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保平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由陈保平著的《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一书,收入作者多年来的散文创作,内容多样,包括书评、影评、剧评、时评,访谈等等。共一百多篇,字数约17万。既有篇幅凝练的短文、短评,也有长篇的深度文化访谈与行业趋势分析。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积极关注与独立思考。

内容推荐

陈保平著的《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一书,作者将作品取名为“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是想说明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本书按照年份分为四辑,分别收录了《单纯的年代》《压力与守望》《新世纪的曙光》《不确定的时候》等作品。和许多朋友一样,我们由此打发闲暇时间。但这种日常月久的兴致爱好,并不是庄子一样的逍遥自在,还是企图在自己内心打理和构建一个小园子,这个园子有自己的围墙,喜爱的花木,自由的空气。它也连着大地,可遥望天空。面对世事和人生的无常,它慢慢让你在里面寻找到一份自信,一份坚强,几许悠然。用池田大作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有一天,当你物质上优越的环境全部丧失的时候留下的东西。

目录

第一辑 1980年代

 单纯的年代

 闲话《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

 《文明论概略》:以西洋文明为目标

 《日本新生代》:研究我们的新生代

 读《邓肯自传》札记

 《泰戈尔评传》:生命永恒之惊奇

 忘却耻辱

 给青年编一本有所得的书

 《父母听不到的故事》:倾听自白

 两个皇帝的竞争

 由《原野》迟放想到的……

 人,有时要得很少

第二辑 1990年代

 压力与守望

 一匹马的幸福

 《情人》上演有感

 柴可夫斯基不在家

 悲欢之中看世界——读南妮的《一个梦撑一生》

 大马书展的开幕辞

 诗意还会醒来吗?

 故事以外的东西——认识赵屹鸥

 夜看佳作有感

 无声的表演——法兰克福书展印象

 “我在表演”

 《海子诗全编》:默默诵读为好

 明星出书

 网上读书人

 写于《书城》改版

 从亿万富翁捐书说起

 高先生论干净社会

 初识金庸

 《书城》杂志改版二三事

 桥的故事

 品味、互联网与真相

 难以释怀的教育

 尊重的差异

 书市感言

 俄罗斯民族的自尊与自省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

 国际艺术拾遗

 平常的日子

第三辑 2000年代

 新世纪的曙光

 《贞观盛事》的掌声

 定位·理念·品牌·运作——关于《艺术世界》

 关于经典

 压力与茫然

 严肃而深情的对话

 ——谈卓雅的大型画册《沈从文和他的湘西》

 制约中国艺术发展的是大环境

 ——21世纪的艺术与媒体研讨会纪要

 思想的灵气

 一位学者在中国乡村的焦点访谈

 ——读《黄河边的中国》一书的幕后

 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

 请别停止祈愿

 一则招商广告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点感想

 还原生活的能力

 “杯子已经洗干净了!”

 ——李碧华与她的《烟花三月》

 《出版大崩坏》:急速发展的危机意识

 听白先勇说昆曲

 美人与美人鱼的区别

 谁来做民间艺术的传承者

 与讲谈社社长共进晚餐

 关于“卑微的艺术”

 大玩家

 小小的幸福与快乐

 FLASH的意义

 女性与艺术

 与李教授的对话及EP-3事件

 艺术本是心灵的

 “三城记”第二辑出版

 《清贫思想》:清而不贫

 嬉皮的孩子说话了

 ——《花粉屋》及其作者

 看历史留下了什么?

 天底下没有说不清的道理

 关于电影《鲁迅》的一点担忧

 从《剧院魅影》想到《赵氏孤儿》

 中国电影缺颗真实的“心”

 成功的N种解释

 不是拿王朔说事儿——沪上学者谈当代文化现象

 银行与穷人——向银行家推荐一本书

 一部值得城市官员看的电影

 “政治正确”与艺术规律

第四辑 2010年代

 不确定的时候

 真相与救赎之道

 懂人心

 《阿里郎》

 假如莫言未获奖

 不老的上海——有感于《永远的尹雪艳》

 他留给上海的,不止是建筑

 曼德拉,您活在谁的心中?

