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正明,一位从湖北大别山深处走出的农家孩子,在党的培养下,通过勤奋努力,在人民军队大熔炉里一步步成长为将军。将军人生中的巅峰,是在南昌这块八一起义的热土上度过的,这更是一种难得的机缘。《把心揉进红土地》一书在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九十周年之际隆重推出,讴歌了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作用。
军旅生活,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往往神圣而神秘。这本书写了很多生动鲜活的军旅故事,有的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悲壮惨烈,令人肃然起敬;有的甚至是军中丑事,将军也不怕揭丑。可以说,陶将军用人性化的手法来描写军人,描写战争。
| 书名 | 把心揉进红土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陶正明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陶正明,一位从湖北大别山深处走出的农家孩子,在党的培养下,通过勤奋努力,在人民军队大熔炉里一步步成长为将军。将军人生中的巅峰,是在南昌这块八一起义的热土上度过的,这更是一种难得的机缘。《把心揉进红土地》一书在纪念八一南昌起义九十周年之际隆重推出,讴歌了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作用。 军旅生活,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往往神圣而神秘。这本书写了很多生动鲜活的军旅故事,有的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悲壮惨烈,令人肃然起敬;有的甚至是军中丑事,将军也不怕揭丑。可以说,陶将军用人性化的手法来描写军人,描写战争。 内容推荐 《把心揉进红土地》是作者陶正明的自传。该书通过作者40年生活经历和战场经历的描述,书写了作者本人在军队大熔炉里,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动人故事。饱含深情,文笔朴实、生动,故事鲜活,可读性很强。既是一本向建军九十周年献礼的重点作品,又是一本催人上进、令人受益的励志图书。 目录 八一精神军人魂(自序) 第一章 童年、家世 童年 大队卫生所 我的父亲 一日为师终身父 第二章 新兵经历 入伍 立功 闯大祸 硬骨头六连 第三章 军中秀才 师报道组 难忘的送稿经历 范副总编 一篇虚假报道 三次发火 改稿子 笔,是脑子里伸出的手 我看新闻报道 第四章 军中轶事 斗酒赢“四通” “迎战”万岁军 一次重大疏忽 被司令员狠批 我是直肠子 为六连要锦旗 我用筷子“喝”茅台 第五章 政治工作也有人情味 当领导就要像一座山 一位优秀指导员 “大头”班长 干事和护士 小战士亲了女老师 政治工作也有人清味 江西省军区党委班子成员作风建设细则 第六章 我在前线 上前线 进战区 临战训练 一件丑事 陵园洗礼 三转弯 可爱的士兵 三十八封女大学生的信 为“突击队”壮行 一封战士的遗书 四首战斗诗 战地春联 荐读:《把心揉进红土地》 我眼中的陶正明将军(代后记) 试读章节 我懂得熬的滋味。知识改变人生,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孕育成败。对我来说,身处苦境、逆境和绝境,能使人醒悟、坚毅和成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回首往事,百感交集。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始终伴随我在人生征途上艰难跋涉的,是苦学、苦干、苦忍。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熬”! 我是“熬”过来的。我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三里镇黎家湾村,大悟县地处大别山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我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读书、干农活、当乡村医生。 那些年,我亲身经历了农民的疾苦。正是有了这段难忘的经历垫底,对未来遇到的任何坎坷和磨难,我都能过得去、扛得起、忍得件、背得动了。 小时候,我非常渴望读书。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我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就再也无书可读了。 在小学的六年里,我先后转了陶家湾、汪家畈、四里庙、三里城4个地方上学。读书的七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饥寒交迫。 