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世界,放下手机看看书吧!
1.《读者》是一扇开放的文学大门,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去,跟着不同时代的作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思想高地。2.《<读者>名人堂》系列,挖掘属于不同时代名家名作,细分之下,直通你想要到达的思想高地。3.这是一个多元的文学世界,跨时空,跨地域。让你跨界感受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观测青春狂流中的“潮流派”;诉说价值真谛的“港台风”;站在文学顶峰的“世界潮”;体验永不褪色的“智慧光”追逐静水流深的“复兴梦”感受逐梦路上的“文艺范”。4.每卷精选30多位作家,70多篇文章,是最全的名作家名篇赏读大合集。
翻开由读者杂志社编写的分卷《那些年青春正红(读者名人堂港台风)》让我们见证不同时期的精彩文学,共赏文坛巅峰者的风采。
《<读者>名人堂》系列丛书将30年来出现在《读者》上的名家进行分类,并精选各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名家及其文章,以飨读者。
由读者杂志社编写的《那些年青春正红(读者名人堂港台风)》收录港台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男作家,其中包括李敖、倪匡、刘墉、王鼎钧、林清玄、余光中、梁文道、李家同等众多优秀作家。他们用丰富的人生经历述说价值的真谛。在他们笔下,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也变得由是独特。他们的深度是岁月沉淀的果实,这一篇篇文章犹如散发着幽香的老酒,越久越香醇。
心的影子
林清玄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福,白首偕老。
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
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时先跨左脚或右脚就可以使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
我相信除了人,这世界还有无数的众生与我们共同生活,但我不相信烧香拜拜就可以事事平安,年年如意。
我相信人与人间有不可思议的因缘,但我不相信不经过任何努力,善缘就可以成熟;不经过任何奋斗,恶缘就能够消失。
我相信轮回、因果、业报能使一个人提升或堕落,但我不相信借助于一个陌生人的算命和改运,就能提升我们,或堕落我们。
我也相信上帝与天神能对人有所助力,但我不相信光靠上帝和天神可以使我们进入永恒的天国,或因不信,就会使我们落入无边的地狱。
这些相信与不相信,是缘于我知道一切命运风水只是心的影子,一切际遇起落也只是心的影子。心水如果澄澈,什么山水花树在上面都是美丽的;心水如果污浊,再美丽的花照在上面也只是污秽的东西。 因此,改造命运的原理是要从心做起,而改造命运的方法是进入正法,不要落入外道。“心内求法就是正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迷信也是如此,想透过外缘的攀附来改变命运就是迷信,只有回来从内心改变才是正信——所以迷信不应指命运、风水、鬼神等神秘的事物,迷信是指心被向外追求的意念所障蔽和迷转了。
佛经里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佛不能灭的定业,谁能灭呢?只有靠自己了。《金刚经》也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道见如来。”——什么才能见如来呢?心才能见如来,所以应先求自己的心。
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黑暗的剪影
林清玄
在新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剪影”的中年人。他摆的摊子很小,工具也非常简单,只有一把小剪刀、几张纸,但是他剪影的技巧十分熟练,只要两三分钟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剪在纸上,而且大部分酷肖。
仔细地看,他的剪影只有两三道线条,一个人的表情、五官就在那两三道线条中活生生跳跃出来。
那是一个冬日清冷的午后,即使在公园里,人也是稀少的,偶有路过的人好奇地望望剪影者的摊位,然后默默地离去。要等待好久,才有一些人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让他剪影,因为一张20元,比在照相馆拍张失败的照片还要廉价得多。我坐在剪影者对面的铁椅上,看到他生意清淡,不禁觉得他是一个人间的孤独者。他终日用剪刀和纸捕捉人们脸上的神采,而那些人像一条河从他身边匆匆流过。除了他摆在架子上的一些特别传神的、用来做样本的名人的侧影以外,他几乎一无所有。 走上前去,我让剪影者为我剪一张侧影。在他工作的时候,我淡淡地说:“生意不太好呀!”没想到却引出剪影者一长串的牢骚。他说:“自从摄影普及了以后,剪影的生意几乎做不下去了,因为摄影是彩色的,那么真实而明确;而剪影是黑白的,只有几道简单的线条。”
他又说:“当人们太依赖摄影照片时,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可以想象的美感。不管一个人多么天真烂漫,他站在照相机的前面时,就变得虚假而不自在了。因此,摄影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的形象,却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神采。剪影不是这样,它只捕捉神采,不太注意形象。”我想,那位孤独的剪影者所说的话,有很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对于坐在照相馆灯下所拍的那种照片来说。
他很快剪好了我的影。我看着自己黑黑的侧影,感觉那个影是陌生的,带着一种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忧郁,因为他嘴角紧闭,眉头深锁。我询问剪影者,他说:“我刚刚看你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就觉得你是个忧郁的人。你知道要剪出一个人的影像,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观察。”
剪影者从事剪影行业已经有20年了,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以前是在各地的观光区为观光客剪影,那里后来也被照相师傅取代了,他只好从一个小镇到另一个小镇出卖自己的技艺。他的感慨不仅仅是针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他说:“我走的地方愈多,看过的人愈多,我剪影的技术就愈成熟,愈容易捕捉住人最传神的面貌。可惜我的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有时在南部乡下,一天还不到10个人上门。”
