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亦是活法。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
我们总是娴熟于为生活做准备,却并不善于生活。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错过,轻而易举地辜负,不知不觉地陌路。
其实,你不搪塞光阴,光阴自不会辜负你。
来到这世上,我们是为了看一场精彩的演出,而不是为了坐在最好的位置上,沉沉睡去。
活在当下,不是为了要成为什么或最终去往哪里,也不是为了躲避,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以境遇为上师,检查和提问自心,经历稻越过期待、恐惧、怀疑、犹豫,最终获得平衡、优雅、自如、无畏。
内心的平坦是人生最真实的风景。
你应该这样优雅地走过生命中的每一段时光。白领必读禅修读本。资深灵修作家云水禅心暖意作品。浮躁社会里的身心灵读物。抚慰都市女性疲惫的身心。云水禅心编著的《把每一个泥泞的日子都活出最干净的时光(精)》中的禅味故事,优雅的语言,细节中的感动,凝练出禅的意境。如何才能增加幸福感?学会慈悲、持戒、宽容、淡然。不论生活有多艰难,下雨过后总会有一抹彩虹在等你。
云水禅心编著的《把每一个泥泞的日子都活出最干净的时光(精)》是一本心灵疗愈美文集。
送给“迷失了自己,过分执着过去,对过去耿耿于怀,对未来过分期待、恐惧、迷茫的人。以”当下”为主题,甄选几十个极具人生智慧的故事,配以几十段空灵、唯美的美文。语言优美,哲理性强,让读者反思自己、反思生活,让他们真正地认识、理解当下,进而获得身心安顿的心境。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小和尚问师父:“佛教人觉悟,请问佛在哪里?”
师父说:“在自己心里。”
小和尚接着问:“佛庙万千,去何处拜佛,最容易表现出虔诚之心?”
师父说:“处处都可拜佛。”
小和尚又问:“何时去拜佛?”
师父说:“时时都可拜佛。”
接着师父为小和尚读了一首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首偈子说的是:所有的道场都不在别的地方,觉悟不在别的地方,佛不在别的地方,和平安乐不在别的地方,解放和自由也不可能从别的地方、别的世界获得;你所追求的所有幸福、快乐、安全、平和、宁静,都不可能从别人或者别的地方获得。
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你只能从自己那里获得,因为那个觉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里。
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为什么呢?就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那么,这么久以来你找到了吗?你想从哪里去找呢?
修行的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灵山、佛塔一样,就像佛的净土,就是佛的一个道场,道场就是修行的地方。你所有的成就都要从这个地方获得,从你生命的当下获得,从你当下的身体,从你当下所有的烦恼中获得。 真正的修行,是从当下开始的,跟过去和未来无关。过去,是一个记忆的轨迹,是一个储存在心智里的前任当下。当记起过去时,重新启动了一个记忆的轨迹。而且,你现在就在制造轨迹。未来是一个想象的当下,一个心智的投射。
当未来来到的时候,它就是当下,当想到未来时,是在当下想的。过去和未来显然没有它们自己的实相,正如同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一样。过去和未来也一样,只是永恒的现在的光、它的力量、和它实相惨淡的反射而已。它们其实是向当下“借贷”来的。
道场在哪里?道场就在你当下这一念心里,包含着你所有的烦恼障碍和所有的智慧能力。这所有的烦恼障碍、智慧能力都是你真正修行的道场,你不需要再从别的地方去寻找道场。
你是从生命的道场里来,还是一直用这本来的道场去寻觅另一个外在的道场?在觉悟的心看来,在在处处都是道场。
真正的道场,出自你这一颗完完全全的真心。当每一刻你的心完完全全都在道的状态,与一切事物真相相合的时候,随顺因缘,而不是掉在烦恼、恐惧、斗争、不安、是非种种的状况的时候,那你的心就是道场。而离了这个行道之心,你还能从哪里找到道场呢?
