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张星主编的《吕志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由自述篇、工程篇、育人篇、感恩篇、随想篇、述评篇和印象篇七部分组成。其中,自述篇为2006年吕院士患病住院期间和陪护他的研究生闲聊漫谈,记录整理,经他本人修改补充而成的;工程篇是吕院士应编者建议新近亲笔撰写的;印象篇是吕老师的学生应编者邀请写的回忆求学和工作中的点滴;其余篇章搜录于报章杂志。在本书选编过程中得到了我校交通学院党委秦霞书记及我院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其中有吕志涛院士的女儿吕清芳和他的学生张晋、涂永明、王春林等。
| 书名 | 吕志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刚、张星主编的《吕志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由自述篇、工程篇、育人篇、感恩篇、随想篇、述评篇和印象篇七部分组成。其中,自述篇为2006年吕院士患病住院期间和陪护他的研究生闲聊漫谈,记录整理,经他本人修改补充而成的;工程篇是吕院士应编者建议新近亲笔撰写的;印象篇是吕老师的学生应编者邀请写的回忆求学和工作中的点滴;其余篇章搜录于报章杂志。在本书选编过程中得到了我校交通学院党委秦霞书记及我院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其中有吕志涛院士的女儿吕清芳和他的学生张晋、涂永明、王春林等。 内容推荐 由吴刚、张星主编的《吕志涛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以自述篇、工程篇、育人篇、感恩篇等章节,用质朴无华的文字将吕志涛院士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书中展现了吕院士当过工、农、商、学、兵以及报社编辑的传奇经历;做教师、做研究、做工程的感人故事;对老师、对家人、对朋友、对学生的深沉感情;于极其平凡中,展示了这位从小山村中走出来的院士的极其不平凡的人生和他爱国、敬业、顾家的至伟情怀。 目录 第一章 自述篇 故乡:小山村芝田 山水古镇澄潭——少年求学地 我的母亲和父亲 家乡的亲人们 走出小山村的路 永记恩师 我的大学生活 我的研究生学习 参加“四清”运动 “文革”前后 难以复制的经历 1986年的“三级跳” 我又站起来了 简记航天城之行 当选院士 获奖20万与设奖20万 我与预应力特别有缘 我的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的F.Leonhardt” 好人、老弱病残、共产党员和院士 法国印象 1986年以来的荣誉 床头三宝 住院的日子 我为学生而自豪 2011年的两件喜事 感谢家人,感谢助手 第二章 工程篇 我与南京电视塔工程 上海某厂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工程设计研究 北京西站主站房45米跨预应力钢结构设计研究 珠海拱北口岸工程设计研究与华东预应力中心大楼建设 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门式刚架结构工程设计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三向交叉梁系屋盖结构设计研究及模型试验 屋架预应力筋断裂事故的处理 南京某高楼楼层大梁斜裂缝事故的分析 第三章 育人篇 研究生培养中要抓好六个环节 勤奋创新,德才兼备 红专育人志不改 母校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在新昌澄潭中学的发言 在浙江丽水学院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吕志涛起草的《东南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自律准则》 工作·治学·为人——在东南大学200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立好志,勤奋学,创新干——在东南大学2004级博士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向母校汇报——在浙江省新昌中学的发言 对21世纪工程教育的几点思考——建设4R经济,培养21世纪工程师 创新是我们的职责——在一次全国研究生会议上的发言 导师的责任一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未来土木工程师应具有的素质——对土木工程专业新同学的希望 工程科技专家的责任和素质——在江苏省第19期“333人才工程”高级研讨班上的发言 第四章 感恩篇 师恩难忘——祝贺徐百川教授90华诞 两位专家,一代宗师——记徐百川教授和丁大钧教授二三事 永久的思念——追记一代良师方福森教授二三事 只因有爱——《科学大众》记者访吕志涛院士 杰出的学者、无私的园丁——吕志涛院士在庆贺杨宗放教授80华诞座谈会上的讲话 父亲是东大培养的院士,女儿16岁就考取东大 深切怀念丁大钧教授——为丁老师逝世周年纪念册写的序 第五章 随想篇 诱人的矮楼加层——东南大学教授吕志涛谈 工程建设中应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实施法治——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谈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等工程事故 美国世贸中心为何坐塌 一点建议:南京与周边城市之间不宜建磁浮线 