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法非常道(五千年书法名流轶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书法在法,其妙在人,而人物之美,最为难得。所以,由王世国编著的《书法非常道(五千年书法名流轶事)》一书披沙拣金,史海钩沉,擢取从先秦直到民国时期书法名士的奇闻逸事三百余篇,并且加以阐述评说,配以图片,使其文图并茂。要知道,无论是作为一位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还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够忘记的历史文化记忆,都是那时候真实历史的再现。阅读拙著,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穿越”时空,观其事,知其人,赏其书,明其艺,解其道,实现与历史上书法名家在精神上的往返交流。

本书上下五千年,涉及千百人,书家史料的收集和求证、作品图片的搜寻和拍摄。

内容推荐

本丛书全面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大背景,在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先秦到民国),由王世国编著的《书法非常道(五千年书法名流轶事)》一书选取那些生动的、鲜活的、带有一定文化野史特性及轶闻趣事风格的书法名家小故事,将名家小故事以年代为线索分门别类地编辑出版,编排风格简洁有序,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使读者在轻松的旨趣中感知书法之美、领悟书法之道。

目录

第一章 先秦

 仓颉造字

 子贱掣肘

 一语成谶

 八分始祖

 史佚鱼书

 虫篆小技

 狱中创隶

第二章 汉代

 覃思三月

 绝妙好辞

 安国译经

 书惊四座

 悬针垂露

 投笔从戎

 池水尽墨

 碑书之最

 梁鹄窃柑

 孙通解字

 掌录舌学

 擅写奇字

 后继有人

 章草如蝎

 美男卖字

 创飞白书

 大赛成名

 才女文姬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高空书匾

 钟繇盗墓

 钟会伪书

 家鸡野鹜

 墨宝换鹅

 兰亭雅集

 献之学书

 献之书裙

 榧木板书

 有大手笔

 桓玄惜书

 大字藏拙

 韦昶大言

 如排算子

 羲之偷窥

 羲之书扇

 人木三分

 羲之不教

 飞鸟传书

 几欲乱真

 咄咄逼人

 驴超骅骝

 尺牍对决

 代笔高手

 故作败笔

 触犯家讳

 山中宰相

 依栏学书

 左书反字

 一夜白头

 退笔成冢

 何必论书

 王褒恨书

 机智回答

 口吐狂言

 丘不与易

 百济求书

 丁真永草

 笔有三品

 摹写高手

 八体进取

 邯郸学步

第四章 隋唐五代

 何以润笔

 走笔如飞

 常侍登床

 大小欧阳

 按字零售

 无一舛误

 武后造字

 羲之北面

 谈书病愈

 问有几纸

 玄宗书序

 十篇立就

 薛涛制笺

 如锥画沙

 肚痛作草

 载石以行

 祭侄文稿

 盘板皆穿

 心正笔正

 帝好飞白

 盗取兰亭

 观碑痴迷

 唯“戈”逼真

 少年雄心

 先友后己

 武后还帖

 恐熟成俗

 委填岩穴

 学我者死

 郑虔三绝

 槌碑自恨

 告状求书

 发帚俱可

 草书不敬

 张旭授徒

 怒斥权奸

 以狂继癫

 联句题壁

 御前作书

 杜牧赠诗

 女扮男装

 最早春联

 衣袖代笔

 吴仙抄书

 佯狂书壁

 后主遗墨

第五章 宋代

 正当其中

 夜晚赐书

 触犯众怒

 篆笔画格

 更胜一筹

 不写碑榜

 梅妻鹤子

 钱勰直言

 求其适意

 寒食诗卷

 不误一字

 人墨相磨

 胡不早问

 由愠而喜

 一纸万钱

 揣砚入怀

 自负狂傲

 好洁成癖

 米芾书素

 簪花满头

 诸事皆能

 自知之明

 字不可易

 评点御书

 卷毡而书

 闻声顿悟

 就石习书

 香饼来迟

 蔡襄换墨

 反唇相讥

 临险书壁

 东坡书扇

 蛇与蛤蟆

 苏字换羊

 马眄代笔

 背写千文

 大笔如椽

 题壁结缘

 巅峰对决

 寻死求书

 悬腕作书

 不可颠倒

 百万塔经

 吴说脱贫

 上行下效

 临安殿试

 孝祥拜师

