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编著的《宁波文化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 书名 | 宁波文化丛书(第1辑共8册)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何伟主编 |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伟编著的《宁波文化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内容推荐 何伟编著的《宁波文化丛书》是一套以普及、传承宁波优秀地方文化为目的的图书,通过对宁波文化中衣食住行、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等内容的系统整理,展示宁波文化的特色和价值,以此提升宁波文化的影响力。丛书以通俗为风格,图文并茂。 目录 《奇构巧筑》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筑以思想营于和谐宁波建筑文化综述 奇构巧筑 一 宁波原始建筑的雏形:干栏式建筑 二 成通塔上的盛唐印记 三 木与砖石的史诗:千年古塔 四 宋式范例:千年保国寺大殿 五 宁波古牌坊:珍贵的[活体史书] 六 一道飞虹架两岸:古代宁波桥梁 七 中国古代城市仓储第一库:宁波永丰库遗址 八 浙江明代建筑之冠:慈城明代建筑群 九 书院千载 十 风雨藏书楼 十一 戏剧文化的载体:宁波的古戏台 十二 伊斯兰文化与月湖清真寺 十三 风格独具的宁波商帮会馆 十四 晨钟暮鼓 十五 学府重地:宁波的孔庙与学宫 十六 浙东一绝:林宅的雕刻艺术 十七 家族的纽带:宁波的祠堂建筑 十八 宁波最早的西式建筑:[殖民地]式建筑 十九 甬城民俗风情的[活化石]:宁波近代石库门建筑 二十 承上启下的宁波近现代桥梁 二十一 上帝与龙的对话:宁波近代中西融合的教堂建筑 二十二 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近代名人故居 参考文献 《东南佛国》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佛光初现 东南佛国 一 东南佛国梵王宫 二 舍利之光 三 应梦名山 四 栖心兰若 五 保国寺的前世今生 六 怀海结缘金峨寺 七 碑中佛事 八 鉴真与阿育王寺 九 布袋和尚 十 四明知礼 十一 延寿智觉与《宗镜录》 十二 雪窦颂古 十三 哑女维卫 十四 宏智正觉与默照禅 十五 大慧宗杲与看话禅 十六 皇皇巨著 十七 南宋佛学泰斗 十八 从无学祖元说开去 十九 荣西与道元 二十 天童如净的禅法 二十一 史氏家族的佛缘 二十二 天童第一座 二十三 密汉之诤 二十四 皇帝与高僧 二十五 冷香 二十六 谛闲与观宗学舍 二十七 弘法利生的践行者 二十八 弘一遗踪 二十九 太虚在宁波 《甬藏书香》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书种传来直到今 宁波藏书文化综述 宁波的藏书故事 一 薪火相传续书种 二 学人收藏兼一身 三 嗜书痴书有专藏 四 藏书名楼甲一方 《千年文脉》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璀璨月湖 浙东学术的摇篮 千年文脉 一 缘起杏坛——浙东学术初创 二 再识性理——浙东朱学之兴起 三 人贵此心——浙东心学之辉煌 四 博采众说——浙东文献学之成就 五 究本于史——浙东史学之拓展 六 家学传承——四明学术世家采撷 七 余音不绝——未完结的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丝路听潮》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天下之港 丝路听潮 一 遣唐使 二 最早的宁波帮 三 万斛神舟 四 青瓷传奇 五 名城的背影 六 飘香的茶路 七 失落的书 八 扶桑国里云 九 风从明州来 十 佛国的流响 十一 妈祖的弘扬地 十二 自大的贸易 十三 双屿之殇 十四 日本的朱舜水 参考文献 《羽人竞渡》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宁波史说 名城趣话 一 从[羽人竞渡]说名城内涵 二 从地名话名城故事 三 水城宁波 四 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 五 鼓楼千秋望海曙 六 老城街市沧桑变 七 人文昌盛传佳话 八 宁波帮经营天下 九 物华天宝遗珍多 十 [圣地宁波]与[东南佛国] 十一 宁波文化的[非遗]记忆 参考文献 《东方曙光》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童年宁波宁波史前文明综述 东方曙光 一 沧海桑田话环境变迁 二 建筑史上的奇迹 三 稻作农业的里程碑 四 驯养狗猪为家畜 五 采集和渔猎 六 [饭稻羹鱼] 七 喝水不忘挖井人 八 海洋文化的开拓者 九 从搓绳编织到纺纱织布 十 [天工开物] 十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十二 太阳神的故乡 十三 河姆渡文化来源与去向 十四 融入良渚文化大家庭 十五 百越民族的祖先 参考文献 《商行四海》 总序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泛论甬商 一 宁波帮简论 二 汇通天下,文行四海——宁波帮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特征 三 本固枝荣,花繁叶茂——宁波帮的核心价值观 甬商文化 四 宁波会馆及会馆文化 五 宁波帮与三江会馆——以日本神户为例 六 宁波帮与中华会馆——以德国汉堡为例 文化甬商 七 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 八 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宁波帮与教育事业(下) 九 农民·商人·院士——宁波商帮与宁波院士 十 张同泰与药文化 十一 张鲁庵与印文化 十二 卢绪章:[士]与[商]及其他 十三 邵逸夫:一个文化商人的价值与归宿 十四 应云卫:从[轮船买办]到[戏剧买办] 十五 董浩云:在海洋上写诗 十六 包玉刚:大海与[鞋] 十七 赵安中:爱文学与爱祖国 十八 忻礼 试读章节 承上启下的宁波近现代桥梁 宁波灵桥,几乎与宁波这座城市同时诞生。