读小学四年级时,我家离学校有三四里路,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我常常只吃早、晚两餐,中饭有时带点食物,有时就饿着,实在撑不住了就喝冷水。 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是在离家二十多里的大新镇,每隔一星期回家拿米和菜到学校。家里人多口粮少,母亲就给我装一升米,大概四斤,再给一毛钱的菜金。那一毛钱,是用来买豆瓣酱当菜吃的,这就是我一星期的伙食。 有时候,时间才过一半就吃光了,就去附近生产队的田地里弄点稻子、麦子,搓掉壳子用凉水冲进胃,或是拔出红薯、萝卜吃。或者提前到伙房掀开蒸笼,把县城的孩子或干部家庭同学的饭菜拿出来吃,说难听一点,就是有点“偷”的味道。由于营养不良,我十四岁的年龄、一米七的个头,体重却只有七十五斤。第一次当兵体检,刚刚称体重就被接兵干部拉了下来。 读书的七年,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冷。我家祖孙三代八人才三间破房,家里没有地方睡觉,身为长子的我,只好每天晚上到村里邻居家借宿,冬天经常没有被子盖,从夜晚一直冻到天亮。 到三里城读书的时候,离家八里多路,冬天就穿一条单裤、一双布鞋。昭上有一条河,河面有三十多米宽,水面都结成了冰,我就脱掉布鞋、卷起裤腿涉水过河,有时冰碴把腿都划破了。碰到下雨没有雨伞,只好穿上父亲干活的斗笠和棕衣。风大雨猛,等走到教室门口,全身都湿透了。老师让我把斗笠和棕衣放在过道里,等进了教室,上下牙齿还在发抖,嘴唇全冻紫了。 有一位退伍军人,送给父亲一双军用胶鞋,42码,父亲舍不得穿,让我穿。鞋大脚小,无法走路,母亲就用针和线把脚后跟缝得严严实实,才凑合着穿。这双鞋我穿了三年,又送给大弟弟。 读书七年,给我印象深刻的再就是累。 除了白天上学,早晚还要帮着家里干农活。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只能等干完农活、吃过晚饭,母亲点起煤油灯做针线活,或缝补衣服,或做鞋子,或纺线织布……我们兄弟姐妹就在这个时候凑到煤油灯旁,借助微弱的光亮做功课。有时实在太困了,头一低就撞在桌子边上,碰痛了也就清醒了许多,继续写作业。 为了交学费,星期天还要到二十多里外的山里砍柴去卖。十三岁的小孩,一天只能挑四五十斤,卖两角钱。 后来,没有书读,就回家干农活。当时,生产队安排父亲到河南信阳搞副业,类似现在的“打工”。这个名额来之不易,因为一个月下来,除了吃饭、每天交给生产队一块钱之外,自己一天还能另外分一块多钱。 因为父亲腰疼去不了,名额丢了又可惜,父母亲在家里反复商量,拿不出好办法。我看到老人焦急无奈的样子,就说老子不行儿子顶。我就去干了两次。当时,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五点半挑土修路,一天一百担,每担一百二十斤,少一担罚十担。 当时我十五岁,挑不动一百二十斤,充其量只能挑一百斤。相继得了感冒、疟疾,发烧不舍得花钱买药,硬是挺着,甚至非常愚昧,跳进水塘里降温,咬着牙坚持干活。不然,少干一天就少一天的收入。不少好心人看我可怜,就在收工之后帮着我多挑几担。 由于那时身体还没有发育好,习惯用一个肩膀挑担子,后来养成习惯,右肩一直比左肩低。到部队之后通过队列训练,才矫正过来。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人为的伤害。 那时候农村青年也有保送上工农兵大学、提干招工的机会,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就走了好几个。 P2-5 序言 八一精神军人魂 我在江西工作三年多,有三个很深的感受。一是回家的感觉。没有江西,就没有共产党的今天,没有新中国的今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二是寻根的感觉。军旗升起在南昌,我们解放军的根在这里。三是感恩的感觉。没有南昌这座英雄城,没有江西这块红土地,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江西人民是我们的大恩人,知恩就要报答! 二○一○年七月,中央军委任命我为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紧接着中共中央批准增补我为江西省委常委。我知道在军队领导岗位上这是我的最后一站。当时南京军区空出三个正军级政工位置:军区联勤部政委,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政委。许多同志都猜测我会去这三个位置中的一个,纷纷祝贺我。因为两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驻地环境好,经济条件好,生活基础好。谁也没想到我会到江西当省军区政委,因为当时江西省军区有政委,才刚刚上任十个月。但我心里拿不准,我知道在干部去向安排上经常有许多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果然,事情的发展完全在我预料之中,领导找我谈话说,我们党委经过认真考虑,决定你到江西省军区工作比较合适,还讲了一大堆理由,又提了许多殷切的希望。不少同志听到这个安排,有的摇头,有的叹息,也有的为我抱不平。