 定武兰亭

第六章 元代

 瞑目榜书

 大字为天

 南赵北鲜

 不学而能

 日写三万

 性命可轻

 草书要胆

 一日万字

 金钟酌酒

 伯琦题榜

第七章 明代

 作画题诗

 太祖削超

 不吝金笺

 由匠人士

 后发制人

 于谦授意

 茅草制笔

 神童写字

 书为鱼菜

 文士风流

 三不肯书

 付免题钱

 拒绝题跋

 御汗渍纸

 书有天性

 建极之宝

 书老夫名

 不肯落款

 舍筏登岸

 解缙补对

 善书授官

 英雄欺人

 少卿传法

 触景生情

 御殿写字

 以此自娱

 醉酒现形

 恨为女子

 知耻后勇

 草篆受讥

 才子好酒

 方寸千言

第八章 清代

 吾家羲之

 卅年建亭

 辍学鬻字

 一字千金

 神融笔畅

 三桂写字

 驴售书画

 鬻字葬友

 卧地拓碑

 书中气绝

 写字放生

 吊绳悬肘

 自书自买

 自不能辨

 公堂立碑

 郑燮闲章

 难得糊涂

 精心构思

 妻妾代笔

 精力过人

 马上作书

 诚实授官

 侥幸夺魁

 微书瓜子

 梁巘识才

 骑驴进京

 梦中神授

 捡漏合璧

 润格苛刻

 欧底赵面

 喜书联语

 坠崖观书

 傅山绝交

 世间奇物

 如临大敌

 唯我最大

 皇帝吮毫

 十年写经

 古稀进士

 临摹四日

 惜墨如金

 以齿当先

 得志毋忘

 板桥润格

 板桥中计

 巧拒和砷

 浓墨宰相

 山舟结交

 五文状元

 设局求书

 作诗自嘲

 淡墨探花

 自发苍颜

 上蔡重现

 布衣本色

 刻碑成谶

 填词明志

 置杯腕上

 回腕执笔

 不博一饱

 节俭务实

 慈禧学书

 惊天发现

 劝友鬻书

 徽商书家

 古篆作札

 月夜拓碑

 吾手有鬼

 朝颜暮褚

 非篆即隶

第九章 民国

 误成佛像

 旧作新解

 卖字度日

 替补入围

 公开演讲

 填补空白

 慷慨还帖

 一再卖字

 一横五千

 黄侃润例

 自己难堪

 教子学书

 家有四欧

 三购晋帖

 大千拜师

 粤海神童

 狂士白蕉

 付之一炬

 君学民学

 意外收获

 篆书便条

 不可随便

 誓保国宝

 死了活了

 其俗在骨

 明日再书

 疑古玄同

 不写寿文

 皇子卖字

 古怪理由

 厕简粪翁

 休长骄气

 定襄招兵

试读章节

仓颉造字

三皇以前,尚无文字,人们用结绳来记事。黄帝统一华夏后,感到这种方法满足不了要求又容易出错,就命史官仓颉想办法。仓颉回到故乡白水,在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整天苦思冥想,但很长时间也无良策。一天,他正在思考,一只凤凰飞来,嘴里掉下一件东西,正好落在他的面前。他拾起来一看,见上面有一个蹄印,却不知是哪种野兽?这时正巧走来一个猎人,他就上前询问,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同。”仓颉听罢茅塞顿开,他想:万物都有它的特征,如能将它的特征画出图像来,大家就可以认识它了。从此,他便注意仔细观察自然万物的特征,按照其形状画出图形。一字一形,一个个有固定形状的“字”就这样诞生了。他把造的文字献给了黄帝,举国欢腾,感动上苍,这时天上下粟如雨,晚上鬼哭魂嚎。从此,仓颉成为华夏文字的始祖。

【八公山人语】

仓颉时的文字是篆书的初始形态,其后便有了夏后氏的夏篆、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直至秦朝小篆。篆书书体的沿革发展一脉相承,小篆直接取自金文大篆,其中大多数字的写法几乎一样;可以推断。甲骨文也是取自前人创造的文字,多数文字的写法应该是与夏后氏、仓颉时使用的文字相去不远。总之,华夏民族有了文字,可以用它来传达心意和记载事情,汉字成为维系这个多民族国家长期生存发展的血脉,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传密码”。如果没有汉字,那么中华文明可能就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文明那样,早就烟消云散了。从广义上讲。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方法。汉字与书法密不可分,没有汉字或者说不书写汉字,也就没有或不能称之为“书法”。所以,可以说黄帝的史官仓颉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家。