灵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渡江之苦,于奉化江近三江口处,建造宁波历史上第一条跨江木浮桥。连舟16艘,用篾索连结成排,上铺木板,长55丈,宽1丈4尺。后因东渡门外江阔水急,两年后移至今址。桥名的来由,据史料记载,说是建桥时,天空云表上映现彩虹,即给桥起名为“灵现桥”,又叫“灵建桥”,后称“灵桥”,至宋代更名为“东津浮桥”,民间也称之为“老江桥”,这是因为清晚期在姚江末端濒三江口处又建浮桥,称为“新江桥”,以示新老之别。 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明州刺史黄晟筑罗城后,东首“灵桥门”便是以桥名门。清初诗文家李邺嗣在《郧东竹枝词》中写道:“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载人驱车马过,可知遗泽是应彪。” 灵桥门当时作为一个风景点,也颇受文人墨客称道。宋代舒宜《题灵桥门》日:“危楼清迥立江风,紫逻江旗落日中。暑雨涧溪来浩荡,暮烟洲渚隔朦胧。欢声不厌重城近,霁色遥知秀野丰。沧海一时传丽句,天才真是杜陵翁。”宋代王亘《登灵桥门晚望》日:“恩波和气雨溶溶,万户楼台紫翠中。渡水虹霓轻缥缈,隔河牛女淡朦胧。真仙路楮三山近,粒食人歌四釜丰。旌旆欲归归未得,满船风月载渔翁。” 浮桥存在的一千多年中,历经舟毁桥断,饱受天灾人祸。浮桥遭受的次次灾难,给甬上百姓的心灵留下了重重的创伤。人们是多么渴望有座坚固耐久、不怕雨打风吹的固定桥! 改建浮桥为固定桥之议起于清末,至1922年,邑人陈树棠曾将改建老江桥事拟订计划书,分致宁波各当道。这份详尽的改建计划,《鄞县通志》称之为“改建江桥之嚆矢”。同年,商民应鸣和也分别致函乡老耆绅,建议改建。宁波旅沪同乡会集议后转函宁波总商会和鄞县县议会,9月间,邀德国工程师海尔门等来甬测量,拟订建筑方案,计工程费银元三十万元。11月上旬,鄞县县议会议决设立工程局。自此,改桥之议开始具体化,宁波旅沪同乡会于12月中旬开会讨论,成立了“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处”。终因经费无措而无果。 1926年8月下旬,发生了浮桥特大灾情。连续两天暴雨后,奉化江上游山洪暴发,又值东海大潮汛从三江口滚滚而来,终于导致浮桥链条断裂,桥身散开。当时在桥上的行人慌忙逃生,仍有30余人不幸落水,除3人侥幸获救,其余都惨遭厄运。这一惨剧又引起沪甬各界热议老江桥改建事项。9月中旬,旅沪甬人乐振葆、严康懋偕西人罗德来甬测量。10月中旬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推定张申之、严康懋、郁桂芳等6人为筹备会干事。11月5日在宁波总商会召开筹备会议,推出筹备员60人,发起人当场认捐。后因北伐战争,改建之议又告中止。 此后,北伐成功,局势平稳,经济回苏,浮桥更不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各界要求改建的呼声越来越高。1931年,旅沪邑人乐振葆、张继光、张申之、竺泉通、金廷荪等重新发起,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于当年8月1日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 “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沪甬两地设筹备处,沪上有委员20人,筹备处主任为乐振葆,副主任陈蓉馆;甬上委员16人,筹备处主任王文翰,副主任严康懋、徐镛笙。时任“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建筑工程的技正(工程师)施求臧在其所作《宁波灵桥兴建和抢救回忆志述》一文中说:“由于旧政府没有公帑,就靠募捐捐款。为便于募捐,在旧社会非用洋人出面承包不可,用外国材料,挂着洋行牌子。因此,经上海筹备会讨论,邀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英国人詹姆生为建桥的顾问工程师,向德国西门子洋行买材料,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打桩(承包人是考力铁,俄国工程师师克为施工员)。实际上詹姆生、师克和考力铁是挂名的,很少来甬,实际设计、施工和工人都是中国人。我受陈宝麟县长委托,作为筹备委员负责施工、督察、稽核。当洋人来宁波视察,宴会时由我当翻译,寄人篱下,仰仗洋人鼻息,引为耻辱。”1933年10月,建桥工程在沪招标,德国西门子洋行以486774元得标承包,钢梁由德孟阿恩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丹麦康益洋行,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承包。这些对于确保灵桥的优质工程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实际操作的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 关于桥型问题,筹备会否定了原来主张的钢筋混凝土桥(中间有两个桥墩,做成三孔,与现在的解放桥相仿),而采纳了英籍顾问工程师詹姆生提出的“三联钢骨独孔下承式公路桥”设计方案。按该方案,桥面三轴钢板环桥,桥座两边有二铰,拱顶上一铰,全部吃力在两面桥脚。钢骨分13联,全长97。6米,桥面宽19。8米,人行道每边4。6米,中行车道11米,桥面最高潮位4。6米,桥面坡度5%,两端桥脚为马蹄式。钢架由弧形工字钢和钢板铆接而成,桥脚基础打人5丈8尺木桩,计102根,钢梁固定其上。钢梁重455吨,桥面钢筋水泥重697吨,共重1152吨。打桩方式成斜形三角式,斜度分别为75度、50度、17度三种。桥设计承载能力为20吨。在当时,这是我国最大、样式最新颖的独孔大环桥。1934年5月1日,改建老江桥工程正式开工。 