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世界,放下手机看看书吧!
1.《读者》是一扇开放的文学大门,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去,跟着不同时代的作者,寻找属于自己的思想高地。2.《<读者>名人堂》系列,挖掘属于不同时代名家名作,细分之下,直通你想要到达的思想高地。3.这是一个多元的文学世界,跨时空,跨地域。让你跨界感受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观测青春狂流中的“潮流派”;诉说价值真谛的“港台风”;站在文学顶峰的“世界潮”;体验永不褪色的“智慧光”追逐静水流深的“复兴梦”感受逐梦路上的“文艺范”。4.每卷精选30多位作家,70多篇文章,是最全的名作家名篇赏读大合集。
翻开由读者杂志社编写的《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读者名人堂潮流派)》让我们见证不同时期的精彩文学,共赏文坛巅峰者的风采。
《<读者>名人堂》系列丛书将30年来出现在《读者》上的名家进行分类,并精选各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名家及其文章,以飨读者。
由读者杂志社编写的《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读者名人堂潮流派)》收录时下最热的青年女作家所撰之文章,包括柴静、安妮宝贝、蒋方舟、张悦然、于丹、杨澜、叶倾城、六六等当红作家。该卷精选众多励志故事,其中既包含了成功的喜悦,也包含了失败的苦涩,它们真实地为你展现了一道道人生的风景线,让你领略人生的真谛。
担当
安妮宝贝
年少时,人不懂得如何去爱,不知幸福是何物,更无从担当。
爱的本质,也许是一种考验。考验彼此的明暗人性,考验时间中人的意志与自控。欢愉幻觉,不过是表象的水花。深邃河流底下涌动的黑暗潮水,才需要身心潜伏,与之对抗突破。人年少时是不得要领的,对人性与时间未曾深入理解,于是也就没有宽容、原谅和珍惜。需要更长远的路途,迂回转折,来回求索,才能获得对自己与他人的释然。
回头观望来时路,看到荆棘残余、血肉横飞,残酷的青春如同白色素绢上面残剩的斑斑血迹。我们最终获得的内心释然,能够把它们涂抹成一树自开自谢的桃花,自有一种深意和优雅。
一切原本有迹可寻,一切也只有尝尽甘苦之后,才能坦然自若。
而世界上所有的幸福,原本都是平庸的,也是细微的、琐碎的、脆弱的。如果包裹着我们的时间和历史,是一条壮阔的河流,那么,幸福就是早晨照射在水波上的云霞和日光,是深夜的月色和雨水,是随波逐流的鱼群和花枝,是一个岸边观望者的逡巡。
有些人和事的出现,是为了在我们的世界里打开一扇门,照亮一条通道。让你知道,曾经在一个幽闭的房间里没有烛火而固执地寻觅,是多么辛劳。有一些洁白的真相和黑暗的阴影,一起出现,互相映衬。门被打开,通道被呈现,生命因此获得新的提示,得以前行。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必须要背负在身上的行囊。它警示你不能停留,但可以在路途中栖息,获取这幸福的光芒。如同在旅馆的梨花树下小坐,清茶浅酌,花好月圆;爱着一个人,并且为其所爱。长路且行且远,心里有着单纯而有力的意愿。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担当,并且感恩和宽容。
危险的美感
安妮宝贝
在开往金边的船上,有一个新西兰女孩生病了。
她是和她的男友一起来的,带着自行车,在越南骑车旅行,然后准备到柬埔寨。因为劳累和疾病,改为乘船。天气持续高温,她的脸颊绯红,躺在船舱里的长椅子上。
我们只有6个人,船上的大部分位置都是空的。其中两位英国老妇人曾经在北京的大学里教过书。
长途旅行,尤其是在贫困的热带国家旅行,的确需要忍耐——疲惫、炎热、酷暑、疾病、汗水,恶劣的路况、闷热的车厢,晕眩、颠簸……令人彻夜不眠。但路上所见的背包客,一直都是沉默的,没有怨言,也丝毫没有打扰别人的举动。
渐渐地,沿岸的景色连绵不绝:阳光下闪烁着光泽的大片玉米田,湄公河奔腾不息的水流,茂密的椰树林,泥塘里的荷花,草棚,芒果树,在岸边饮水的狗,灼热的广阔天空,一望无际的田野……
生活正以这样无限丰富、无限博大的可能性,往前推进。
有些人辛苦地打工,存够了旅费,然后辞职,背上行囊开始行走。
有些人从未走出自己的城市,满足于生活的现状,舒适和稳定才能够让他们感觉安全。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换言之,人又是被拘禁的,从未曾得到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
对于生活在偏僻村庄的人来说,他们从没有脱离过贫困,但和自然相融相近。他们在高温下劳作,在大树下休息。如果你在黄昏的时候,看到那些在河水里嬉戏的孩子和大人脸上那种简单而又丰富的快乐,你会知道,这条用来灌溉作物、饮用、沐浴的河,就是他们的生活。
另一些人居住在城市里,有着所谓的阶层和高尚职业,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单调而乏味。他们被自己的欲望和野心盲目操纵,试图以虚荣和物质来证明自己并填充自己的空虚。他们在宴席或酒吧里一掷千金,在聚会和商业娱乐中寻求乐趣。他们回避思考和孤独,从不寻找自己真正的方向。
他们丧失了那种所谓的危险的美感。
危险的美感,注定是一种类似于虚无的追逐方式,这是已经和结局无关的激情。不停地行走,一边走,一边让美和时光从灵魂里“刷刷”掠过。好像在风里行走,明知一无所获,但心有豪情。