作为一个剪影者,他最大的兴趣在于观察。早先是对人的观察,后来生意清淡了,他开始揣摩自然,剪花鸟树木,剪山光水色。“那不是和剪纸一样了吗?”我说。“剪影本来就是剪纸的一种,不同的是剪纸务求精细,色彩繁多,是中国的工笔画;剪影务求精简,只有黑白两色,就像是写意画。”因为他夸说什么事物都可以剪影,我就请他剪一幅题名为“黑暗”的剪影。
剪影者用黑纸和剪刀,剪了一个小小的上弦月和几颗闪耀的星星。
他告诉我:“本来,真正的黑暗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会在一些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为黑暗了。”
我离开剪影者的时候,不禁反复地回味他说过的话。因为有光明的对照,黑暗才显得可怕;如果真的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的呢?问题是,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向往。
现在这张名为“黑暗”的剪影正摆在我的书桌上,星月疏疏淡淡地埋在黑纸里,好像很不在意似的。光明也许正是如此,并不为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照耀,而是每一个有心人都可以追求的。
后来我有几次到公园去,想找那位剪影的人,却再也没见他的踪迹。我知道他在某一个角落里继续过着漂泊的生活,捕捉精神明亮的或黑暗的人所显现的神采。也许他早就忘记曾经剪过我的影子,但这丝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相遇,而他用20年的流浪经历告诉我: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即使无人顾惜的剪影也是如此。(P37-41)
前言
《读者》杂志三十年风雨兼程,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得益其在精神领域的耕耘与建构。这一点,在二O一五年第一期全新彩版的卷首语上,社长、总编辑富康年先生说得很透彻,“《读者》更愿意成为一座明亮的灯塔,守望、梳理、传播那些容易被遗忘,却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价值观,希望这座灯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会中,精神不能盲从,灵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所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说:“《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然而,这一篇篇能够挖掘出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文章,皆出自各派优秀作家之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者》已积累大量的名人名篇,这些篇章被分散到不同年份里的每月两期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我们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读者)名人堂》系列丛书便以此为引,将30年来出现在《读者》上的名家进行分类,并精选各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名家及其文章,以飨读者。
其中,《(读者)名人堂·潮流派》精选时下颇具影响力的青年与影视圈的名作家。纵观各大网站的图书排行榜,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直逼榜首,他们所创造的成绩正在不断刷新记录,新生代的力量早已不可小觑。“潮流派”将男、女作家的文章编为两册。
《(读者)名人堂·港台风》精选港台地区的名作家。这些老牌的港台作家,在挖掘人性的同时又展现有别于大陆的人文风貌。翻开以女作家为代表的《遇见更好的自己》和以男作家为代表的《那些年,青春正红》,便可一探究竟。
《(读者>名人堂·世界潮》则是搜罗多年来出现在《读者》杂志中,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国际大奖的名作家所撰文章。诺贝尔文学奖堪称文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将这些文学大家集结在一起,可一睹世界文学潮流的风采。这个主题分两册出版。
《<读者)名人堂·智慧光》将出版两册,文章多为国学大师和哲学家所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国学,其实已经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大师更是集智慧与才华于一身,这批人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人物。
《(读者)名人堂·文艺范》结集出版一册,主要精选当代著名作家,即“五四”运动之后涌现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作家。他们是一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作家,他们的出现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真正的繁荣,达到有史以来最鼎盛的局面。
《(读者)名人堂·复兴梦》精选近现代著名作家,也就是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大家。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期,该时期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中国文学挥别传统、重塑现代的精神追求,汇编成一册。
《(读者)名人堂》系列+册图书传承经典,是一部将文学发展史串联一线的名家合集。诚邀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中国大阅读时代中的尖端文化。
《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余秋雨
我是《读者》的读者,从创刊至今日,热爱不减,读这本杂志读了多年,但愿长长久久读下去,读出佛来。
——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