我们之所以是凡夫,之所以有种种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它或不去看它,而从这里转过身,要去外面找觉悟。外面是什么呢?外面就是“尘”,我们总想从尘里面找到觉悟,想从外在的环境里找到觉悟,想从别人那里找到觉悟,或者想从佛陀、从菩萨、从智者那里找到觉悟。
“将心觅道,永无了期。,’你用这样的心去寻找道、寻找觉悟,永远也找不到。每天从许许多多的地方去学习,到处去寻觅的时候,你已经错过了那个最重要的道场,就是那个充满觉悟的真心。当下了然觉知的真心就是最真实的道场,没有任何虚假。
所以,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
我们相遇的这一刻,这就是一个道场。我们对话的时候,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甚至我们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是道场。
有人经常想,我到庙里去就能修道了,不到庙里就修不成道。有人说,我有了钱再修道,我有了时间再修道,我有了好的老师再修道……这些不过是他们不想修道的借口而已。
真正的修行,就是从此刻你真的遇到内在的佛开始,从那个真心觉悟开始。你的每一刻、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造作的当下,都跟自己的佛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是道场了。以清净心去行一切法的时候,一切法皆清净,你就能够创造一个完全清净的世界。
深入、持续、不间断、无差别的那颗心,就是道场。不是我此刻在觉悟,下一刻不在觉悟了;如果你向内观察一下的话,就能发现——觉悟一直在那里呈现。但刹那间,我们不自觉地掉进了烦恼、是非、人我中,因此我们的功德刹那地散尽。
所以,修行是每一刻的事,觉悟是每一刻的事。只有当每一刹那都在觉悟的道场时,我们的功德才能够增益,智慧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增长。
这不是理论。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道场。P10-14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名誉与地位,而是能够活在当下,照顾好我们内心的家。
生活不在过去,更不在未来,生活只能存在于当下。如果你深陷于流转不停的心念和欲望里,不是在痴情过去,就是在规划未来,唯独没有认真地、专注地感受此时此刻的生活,感受此时此刻的蓝天、绿树、小鸟和花朵,你对生命中所有最本真的奇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你就错过了与生活的约会。如此,当生命终结,根本不能说你曾经生活过。
因为思虑过多,我们有时就把人生复杂化了。活在现在,却经常会对过去念念不忘,对未来又忧心忡忡;坚持携带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你的人生当然只有一片拖泥带水。
不开心的时候,可能你会选择逃避选择离开;可是你只是离开了那儿,却没有离开那个让你伤心的情境,因此你愈想愈伤感。愈伤感,你就愈没有力气去理会别的事情,许多更该用心去做去想去处理的事件,就在你漫天漫地的心烦意乱之中,时间长了你会筋疲力尽、会失去斗志、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
禅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法门,就是教人们去观照当下。如果你能专注的活在当下,感恩当下,你的内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喜悦与平和。而境随心转,当内心平和了,外境自然也就和谐了。
一个年轻人因为失恋而痛苦不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便去拜访禅师。禅师告诉他:“人,需要修炼。”
年轻人问:“怎么修炼。”
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年轻人反问:“难道吃饭、睡觉也得修炼吗?”
禅师说:“同样是吃饭,同样是睡觉,却有不一样的结果。一般人吃饭时,左顾右盼,想这想那,千般计较,万般思索;睡觉时,颠倒梦寐,梦这梦那,思绪万千。修行的人,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别无他念啊!”
“可是,怎么才能做到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呢?”
禅师回答说:“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最主要是观照自己的内心。心应该是一池清水。水清澈了,山鸟花树映在水面上才是美丽的。那样,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就没有什么可迷惑、污浊我们的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本自具足的,要富贵有富贵,要圆满有圆满,如果我们能照料好我们的内心,在当下就能升起喜悦与平和之心,我们的外境自然会圆融无碍,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心想事成。
当你在为昔日已经不可变更的岁月而无谓的伤心,抑或感慨之时,你周围的一切却悄悄地在你的视线之外进行,等你苏醒之后你会发现可能一切已经晚了。 其实,你只要做好现在,才是做好自己,过去的已经错过了,难道还要错过现在和即将成为现在的将来吗?
过去,是一个记忆的轨迹,是一个储存在心智里的“前任”当下。当未来到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当下,而想到未来时,其实是在当下想的。过去和未来显然没有它们自己的实相,正如同月亮本身不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一样。
过去和未来也一样,只是永恒的现在的光、它的力量和它实相惨淡的反射而已。它们的实相是向当下“借贷”来的。
安于当下的窍门是舍弃时间造成的幻象。时间和心智“狼狈为奸”,把时间打造的幻象从心智里移除,它就停止了——除非你选择要用它。
若不能安于当下,你就会对过去和未来执迷不悟,对当下这一刻缺乏尊重。而那些幻象难以割舍的原因,是因为过去给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又以各种形式掌握了救赎和实现的应许,但两者都是虚幻的。
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把握美好的日子,享受每一时刻;扼住倒霉的日子,使它变得美妙。不要因为失去而抱怨,享受你所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