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保健食品的风险
饱暖思淫欲,这句话不完全对。
人类在解决了饱暖问题之后,思考的绝对不只是淫欲!比如健康问题,就是一个现代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没有了健康,别说是淫欲,就是平淡的生活都不能享受。
当然,这健康问题也许是一个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便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想解决这个问题,委派徐福出使东海,结果是建立了日本国,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
一般人没有秦皇汉武的雄才伟略,但是也信奉“如果钱能搞得定的问题,绝对不是问题”。但是,这健康问题还真不是单单用钱就能够搞得定的。
搞钱却是很多人的问题。想要把消费者的钱袋打开,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感到恐惧,所以常见各种对健康问题夸大的言论。如果同时再夸大一下某保健品的功能,那效果一定是极佳的。这两个夸大,就是卖保健品的两个绝招儿。学会这两招儿,保健品可以卖到脱销。
卖保健品的可以数钱数到手抽筋,也许他们更需要保健品!而大多数人会落入这样的人生:前半生拼命挣钱,后半生花钱买“健康”。
但是不能因为名字里有“保健”两个字,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玩意儿就是健康的,消费者必须得看内容。比如那街头的“大保健”,即便监管部门认可了,娘亲也不会认可。
关于保健食品,有一个官方的表述,就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这里的特定保健功能,指的是已经在案的27种保健功能。因为可以声称这些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就比一般的食品有了优越性,而这优越性就必须反映在价格上。但是保健食品必须规定是给特定人群食用,也需要标明每日的服用量。
限定了特定人群,这保健食品的市场貌似变小了,但这对商家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对于一个缓解体力疲乏的保健食品,每个人都会有体力疲乏的时候,所以所有的消费者仍然都是潜在的市场。
至于这关于每日服用量的规定,应该是有关规定中对消费者最大的保健!保健食品的价格比食品要高得多,如果毫无限制,放开了当饭吃,万一把钱都吃光了怎么办?身体保健得再好,如果钱没了,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结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因为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家里的老人又花了几万元买了什么保健食品。你看,这都已经能到引发家庭矛盾的地步了。
保健食品也不同于药品,按照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都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功能。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保健食品没有任何疗效方面的证据!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说法太偏激、太绝对、太武断了,但是事实如此。因为如果能给一个东西提供疗效证据,那走的就不会是保健食品的道了,那就应该申报药品了。P2-3
英文有个说法,You are what you eat(吃啥决定了你是啥),看了这本书,就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了。
——冯唐(著名作家)
中国好的原创健康科普作品极少,生姜兄这种既有参考文献(严谨),又充满冷热笑话(有趣)的作品,凤毛麟角,值得拥有!
——李治中(菠萝博士)
(畅销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作者,癌症研究领域科学家)
民以食为天,吃依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和乐事,围绕吃也产生了数不清的争议、骗局和糊涂账。生姜的新书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为你剖开围绕在食物周围盘根错节、云山雾罩的传言,用最可靠的科学数据,告诉你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又有哪些是悬而未决的。想好好做一个吃货,一定要读这本书。
——王立铭(浙江大学教授,著有畅销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
吃喝的思考不限于健康和疾病,也涉及美容和减肥。总之,目的是一如既往地传播科学的知识。
——程京(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1章 用来吹的保健品
1.1 保健食品的风险
1.2 安慰剂的效果:测出底线有多低
1.3 说没就没的大蒜素
1.4 南瓜也能壮阳?开什么国际玩笑!
1.5 纳豆激酶是什么东西?
1.6 月子水:到底是催奶还是吹牛?
第2章 可以让你吃到嗨的东西
2.1 食物里的兴奋剂
2.2 鳖屈:最恨马家军的动物非鳖莫属
2.3 宫斗剧必备毒药:马钱子
2.4 甜到忧伤
2.5 代糖真的就比糖健康?
2.6 可口可乐的前世今生
2.7 宁吃西施乳,不中河豚毒
第3章 维生素和家常菜
3.1 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的叶酸
3.2 维生素D:武侠们需要补的真气
3.3 维生素K2:努力了一生,依然只是一个保健品!
3.4 补食叶黄素的正确方式
3.5 让免疫细胞冷静冷静的锌
3.6 得避光吃的芹菜
3.7 鱼腥草:一盘不能安安静静吃的小菜
3.8 生姜粉和偏头痛
3.9 多好的姜,别都给老鼠吃了!
3.10 葡萄柚:天然“补”雌激素的水果
3.11 芦笋:你吃对了吗?
3.12 石榴:真能壮阳吗?
3.13 蕨菜会致癌吗?
3.14 被转基因的红薯
3.15 生鱼打败了三国时候比吕布还牛的人
3.16 青团能让人想入非非吗?
第4章 药膳
4.1 厚朴:这树皮里的东西真能除皱?
4.2 参麦:皇帝可以代言
4.3 当归:提高免疫功能功能的不归之路?
4.4 甘草:千万不要入戏太深
4.5 像咸鱼一样的缬草根
4.6 敢用雷公藤减肥不?
4.7 乌头碱:真的是不想让你活到白头!
4.8 石斛的温柔一刀
4.9 励志的黄连
第5章 美的代价
5.1 一针见白
5.2 涂在脸上的痔疮膏
5.3 减肥减掉的命
5.4 跟头发有关的那些药
5.5 “臭”美的耳环
5.6 来自火星的水
第6章 脂肪的那些事
6.1 反式脂肪酸:藏在脂肪里的害人精
6.2 肝是怎样炼成脂肪肝的?