 还是要讲点艺术规律

 有感于取消《大师》收视率考核

 静而致远,致瑰丽

 ——2011~2013上海图书奖评奖有感

 不朽的小糖人

 心有所得方落笔——读邵琦《书屋小记》

 逼近真实的追求,是无限的

 重的与轻的

 《霸王别姬》的亮点不是3D

 《乌人》这一枪

 死亡与成长

 幸运的《梁祝》

 语塞

 从西藏到巴黎至山水

 ——写在周刚龙美术馆画展开幕前

 大家来写历史,留下城市文脉

 唯一寄托——《相似杨梅》序

 无形之珠的识与爱

 ——写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之时

 驾驭平淡的能力

 时间告诉你谁是大师

 从林家铺子满座说起

 学学张伯驹学学毛泽东

 今日几人识傅山

试读章节

单纯的年代

1982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在青年报工作。从此,与媒体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份工作是在副刊部“思想修养版”做编辑,阋读了大量的青年来信。那个时候,青年十分信任报纸,许多对父母不愿说的话都会对编辑吐露。他们思想也有许多苦闷,但总体来说比较单纯。单位人、计划经济、集体宿舍,这样的环境生活都差不多,尚未形成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六位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毕业生,年龄相差要十几岁,工资都是四五十元。食堂的饭菜几毛钱。中午休息时,大家在办公室铺一张草席就地而睡。后来我到特稿部、新闻部当主任,再做副总编。那十余年,主要时间、精力用于采访、策划选题、组织思想讨论、开展活动。写作以新闻报道和时评之类为主。当时,报告文学的题材很时兴,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代表作。它比日常的新闻报道更具批判性和思想深度,比文学又更贴近当下现实。《忘却耻辱》就是我读了徐刚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吧》的一点感受。三十年前作者呼唤的这个主题,至今仍在空谷回荡。昨天看到搜狐新闻:江西永新县413亩天然林被毁。徐刚震醒了许多人,但仍有一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罔顾子孙后代。

那时读闲书的时间不多,偶尔看些,多是与青年及青年思想启蒙相关的书。既想了解这一代人的终极关怀,也有出于版面需要的“急用先学”。“青年学”在那时曾被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相继成立了“青少年问题研究所”。上海的第一任所长金志坤原也是团市委系统的干部。研究员陈小亚、陈启豪、李韧、苏颂兴,还有当时在复旦做人生观讲座很受青年欢迎的曹锦清,都是常常聊天的朋友。记得上海当时兴起去日本留学、打工潮。一个地理和文化传统上最接近我们的民族是怎样走向现代化的,当然会引起大家关注。福田渝泽的《文明概论》、《日本新生代》,都是我们传阅的书和议论的话题。三十年后的今天,国内又形成了去日本旅游和购物的热潮,这既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实力,也说明国人正在变得理性,心态愈加健康。我们对文明的认知没有故步自封。当然,也说明我们的产品与发达国家还有距离,所以需要启动供给侧改革。

那个年代的电影、演艺已形成多元态势。像《原野》这样过去被屏蔽的作品重新搬上舞台,让我们看到了文学重归人性的坦途。电影《末代皇帝》的中国音乐人获奖,是中国原素开始被世界重新注视,这使我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有了一定信心。翻译作品被大量引进,传统文化被相对忽视,这是前开放时期的一个不足。民间自觉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经历了好多年对圣诞节的狂热后,开始对春节装饰的重视,标志是以“中国结”为创新的各类春节点缀。包括唐装和旗袍的兴起。今天,红灯笼已从天安门广场一直挂到了村庄小院,曾几何时,张艺谋的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险些把红灯笼打入另册。

所谓单纯,就是怀有纯正的目标,但把事情想得比较简单:对旧事物的否定,对新事物的肯定,都还缺乏沉淀和思辨。理想就是心向往之,尚无各种利益权衡。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常被“正义”所迷惑,其实,“正义”背后的动机也错综复杂。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还在缅怀黄土地,满城尚无黄金甲。

