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音乡情乡愁/人文梅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建华主编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次讲故事

文/孙永山

1974年6月,刚从曹行中学毕业回家务农的我,接到公社文化站的通知,让我去参加上海县故事巡回演讲团,去讲革命故事。接到通知,我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能混几天省力的工分,而7月初正值“三抢”大忙季节,非常辛苦;忐忑的是,本人一直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去还是不去,纠结了好几天,最后是迟了一天,自带了蚊帐和凉席,去塘湾中学报了到。

县文化馆对故事员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只有两天,要求每个故事员必须背出两个故事。交给我的故事之一是《孟姜女哭长城》——这个“尊法批儒”的故事里,孟姜女是个受批判的角色,她“螳臂挡车”,妄图“哭倒”秦始皇的长城……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革命故事”,只觉得此故事较长,讲完需20分钟。初次讲故事,没有方法也没有技巧,说是培训,其实就是背故事,而绝大部分故事员都是“老脚毛”。由于迟到了一天,我一天时间要背出两个故事,真的很难,只能记住其中的梗概。

培训一结束,故事员就骑着自行车独自去大队或生产队讲故事。我在演讲团里岁数最小,只有17岁,县文化馆的胡老师看到了我的为难,说第一次带我去,这使我心里踏实了很多。

第一次讲故事的地方是塘湾公社英武大队。我们找到了支部书记的家,自报家门后,书记连说欢迎欢迎,还问我们有没有吃中饭?我们说没有,他就盛来两碗冷饭,并且拿来两只咸蛋。那个年代,咸蛋可是奢侈品。我们吃饭,他就去通知两个生产队的社员集中到一个仓库里听故事。

半个小时后,一个偌大的仓库已经挤得满满当当,门口也站满了人。这是一年最炎热的时候,仓库里不要说空调,电风扇也没有一个。还没有开讲,我已经大汗淋漓。

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先来个开场白。我说,我今天来为革命群众讲革命故事。话音未落,下面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我的头一阵眩晕。接下来两个故事不知道怎么讲完的,只听到下面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完成了任务。

回去的路上,胡老师表扬我:“你讲故事有张有弛,不像有些故事员死记硬背。”其实,我有些地方停顿,是因为背不出故事情节,拼命去回忆,胡老师误认为我是在摆噱头卖关子。

晚上,召开全体故事员大会,胡老师着重表扬了我。大家对我刮目相看。我究竟有没有讲故事的天赋,实在是“老母鸡生疮——毛里的病”,只有自己知道。但不管如何,我从中悟出一点诀窍:讲故事不能死记硬背,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情节弄清楚,故事细节可以随编随说,关键是把握悬念和“包袱”。

青涩的我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懵懂的故事演讲。  转眼过去了38年,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第一次讲故事”历历在目。后来,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去讲故事,但2004年,我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后,也许有讲故事的情愫,也许想在枯燥的法制宣传中找到一种寓教于乐、让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于是积极创办了“梅陇杯”全国法制故事创作和征集大赛,迄今已经第五届。

前几年,市故事家协会和《故事会》的领导让我加入市故事家协会,我婉拒了,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讲故事。但我有一个夙愿,等我退休了,再去讲故事。

P1-4

后记

一个人走得再远,也离不开文化的根。提笔忆往事,心头不了情——“乡愁”羁绊,使作者有了写作冲动;守“根”护“魂”,追寻梅陇前行的脚印——《乡音乡情乡愁》,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以及老梅陇的历史回顾,表达了梅陇人对家乡恋恋不合的一份情怀。

往事历历,情思依依,当年的印象仿佛朝露一般清新,那么多美好的物事,数十年后,仍然让作者们内心温暖。

“温暖”的核心是“人文关怀”,这是一个美好的文化传承。有些民俗,有些浓浓的乡愁记忆,实质上是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人文关怀,原本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然而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然而,这本书中的故事告诉大家,“人文关怀”这个文化符号一直鲜活而又顽强,它从城乡的梅陇走向主城区的梅陇。