史佚鱼书

尹佚(尹逸)是西周初年的太史,故称之为史佚。他博学多闻,德高望重,深得周武王赏识,常随武王左右,记录武王言行。周武王即位九年后,商王朝已经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腐败到了极点。此时,周武王想乘机讨伐,但还是想先试探一下商纣王的反应。于是,他并未约请各路诸侯,就与姜子牙率兵来到孟津。正当武王的渡船行至河中间的时候,忽然一条白鱼跃进船舱里,史佚见了大喜,对武王说:“这是祥瑞之兆啊!”武王当然高兴,马上命史佚将此事记下来。史佚遵命,就按照先民留传下来的“以一形立一字”的写(造)字方法,先画了鱼头,然后画出鱼骨,最后画出鱼的尾翼。此后,人们便将史佚如此写出来的字叫作“鱼书”。据说,史佚还曾作过“鸟书”和“虎书”。

【八公山人语】

黄帝时的仓颉、周武王时的史佚、周宣王时的史籀等都是史官。史官是负责记录历史和历法的官员,掌管文书起草、诸侯卿大夫策命、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可以说,史官是国家的文化精英,是文字的创造者、解释者和书写者,也是最早出现的书法家。在文字很少、识字率很低、书写很困难的时代,史官地位很高。当时文字还是被统治者垄断着的“高贵”的“庙堂”字。富贵家庭的孩子八岁可以上学(按《周礼》规定),要学习“六书”即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六种结字方法。掌握六书。对于认识、理解和正确书写汉字具有重要作用。史佚的“鱼书”就是他按照象形的方法写出来的大篆“鱼”字。周朝初期使用的文字仍然是殷商甲骨文,后来经过史佚、史籀等人改造,终于完成了向大篆文字的转变。

子贱掣肘

春秋末期,鲁国国君派遣宓子贱去治理单父(今山东单县)。子贱担心鲁君听信他人谗言,使自己不能放手工作,于是,他请求鲁君派两个身边的亲信随行。到了单父后,当地官员都来参见,子贱让那随行的两个鲁君亲信在一旁书写登记来人的基本情况。但是在俩人书写时,子贱却不断拉扯他俩执笔的胳膊肘,使俩人的字写得很丑。并且最后他还把俩人写得一团糟的名册,举起来给众人看,并且大加嘲讽。在场的人都对宓子贱的行为很不理解,纷纷嘲笑他,那两位随行官员非常气愤,回去后向鲁君告状。哪知国君听了后叹息道:“他这是在劝谏啊。”于是,他派人到单父传令于子贱:“今后单父不是属于我而是属于你,凡是有利于单父的事情都由你做主。只要你每五年报告一次情况就行了。”子贱很敬佩鲁君的开明,自己的主张在单父完全得到实施。

【八公山人语】

春秋末期,用毛笔书写的简帛书开始流行,不过那时人们书写的文字还是大篆。这种书体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史籀在武王时的史佚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而成的。他著成《大篆十五篇》即成为篆书的鼻祖,所以后来人们将大篆也称之为籀文。据说《石鼓文》就是史籀所书,它是大篆书体的代表作品。在别人写字的时候,宓子贱却在一旁捣乱破坏,这完全是他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他是想让国君意识到奸诈的谗言对志士仁人报国之志的危害。后来,宓子贱在单父竞能“鸣琴而治”,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的他果然不凡。宓子贱比孔子小30岁,有才智,仁爱,孔子称赞他是君子。唐代高适《登子贱琴堂赋诗》赞道:“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

虫篆小技

秋胡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南武城人,与妻子结婚才5天就到陈地任职为官,竟然5年后才回家探亲。那天,当他走到村前,看到一位采桑叶的美女,心生爱慕,于是便拿出钱去挑逗调戏她,结果遭到严词拒绝。秋胡只好悻悻地走了,回到家才知道,那位女子竟然是他的结发妻子!然而秋胡妻在痛斥这位不孝、不义的丈夫后,一气之下竞跑出去投河自尽了。就是这位贞烈的秋胡妻,在侍奉双亲、抚养孩子和种田养蚕之余,还把写字作为修身养性、求得内心安宁的“女红”。一天,她养蚕时,看着蚕的各种活动姿态,大受启发,忽然灵机一动,把蚕的动作运用到篆字形态上去。她书写篆字时,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蚕虫身体之弯曲,使篆书单调的线条得到装饰美化,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新书体——雕虫篆。