6.3 卵磷脂真能做好血管清道夫吗?
6.4 甘油三酯可以抗癌吗?
6.5 鱼油:美国的“土特产”
6.6 脂肪和胆固醇带来的难题
第7章 让人不省心的喝
7.1 蜂蜜里的那些毒
7.2 损肝的茶
7.3 血染的果汁
7.4 践行酒与生存技能
7.5 能把白宫烧掉的酒精
7.6 酒精过敏
7.7 让人面若桃花的乙醛
7.8 雌性气场极其强大的啤酒花
7.9 比酒更伤人的抗生素
7.10 葡萄酒到底有多少保健功效?
7.11 让人倾家荡产的咳嗽药
7.12 咖啡真能壮阳吗?
7.13 蔓越莓汁与尿道感染
7.14 甘菊茶与酒:谁能预防甲状腺癌?
第8章 有关癌症的吃喝
8.1 瞄向肺癌的靶向治疗
8.2 花生与癌纠缠不清的关系
8.3 红肉的致癌风险
8.4 雌激素与乳腺癌
8.5 朱莉的选择
8.6 骨质疏松和乳腺癌
8.7 怎样享用橄榄油的好处?
8.8 碘盐和甲状腺癌
8.9 疱疹能给肿瘤带来免疫治疗吗?
8.10 既生癌,何生酮——控制碳水化合物就可以让肿瘤君滚蛋吗?
8.11 癌症的命门
8.12 高脂肪与直肠癌
8.13 癌症,真的是胖的错?
8.14 黄樟素和肝癌
8.15 闹事的咸鱼
8.16 未名湖上空的淋巴瘤
8.17 谁害了魏则西的命?
8.18 海里捞出来的药:啥?还能治滑膜肉瘤?
8.19 化疗:拿什么来安慰你翻腾的胃
第9章 其他疾病
9.1 类风湿关节炎吃什么——蚂蚁的战争
9.2 酒与类风湿关节炎
9.3 治疗白内障的新希望
9.4 反手能摸到肚脐眼是一种病吗?
9.5 貔貅病
9.6 发烧能烧死病毒吗?
9.7 悄悄跟你说:有个好东西,能抗感冒还能隆胸!
9.8 胖带来的现代烦恼
9.9 小胖威利
9.10 黄花菜能治抑郁吗?
9.11 肉毒杆菌:一锅坏了的香肠,引出了去皱和抑郁的治疗
9.12 男人最怕的两件事
第10章 其他
10.1 能让人上瘾的运动
10.2 父母有知识,孩子少出事
10.3 该改变的传统
10.4 箭毒蛙:吃出来的毒性
10.5 农药:你到底要灭谁的威?
10.6 睡个好觉,人生美好
10.7 人怎么样才能进化成植物人?
10.8 免疫细胞与初恋情人
参考文献
做科研二十多年后,我写了第一本科普书《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由漓江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获得不少好评和点赞!对各位热心读者在朋友圈的推荐,我在此除了感谢,就是感激!
出那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忍受那些如决堤之洪水般滔滔不绝的关于食物和健康的各种谬论,别说周围的亲朋好友,就算是半辈子在医药研发领域混迹的自己有时也会被弄得恍恍惚惚。如果我们不出版一本书,用靠谱的知识补一补这堤坝上的蚁穴,真担心这泛滥的洪水会把大众的科学信仰淹死。
上面提到的第一本书只是开始,有了这个开始,便有了来自读者的关于各种健康问题的咨询,也就有了在微信的公众号“一节生姜”。
本书收集了一些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同时还有更多的未发表过的与健康饮食、疾病治疗有关的文章。吃喝的思考不限于健康和疾病,也涉及美容和减肥。总之,目的是一如既往地传播科学的知识。
因为有了第一本书读者的反馈,本书的很多章节增加了篇幅,尽可能多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但是,照本宣科式的科普绝对不是我的本意和追求,因为那种课本式的东西最容易让人丢掉的就是兴趣。
所以,我写的就是读物,希望是可以让人爱不释手的读物,既可以轻松阅读,又可让读者从中获益。我希望阅读和思考带给读者“两少两多”:少花点儿冤枉钱,少吃点儿那些功效不明的甚至是有害的东西;多点儿有用的知识,多点儿健康!
健康,应该是每个人最大的财富!
人工智能AlphaGo能把人类的九段围棋手们打得遍地找牙,但是没法跟人比赛吃喝。吃喝,也许是最后能给人类保留面子的事,但是怎样吃喝、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健康?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各种套路太多,要想少入套路,你可以花几十年的时间学习现代知识、学会看科学论文,也可以选择拿起一本轻松的科普读物。
一节生姜著的《如果舌尖能思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为你剖开围绕在食物周围的盘根错节云山雾罩,用最可靠的科学数据,告诉你关于众多食物的传言,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又有哪些是悬而未决的。想好好做一个吃货,一定要读这本书。
让你吃到嗨的东西都是啥?
为了美你要付出什么代价?
男人最怕的两件事是什么?
你对吃喝其实误解很深……
《如果舌尖能思考》作者一节生姜用大众化的语言解读生物医学的原理和发现,旨在让公众学会思考和判断,必须要有现代的科学素养,面对媒体上泛滥的保健品,做出正确的选择。