本来升为正军,是件喜事,听到这样的安排后却很少有人祝贺我,因为江西在南京军区范围内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时也是唯独没通高铁的省份。而我又在一军,十二军,浙江省军区工作过,从基层、机关一步一步地干过来的,在副军位置上整整干了七年。个中具体原因到如今不得而知,但我认为与当时的大气候是有关系的。 浙江省委和浙江省军区给了我最高的礼遇。临行那天,省军区首长,司,政,后,装四大机关所有在家的干部在公路两边列队欢送,我一一与他们握手道别,他们几乎都是一句话“首长多保重”刚到江西报到第二天,浙江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赵洪祝同志专门派人打来电话说,老陶走得太急,连顿饭都没在一块吃,请他辛苦一下回来一趟,我们班子成员好好聚一聚,送送行。我赶回去了。晚饭前,洪祝书记拉着我的手,说了许多鼓励祝福的话。第二天我又赶回了江西。 江西,我并不陌生,在这之前,我去过上十次,有的是开会学习,有的是探家训练路过。印象最深的有四次。第一次是一九八四年七月,我在一军组织处,我们到中越边境老山地区参加对越还击轮战,专列停留上饶、鹰潭、南昌等站,当地领导和人民非常纯朴实在,我们十分感动,许多同志说老区人民就是不一样,一点不做作,不玩假!第二次是一九九三年初冬,我在一师任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组织代号为“成功三号”的演习。万人千车开到上饶地区,师部住在方志敏的故乡弋阳县。我们在政治教育中,组织部队学习方志敏的事迹,邀请烈士后人讲传统,我和全师官兵印象非常深刻。第三次是一九九八年八月上旬,九江长江大堤决口,上级命令我们一师部队连夜从浙江赶往九江现场,和兄弟部队一块奋战五个昼夜堵住了决口。在后来严防死守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师领导睡在船坞的甲板上,长江边上气温高,铁板滚烫到深夜,蚊子小咬嗡嗡叫,没有办法挂蚊帐。部队比我们更艰苦,可没有一人倒下来!第四次是二○○六年夏天,我任浙江省军区副政委,到井冈山参加军区的读书班,路过南昌住在省军区阳明宾馆,第二天上午参观了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下午赶往井冈山。尽管我们一军的创始人贺龙元帅是八一起义总指挥,朱毛会师的故事也耳熟能详,但什么叫震撼心灵,什么是刻骨铭心,这半个来月在南昌和井冈山的参观,读书听报告,才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种难忘的情感,我眼眶里经常噙着泪水,脸颊上经常发热滚烫! 二○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是我交班的日子。南京军区政委郑卫平中将到江西省军区宣布中央军委的命令,并做了讲话。他说:正明同志军旅生涯四十二个年头,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军队,为军区部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军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一位有才华、有造诣、有底蕴、有建树的高级领导干部,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对党忠诚,政治上很强,充满对党,对军队,对革命老区的真挚情怀;他经历厚重,水平很高,在两个集团军、两个省军区任过职,经历过战火洗礼、积淀了果敢、坚韧、大气、务实的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善于统班子,把方向,抓大事,带部队;他崇尚事业,政绩好,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忘我,始终充满激情,在每个岗位上都干出了一流的业绩,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他人格高尚,是很好的表率,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一身正气,求真务实,敢于担为,廉洁自律,在他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时代形象! 我听了首长对我的评价,感到既欣慰又惭愧。只有在今后的日子把这段话当尺子时时丈量自己,当镜子时时照正自己,当鞭子时时抽打自己! 我在江西工作整整四十个月。二○一三年底我退休了,年年都会上井冈山,去瞻仰那里的峰,去熟悉那里的路,去呼吸那里的氧!去一次,前进有方向,浑身增力量! 二○一七年四月十二日 后记 我眼中的陶正明将军 刘国强 他,很“哥们”,很风趣 陶正明,不用我介绍,想必很多人尤其是军界的人都知道,就是那个为转业干部大声疾呼的陶将军。说起来我跟他有非同一般的缘分! 一纸转任类似于“员外郎”闲职的行政通知,让我的步履慢了下来。 闲暇时间一多,心就静了。于是,我指尖、笔尖并用,陆陆续续地在朋友圈、微信群中发了数篇回忆性文章。写点文字,纯粹是咀嚼曾经,回放过去,陶冶情操,强身健脑,联络感情,留存记忆,可谓一举多得。至于投稿、发表,压根没去想。 现代网络的高速传播和广泛覆盖,让人应接不暇,也让偌大的世界变小了,空间、时间的概念全是新的。