在预应力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第十一届全国空间结构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以创新为支撑,打造建筑强省——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 在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第六章 述评篇 高楼·高门·高塔 他为预应力添华章 知识凝成擎天力——记东南大学优秀教师吕志涛教授 理想的路在脚下延伸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给生活一个预应力 院士领衔办公司为哪般 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院士 教书育人,止于至善——访吕志涛 吕志涛:为凝固音乐添华章 吕志涛:从小山村走出来的院士 双桅挂帆济沧海——蒋永生与吕志涛的50年情谊 木桥延伸的世界——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吕志涛 建筑节能勿忘预应力 第七章 印象篇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我心目中的导师:吕志涛院士 导师吕志涛院士对我的影响 我的导师吕志涛教授 廉以育德,铸就师魂一记我心目中的导师吕志涛院士对我的教诲 结构工程是根基,桥梁建筑两相宜——记吕志涛院士在桥梁专业上的教诲 做好人,爱学生——师从吕老师的人生领悟 慈祥而严厉的吕志涛老师 一次影响一生的批评 难忘师恩——回忆我的导师吕志涛院士 感念师恩 附录 吕志涛大事年表 吕志涛主要论著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故乡:小山村芝田 我,1937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澄潭镇芝田村。 新昌县是绍兴地区南部的一个山区县,素有“七分山地,二分水田,还有一分是河滩”的说法,东南四十里就是著名的天姥山。古时候这个地方属于剡县,出过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剡录》。芝田村则是新昌县城西30里外的一个小山村,那时全村不过七八十户人家,其西北紧邻嵊县,就是现在的嵊州市。芝田的历史也很久远,从村东头两棵粗壮高大的香樟树和鹅卵石铺筑的巷道都可以看得出来。 芝田村基本上被山环抱,只是村东北有一片水田,离村东二三百米就是曹娥江的上游澄潭江,这也就是古代的剡溪。江对面又是更高的山,所以可耕田地较少,人均不到一亩。贫穷的村民的口粮多靠村西南山地上种的玉米、番薯,而大米占不到一半。我家就是租了镇上地主家的一亩四分田,又在村西山脚下开出两块地,种了玉米和山芋,它们成了我家粮食的大半来源。 芝田在解放前是个穷山村,田地少,人们的视线又被大山阻隔,从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村民世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多过着勉强温饱的生活。我家则更差,每年总有不少青黄不接的日子,只能以糠麸度日,我虚岁十岁那年,体重仅三十斤,现在简直不可想象。村里人的文化更是贫乏,整个山村上过初中的仅两人。其中一人是我的小娘舅,为了完成学业,下中农家庭的外祖母不惜变卖了一亩田筹款。然而我却走出了这个小山村,成了村里人眼中的“秀才”,多方面原因之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解放。 芝田村虽然贫穷,但被青山秀水所环抱,环境非常优美。尤其是村东的澄潭江长年给贫穷的人们带来欢乐,解决人们的难题:夏天在江边游泳洗澡;寒冬腊月几乎每家大人小孩齐上阵,到江边那座水磨坊制作水磨年糕等过年食品。这个磨坊实际是一座草棚,有四个石臼和一座大石磨等“加工设备”,由外面的水轮驱动。村西南山上的树木为村民提供了烧饭做菜的柴火,当然更重要的是山脚下的坡地种植了棉花和粮食,为村民解决了部分衣食之需。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村民们虽然整年辛勤劳作只能勉强温饱,却已经很满足。芝田人不仅耕田种粮食,而且种植烟草、养蚕缫丝,还养鸡、鸭、猪、羊等禽畜。我也跟着母亲养过蚕,放过羊,还和邻居孩子一起钓过鱼,捉过山蟹。那时候我家还种植烟草,收摘下来以后晾晒的时候,一看到天要下雨,就拼命奔去抢收回家,生怕被雨淋坏。现在想起来,艰苦生活也有别样的欢乐。 山里人特别勤劳、善良和热情,民风淳朴,从我懂事起,村里从未发生过偷盗和各种刑事案件,真可以“夜不闭户”。我难忘这个小山村,它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品格烙印,诸如纯朴、善良、坚强等。 山水古镇澄潭——少年求学地 芝田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因此我读三年级时便每天走三里路去澄潭镇中心小学继续求学。在澄潭,我一直读完了初中,所以澄潭在我记忆中是十分清晰的。澄潭在新昌县城西边30里,是一个山区小镇。每逢农历单日,方圆20里的山乡人们都一大早到这里赶集,十分闹猛,直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趋散尽,镇上才恢复平静。 澄潭是一个风光优美的山水古镇。在我的印象中,它毫不逊色于云南丽江。丽江和澄潭,都是山区古镇,有山有水,民风淳朴。丽江的水是雪山上下来的,终年不断;澄潭的水来自两个方面:镇东的澄潭江来自更上游的镜岑、穿岩十九峰等处的山水;镇中穿街而过的水则源自镇西边陈家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的积水,也是终年不断。古镇上的街道也很有特色:两条直街,长长的都超过三五百米,一条横街稍短些,也有百米开外。街道都由石板和鹅卵石铺就,两侧下面有下水道,布置很是科学。街道两边店铺林立,与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及乌镇等名镇都十分相近。 