【八公山人语】

秦汉以来,“秋胡戏妻”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被演绎成多种戏剧。秋胡妻创造的虫书曾是秦朝通行的8种书体之一,与大篆向心回抱的体式不同,字体纤细修长,字形奇诡,装饰意味很浓,所以也有人把它看作是篆书的一种美术字体。在当今书法篆刻中。依然有人使用这种字体。唐代书法家韦续《墨薮》中指出:“虫书,鲁秋胡妻浣蚕所作,亦日雕虫篆。”宋代释梦英《十八体书》中,对秋胡妻创造的虫书(亦称“战笔书”)大加赞赏:“其体道律,捶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体。其状则玄鸟悠游,落花散漫。”虫书不仅见于容器、兵器,亦见于战国古玺及两汉铜器、印章、瓦当,它与鸟书曾并行于秦汉时代,也常合为一体,人称“鸟虫书”。郭沫若认为:“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P2-5)

序言

自序

王世国

中国在7000年至10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大约4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陶文,3600年前就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商朝甲骨文。有文字便有文字的书写,而这种书写需要使用工具和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进行,这就有了书法。中国书法与文字相伴而生,历史久远绵长。

20世纪80年代末,我撰写了《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一书,2008年我对拙著进行了修订又重新再版发行。在对书法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感书法艺术发展史首先是书法家的历史。当我们面对青史留名的数千位书法家的时候,总不免以今天的眼光和见识去选择取舍,结果是挂一漏万,甚至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歪曲了历史,或者说不能全面还原当年真实的历史状况。

后来,在阅读典籍和查看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历代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帝王将相以及文人墨客,他们当年的书法活动有着无限丰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发人深省,有的惊天动地,有的可歌可泣……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被今天的书法史学遗忘或舍弃的记忆,而恰恰正是这些鲜活的看似书家逸事史迹,是今天人们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年书法艺术发展和书法家其人其书的宝贵材料。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拙著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别样的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中国书法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灿烂的时代,而且这个书法盛世长达两干多年。从秦汉直到20世纪初,但凡读书识字之人都会写也必须写毛笔字,如果总括这段时间中书写毛笔字的人数,那将以数十亿计。希望写一笔好字,甚至成为一位书法家,曾经是无数文化人的梦想。尽管日常书写的群体如此巨大,然而,最终能够实现梦想的人却寥若晨星。从先秦到民国,今天能够青史留名的书法家也不到3000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历史上的这些书法名家当然都是那时的名士,而且名士总免不了要有点逸闻趣事,才显得与众不同,被人津津乐道,就像是今天人们喜欢谈论明星八卦新闻一样。的确,有时候,这些书法名士的行为和为人似乎不可理喻,甚至不守寻常“礼法”。这恰恰表现了他们的豁达高迈,不可衡诸常人常情。从古至今,对一位书法家评价都是综合性的,不仅是看他的书法艺术水平,而且还要看他的品行、修养、阅历、影响等,即有所谓“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就是说,他们若是芸芸众生,言行和精神没有一点超凡脱俗之处,其书大概也不会“工”,即使谓“工”,也是匠人之“工”,亦不足贵,他们也就不可能从数千年的历史和数十亿人的浩荡洪流中涌现出来。的确,只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事,能成非常之道。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益。  书法在法,其妙在人,而人物之美,最为难得。所以,本书披沙拣金,史海钩沉,擢取从先秦直到民国时期书法名士的奇闻逸事三百余篇,并且加以阐述评说,配以图片,使其文图并茂。要知道,无论是作为一位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还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够忘记的历史文化记忆,都是那时候真实历史的再现。阅读拙著,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穿越”时空,观其事,知其人,赏其书,明其艺,解其道,实现与历史上书法名家在精神上的往返交流。

本书上下五千年,涉及干百人,书家史料的收集和求证、作品图片的搜寻和拍摄,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十分琐细,我差不多用了三年时间撰写而成。在这段时间里,我还应《新快报》和《信息时报》之约,先后在报纸上开设了“书法辣评”和“经典解密”专栏。这样一来,为专栏撰写书法评论文章便是我经常要做的功课。因此,不停地写作,并把临池挥毫作为一种消遣和调剂,就成了我的基本生活状态。

在本书完稿付梓之际,我要感谢老友童志雄先生,他不仅是广东省艺坛书画院院长、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平面设计的高手。他在百忙之中特为本书装帧设计、排版,让读者赏心悦目。我还要感谢我书法的启蒙老师、五叔——安徽著名书法家王家琰先生,他为拙著封面挥毫题签,笔力雄健,老辣浑厚,小小尺幅却有千里之势。这些都为拙著添光增辉。最后,非常感谢岭南出版社刘向上先生对书稿认真审阅、校勘、拾遗补缺;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太太杨俊华,她在我艰难时刻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作为拙著的第一位忠实而又严厉的读者,指正其中的疏漏之处。

作者

2017年3月于羊城双畅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