今天的“人文梅陇”,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即人的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看完此书有一种感受:“时光”,是书中隐形的主角。“时光”,让我们遥望昨天,但在人们奔向农村、田野寻找乡音乡情时,不能虚幻地把记忆中的乡村与田园牧歌画等号,不能把闭塞当幽静,把安贫当幸福,不能选择性地遗忘昔日乡村最大的“愁”——贫困。梅陇,只有走上了转型升级的轨道,乡亲们回家的路,才越走越好;群众的生活,才越过越红火。

老照片是有寿命的,民间老照片既是家庭的文物,也是岁月的见证。书中平实的图片,或许能在习焉不察与恍然大悟之间使读者眼前一亮。历史,永远值得珍视。

杨建华

2017年3月22日

目录

总序

第一次讲故事

我当赤脚医生

碉堡变废为宝

我是“梅陇镇人”——访著名画家潘鸿海

记忆中的历史

美味乡思

安家在梅陇

老梅陇过年

绿竹景致多

失去的遗憾和得到的珍贵

在老街下棋

花木之乡花飘香

“大跃进”年代梅陇看电影

糖水荔枝罐头

源自“丐帮”的乡土文化

丰子恺蒙难曹行

蟋蟀入耳

童年在梅陇

乡花康乃馨

朱行:海派红木家具制作地

顾炳鑫“下生活”

做过一天英雄

走过饥肠辘辘的日子——一个老农民的回忆

我的老农民朋友

李火英和王火英

难忘文艺工厂

巧厨王根泉

乡土文化的一朵奇葩

养乌骨鸡的那些事儿

俞振飞夫人黄曼耘

我在梅陇人民公社当书记

插队落户在梅陇

插队在集心

何处安心是家乡

梅陇人造房子

梦圆家谱

母亲河诸阿浜

茹志鹃在梅陇

石磨的香味

孙道临为我们导小戏

为手表争分夺秒

我当生产队长

我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小脚母亲,百岁人生

业余创作的岁月里

张慕大队当菜农

珍贵的老梅陇人留影

老梅陇人讲“道理”

梅陇人讲颜色

梅陇闲话“老”

梅陇歇后语

后记

序言

“人文梅陇丛书”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梅陇镇打造群众文化、培育人文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出的一个新尝试,也是闵行区当前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套涵盖社会、文化、生活诸方面并且充满乡土气息的丛书。文章的每一位作者都是生活于同一片热土的梅陇人。在他们中间,有的是笔耕不辍的知名作家,有的是初出茅庐的草根一族,有的是忙碌而充实的“小巷总理”,还有的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他们用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道温馨而朴素的人文风景。他们告诉我们:在身处并不缺少物质滋养的年代,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算幸福,或者为了幸福该怎样生活?在真正的幸福生活中,又包含了哪些可贵和必需的人文内涵?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所表达的这份坚守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也是每个人最核心的文化。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价值认同和文化归宿的加强。

习近平同志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执政党凝聚人心民力的实现载体,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落脚在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人心,使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认同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日用而不觉、信守而不疑,践行而不惑。

在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当下,丛书的推出具有相当的现实和实践意义。它不仅说明发展群众文化大有作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重构当代人文精神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杨建华主编的《乡音乡情乡愁》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以及对老梅陇的历史回顾,表达了梅陇人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他们用简短的散文、随笔式的非虚构纪实文本,以及保存下来的老照片、谚语、顺口溜等,从各自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不同角度,纪实、感怀、回忆、抒情,内容富有真情实感,有一定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此书图文并茂,一些珍贵的老照片令人回味。

编辑推荐

一个人走得再远,也离不开文化的根。“乡愁”羁绊,使得作者有了写作冲动;守“根”护“魂”,追寻梅陇前行的脚印!

杨建华主编的《乡音乡情乡愁》是一本梅陇人撰写的纪实性散文集,其中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书中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以及老梅陇的历史回顾,表达了梅陇人对家乡恋恋不合的一份情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