但上世纪60年代后,因为镇西边建造起了水库,陈家山下来的水都进了水库,不再流入镇内,所以镇中东西向的横街街道与住屋之间的水沟内的清水不见了,水沟上的石板桥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所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从此这古镇风光便少了这一分景色。 澄潭镇沿江而建,南北呈狭长状,西南边青山连绵,东边的澄潭江就是剡溪的主体,位于曹娥江上游。水清透见底,最宽处约有百米,因此可乘竹排或小船沿江而下,直达曹娥、绍兴,并走向杭州、上海……从澄潭溯江而上六七里路程,即到达《笑傲江湖》等电视连续剧的外景拍摄地——穿岩十九峰景区。 澄潭还盛产糕干、酥糖、蛋卷、春饼、榨面等土特产和馄饨、炒年糕等小吃,其味道和质量甚至超过苏锡常等地的名产。因此,在2007年县开发旅游规划中曾提出“下澄潭镇买特产、赏古镇风貌……” 多年后,我仍乡音未改,常常回到澄潭和新昌见见乡亲故旧。故乡面貌早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我的心里,它们仍然是我熟悉与热爱的土地,有着这一生都无法割断的牵系。 P3-5 序言 读完吕志涛先生送来的书稿,掩卷沉思,感触良多:书中文字直白朴实而又意蕴深远,所述人事平和恬淡而又温暖感人,真真是“文如其人”。 吕志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全国模范教师、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就卓著、桃李天下,为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学术界同行和全校师生中都享有很高声誉,也是我非常尊重的学者和良友。我不是工程方面的专家,也没有能力对先生的学术成就做出评价,但我很乐意就与吕先生接触的印象和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教益谈一点个人感受。 吕志涛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得到过很多荣誉,但我感到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和“结构工程专家”这两个称谓。从1956年进入东南大学与土木工程结缘,使他成为我国最早从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抗剪方面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凝心聚力、孜孜以求、晨昏不辍的就是一件事:教学与研究。他答疑解惑、教书育人,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是土木学院历史上迄今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最多,成就也最突出的教师。他不仅在业务上对学生要求严、标准高,而且非常强调德行养成,希望自己的学生“业务要精、品德要高、又红又专”,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他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建设需要开展研究,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理论和计算、设计方法,是我国预应力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论文和研究成果已成为相关领域的必读文献和设计规范,启发后人、造福社会,也奠定了他在土木工程界的崇高地位。 吕志涛先生是一位对国家有大功的人。他急国家发展之需,解工程建设之难,从不因善小而不为,也不曾临难而退缩。几十年来,他承担了数十项重要课题,系统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混凝土预应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他主持设计和咨询了上百项重大工程项目,解决了许多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他和土木学院几代人的共同奋斗下,我校土木学科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梯队,他所创建的“东南大学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艰难险阻、玉汝于成,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等多项国家大奖,以及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模范教师,就是国家和人民对他在科学、教育和工程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的褒奖。 吕志涛先生是一位让人打心底尊敬的“好人”。在东南大学“吕院士是个好人”,可谓有口皆碑,也是人们对他一致的评价。我认识吕先生较早,到东大工作后,接触更多一些,先生的品格风范、处世为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让人感动。他关心学校事业发展,热情扶持奖掖后辈,虽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可只要学校需要有事相求,他总是慨然应允,坦诚直言;对后辈友朋乃至素昧平生找上门来的求助者,他总是倾力相帮,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由衷欣喜。