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对建桥工作抓得很紧,工程进展迅速,全部建筑于1936年5月25日完工。自此,一座银灰色配以朱栏的长虹般钢结构桥梁矗立在奉化江上,宁波人多年以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国民党元老谭延闯所书的“灵桥”二字悬挂在桥东西两面的额顶上。钢梁近桥面处,各筑有水泥塔式结构物,其外壁嵌有钢质铭记,其中有《重修灵桥碑记》(陈宝麟撰文,赵时篆额,沙文若书)。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三江六岸先后已建起了近10座跨江大桥,但桥造得再多、再长、再高大,在宁波人心目中,灵桥永远是座排位在首的了不起的老桥,是座“忍辱负重”、“刚强不屈”的英雄桥,是最令宁波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桥! 灵桥作为我国第一座钢梁单孔环行桥,凝聚了“宁波帮”人士热爱家乡的拳拳之情,更是作为标志性建筑成为近代宁波城市的象征。P243-247 序言 唤醒宁波的文化之魂 ◎何伟 (一) 中国的古城实在不少,若论我国沿海最早的文化古城,只要稍稍具备历史地理的眼光,都会聚焦宁波——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名城,河姆古渡的骨哨一吹就是七千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翻开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不难发现宁波在我国沿海各大城市中的“早熟”:当宁波沐浴河姆渡的文明曙光时,我国海岸线上的先民基本还处于文明的空白处;当宁波先秦时期设县建制,广州还是邻近番禺的宁静村庄;当宁波唐代建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已是“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繁华城市,此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海滨渔村;宋代的宁波已是我国闻名国际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天津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滩涂;及至近代宁波作为“五口通商”被迫开埠,青岛、大连等城镇化才刚刚起步,更不必说改革开放后才崛起的深圳了。 如此“炫耀”的类比,无意仰己抑人。只想说明,以商城闻名的宁波,其实是隐身的文化重镇。其文化价值和地位,显然是被低估了。仅以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河姆渡为例:其制陶、稻谷和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修正了我国学术界总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唯一摇篮的定论,确认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另一个发源地。其出土的代表海上活动的六支桨,印证了宁波先民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为我国台湾和太平洋岛屿的文化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澳大利亚悉尼市迪米蒙地电影制片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了一部记录太平洋沿岸历史的影片,其序幕就是从河姆渡开篇的。 宁波文化矿藏的丰富性和不凡品质,还在于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之一,沿海城市中建城的起源地之一,金融史上我国钱庄的发源地之一,海运史上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之一……总之,宁波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经络中一个很关键的穴位。宁波的历史区域文化,犹如一座丰盈的藏书楼,在文化复兴的聚光灯下,亟须整理与传播。 宁波历史文化何其久也,宁波地域文化何其丰也,先贤前辈们已经为宁波开辟出了一块文化沃土。每念及此,作为祖籍宁波、生活于宁波的我,不禁对家乡深厚的文化遗产肃然起敬。可是,在今天追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时,有多少宁波人还记得曾经的灿烂?又有多少人了解宁波往昔的辉煌? (二)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传承,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独特景观,既得益于文化的复兴,又受到区域发展竞争的推动。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这股热潮也波及作为吴越文化分支之一的宁波文化。 某种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根本上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与精神性格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影响一个文明的精神气质最根本的因素,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换成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潮汐出没的宁绍平原居中,多类型地貌孕育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贯其中,江河湖海点缀其间,构成了宁波“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地理特征。