P3-5

序言

回过头来看自己几十年的文字,无非是闲笔和急就章。媒体做久了,写作大都是有感而发,很难经得起学理探究。但总是自己对文学和文化的一份热爱。整理成册,也算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若还能为经历过的时代留下一点佐证,就超过预期了。

取名“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是想说明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许多朋友一样,我们由此打发闲暇时间。但这种日常月久的兴致爱好,并不是庄子一样的逍遥自在,还是企图在自己内心打理和构建一个小园子,这个园子有自己的围墙,喜爱的花木,自由的空气。它也连着大地,可遥望天空。面对世事和人生的无常,它慢慢让你在里面寻找到一份自信,一份坚强,几许悠然。用池田大作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有一天,当你物质上优越的环境全部丧失的时候留下的东西。我的理解即生命中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和喜乐的。

这个小园的基础是读书,用一块块自己喜爱的石头垒砌围墙,以此抵挡外面的喧嚣和纷繁。虽然文字世界与变幻起伏的现实世界总有差距,但读书总会让你安静下来,保持一种比平时更清醒的状态,想想周围的大事小事,想想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想想这个世界究竟会变好还是变坏?我们生命有限、智慧有限,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达到真理,但读书可以让我们走近先贤和智者,总可以让自己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建立起信心。因为书中自有我们向往的正确和美好。

看影片、看表演就是这个园子里的观树赏花了。再繁忙、再庸常的生活也可以在这里得到补偿。你可以不打扰任何人,甚至不打扰自己,沉浸在艺术和审美的过程中。你可以细细品味人的情感,如此丰富,如此复杂,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是那么奇特,诗人可以跳跃逻辑直达真理,美可以变幻无穷……你一部分沉寂的情感和休眠的想象力会被同时激发。我看茅盾作品改编的电视剧《霜叶红似二月花》、音乐剧《歌剧魅影》就有这样的感觉。我相信悲悯比高尚更符合审美的至高境界。

作为观众,对艺术惊叹之余,也会对那些过于离谱和商业化的作品评头论足一番,这可看做在自己的园子里修枝剪叶,只不过是按自己、非园林师的标准而已。我自知生活也有粗鄙化的一面,但有这样一个内园,内园里有花木,还能稍作打理,就自归为向往美的一群了。

常与人聊天,现在被当作长寿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是指精神上的愉悦、自由,感情可以引起共鸣,不满可以得到宣泄。当然也包括问题的探讨、思想和知识的交流。但这种聊天总是要价值观大致相同、趣味也大致相投。《庄子》里有对古人交友的记载:“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这样的友谊很难得,不过有趣的聊天总是在三五好友之间。所谓好友:我理解即富贵也不傲慢,彼此不奉承,哪怕清贫也受尊重,有困难要互助。这是我们寻找归宿的一个小群体。人生有几个可以以聊天为快、又擅读书的好友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请涌豪写了个序。他是文学评论家,平日教学、写作很繁忙,对拙文这样认真阅读,我十分感谢。他的评价和褒扬虽不敢当,还是会视作鼓励和鞭策。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或者就是一个读者和观众,对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谈点想法,说点意见,虽无高论,也是尽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吧。“心事浩茫连广宇”,即使想构筑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园,也免不了时时要关怀一下“天下”,这便是我们这代文人的习性。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文字既不是那种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也不是自恋、自适或才华耀眼的那一路,但是其贴近日常人生的姿态,从容而情理兼备的文化情趣,尤其是稳健有节的建设性态度,都是颇有特点。在重建近代上海传媒传统的努力中,不哗众、不炫目、不玩世,也不放弃努力的工作态度,是可贵的。

王元化

陈保平先生是一位敏锐的观察家。作为新闻人,他的热情、执着和诚恳,与他对潮流的敏感、尝试的勇气以及对未来的关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品质,也保存在他的文字之中。他以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在复杂的现状中梳理出隐含的脉动。

孙甘露

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他的阅读赏会如何与趣味有关,他的关注和议论又如何与当下有关。这当中,因对美的探究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凭借敏锐的感知力,对文学及多个门类艺术所作的要言不烦的评论,常让人有一种清新入骨的感会。

汪涌豪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