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度扩张的反例
任何行业有新秀异军突起,无一例外会遭到竞争者封杀。民生公司的崛起速度令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不允许让一条。中国船”称霸川江航线,于是通过大幅降低运价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排挤、扼杀民生。曾有人预言,1935年必有两家轮船公司倒下,其中一家就是民生。而事实上,这一年的民生以更快的速度冲刺,而这么快的速度竟是在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的。
把民生的扩张史复制到今天,恐怕100个民生也会成为明日黄花。改革开放后,无度扩张往往是一味毒药。诸多倒下的企业,大多是因为盲目扩张患了不治之症。说到底,企业扩张是砸钱、烧钱的买卖,也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扩张有道,或许能气冲云霄;扩张无度,则血本无归。无度扩张让无数企业掉入黑洞。摊开的馅饼下面,很多时候是深深的陷阱。
德隆唐万新,一个与卢作孚一样对扩张情有独钟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缔造“唐氏帝国”,他频繁“扩张!扩张!扩张!”,涉足多个行业,构建了庞大的德隆系,以至于远远超出了唐万新能控制的范围。同样为构建企业帝国而跑马圈地,身处恶劣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卢作孚竟然成功,而在和平年代的唐万新输得血本无归。
卢作孚违背商业规则的跳跃式成长,今天的企业家(无论他多么优秀)难以复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与今天相比,前者生存的宏观环境与文化氛围大相径庭。卢作孚生活的年代,恰是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尊严尽失的年代,外国列强的船只在川江耀武扬威,中国人民早就不甘受辱,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
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往往比市场规律更起作用。受两大主义驱使,任何一个本土企业只要打着“爱国”的旗号,且该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是一无是处,消费者一般都会一呼百应。特殊背景下,决定商业运作的不是规则,而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两张通行证。卢作孚提出“中国人不搭外国船,不装外国货”的口号得到广大民众支持。民生实施吞并时,目标就是“联合国轮,一致对外,避实就虚,各个击破”。
爱国色彩浓厚的口号使得一些优秀的轮船公司愿意“下嫁”给实力并不强大的民生公司。外国的货轮上,提货单和航程簿用外文,大多数乘客看不懂。卢作孚不仅把提货单、航程簿改成中文,轮船上的甲级船员也禁止让外国人担任。乘外国人的船,中国人都会觉得不舒服,好像这是“外国人的天下”。乘中国人的船则心生骄傲,著名女学者陈衡哲在《川行琐记》里写道:“我们坐在里面,都感到一种自尊的舒适——这是一艘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船呀。”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民生公司招徕了无数消费者,外国公司望尘莫及。 而在商业环境不断改善的今天,更加合理的商业规则与市场规律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风向标。商海航行,没有不带伤的。太想让企业枝繁叶茂甚至独木成林,把企业看成一个筐,什么赚钱就把什么往里装,却忽略了企业的根还不够深、不够壮,最终只能造就一个流沙帝国。违背成长的规律,必然会受到盲目扩张的惩罚。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只是为民生公司招徕顾客提供了可能,而卢作孚在服务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则将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有人这样说,治理公司与其学盖茨,不如学卢作孚。有效的管理是企业的生命,而有效的管理者是赋予企业生命、给企业注入活力的要素。没有管理者的有效领导,生产资源之间的整合往往就会一团糟,难以转化为产品。管理者的素质与高绩效是企业不可或缺的。
在企业管理上,卢作孚一改传统的“三包制”,实施“四统制”。公司所有事务不是由船老大说了算,船上工作人员由公司统一任用,财务由公司统一管理,燃料由公司统一发送,驾驶由船长统一管理。卢作孚是民生最宝贵的资源,他行之有效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使公司避免了扩张过度带来的后遗症。
P0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