眼里,那就是成功的象征。求伯君在北大南门的全聚德烤鸭店请雷军吃了一顿烤鸭,劝雷军来金山软件。经济观察报记者李晶在她的一篇名为《雷军归来》的文章中,这样总结过雷军的少年和青年时期:
这是年少的雷军的性格,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事业上也是力争上游的。雷军1992年进入金山软件公司,6年后他成为金山公司的总经理。1998年,联想以450万美元现金外加450万美元商誉注资金山软件,公司实现重组,雷军出任CEO。至此,金山成为中国通用软件业第一大公司。
雷军是一个典型的好孩子,学习好、成绩好、工作也好。而陈年却不是,据他自己后来在半自传体式的小说《归去来》中透露,他是一个被母亲抛弃的非婚生子,从小跟奶奶生活在山西农村,中学以后才到大连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在高考前一年,他被一种突如其来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点燃,自己跑回了山西老家,在当地的一所中学当了一年的代课英语老师。又因为和女学生闹了一点绯闻,他连夜又赶回大连参加高考,并最终考取了当地的一所大学,校名和专业不详。当然,这都不重要了,因为最后陈年也没有能够顺利从大学毕业,他只拿到了一张肄业证书。然而,那张肄业证书在他跑到北京住在一家小旅馆里的时候,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这样典型的不靠谱的男青年的生活方式,没有妨碍陈年成为一个文青。甚至因为长时间“游荡在社会边缘”,让他的性格更加愤世嫉俗。他也做过投机倒把的小生意,蒙过人也被人骗过。他怀抱着当记者的梦想,在报纸杂志上写文章并在能月入过万元的时候,鄙视当时的微软总经理杜家滨问他“当记者能赚钱吗”,认为有那种想法是一件极其庸俗的事。
1999年,陈年是《书评周刊》的主编,他在《书评周刊》搞了一个千年读书的活动。对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他少年时看的那些来自西方的名着和读物。而这一个千年读书的活动,让陈年一头扎进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思想当中。他把王阳明、朱熹这些思想家的书通读了一遍之后,价值观再度发生了变化。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