他谦逊内敛、待人真诚,宽容宽厚,一生恪守“三真”:“做事讲真实、做人讲真诚、待人讲真情”,律己甚严,却很少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凡是跟他工作和相处过的人无不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他勤奋刻苦、安贫乐道,居功而不自傲、奉献而少索取,真正做到了像他自己所说的“要无止境地追求学术,但不要无止境地追求财富”。他温和善良,常怀爱心,懂得感恩,对养育他的父母,相濡以沫的家人,对曾经帮助和引导他成长的恩师,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甚至助手、学生,总是念念在兹,深情地回忆着点滴往事,这也成为这本书中最让人动容的文字。 古人云,“人生有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是说中国文化中的人生价值,不在虚名财富,也不在地位权势,而主要在于个人事业成就之不朽。由此我想到“诚朴求实、止于至善”的东大精神,吕志涛先生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精神:一个人、一辈子,勤勤恳恳、老老实实、殚精竭虑只求做好一件事——高校教师,并且在做学问、做事、做人方面都达到很高境界,道德文章、事业成就受到人们崇敬和社会公认,这就是我眼中的吕志涛先生! 一个学校的历史是由这个学校的所有成员共同写就的,一个学校的精神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精神的升华,文化的传承,它体现在每一个教师、学生身上,也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吕志涛先生在古稀之年,把他奋斗的一生、所思所想记述下来,传承精神,启迪后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吕先生嘱我为他的书作序,不揣浅陋,写了以上的话,是为序。 郭广银 2013年9月 后记 《吕志涛传》是在我院2013年为纪念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暨土木工程系(学院)成立90周年,征得吕志涛院士本人的同意编辑出版的《吕志涛——从小山村走出来的院士》一书基础上改编而成,谨以贺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 吕志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工程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等职。他1956年考入本校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后师从徐百川、丁大钧教授读研究生,随后留校工作至今,为我校土木学科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和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编辑出版这本书不仅是为了记录吕院士的勤勉治学、成名成家史,而且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记录新中国自己培养的一代大学教授、院士的成长史和中国预应力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多年来,吕志涛院士在结构工程领域不懈追求,刻苦钻研,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和多种荣誉,并被多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他不仅重视土木工程的科研,而且重视人才培养的教研,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人才培养的文章。他的思想、观点和理念传承了东南大学,尤其是几代东大土木人形成的严谨求实、止于至善的精神。我们编辑出版此书,就是要收藏这些被一代代东南大学土木人丰富着的教书育人的思想和理念。 吕院士迄今已培养出了67位硕士、64位博士,分布在世界各地,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中有全国人大代表、“长江学者”、知名高校教授、企业家或总工,吕老师不仅为弟子们“做事”的成功而自豪,更为弟子们“做人”的成功而骄傲。毫无疑问,吕老师“要无止境地追求学术,但不要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教导,尤其是他的言传身教对他弟子的影响至深,我们可以从他弟子写的回忆文章中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编辑出版这本书,就是要让更多的后辈学人分享这样的教益。 本书由自述篇、工程篇、育人篇、感恩篇、随想篇、述评篇和印象篇七部分组成。其中,自述篇为2006年吕院士患病住院期间和陪护他的研究生闲聊漫谈,记录整理,经他本人修改补充而成的;工程篇是吕院士应编者建议新近亲笔撰写的;印象篇是吕老师的学生应编者邀请写的回忆求学和工作中的点滴;其余篇章搜录于报章杂志。在本书选编过程中得到了我校交通学院党委秦霞书记及我院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其中有吕志涛院士的女儿吕清芳和他的学生张晋、涂永明、王春林等。 我校党委书记郭广银教授看了本书初稿后,欣然作序。吕院士和我们都深为感动。 由于本书选编匆匆,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院长 吴刚 党委书记张星 2014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