这不,因为发出的文字,一些多年来未曾联系的战友、同学,很容易就联系上了。这是意外收获。 更让我意外的是,网络名人、专栏作家陶正明将军偶然发现我的文字,反复端详辨认,确信无疑后,便热心地将拙文推荐给有关网站、报刊等媒体予以登载,并在他的朋友圈加上一大段溢美的评语转发。我知道,陶将军这样做,一方面缘于我们的早年交情,一方面是勉励我,意在让我将爬格子的快乐活玩下去。我当然领情,即刻写微信表达谢意。 陶将军回复:谢啥?谁叫我们是兄弟! 这一声兄弟,近了情,暖了心,一下子勾起我对三十年前在集团军机关陶将军麾下当差学徒的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 从老山战场上回来不到半年,那年那月那日,师政委高武生向我透露:集团军纪检办公室主任陶正明有意向要调你,你考虑一下。 彼时,我在一师组织科正干得顺风顺水,师首长曾暗示过要我去两度获得最高统帅部授予荣誉称号的一团六连(硬骨头六连)任指导员,通过基层、机关轮回锻炼,快速成长。听了调集团军机关的消息,着实让我好一阵左右为难。 年轻的最大资本,就是选择余地大。选择,对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意义非常。事业,婚姻,都是如此。有选择,自然就会去比较,去权衡。当时,我也陷人比较、权衡的苦恼之中。 “硬骨头六连”名满天下,战后又获授新的称号,威名远扬。若到这个连队任职,光环罩身,声名显耀;有这样的履历,前程光明,也可预想。 一边是下连队领头带兵,一边是上机关爬格打杂;一边是出人头地,一边是默默无闻;一边是舞枪弄棒,一边是咬文嚼字……就这样,我在心里左右盘算着。盘来算去,我心中的天平还是倾向于机关这边,最终背着背包,到位于湖州市市郊的第一集团军军部报到去了。 如今,新一轮的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已将第一集团军改为第七十二集团军。第一集团军的番号已然成为历史,成为记忆。 我选择调集团军机关工作,不是图机关牌子大,说起来响亮;也不是图机关安逸、舒服,年轻人在哪都得甩开膀子干。真正的原因是人,具体说来就是冲着陶正明去的!打仗的时候,陶主任是组织处副处长,我在组织科当干事,上下一条线,见过面但说不上熟悉,不过,他的名字和他的许多故事,是机关上下感兴趣的话题,无人不晓。我听到“陶正明”三字,眼睛一亮,好奇中便多了些许向往,想跟着长些见识,学点想学的东西。 …… 将军到人武部检查,通常不通报军分区,走到哪检查到哪,有时前脚走后脚又折返,杀“回马枪”; 将军检查工作没有套路,到军分区,人武部,从来不听念稿子汇报,而是到值班室、兵器室、干部职工宿舍、伙房、厕所等场所去查看,单独找下面干部、职工了解情况。碰到有临时来队家属,吃饭时请上桌一块吃。开始下面很不习惯,后来见得多了,大家感到很亲切! 如果你惹火了他,发起脾气也挺吓人的。他到某县人武部刚坐下,倒好水,部长拿出一张报纸让他看。他说这是什么?部长说是我们人武部办的周报,发上面领导和乡镇干部。陶将军一听就火了,站起来把报纸三下五除二撕得粉碎,边撕边说:江西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百姓生活还很穷,花一个子儿都要掂量掂量,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你们还办报纸,表面文章真是做得登峰造极!必须立即停办!说完,还让随行的机关干部打电话通知所有单位,华而不实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东西尽快清理,一点不留!后来那个人武部领导私下说,报纸办了十多年,每期都上寄下发,从来没有哪个领导说不对。 陶将军到江西履新不久,到我所在的市里检查指导工作,出发时就与我通电话,要我安排他的午餐。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激动不已。首长到一个地方,首先想到的是战友小老弟,这不能不令人激动。可转念一想,觉得不对:陶将军按预定行程只有一餐饭的机会,作为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第一次来,市委、市政府领导总要表达一下心意吧。这餐饭给了我,那市委、市政府、军分区怎么办?于是,我拨通首长电话,讲了我的疑虑。首长回话说:官饭可吃可不吃,战友的饭是一定要吃的,不仅要吃饭,还要像过去那样喝酒,你多备点!我深知首长决定了的事很难改变,只得接着请示:要不要请市领导和军分区领导作陪?回答是:你看着办! 我琢磨着,既然首长说是吃战友的饭,那我就没有必要扩大了。这事,在这个小地方传了好久好远! 后来,我在陶将军一篇文章中,又得知他不按常理出牌的故事。他的肺上长了恶性肿瘤,手术后不久,在身体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他瞒着家人独自背着背包到西藏去了一回,数次让人担惊受怕。他这种与命运抗争、不屈病魔的顽强意志,既让我敬佩,又让我神伤…… 现在,将军已经退役。闲不住的他,真正是笔耕不辍,三天两头撰文,为军队和国防建设、为军人和退役军人、为将军心中的梦想,呼吁着,呐喊着! 多少次,我在心底,轻轻地对首长说:保…重…身…体…!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