“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宝庆《四明志》)“自宋以来,礼俗日盛,家诗户书,科第相继,间占首选,衣冠人物甲于东南。”(成化《宁波府志》) 文化早熟的宁波好比一个内敛聪慧的智者,有外貌形象,有性格气质,也有个性脾气。发源于四明,耸立于三江,兼得中西交汇之利,倚其7000年的文明发展,塑造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符号、习俗和精神,说得洪亮一点,叫作“宁波文明”。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宁波的文化特质,如果要用极精简的字词来表达,就是“江海”和“商贾”。水路交通和商帮文化是阅读宁波风云际会悠长岁月的两个关键词。伸展开来,从类型看,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港口文化、海防文化;从特质看,有商帮文化、耕读文化、工匠文化、饮食文化;从思想看,有浙东文化、佛教文化;从文人看,名儒硕彦,人文荟萃,有南宋的心学先贤“甬上四先生”,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严子陵、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开启日本明治维新的导师朱舜水、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家黄宗羲……正可谓千年古城,百年风云,几度沉浮,气血不衰,乃文化之力也。 (三) 一座城市的持久吸引力,不在林立高楼,而在文化气质。让城市站立不衰的,是文化“软实力”。表面上看,决定城市差异的是经济,骨子里是文化。今观神州,仰赖房地产狂奔的造城运动,流水线般建造的排排高楼大厦取代古城旧貌,割断了多少城市的历史脉络,推平了多少地域审美特征,埋葬了多少丰厚的历史记忆,已经无法计算。宁波籍文化大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眼下,追名逐利遗失了文化,随波逐流遗忘了故乡,身在故乡而不知故乡何在。 物欲越是膨胀,文化越是珍贵。宁波人之所以成为宁波人,并不是因为出生在宁波,而是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化符号和基因。这些由宁波的风俗、语言和信仰因素组成的“宁波腔调”,以及地缘、血缘关系组成的坐标系,会让人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论你身处世界何地,只要据此便可找到家乡,认祖归宗。如果遗失了宁波文化,即使站在这片土地上,也很难再是宁波人。令人忧心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切步伐下,本土历史文化面临诸多存亡考验。公路毁了,可以修复;房屋塌了,可以重建;文化遗产一旦“消失”,如同绝迹的物种,没了,就永远没了。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迷失和情感归属的危机,成为一种流行国际的精神疾病,正是文化除根后流离失所的后遗症。 今天的宁波缺什么?不少人感叹缺文化,我看来,表述不很准确。宁波并不缺少文化,缺的恐怕是对丰厚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文之无书,行之不远”,作为文化工作者,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随着记忆的衰退而归零。把文化摆在什么位置,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更取决于每一个厕身其间的市民的态度。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我们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基座。唤醒城市记忆的味道和画面,保护并标出宁波的文化风景线,绘制文化地图延续文脉,亟须一套权威、全面、通俗的文化读物。本丛书的出版和传播,即是努力之一。 (四) 本丛书的编纂,虽非规模浩大的文化工程,却颇费周折,几起几落,幸得宁波文化事业基金委员会慧眼识珠,忝列扶持项目,又得宁波市委副书记余红艺及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鼎力支持,宁波出版社调集精干,组织本地学界文化精英,殚精竭虑,撰写这套丛书。 自2012年始,编纂委员会成立并确定了丛书的编纂大纲,专家们从宁波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坐标中,尽可能筛选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承价值的内容作为首批选题。第一辑八种,选题侧重反映对宁波发展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八个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计划此后逐年推出各类文化系列,集腋成裘,奉献出宁波文化的“满汉全席”。 丛书着力点不在学术钻研和考证,而在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定位在文化“小吃”,充其量是宁波文化史的通俗版、系列专题篇,绝非贯通一气的皇皇巨著。丛书力求编排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文学性、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为大众提供一张文化寻根的导游图,以及一杯安顿旅者心境的下午茶。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于浮尘中闻到一缕书香,于物欲中寻得精神的家园。 2014年夏写于水岸居 (本文作者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