我一直喜欢大风,喜欢大风呼啸,自己迎风而上,听不到呼吸。北京是时常有大风刮起的城市,而在我的家乡——南方沿海,有台风。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因为诱惑,他只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我们曾为此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P21-24)
前言
《读者》杂志三十年风雨兼程,成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这得益其在精神领域的耕耘与建构。这一点,在二O一五年第一期全新彩版的卷首语上,社长、总编辑富康年先生说得很透彻,“《读者》更愿意成为一座明亮的灯塔,守望、梳理、传播那些容易被遗忘,却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价值观,希望这座灯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会中,精神不能盲从,灵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所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护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说:“《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然而,这一篇篇能够挖掘出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文章,皆出自各派优秀作家之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者》已积累大量的名人名篇,这些篇章被分散到不同年份里的每月两期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我们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读者)名人堂》系列丛书便以此为引,将30年来出现在《读者》上的名家进行分类,并精选各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名家及其文章,以飨读者。
其中,《(读者)名人堂·潮流派》精选时下颇具影响力的青年与影视圈的名作家。纵观各大网站的图书排行榜,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直逼榜首,他们所创造的成绩正在不断刷新记录,新生代的力量早已不可小觑。“潮流派”将男、女作家的文章编为两册。
《(读者)名人堂·港台风》精选港台地区的名作家。这些老牌的港台作家,在挖掘人性的同时又展现有别于大陆的人文风貌。翻开以女作家为代表的《遇见更好的自己》和以男作家为代表的《那些年,青春正红》,便可一探究竟。
《(读者>名人堂·世界潮》则是搜罗多年来出现在《读者》杂志中,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国际大奖的名作家所撰文章。诺贝尔文学奖堪称文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将这些文学大家集结在一起,可一睹世界文学潮流的风采。这个主题分两册出版。
《<读者)名人堂·智慧光》将出版两册,文章多为国学大师和哲学家所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国学,其实已经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大师更是集智慧与才华于一身,这批人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人物。
《(读者)名人堂·文艺范》结集出版一册,主要精选当代著名作家,即“五四”运动之后涌现的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作家。他们是一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作家,他们的出现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真正的繁荣,达到有史以来最鼎盛的局面。
《(读者)名人堂·复兴梦》精选近现代著名作家,也就是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大家。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期,该时期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中国文学挥别传统、重塑现代的精神追求,汇编成一册。
《(读者)名人堂》系列+册图书传承经典,是一部将文学发展史串联一线的名家合集。诚邀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中国大阅读时代中的尖端文化。
《读者》的大多数篇目,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掺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再拿起,组成—个独立的精神天地。
——余秋雨
我是《读者》的读者,从创刊至今日,热爱不减,读这本杂志读了多年,但愿长长久久读下去,读出佛来。
——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